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海底石油最深多少米
擴展閱讀
智仁信人力資源怎麼樣 2024-11-14 21:14:10

海底石油最深多少米

發布時間: 2024-11-14 05:00:06

① 海上石油鑽井是什麼

海上石油鑽井是在大陸架海區,為普查勘探海底石油和天然氣而進行的鑽探工程。鑽探深度一般為幾千米。目前,最深的海上石油鑽井可達6000多米。

海洋石油鑽井與陸地相比,主要有四點不同:一是如何在水面之上平穩地立起井架,並要經受得住風浪的襲擊;二是在轉盤至海底之間,如何建立一個特殊的井口裝置,把海水與井筒隔絕開來;三是海洋鑽井直井少斜井多,在海上鑽井,必須有保證鑽機等鑽井設備正常工作的海洋鑽井平台;四是海洋鑽井費用高,要比陸上鑽井高3~10倍。

海上鑽井裝置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兩類。前者包括樁基式平台和重力式平台兩種(圖6.5);後者又分為座底式平台和浮動式平台。座底式平台包括自升式平台和沉浮式平台;浮動式平台包括浮式鑽井船和半潛式鑽井平台兩種。在使用浮動式鑽井平台鑽井時,平台井口和海底井口是固定不動的。這種井口裝置類似於陸上鑽井導管的加長,用以隔絕海水,連接海底井口和平台井口,造成鑽井液返回的通路。這種固定不動的井口導管,可以用打樁的辦法打入海底一定深度,或者在海底鑽出一定深度的井眼,然後下入導管,並與平台基礎構架緊固在一起,從而達到能夠正常鑽井的要求。

在使用浮動式平台鑽井時,井口裝置就比較復雜。由於海水的運動,整個鑽井裝置就會發生升降、平移、搖擺活動。這樣,平台井口與海底井口之間,即產生相對運動。因此,這種井口裝置必須裝有能夠伸縮和彎曲的部件,也能隨著水面和水下兩個井口的相對運動而活動著,否則就不能適應正常鑽井的需要。

圖6.5海上鑽井平台

這種井口裝置,主要由三個系統組成。

(1)導引系統。包括井口盤、導引架以及導引繩張緊機構等。導引系統的作用是引導井口裝置和其他部件對正,以便安裝和拆卸;引導鑽具和其他下井工具進入海底井口。

(2)防噴器系統。海上鑽井的安全防火是非常重要的。為了安全鑽井,一般要求裝有三個防噴器:一個鑽桿防噴器,一個全閉式防噴器,一個萬能防噴器;或者用兩個鑽桿防噴器,一個全閉式防噴器。防噴器開關閘門安裝在近海海底的水域中,不在平台上,所以必須遙控。在鑽井過程中,因為每次固井要換井口,或因改變鑽具尺寸需要換防噴器芯子等。為了拆裝方便迅速,而且當水深超過潛水員的潛深能力時,仍能准確拆裝,所以需要有遙控連接器或快速接卸器等部件。

(3)隔水管系統。隔水管系統裝在防噴器的上部,由隔水管、伸縮隔管、變曲接頭和隔水管張緊器等組成。其作用是隔絕海水,導引鑽具入井,形成鑽井液迴路,並且承受浮動平台的升降、平移運動。其中伸縮隔管和彎曲接頭就是分別解決升降、平移運動的裝置。隔水管張緊器是防止隔水管在海浪、潮流的作用下產生彎曲,以免影響它的壽命和工作。因此,要有較大的張緊力來維持隔水管正常的工作狀態。

以上三個系統的完整裝置,就構成了海洋鑽井特殊的水下井口裝置。

② 世界上目前挖到最深是多少英里

稱為「科拉超深鑽孔」的有史以來最深的鑽孔到達地球表面以下約7.5英里(或12262米),這個洞挖了整整20年。
該洞原本打算挖得「盡可能深」,原計劃下挖深度為9英里(約14,500米)。但是在下挖過程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們遇到異常高溫的問題,他們被迫放棄。在地表以下7.5英里處,27億年前的岩石溫度達到180攝氏度,這幾乎是他們預期的兩倍。如此高的溫度會使鑽頭和管道變形。岩石本身也變得更具延展性,這里的岩石更像塑料。
自1992年停止鑽探以來,整個項目場地在十年後被廢棄,科拉超級深孔一直保持著地球上最深人工下鑽點的記錄。此後,人類挖出了總長度更長的井眼,包括在卡達的Al Shaheen油田12289米井眼和俄羅斯薩哈林島附近的海上油井12345米的井眼。但是科拉孔仍然是最深的。
為什麼我們要挖很深的洞?
人類深入地下的原因有很多,首要原因是將化石燃料和金屬之類的資源開發出來。 當然,也為了科學研究。尋找中微子(近乎無質量的亞原子粒子)的探測器必須規避宇宙射線以及其它背景輻射,因此必須將其置於地球表面以下。威斯康星大學設在南極洲的IceCube Neutrino天文台就是這樣 ,他們通過倒入數萬磅的熱水來融化冰來「挖」洞,深達1.5英里(2400米)。
鑽科拉超深鑽孔項目的主要目的是科學研究。蘇聯科學家想更多地了解地球最外層,即地殼是如何形成以及如何演化的。我之所以說「主要目的」,是因為這是與太空競賽相反方向的向地球內部進發的比賽。研究科學是目標,但大家都想吹吹牛,贏得比賽的勝利。
1958年,美國一項名為 Mohole的項目嘗試在墨西哥海岸的太平洋海底深處鑽探。該項目的目標是到達地殼與地幔的交匯處。1966年,當鑽工僅到達183米時,國會停止了撥款。
在90年代初期,德國科學家挖到了巴伐利亞地表以下約6英里處。那裡的溫度高達316攝氏度。由於缺乏資金,該項目也停止了。
日本鑽探船Chikyu在海底鑽了將近2英里,這是人類在海底以科學研究為目的下挖的最深深度。
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中的8千米深石油井保持了最深海底井的記錄。

③ 我國深海鑽機鑽探深度刷新世界紀錄,現在達到什麼水平了

最近有一條消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那就是我國深海鑽井的鑽探深度刷新了世界紀錄,那麼我國的海上鑽井水平發展的怎麼樣了呢?今天我們來一起聊一下。

後來我國研製出了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台,這個平台寬78米長達到了114米,而且井架加起來有46層樓的高度。整個平台的重量有3萬噸,而且鑽井的深度可以達到1萬米,這就相當於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台在海底可以鑽穿珠穆朗瑪峰。

海洋石油981號在你平台的很多設計都是依照南海的海況量身定製的,他也同時創造了6個世界首次和10項國內紀錄。平台採用了3千米水深范圍動力定位可以抵禦15級台風,同時讓整個平台依然保持穩定他也讓我國成為了世界深水裝備的第一梯隊。

④ 世界海洋石油發展歷程

海洋油氣的勘探開發是陸地石油勘探開發的延續,經歷了一個由淺水到深海、由簡易到復雜的發展過程。

1887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數米深的海域鑽探了世界上第一口海上探井,拉開了海洋石油勘探的序幕。

1920年,委內瑞拉在馬拉開波湖利用木製平台鑽井,發現了一個大油田。

1922年,蘇聯在裏海巴庫油田附近用棧橋進行海上鑽探成功。

1936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的海上開始鑽第一口深井,1938年建成世界上最早的海洋油田。

1947年,美國在墨西哥灣發現第一個近海油田,標志現代海洋石油開始。

1951年,沙烏地阿拉伯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油田。

1964年,英國開發北海油田。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

20世紀70年代,奈及利亞開發西非海上油氣。

20世紀80年代,巴西加大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研發,到90年代為其油氣產量的大幅度增加奠定了基礎。

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南中國海域成為開發的熱點,北極地區得到更多重視。

幾十年來,5000多億桶的海洋石油發現可大致分為以下3個勘探階段。

第一階段為1940—1972年。在此期間,美國墨西哥灣於1947年獲得第一個近海石油發現,在波斯灣發現了第一批超大型油田,在西非獲得第一個海上發現,後期在北海獲巨大石油發現。另有兩個重大發現分別在澳大利亞和中國。該階段總共發現石油1980億桶,年均發現83億桶,發現規模平均7.7億桶。

第二階段為1973—1990年。在此期間,北海、墨西哥、裏海、俄羅斯的北極地區都有重大發現,美國墨西哥灣和巴西先後於1983年和1984年發現了本區的第一個深水大油田。另外,印度和加拿大在近海各獲得一個重要發現,西非、澳大利亞、美國墨西哥灣淺區繼續有所發現。在該階段,石油發現總計達1710億桶,年均95億桶,平均規模為1.35億桶。

第三階段為1991年至今。在此期間,巴西、安哥拉、奈及利亞、美國墨西哥灣4個主要地區找到深水重大發現,不過在北海、裏海、中國也有幾個重大發現,澳大利亞、西非淺水區、波斯灣的發現規模較小。在此階段,石油發現總計1210億桶,年均發現80億桶,發現平均規模1.16億桶。其中,深水和超深水發現440億桶,年均30億桶。

海洋油氣的開發與海洋鑽井是分不開的,海洋鑽井的大致歷程如下:

1897年,美國在加利福尼亞州Summer 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木架平台,鑽出第一口井。

1897年,美國人H.L.Williams建造了與海岸連接的棧橋,可打多口井。

1911年,世界上第一座固定平台鑽井裝置矗立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Caddo湖上。1925年,蘇聯在裏海建造的人工島上進行石油鑽井。

1932年,美國得克薩斯公司造了一條鑽井駁船,到路易斯安那州Plaquemines地區Garden島灣打井,這是人類第一次浮船鑽井。

1933年,美國利用駁船在路易斯安那州Pelto湖打了「10號井」,進尺5700英尺,成為首座坐底式鑽井平台。

1937年,由木樁插入水深4.3米泥底的、距海平面高4.6米的鑽井採油平台,首次在墨西哥灣的海上平台鑽井,獲得日產85.9立方米的海底石油。

1947年,John Hayward設計了一條「布勒道20號」平台,標志著現代海上鑽井業的誕生。

1954年,第一條自升式鑽井船「迪龍一號」問世,帶動了固定式平台的發展。

1956年,美國雪佛龍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近海完成了世界上首次海洋採油井最深的採油紀錄,採油井深達4036米。

1962年,殼牌石油公司用世界上第一艘「碧水一號」半潛式鑽井成功,有了向深海發展的工具。

1967年,我國渤海海1井發現工業油流。1968年,一條設計完善的「格洛瑪挑戰者號」動力定位船開始在深海進行科學考察。1971年,美國Hunt石油公司在路易斯安那州近海開創了採油井深度為6248米的海上深井的採油紀錄。

1979年,世界海洋石油鑽井工作水深接近1500米。

1983年,由歐洲經濟共同體財政支持建造的第一座張力腿平台(TLP)於1984年在北海Hutton油田安裝投產。

1989年,在美國墨西哥灣587米水深TLP平台投入使用。

1998年,中國東海平湖油氣田向上海供氣,結束了中國東海不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

2001年,海洋採油井最深紀錄達7088米。2001年,墨西哥灣鑽井水深達2964米。2002年,雪佛龍公司鑽井垂深達9210米。2003年,雪佛龍德士古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鑽井工作水深突破3000米。

2004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園丁灣水深1425米投產採油。

圖2-8世界主要海洋油田數目的分布

如圖2-8所示,目前,在世界海洋中已找到了581處油田。其中,歐洲和地中海25個,北海110個,義大利、北亞得里亞海20個,黑海和裏海17個,南美洲43個,非洲近海27個,西非近海85個,波斯灣60個,印度次大陸沿岸海域2個,遠東近海23個,印度和馬來西亞近海15個,澳大利亞東部和紐西蘭近海3個,澳大利亞西北大陸架12個,南部吉普斯蘭德海盆19個,北海近海44個,美國墨西哥灣16個。

⑤ 海底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從海岸向外,到深海大洋區之問的區域,人們稱它為大陸邊緣地區。這里有水深不到200米的大陸架淺水區,還有大陸架到深海之間的一段陡坡,水深在200~3000米之間,稱為「大陸坡」。經過近百年的海上石油勘探,人們發現在大陸架淺水區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且在大陸坡,甚至在小型的海洋盆地等深水海域也都找到了藏油的證據。據調查,海底石油約有1350億噸,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我國的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灣,也都先後發現了油田。海底石油資源如此豐富,那麼它是如何來的呢?要搞清這個問題,還得從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前的歷史地質時期談起。

海底石油

在漫長的歷史地質時期中,地球上的氣候,有的時期比現在溫暖濕潤,有的時期比現在寒冷乾燥。在溫暖濕潤的地質時期,由於大陸架淺水區氣候溫和,陽光充足,光線能夠透過淺淺的水層照射到海底,加上江河裡帶來大量的營養物質,水質肥沃,海洋藻類生物在這里大量繁殖。同時,海洋中的魚類、軟體類動物以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在這里群集,迅速繁殖。這些生物死亡後,遺體隨同江河夾帶來的泥沙一起沉積在海底,形成所謂的「有機淤泥」。這樣,年復一年,大量的生物遺體和泥沙組成的有機淤泥被一層一層掩埋起來。由於這些地層因某種原因不斷下降,有機淤泥越積越厚,越埋越深,最後與外面的空氣相隔絕,造成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和壓力的作用,厭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最後形成了石油。不過,這時形成的石油還只是分散的油滴。

在地層下,分散的油滴需尋找「藏身之地」。由於氣候的變遷,海洋中形成的沉積物有時候顆粒較粗,顆粒問孔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岩;有時候顆粒較細,顆粒問孔隙很小,於是形成頁岩、泥岩。在上覆地層的壓力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被「擠」向多孔隙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孔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卻成了防止石油逃逸的「保護層」。

石油儲積在砂岩層中還不具備開采價值,還需經過一個地質構造變形過程,使分散的石油集中在構造的一定部位,這樣才能成為可開採的油田。這個過程大致為:原來接近水平的岩層由於受到各種壓力的作用而發生變形,形成波浪起伏的形狀,向上突起的叫背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經過擠壓,形成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在岩層受到巨大壓力而變形的同時,含油層中比重小的石油由於受到下部地下水的浮托,向向斜構造岩層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具有這種構造的岩層就像一個大臉盆,把匯集的石油保存起來,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在地質學上叫做「儲油構造」,這才有真正的開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