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油田水的定義
從石油是液體礦床的觀點來講,與石油伴生的地下水,應該屬於礦床水文地質研究的范疇。所以,原蘇聯學者Г.М.蘇哈列夫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油礦床水文地質學的概念。在礦床水文地質學中,常按礦床種類對地下水進行分類,如煤田水(賦存於煤系地層中的水)、硫化氫水、鹽水、碳酸水、氡水等,所以順理成章的將與石油共存的地下水稱為油田水。但是,要給油田水下一個比較明確、完整的定義,遠比固體礦床地下水的難度大的多。這固然與石油可流動、難保存及對周邊介質影響大等特性有關外,還與學者對油田水含義的理解和持有不同學術觀點有關。對油田水的定義,在我國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1.廣義的油田水含義
1)原蘇聯學者В.А.蘇林(Сулин)1946年認為:油田水埋藏在含油的地質構造里,可能形成油藏的天然環境就是油田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條件。很顯然,他所定義的油田水是泛指形成油藏的天然環境中的地下水。
2)原蘇聯學者С.А.蘇哈列夫(Сухареь)1956年認為:油田水通常與油一起埋藏在地層中,然而也常存在於沒有油氣的地層中。他根據地下水與油層的關系,分為地層水(即和石油埋藏在同一油層中的水——邊緣水、上部邊緣水、底水、層間水)、外來水(即從上邊或下邊的地層中進入到油層的水)和構造水(即沿著節理裂縫及斷層裂縫進來的水)。
3)西北大學邸世祥教授(1991)認為:油田地區跟油氣生成、運移、聚集、保存以及調查、勘探和開發有聯系的地下水都叫油田水。
上述學者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地下水與油氣密切相關,油田水是天然水系的一部分;含油盆地內的地下水為「統一體」,都屬於油田水的范疇。因此,地下水(包括淺層地下水)研究是勘查油氣藏的一種方法。
2.狹義的油田水含義
1)美國學者A.I.萊復生(Levovsen)1967年認為:油氣藏中的水,叫做油田水。
2)美國學者A.G.科林斯(Collins)1975年認為:同油一起產出的水,稱為油田水。
3)我國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研究所汪蘊璞研究員1987年認為:油田水是指儲集油氣地層中的地下水,它是油氣藏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4)北京石油學院1961年編著的《油田水文地質學》中指出:油田地區的地下水,叫做油田水。
5)中石油大港油田高錫興高級工程師1994年認為:油田水是天然水系中的一種特殊成分,它與油氣田共存於同一流體系統中;並毗鄰油氣田的存在,其化學組分的特殊性與石油成分有密切的關系,其特殊組分是油氣田存在的標志。
6)中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地質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劉方槐編著的《油氣田水文地質學原理》(1991)認為:油氣水是地下水的一種特殊類型,是天然水系的一部分。
上述學者對油田水概念的理解,基本上限制在油氣儲集層或具體油氣田(藏)的范疇里,強調了油田水是油氣藏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不打算進一步討論油田水定義之間的異同,優缺點及其差異程度,因為不同定義具有較好的協調性。在生產和科研中,可根據具體任務和實際情況(如區域與局部等)應用油田水理論去認識地下水與油氣之間的復雜關系。
劉崇禧(1978)認為油田水是天然水系中一種特殊類型的地下水,它與油氣共生與伴存,是油氣藏的組成部分。
㈡ 石油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去過油田,你會看到從地下采出來的石油是一種粘稠的,顏色很深的液體,人們叫它原油。
原油的顏色雖然很深,但各地產的石油並不是同一個色。大慶出的原油是黑色的,王門出的原油是綠色的、克拉瑪依出的石油是褐色的。為什麼顏色不一樣,原來裡面含的膠質和瀝青多少不一樣,含量越多顏色越深。
原油帶有各種特殊的氣味,這是由於裡面含有一些有奇味的成分。比如有一種原油有股臭雞蛋味,這是因為裡面含有硫化氫。
原油的「體重」比較輕,密度大約是水的0.75或多一點,只有極少數的比水重。所以,大多的原油都可以浮在水上。
上面說好這些是原油的「外表」狀況,那麼它的「內心本質」是由碳和氫構成。其中碳佔84%~87%左右,氫佔12%~14%左右。餘下的百分之一是極微量的硫、氧、氮等元素。
碳和氫可以形成多種化合物,按它們的原子數從少到多排列,有甲烷、乙烷、丙烷、丁烷、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癸烷、十一烷、十二烷等等。石油就是由這些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組成石油的各種化合物「脾氣」不一樣,所以直接用它不方便。這就像各種性格的人攪在一起,發揮不出正常的作用一樣。為此,科學家決定給石油「分家」。「分家」的辦法就是加熱,也就是蒸餾。
由於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在常溫下呈氣體狀態,所以一蒸餾,它們就從蒸餾塔頂跑出來。
當加溫到40~150攝氏度時,就會從蒸餾塔上部流出戊烷、己烷、庚烷、辛烷、壬烷等化合物來,它們在這個溫度下呈液態。這部分液體油就是汽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大。
再加溫150攝氏度以上,至300攝氏度時,在蒸餾塔中部會流出癸烷、十一烷至十五烷等化合物的混合物。這部分化合物也是液態,叫煤油。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二。
再繼續加溫,從200攝氏度加到350攝氏度時,則會在蒸餾塔下部流出另一種液體——柴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三。老三的成分包括十一烷至二十烷等。
再加溫,從300攝氏度開始,則會在蒸餾塔底部流出沸點很高的重油來,它是石油家庭中的老四。它是由十六烷至四十五烷等化合物組成的。
由於重油的沸點很高,到400攝氏度也不蒸發,所以不能再用一般加熱的方法來給石油「分家」了。科學家採用減壓加熱法,使重油又「分家」了,又得到了柴油,還有潤滑油、石蠟、瀝青等許多有用的東西。
這樣,我們基本上把石油的里里外外都看清了,把它們一家的大小兄弟都找出來了。
㈢ 洧水是什麼, 洧水的煙成分是什麼
洧水指的是石油,煙指的是炭黑
㈣ 油、氣的「孿生兄弟」—油田水是什麼
人們非常熟悉江河湖海中流淌的水,對淺層地下水的開采利用也有所了解,但什麼是油田水恐怕知道的人就少了。原來在油田裡油氣和水同時儲存在地下岩層里,油田內的地下水通常稱為油田水。那麼,在一個油田內,油、氣、水是怎樣分布的呢?
在地下一個油藏里,由於重力分異作用的緣故,油田水中的氣體會因比重輕而位於上方,油處於中間,而水最重當然只能在最下面。
油田水與鄉村打井開採的淺層水可不一樣,其來源要復雜得多。除了包含一部分大氣滲入水以外,油田水主要來自地層沉積時留下來的沉積水以及來自地殼深處的深層水。沉積有機質在生成烴類的同時,還會產生大量的水,所以,它是油、氣的「孿生兄弟」,這些地下水混合在一塊就成為油田水。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油田水經歷了一系列物理化學作用、生物化學作用,不斷地改變著水中各種離子的組成,例如,硫酸鹽被還原成有臭雞蛋氣味的硫化氫,碳酸根離子(HCO-3、CO2-3)明顯增加,鐵質也多被氧化成FeSO4。如果你要品嘗油田水的味道,那可沒有礦泉水那麼爽口清新,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地下水因變質作用,濃縮程度高,礦物質多(即礦化度高),它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從周圍岩石,特別是膏鹽岩、碳酸鹽岩中不斷地溶解各種礦物,因而在油田水組成中常見有Na+、K+、Ca2+、Mg2+和Cl-、SO2-4、HCO-3等鹼性或酸性離子,通常也還能見到烴類、酚和有機酸等有機化合物。
不同地區油田水的類型通常都是不一樣的。科學家們根據大陸地層水中Na+/Cl-、(Na+-Cl-)/SO2-4、(Cl--Na+)/Mg2+等的含量比值,將油田水劃分為硫酸鈉型水(Na2SO4)、重碳酸鈉型水(NaHCO3)、氯化鎂型水(MgCl2)和氯化鈣型水(CaCl2)四種。油田水一般以氯化鈣型水最多,也有重碳酸鈉型水,而含硫酸鈉型水的地區基本沒有石油分布。根據油田水型與油氣分布的這種相關性,人們在勘探之初要分析各盆地中的水型及其狀態(停滯狀態或交替狀態),來確定含油氣可能性大的地區。可想而知,那些處於水交替帶的地區是不利於石油和天然氣保存的。
㈤ 水質標準的石油類是包括什麼
礦物油類化學物質,是各種烴類的混合物。石油類可以溶解態、乳化態和分散態存在於廢水中。石油類進入水環境後,其含量超過0.1~0.4mg/L,即可在水面形成油膜,影響水體的復氧過程,造成水體缺氧,危害水生物的生活和有機污染物的好氧降解。
水體油類污染是海洋污染中最普遍、最嚴重的污染。石油是一種很復雜的自然的有機混合物,具有一定毒性。在極微量濃度下也可使魚肉帶有石油味。大量石油在海面形成油膜,會影響水中氧的補充和植物的光合作用。油污染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多種復雜的影響。工業廢水中的油類也可使地表水體遭受污染。
(5)石油叫什麼水擴展閱讀:
一、主要來源
油類通過不同途徑進入水體環境形成含油污水. 含油污水是一種量大、面廣且危害嚴重的污水. 全世界每年有500 ~ 1 000 萬T石油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水體。按其來源可分為:自然來源( 約佔8%) 和人類活動來源( 約92%) 。
自然來源主要海底、大陸架滲漏,含油沉積岩缺損等。人類活動來源主要有油輪事故和海上石油開採的泄漏與井噴事故,港口和船舶的作業含油污水排放、石油工業的廢水及餐飲業、食品加工業、洗車業排放的含油廢水等。
二、油類污染物對漁業的影響
石油污染破壞水體環境給漁業帶來的損害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石油污染能破壞漁場,沾污魚網、養殖器材和漁獲物,水體污染可直接引起魚類死亡,造成漁獲量的直接減產。
其次表現為產值損失,油污染能使魚蝦類生物產生特殊的氣味和味道,而且這些氣味和味道無論採取怎樣的加工方法都無法消除,因此可降低水產品的食用價值,嚴重影響其經濟利用價值。當海水中的石油含量為0.01 mg/L 時,在24 h內即可使魚、蝦、貝類產生異味。
人們在食用受石油烴衍生出的致癌物質特別是多環芳烴污染的水產品時,這些致癌物質可通過食物鏈的傳遞危及人體的健康和安全。另外,水體石油污染還會造成相當大的社會和經濟損失,如影響到旅遊和娛樂。
㈥ 石油是怎麼來的
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
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
阿拉伯國家有如此豐富的石油資源的原因:阿拉伯在中東,中東地區是海洋生活著許多海洋生物,石油就是這些海洋生物和這些熱帶植物的屍體所組成的。
(6)石油叫什麼水擴展閱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
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
㈦ 石油在我國古代又被稱為什麼,至少4個名稱
石油在古代曾被稱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等。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稱,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並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