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兩次石油危機是什麼
擴展閱讀
香港體檢費用是多少 2024-11-22 17:18:19

兩次石油危機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11-12 13:37:16

❶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兩次石油價格飛漲曾引起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濟停滯和危機但為什麼近年的石油價格

70-80年代中, 兩次石油危機。這一時期, 國際石油市場供需狀況開始發生逆轉, 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升。一方面, 主要石油消費國消費量日益上升, 但由於國內儲量有限, 生產很難有較大突破, 從
而造成供不應求, 需要從國際石油市場上進口石油,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逐步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石油凈進口國另一方面, 由於中東主要石油生產國反對美國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中東政策, 自1973年開始兩次對這些國家採取「 石油禁運」 政策,從而導致國際石油市場價格的兩次大幅度攀升。兒大石油市場的價格都比前一時期明顯提高。1973一1979年, 每桶石油價格都提高到10美元以上,1979一1985年進一步提高到接近或超過30美元的水平。
近年來美國等西方國家放寬了對能源產業的限制,採取了多項措施鼓勵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如對乙醇的大力利用和開發。近年來,美國燃料乙醇加速發展,美國乙醇汽油消費總量已超過汽油消費總量的20%,全美玉米產量有12%用於生產燃料乙醇。加上現有的完備的石油戰略體系使得西方國家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性不如以前。同時中東也接收到了以前的教訓,意識到了石油上漲會迫使主要消費國減少石油的出口。所以說這是雙方共贏的一個局面

我國從1993年成為石油進口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進口量的不斷增長,越來越受到國際石油市場的波動和影響。盡管尚未有遭遇大規模的石油危機,但供需矛盾日益加劇下高漲的油價與石油緊缺依然對我國生產生活以及經濟發展造成了不少影響,具體體現為:
1.石油短缺對工業與經濟的影響重大
石油作為用途廣泛的重要工業和化工原料,其戰略價值和經濟價值對於國家
經濟發展異常重要。目前我國已進入重工業化階段,與20世紀90年代初相比,
經濟增長對能源和石油的依賴度明顯增加。2003年我國經濟增長的能源消費彈
性系數比1991年提高了接近2倍;2003年我國石油消費比重達到22.7%比1991
年高5.6個百分點;200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35%。嚴重石油供應短缺一旦發
生,將會對我國經濟和生產造成重大影響。
2.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導致國內生產成本上升並可能會形成通貨膨脹作為工業社會的基礎性燃料與原材料,石油構成了工業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石油價格的上漲伴隨著生產成本向消費成本的轉移,全社會物價水平就會提高,會加速通貨膨脹的形成。我國單位GDP的能耗本來就高於其他國家,國際原油價格的上漲將使我國承受更大的通貨膨脹壓力。只考慮油價因素,石油價格從30美元漲至60美元,CPI將上漲1.8個百分點,如果考慮我國國內石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調整的不同步,上一次石油價格上漲也需要消化,那麼,國內物價的上升或許會更多。
3.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將影響我國的國際收支平衡
在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逐漸提高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將打破
我國原有的貿易平衡。2004年,我國為石油價格上漲多支付了200億美元,而
當年的貿易順差總額為320億美元,如果不考慮為高價石油所支付的更多外匯。
2004年的貿易順差能夠達到520億美元2003年我國進口石油約9100萬噸。而
當年的平均油價每桶29.6美元,即使進口保持1億噸的水平,我國僅為高油價
支付需要200億美元。總之,在世界經濟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國際原油價格上漲
可能使我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
4.改變居民消費結構,抑制居民消費
石油價格越高,產品成本越大,價格也隨之提高,這將阻礙原有消費需求的擴大,新的消費需求熱點形成也將受阻。其中最為典型的是汽車消費,油價升高使得居民購車的意願受到壓抑,許多人擔心買得起車,養不起車,因而選擇持幣觀望。高油價也會改變大眾的住房消費模式,但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揚,房子和工作地點間的距離成為必須考慮的問題。旅遊業也因於油價持續上漲帶來航空、長途汽車等交通費用的上升而增加成本,進而影響到部分消費者的旅遊需求。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石油儲備的效益,不僅僅體現在對石油價格的平抑作用上,更應體現在對國民經濟和生產間接和潛在損失的彌補作用上。

❷ 兩次石油危機

歷史上的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至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當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標價權,並將其基準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業化國家的經濟都明顯放慢。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至1980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石油產量受到影響,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打破了當時全球原油市場上供求關系的脆弱平衡。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34美元,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出現,此次危機成為70年代末西方全面經濟衰退的一個主要誘因。

如果您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並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❸ 分析20世紀70年代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趨勢

20世紀70年代影響影響世界經濟的大事記,三次石油危機。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1980年),又稱作1979年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至20世紀80年代初,當時原油價格從1979年的每桶15美元左右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爆發兩伊戰爭,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每桶原油的價格從14美元漲到了35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引起了西方工業國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大概下降了3%
第三次石油危機(1990年)因海灣戰爭而爆發,原油價格增加了近一倍,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被稱作是一場石油戰爭。時任美國總統的老布希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落入薩達姆的控制中,那麼美國人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都將蒙受災難。海灣石油是美國的「國家利益」。當時3個月內原油從每桶14美元,漲到突破40美元。但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兩次石油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但使1991上半年歐美旅遊生意相應減少。值的一題的是中國在上世紀70年代經濟危機中受到的影響微乎其微,因為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或者說頻臨崩潰的經濟體)咱們那是都是騎著自行車,吃著窩頭,喝著稀粥,整天捍衛某某思想,這些p事不是個事。所以在天朝的歷史書上對這段歷史的描述有些幸災樂禍的味道。對比現在cctv的新聞聯播國際新聞基本上都是圍繞著美國,歐盟,海灣這點事兒,說明中國進步了不少,但最煩的是老用什麼意識形態的東西去結讀去分析某些東西,令人厭惡。中華民族一百多年來一直在風雨中前進,一直在西方列強的後面苦苦追趕,要改變的還有很多,要保留的還有更多,身為一個中國人而自豪,這個國家像是一棵歷經滄桑世事的大樹,未來更多風雨,回頭觀望,一切皆是浮雲。
這三次石油危機中尤以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的經濟影響力大,這讓人們見識一個組織歐佩克的強大,歐佩克由12個國家組成,包括7個阿拉伯國家,也包括石油其他主要的產油國如伊朗和委內瑞拉。歐佩克成立於1960年9月14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成立,成立時有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國。油國組織總部自一九六五年九月起,由瑞士日內瓦遷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石油輸出國組織是第三世界建立最早、影響最大的原料生產國和輸出組織。石油是戰後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戰後初期,世界石油的勘探、開采和銷售幾乎全部控制在西方石油壟斷財團手中。這個壟斷控制的後果是西方發達國家獲得超額利潤,第三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經濟利益卻受到損害。為了抗衡主要油公司(大多為美資、英資和德資),藉以降低油價和生產者的負擔。最初組織只是一個非官方的議價小組藉以減價銷售至第三世界國家。這樣的規模限制其於西方油公司中爭取更大的利益佔有率和更高層面的生產控制。然而於1970年代初期它開始展露其效用。
以巴沖突的出現終於引致歐佩克由一個僅僅的企業聯合轉形為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力量。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歐佩克的阿拉伯成員國成立另一個重疊的組織,名為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rganization of Arab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APEC),來集中向支持以色列的西方施壓。就算不是主要石油輸出國的埃及和敘利亞亦加入了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以協助達成其目標。其後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爆發更堅固了阿拉伯國家的這個選擇。由於美國對以色列的緊急補給,使以軍能抵擋住埃及和敘利亞軍隊,忿怒的阿拉伯世界於1973年對美國、西歐和日本實施石油禁運,使1970年代初期,西方大型的石油企業集團突然面對一批聯合的產油國。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共控制約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貯備,約共佔世界石油蘊藏78%以上的石油儲量並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費量。它們佔全球產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藉歐佩克,成員國得以從石油出口得到更多收益。"於上一年,歐佩克的11個成員國. . .根據聯邦能源信息管理局的數字,從石油出口中收取3380萬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42%[2]。相對於1972年的數字,成員國石油出口的收益為230億美元;經歷1973年石油危機後1977年,該數字為1400億美元。[3]。
由於石油銷售被美元所主導,美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會直接影響歐佩克對石油的定價。舉例說,當美元對其他貨幣下跌,歐佩克成員國會收取較少的其他貨幣。因為它們持續以美元出售石油, 這將導致購買力直接的下降。當歐元引入後,伊拉克決定以歐元代替美元作為出售石油的交通貨幣。
歐佩克的決定相當影響國際油價。例如,於1973年石油危機,歐佩克拒絕運送石油至於贖罪日戰爭(十月戰爭)支持以列對抗埃及和敘利亞的西方國家。這使油價上升4倍,從1973年10月17日至1974年3月18日,持續5個月之久。於1975年1月7日,歐佩克成員國同意將原油價格提高10%。與此同時,歐佩克成員國(包括一些剛把石油工業國有化的國家)響應國際新經濟秩序的呼籲,加入開始聯合初級生產者。總結於阿爾及爾舉行的歐佩克第一次高峰會,它呼籲定下穩定而合理的物價、國際食物和農業計劃、由南至北的技術轉移,及經濟系統的民主。
與其他的企業協議不同,歐佩克成功將油價持續上升。歐佩克的成功大部分都歸功於沙烏地阿拉伯的彈性。該國容許其他參與協議國家的欺詐,更減少自己的產量來彌補其他成員超出配額的生產。因為其他的成員均全力生產,而沙烏地阿拉伯是唯一的成員擁有充裕的貯存空間,亦有在需要時增產的能力,這給予它們可靠的杠桿效應。
這個政策十分成功,導致原油價格一度上升至僅次於提煉油產品的水平。然而歐佩克提高價格的能力亦受一些限制。油價上升會使消費下跌及收益的凈下跌。而且價格持續上升會鼓勵根本性的行為轉變,比如替代能源的利用,或者節約能源的推廣。
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海珊提倡歐佩克提高油價,以協助伊拉克及其他成員國支付債務的利息,引致1990-91年海灣戰爭的爆發。但因兩伊戰爭和海灣戰爭惹起歐佩克成員國的分歧,使這段時期成為歐佩克成員間內聚力達至低點。一旦中斷供應的擔心,伴隨這些沖突消散, 油價就開始下滑。
當油價跌至約10美元一桶後,經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弗里亞斯的外交斡旋後,成功協調於1998年開始恢復按比例產油。2000年,查韋斯主持歐佩克成立25周年的成員國元首高峰會。2004年8月,歐佩克開始傳出其成員國只有少量的增產能力,顯示出歐佩克對原油價格的影響力逐漸消失。印尼的成員身份正被復核因為印尼已非石油凈輸出國亦沒有足夠的能力達致其產量配額。

過去和現在和外來是相連接的,明白這一點,才能知道中東的一舉一動牽動著世界目光的原因,才能明白為什麼世界列強是如此熱衷積極插手中東事務,近幾年隨著東亞經濟的崛起,世界地緣政治正向東亞靠攏的趨勢。以上數據轉自維亞

❹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的新的中東戰爭。與此同時,阿拉伯產油國同外國石油公司集團進行提高石油標價的談判。10月14日談判破裂。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標價提高70%。幾十年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石油市場價格的局面宣告終結。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決定逐步削減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量。美國沒有重視這一舉措,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這一舉動激怒了主要產油國。當天,利比亞首先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到12月,世界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歐佩克德黑蘭會議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
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危機(1979—1980年):1978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飛漲,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緊接著,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兩伊戰爭的爆發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但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
這兩次油價暴漲給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因此,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供大於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