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地球上的石油,是通過什麼方式形成的
石油的成因 過去認為石油是從動物的屍體變化而成,因此,石油是不可生的能源。不過,根據美國於2003年的一項研究,有不少枯乾的油井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棄置以後,仍然可以生產石油。所以,石油可能並非生物生成的礦物,而是碳氫化合物在地球內部經過放射線作用之後的產物。 現在最有力的看法 不過,少數科學家,包括著名的Thomas Gold,認為石油的起源與生物無關。這種看法認為,行星(地球)內部天然就存在著大量的碳,一部分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因為碳氫化合物比岩石輕,逐漸浮向地表。由地底深處存在的微生物將各種碳氫化合物轉換排出。曾經一度枯竭的油井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還有可能再次產出原油,這也是現在最有力的看法的佐證。
『貳』 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嗎石油是怎樣在地下產生的
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嗎?是不可再生資源嗎? 了解完後恍然大悟
地球上有很多的自然資源,也是世界各國發展的基礎,比如說並不是用之不竭的石油資源,不僅價格昂貴,在各個領域之上需求量都非常的大,甚至還被稱為工業化的血液,由此可以看出石油的作用性。而對於石油是如何產生的,這就開始眾說紛紜了,有一些專家則說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那麼這種說法是否是真實的呢?而石油又是否是可再生的呢?
即便質疑聲不斷的存在,但科學家們仍然覺得石油是由動物屍體形成的比較讓人可信,但是如果按照這種說法的話,石油又或是可再生資源,因為會有源源不斷的生物繼續演化生成,只不過速度會比較慢罷了!
『叄』 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和遠古生物的遺骸有關嗎
自18世紀以來,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讓人類越來越離不開石油。也讓人類意識到,如果石油資源開采殆盡,人類文明很可能不會繼續前進,反而還會退步。然而石油資源卻被認為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也就意味著石油資源必然會迎來枯竭的那一天。到那時,人類的文明發展該何去何從呢?
起初,科學家們一致認為石油資源會在近幾年內就會被開采殆盡,但隨著人類對於石油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人類驚奇的發現,每當一個油田面臨枯竭時,人類又在地球上的另一處找到一個新的油田,以至於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石油資源似乎沒有開采枯竭,反而還有日益增多的趨勢。
石油固然珍貴,但和天然氣,瀝青等很多礦產資源相比較起來,石油儲存量也不一定就遠遠少於天然氣,煤炭等資源。畢竟石油的開采權僅僅只掌握在少部分人的手中,而我們多數人都被一葉障目了,不知道大家對此是如何看待的呢?你們覺得石油資源究竟是因何形成的呢?
『肆』 原油,石油,柴油,汽油,分別是怎樣形成的他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1、對。原油就是指石油。 2、不是,石油是個十分復雜的混合體。通過煉油廠的常減壓蒸餾、加氫等方法,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不同的產品,剩下的「渣」就是用來鋪路、防水的瀝清。 3、汽油中各種成份的分子量較小,柴油中各種成份的分子量較大。石油是礦產,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汽油是用石油加工得到的產品之一,自然界中沒有汽油這種礦產。
『伍』 地球上的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嗎
石油是動物屍體形成的嗎?我認為不是動物屍體形成石油,而是在地球形成的時侯,地球對物質進行高溫高熱的處理作用,最後再慢慢的冷卻下來就有石油了,最後經過地質地殼的變動,石油就會沉澱在該沉澱的地方了。
土衛六上大氣層都是甲烷。甲烷是有機化學合成物的基本物質。有了基本物質,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石油是可能的了。石油是有機鏈烴混合物。地球的石油儲量遠遠大於生命體的體積之和。所以地球上的石油也應是天然形成的。想像地球在億萬年前也含有大量甲烷,好在地質活動頻繁,把大量的甲烷、水等埋入地下,形成高溫高壓,發生了化學反應,形成了石油。
『陸』 汞、氧氣、石油分別都是以什麼形態存在的呢
汞、氧氣、石油分別都是以什麼形態存在的呢?
石油是十分復雜的烴類及非烴類化合物的混合物,主要的組成元素是碳和氫,還有少量的硫、氧等雜原子,以及五十種微量元素如鎳、釩、鐵、鈉等。組成石油的化合物的相對分子質量從幾十到幾千,其分子結構也是多種多樣。合理、完整地描述石油混合物中各分子結構與含量,對於煉廠在分子層次管理石油加工過程,有著重大的意義。
01.石油分子模型構建背景
要想在數萬種分子的混合物中定量各分子組成,仍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目前,對於沸點高於汽油的組分,主流的分析方法無法給出所有分子細節上的定性與定量信息。為了在缺乏完整實驗數據的情況下,仍能得到油品的分子組成信息,對石油混合物進行相平衡和物性計算,學術界先是發展了不同的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後又逐漸摸索出了一條石油分子組成模型的技術路線,即基於模型化合物的虛擬分子集的方法。
本文先對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進行介紹,隨後對虛擬分子集法作闡述。
02.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
為了對復雜的石油體系進行表徵,揭示其結構特性,研究者提出了多種簡化的表徵方法,這些簡化方法可以看作早期的石油分子特徵化工作內容,有些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2.1 虛擬組分法
虛擬組分法是把石油或石油餾分按沸程分為一系列窄餾分,每個窄餾分都被看作一個組分,稱為虛擬組分,同時以窄餾分的平均沸點、密度、平均相對分子量等表徵各虛擬組分的性質。
如此,石油餾分這一復雜混合物就可以看成是由一定數量虛擬組分構成的混合物,然後按多元氣液平衡的處理方法進行計算。可以說,傳統石油加工的流程模擬方法學基本上是建立在已超過80年歷史的虛擬組分理論之上。
圖1:虛擬組分示例
虛擬組分方法是現在的流程模擬軟體廣泛採用的方法,該方法處理石油混合物的優點在於虛擬組分數目可以根據需要進行任意劃分,臨界性質關聯式的選擇可根據體系不同而進行選擇。可以說,傳統石油加工的流程模擬方法學基本上是建立在已超過80年歷史的「虛擬組分」理論之上。
2.2 真分子法
真分子法使用某個真實分子來代表一個石油餾分。該方法使用真實分子代表餾分組成,計算結果的精度較高,但是對於復雜餾分則需要選擇數量龐大的真實分子,且代表重質餾分的真實分子性質仍需要估算,增加了模型運算量和復雜程度。
2.3 連續熱力學法
連續熱力學法是將石油當作含有無限多組分的混合物,通過適當的分布函數來描述其分子組成。
連續熱力學法計算過程嚴格,理論基礎較為完善,不需要臨界性質關聯式進行估算,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相平衡計算過程的效率。但是該方法不足之處是簡化了進料分布函數,認為該函數與氣、液相分布函數同類型,因此只能近似計算,精度並沒有十分明顯的提升。
03.基於模型化合物的虛擬分子集
傳統的石油組分特徵化方法對於不同餾分的適應性較差,且劃分方法過於粗糙,導致包含的分子組成細節信息過少。隨著石油分子檢測分析方法的發展,全二維氣相色譜(GC×GC)、高效液相色譜(HPLC)、核磁共振譜(NMR)以及傅立葉變換離子迴旋共振質譜(FT-ICR-MS)等測量方法也用來描述油品性質及雜原子分布情況,人們對石油分子的理解變的更為深刻。雖然目前並沒有單一的儀器分析手段能夠實現對所有分子的定性和定量表徵,但已在石油中鑒定出數種分子芳香環系核心,顯示出石油分子核心具有較明顯的連續性,根據這些性質,研究者開發了多種基於計算機輔助表示分子的方法。
圖2:125種常見於石油餾分中的多環核心,圖片來自文獻①
3.1 結構導向集總法
1992年,Mobil公司的Quann和Jaffe提出了結構導向集總法(Structure-Oriented Lumping, SOL),使用22個結構向量來清晰地描述石油分子的結構。結構導向集總的核心概念是結構向量,即認為石油中的分子都可以用向量表示。下表展示了各個結構向量及其對不同元素的貢獻值。
『柒』 地球上有石油,那麼石油資源究竟是如何生成的呢
對人類來說,石油是一種很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一旦石油資源用完的時候,必然會使得人類的生活和經濟發展會受到嚴重的影響。雖然現在地球上的石油資源還算是比較豐富的,但是我們在市場生活中也要學會的珍惜。人類可能會好奇了,地球上為什麼會存在那麼多石油呢?石油究竟是怎樣生成的呢?根據地質學家對石油的探究,我們可以知道在地球上石油主要有兩個來源,其中第一個來源是生物體。,另一個來源是非生物體。
三、非生物學說
在自然界中,關於石油的形成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則是由自然界中的無機物沉積而成的。但是在人類中有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石油是自然界的有機物沉積而形成的。因為無機物的沉積形成學說在理論上本就解釋不通。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地球上的石油是由有機物沉積而成的原因。
『捌』 石油的定義是什麼
石油是由多種碳氫化合物組成的復雜混合物,或者說是由多種烴組成的混合物。最初人們把自然界產出的油狀可燃液體礦物稱為石油,把可燃氣體稱為天然氣,把固態可燃油質礦物稱為瀝青。隨著對這些礦物的深入研究,認識到石油、天然氣和瀝青在成因上互有聯系,在組成上都屬於碳氫化合物,因此將它們統稱為「石油」。
1983年第11屆世界石油大會把石油(Petroleum)定義為:自然界中存在於地下的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為主,並含有少量雜質的復雜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