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物質匱乏的日本,為何庫存石油量居世界第一
在當今這個時代里,石油依舊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得最多的自然資源,無論是工廠機器的運作,還是人們的日常出行,石油的使用都是不可避免的。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在石油資源方面是極度缺乏的,但就是這樣一個島國卻是世界上石油儲備量最多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日本人對石油的使用極其小心,一般不會動用自身的庫存,對於進口的石油也是用一點存一點。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日本的石油庫存已經超過了6億桶,這還只是官方統計的數量,不包含民間的儲備量。這個數據是極其嚇人的,目前日本的石油庫存穩居世界頭把交椅,無人可撼動,龐大的石油儲備量使得日本在各方面的發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而其對於購買的石油的處理方法很值得我們借鑒。
❷ 日本的石油主要來源於哪些地區
日本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前兩個是美國和中國),但自己幾乎不生產石油,也沒有石油的資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進口。下圖是日本石油進口的地區來源分布,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石油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阿聯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分列前五位,佔到了日本進口石油的70%以上,在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太依賴中東了,這次中東局勢運盪,日本受到了很大沖擊。但近來,俄羅斯向日本輸出石油的比例在上升,泰納線(從泰舍特到納霍得卡)的石油管線建成後,日本每年從俄羅斯獲得700萬噸石油。順便說一下,中國也是日本石油的來源之一,過去中國是為了換匯,現在主要是為了平衡雙方的貿易。
❸ 日本本土幾乎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不生產石油,也可以從其他地方運輸過來啊。
現在的日本,也沒有生產什麼石油,不一樣活的好好的。
其實,二戰的時候,各個地方發現的油田,其實都不多。我們中國的大慶油田,還是在解放後發現的。如果那個時候,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的話,說不定就不會對美國宣戰了。
而在二戰那會,其實東南亞地方,礦產資源都比較豐盛。例如鐵礦還有石油這些,還有橡膠,都可以在東南亞地區找到。整個東南亞,就相當於一個寶庫。所以,日本也是可以從這些地方掠奪資源的。
只是,日本要對東南亞動手的話,勢必會觸及到美國的利益。所以日本孤注一擲,想要在珍珠港那裡,把美軍的主力給消滅了。結果,沒有傷到美軍的航母,後面美軍才能反敗為勝。
不過,在戰爭前期,日本的確從東南亞那邊,搶了很多東西,用來發展國內的工業。只是,搶奪來的東西,遲早是會被搶回去的。日本在東南亞那邊的島嶼,最後都被盟軍攻佔後,慢慢的,日本國內的石油也就開始緊缺了。
最後日本還想死守本土,想要和盟軍決一死戰,只可惜,美國沒有登島,而是送日本兩顆原子彈吃,才能逼迫日本投降的。
❹ 二戰時,美國為什麼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
早在1934年,美國國務院和外務部就抗議日本不遵守「門戶開放」政策,在中國的東北搞石油壟斷,但那時,美國政府不贊同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後來戰爭的擴大化,使美國和日本的矛盾越來越大,雙方不時地進行談判。
由於雙方爭執不下,美國開始考慮對日本貿易禁運和大范圍的經濟制裁的可能性,日本受到了壓力,尤其在石油領域。日本佔有的石油產地很少,只好用頁岩油作為補充,這些占石油需求量的7%,其餘的全靠進口,在1939年,80%的進口石油來源於美國,另外一部分來源於和屬東印度群島。荷屬東印度群島是東亞最重要的產油地,如果日本能夠控制這個地方,那麼它就能夠得到充足的石油供應。
然而,荷屬東印度的石油產量完全控制在外國石油公司的手中,尤其是皇家殼牌公司。因此,如果日本想毫無阻力的獲得該地區的石油,就必須控制該地區。但是,所有與該地區有密切關系的國家都意識到了日本潛在的危險性。
1940年7月20日,財政部長亨利·摩根索和陸軍部長史汀生試圖說服政府對日進行全面禁運,但是國務院卻發表了一份道義禁運的聲明。聲明將禁運物品僅限於辛烷值87以上的航空汽油和某些鐵礦、廢鐵。
但是,道義禁運並不是不禁運。如果日本野心勃勃的擴張慾望,沖破了美國所能忍受的底線,美國是不會讓日本滿意的。1941年6月25日到7月2日,日本做出了決定命運的選擇,暫時不動蘇聯一根毫毛,集中精力向南進攻,特別是爭取控制整個印度支那,奪取荷屬印度群島,這恰恰觸犯了美國忍受的底線。
1941年7月28日,當日本佔領戰領法屬印度支那時,美國宣布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凍結日本在美國內的所有財產,包括實行石油禁運。英國和荷蘭也紛紛效仿,英國切斷了婆羅洲向日本的石油供應;美國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暫停向橫濱和長崎運送石油。在日本國會中,首相宣稱這種情勢無法忍受,全國的陸海軍即將缺油。
1941年12月7日,為了入侵荷屬東印度群島都和東南亞,攝取那裡的石油。也為了保護海上通路,特別是為了保證從蘇門達臘及婆羅洲返回日本的油輪暢通無阻,日本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珍珠港的海上艦隊。珍珠港戰爭的爆發,使美國人團結一致,徹底全面的切斷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金,不允許日本用這些錢購買石油,毀壞東印度群島上的石油設施,襲擊從海上開往日本的油輪。
(4)日本石油多少錢一瓶擴展閱讀
日本石油進口的數量在1943年的第一個季度曾經達到頂峰,但是到1944年日本進口的石油量已經不到1943年石油進口量的一半,1945年日本已經進口不到一滴油了。某日本船長說:「到快停戰那段時間,事情發展到油輪只要離港,大家就肯定它有去無回的地步。我們誰也不懷疑油輪回不了日本"。
日益嚴重的石油短缺越發明顯地約束著日本的軍事能力,影響到日本的戰略考慮。在1944年6月的馬利亞納群島戰役中,日本戰艦因為缺少石油而未能參加戰斗。石油的短缺還限制了日本空軍的能力。1944年,日本飛行員的訓練從認為必須完成的60小時減少到30小時。
隨著時石油短缺情況的進一步惡化,航空訓練乾脆免了。航空油的原料只剩下松脂,而且煉成的燃油越來越多的摻雜酒精。劣質性的燃料,缺乏訓練的飛行員,未經核驗的飛機,使日軍飛機從一個基地轉向另一個基地就損失其中的40%。
日本石油短缺的綜合結果是,正當日軍需要海軍、空軍聯合抗擊盟軍時,卻由於嚴重缺油而又不得不分散兵力。總之,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給日本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加速了日本的失敗。
❺ 石油一桶是多少公斤
1桶=158.98升=42加侖,美製1加侖=3.785升,英制1加侖=4.546升。如果要把體積換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關。因為各地出產的石油的密度不盡相同,所以一桶石油的重量也不盡相同。大約在128-142公斤之間。
加侖和升是兩個比較小的成品油計量單位。美歐等國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侖做單位,而我國的加油站則用升計價。1桶=158.98升=42加侖。美製1加侖=3.785升,英制1加侖=4.546升。如果要把體積換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關。
假設某地產的原油密度為0.99公斤/升,那麼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158.98×0.99=157.3902公斤。1桶(bbl)=42加侖(美製)=159升(l)=0.159立方米(m3)一噸(t)=7.35桶(bbl)(全球平均)=1174升
❻ 日本每升柴油多少日元
日本政府16日通過2011年度稅制改革大綱,決定自明年10月1日起分階段開征環境稅。
根據稅改大綱,環境稅將依附於已有的石油煤炭稅種內。現行石油煤炭稅的徵收標准分別是原油/石油製品每立方米2040日元(1美元約合84日元)、液態碳氫化合物每噸1080日元、煤炭每噸700日元,新增環境稅分別為760日元、780日元和670日元。
日本政府將從明年10月1日起分三階段開征環境稅,自2015年4月1日以後滿額徵收。2015年度起,預計每年能徵收環境稅2400億日元。日本環境省測算,開征環境稅將導致汽油、煤油、柴油價格平均每升上漲0.79日元。
日本政府希望借環境稅抑制能源消費和溫室氣體排放。石油化工等相關產業則對環境稅持抵觸心理。日本石油化學工業協會會長高橋恭平16日說,這將增加企業負擔。
❼ 日本石油大多從哪個地區進口
日本政府和民間企業最近不斷加大在全球范圍內爭奪能源的力度,大力推進多元化、多渠道的能源保障戰略,並與許多國家簽署了一系列有關能源合作的協議,為確保日本今後穩定的能源供應奠定基礎。
石油
重點仍在中東
中東地區是日本最重要的石油供給地。中東石油約占日本2005財年石油消費總量的83%,確保中東石油供給仍是日本能源安全保證戰略的重中之重。為此,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4月底5月初率領一個由180多名內閣大臣、大型能源資源開發企業和商社領導人組成的龐大代表團訪問了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科威特、卡達以及埃及。日本政府人士毫不隱諱地說,安倍中東之行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日本的能源安全。
日本石油儲備庫,日本想和沙特合建「共同石油儲備」。
訪問期間,日本通過提供巨額資金以及展開技術合作等措施,獲得了沙特的石油優先購買權、阿聯酋的長期石油供應合同、科威特的能源穩定供應承諾。日本還與卡達就加強在石油、天然氣生產和運輸領域的合作,同埃及就參與該國石油、天然氣勘探以及液化天然氣項目合作等達成了協議。
建立中亞核燃料基地
隨著石油價格的高漲、核能發電地位的進一步提高,日本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逐步提高核電在電力消費中的比例。因此,確保核燃料的穩定供應也是日本能源安全保障戰略的重要內容。
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是世界第二大鈾儲藏國,約佔全球鈾儲量的五分之一。為了確保日本核燃料的穩定供應,日本政府和相關企業於5月初同哈薩克有關方面簽署了25項關於能源合作的協定和備忘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日本每年將從哈薩克進口鈾的長期協議以及哈鈾礦開采權的備忘錄。與此同時,日本有關方面還同烏茲別克政府就共同開發鈾礦達成了一致。目前,日本的鈾年消費量約為7500噸。如果日本同中亞國家簽署的協議和備忘錄得到全面實施,那中亞就成了日本的核燃料供應基地。
努力擴大海外石油權益
在世界各地大量收購油田或開采權益也是日本能源安全保障戰略的重要一環。新日本石油開發和三菱商事最近宣布,將共同出資12億美元於今年6月收購位於墨西哥灣「K2」油田的部分權益。這項交易完成之後,日方每天可獲得1萬桶以上石油。這也是日本在北美最大的油田投資項目。
日本國際石油開發帝石控股公司10日宣布已取得了開采印度尼西亞巴厘島東北部海上油田的權益。該公司去年在海外先後投資3000億日元開採石油和天然氣。今年3月,三菱商事宣布出資24億美元,與殼牌以及英國天然氣公司設立合資公司,共同開采奈及利亞尼日河三角洲的天然氣。
另外,日本丸紅公司去年出資1300億日元獲得了北美一處油田的部分權益,伊藤忠商事今年三月向美國的一家石油開發公司出資250億日元獲取了該公司的部分股份。新日本石油、三菱商事等組成的聯合體最近還從利比亞政府手中取得了油田開采權。(樂紹延)
卡達承諾為日本提供穩定的天然氣和石油
新華網科威特5月2日電(記者 林蘇)多哈消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日結束了對卡達的訪問。根據日卡兩國發表的一項共同聲明,卡達承諾將向日本繼續提供穩定的天然氣和石油。
安倍在兩天的訪問中分別會見了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謝赫哈馬德·哈利法·阿勒薩尼和首相兼外交大臣謝赫哈馬德·賈西姆·阿勒薩尼。
日本向沙特提出「石油共同儲備構想」
中國青年報:繼訪問美國之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開始了對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科威特、卡達和埃及等中東5國的訪問。日本媒體分析稱,安倍此行的目的首先是向沙特提議構建「石油共同儲備構想」,通過呼籲擴大同中東國家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廣泛交流,靈活運用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和閣僚政治對話,將日本的能源外交推入正軌,從而為今後與中國的能源爭奪戰做好准備。>>點擊詳細
石油進口大國日本為何反而發橫財?
新華每日電訊消息:海灣地區產油國的高度繁榮給日本企業帶來了利益。經濟活動的活躍帶動了電力、自來水、燃氣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日本企業分得了一大塊「蛋糕」。在交通設施建設方面,去年7月,三菱重工、三菱商事、大林組和鹿島建設在迪拜的新交通系統建設項目上奪標。該項目將在迪拜建設長達70公里的電車網,包括基礎工程在內總項目費約4000億日元。
❽ 二戰時期,日本在東北開採石油了沒
東北的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大慶油田和遼河油田。
日本「滿洲石油公司」曾在大慶油田的邊緣地區打了一口1000米深的探井,流出來的是黏稠、含硫量很高的重油,而且流量很小(王進喜的1205鑽井隊的第一口井的深度為1100米)。有人後來為這件事解脫說,以日本當時的煉油技術,很難用這種石油提煉90號以上的航空汽油,陸軍煉油廠生產的汽油最高不過是78號,要想用高含硫的重油生產航空汽油,就必須從美國導入新的技術和設備,僅這一點恐怕就要等上十年八載,所以就放棄了繼續在大慶地區找油的計劃。實際上,新中國時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日本作家草柳大藏在《實錄滿鐵調查部》一書中認為:「石油探礦是由滿鐵和日本石油公司進行的。從興安北省的海拉爾到熱河省這樣的范圍內做了廣泛的勘察。日本石油公司甚至建設了常駐住宅,進行了深度達一千米的鑽探。滿鐵的鑽探技術達到1800米是可能的。這樣先進的鑽探技術,卻將它擱置起來,實在是遺憾。」草柳大藏感到,不是鑽探技術達不到,而是沒有深入鑽探罷了。
而日本曾經集中勘探的阜新地區,就是後來屬於遼河油田的邊緣構造帶上。遼河油田1995年的生產量是1500萬噸,也是日本當時需要量的5倍。但遼河油田的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地下6000米處,而當時日本的技術只能下探到2000米。所以後來日本人聽說遼河油田被發現後感嘆說:「當時即便站在油田正中央,也找不到石油。」
中國地質大師黃汲清則提出了「陸相地層生油」理論,他曾講:日本人在東北找了整整三十年卻沒有找到油田,他們找油技術比我們先進,為什麼沒有發現,而我們只用了五年就發現了大油田?那是因為他們不懂得陸相地層可以生油。這是日本人沒能找到大慶油田的另一種解釋。對此,日本地質史學者小松直干也認為,除了勘探的范圍、密度不夠外,從根本上說不是鑽探設備不行,而是「探礦思想和探礦技術的問題」。
當時的日本專家非常迷信當時非常流行的「海相生油理論」,即海中大量浮游生物死去,其屍體與植物和淤泥等混合在一起,成為沉積物,這些動植物腐爛,沉積物就會生出油氣。
世界上90%的石油都符合「海相生油理論」,中東地區全部符合。
日本人在東北找了14年花費數百萬美元,依然一無所獲,又沒有堅實可靠的理論支撐,終於堅持不下去了。最終,日本將其大部分設備和技術人員全部派往了「南方」,即蘇門答臘等地。
但並不是說日本在東北沒有得到石油。
日本對東北石油工業的掠奪主要體現在人造油的兩個方面:即煤炭液化石油和撫順頁岩油。
合成石油哪家強?答案是德國。1933年納粹上台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採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合成石油」。希特勒對化學家們說過:「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像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麼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1939年9月,德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2萬桶,佔到了全德國石油供給量的46%。
看到德國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堅定了開發人造石油的決心。但是,德國把這項技術視為國防工業機密,不肯外泄給日本。一無所獲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鑽研。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業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過只裝滿了3個玻璃瓶,其中一瓶獻給了皇宮,另一瓶送給伊勢神宮,第三瓶贈給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輕臼小學校。
由於對石油的渴求,日本不惜耗費巨資進行該項目,將煤炭液化人造石油作為第一次產業開發的一項重點。在1936年,建設撫順煤炭液化工廠,1939年開始試行生產,1941年實現了一次液化輕油和二次加氫液化石油生產。1943年,撫順液化廠移交給「滿洲人造石油株式會社」,並由日軍軍需部門直接指導,主要生產加氫油,即航空和汽車用油。但由於條件的限制,產量不高,「1944年生產航空汽油1289噸,普通汽油1487噸」。1937年,偽滿成立了「滿洲合成燃料株式會社」,主要用阜新煤製造人造石油,計劃用以強化國防,後因設備問題未能成功。還有四平的油化工業會社、吉林的吉林人造石油會社等其他人造油工廠機構都因後期的資金、設備不足等問題,均未成功。
日本人雄心勃勃地致力於生產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產量為100萬桶,僅為原定當年生產1400萬桶的8%。由於一半以上的產量來自中國東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鎖而無法將那些人造石油運回本土。
而頁岩油是指以頁岩為主的頁岩層系中所含的石油資源。其中包括泥頁岩孔隙和裂縫中的石油,也包括泥頁岩層系中的緻密碳酸岩或碎屑岩鄰層和夾層中的石油資源。這種開采方式後來被美國吹上了天。
日本人掠奪撫順頁岩油最為嚴重。「撫順煤礦的油頁岩厚約120多米,藏量達55億噸,按平均含油量5.5%計算,可得原油3億噸」。關東軍與日本海軍均參與到對頁岩油的爭奪中,開始對頁岩油工業化進行試驗。1928年建立煉油廠,1930年開始實際運營,到「九一八」事變前,1930年產原油達5.7萬噸。撫順煉油事業能夠大量生產,且作為當時唯一的石油資源,為滿足日本與偽「滿洲國」需求,開始著手進行擴建。1934年到1936年,撫順煤礦西制油廠實行第一期改建計劃,改造干餾裝置並新建精煉油裝置,原油年產量達到了14.5萬噸。「七七」事變後,日本加緊對頁岩油的掠奪,在1936年到1939年,又實行二期擴建,使原油年產量增加到19.1萬噸。1939年著手建設撫順東制油廠,1944年投產,到1945年共產原油9078噸。撫順煉油廠所生產的原油基本上全部運往日本,供以軍用。1942年,撫順煤礦兩制油廠的設備能力是年產粗油30萬噸。而在1944年實際粗油產量是20.4萬噸。
最後說句,日本陸軍的裝甲化、機械化程度比德國差遠了,其石油消耗量不過佔到日本龐大海軍的一個零頭,所以「只要石油這東西能滿足,日本的飛機坦克裝甲車汽車就能動起來啊,中國完全抵擋不住日的輪番轟炸啊,中國必亡啊」這種說法也站不住腳。
❾ 日本進口的石油主要來自哪裡
日本是世界上的第三大石油消費國(前兩個是美國和中國),但自己幾乎不生產石油,也沒有石油的資源,因此,日本的石油只能依靠進口。日本石油進口的地區來源分布,從中可以看出,日本的石油主要來自於中東地區,阿聯酋、沙特、科威特、伊朗、卡達分列前五位,佔到了日本進口石油的70%以上,在分布是非常不合理的,太依賴中東了,這次中東局勢運盪,日本受到了很大沖擊。但近來,俄羅斯向日本輸出石油的比例在上升,泰納線(從泰舍特到納霍得卡)的石油管線建成後,日本每年從俄羅斯獲得700萬噸石油。順便說一下,中國也是日本石油的來源之一,過去中國是為了換匯,現在主要是為了平衡雙方的貿易。
❿ 日本為什麼沒有石油
是的,日本本土是沒有石油等資源的。這和他們的地理位置和地質構造有這關系。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是有著比較苛刻的地理因素的。像日本處於地震帶的地理位置不具備良好的油藏條件。所以控制日本只需要將它包圍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