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九十年代初為什麼石油價格會下跌
海灣戰爭的起因是伊拉克佔領科威特
這兩個國家都是重要的產油國。
隨後發生了海灣危機,當時認為戰爭會持續很長時間,伊拉克也聲稱要把科威特變成第二個越南。薩達姆對自己在兩伊戰爭中建立起來的百萬大軍信心十足。美國也對戰爭的前景很不樂觀,當時最樂觀的估計是美軍傷亡在5000人,美國人僅裝屍袋就准備了1萬多。
因此,市場上對石油供應很擔心,石油價格因此高漲。
但是,海灣戰爭在半年的准備之後,僅38天的空襲及百餘小時的地面攻擊就結束。
同時,科威特和伊拉克的產油地也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戰前的產量沒有受到什麼影響。
所以,石油價格下跌了。
㈡ 戰爭與原油的關系
分兩種情況,第一,如果戰爭發生在油田,戰爭會導致原油產量下降,從供需的角度來說供應減少,價格就會上升。
第二種情況,如果爆發了大規模戰爭,世界經濟衰退,那麼原油的需求就減少,價格就會下降。
原油是經濟的晴雨表,現在全球正處於經濟衰退期,油價從去年的120美元下降到現在的40美元,一方面是歐佩克增大了產量,另一方面是世界經濟衰退,雙重的因素所致。
希望樓主滿意,求贊同。
㈢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㈣ 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其他相關
伊朗石油日產量不是一開始就驟降到100萬桶以下。1978~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運動期間,伊朗的石油產量只是略有下降,仍然保持在日產400萬桶左右。1980年9月兩伊戰爭爆發後,伊朗的石油產量確實再次受到影響而有所下降,但下降的幅度不大。在雙方經過一系列的「襲城戰」、「襲船戰」、「襲油戰」,直到1986年兩國石油設施遭毀滅性破壞之後,伊朗的石油日產量才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1981年的每桶34美元的原油價格並不是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的巔峰價。1978年伊朗國內爆發了反對國王的群眾運動(又稱伊斯蘭革命運動),迫使巴列維國王於1979年1月16日流亡國外。1979年2月,宗教領袖霍梅尼結束14年流亡生活從巴黎返回伊朗接管政權,1979年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至此,伊朗內政趨於穩定,各項生產也很快得到恢復,其中包括石油生產。1980年4~7月間,正當伊朗石油生產已恢復到接近歷史上最好記錄的日產600萬桶時,美國石油壟斷資本家卻意外地將原油價格陡增至每桶39.5美元。1979年9月22日兩伊朗戰爭開始後,伊朗的石油生產再次受挫,產量下降。奇怪的是,隨著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產量下降,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卻開始回落,到1981年每桶原油價格已降至34美元,整整降了5.5美元。到1986年,兩伊差不多無油可賣時,美國石油市場上的原油價格反而跌至每桶8美元的底谷。
相關問題
為什麼在1986年伊朗和伊拉克兩大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幾乎減至零了,世界原油價格反而降到1973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呢?其中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最關鍵的一點是非OPEC產油國家的迅速崛起,削弱了美國控制世界石油價格和供應的能力。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世界各地迅速掀起了一股石油勘探熱潮,到20世紀70年代末,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遍及五大洲四大洋。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為擺脫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更是不斷擴大在石油領域的投入。1980年的高油價好比是世界石油大開發的導火索,五大洲四大洋頓時遍地開花,眨眼間還冒出了一大批新油田。非OPEC國家的新老油田都在全力擴大石油生產規模,提高石油產量,其中一些國家不僅實現了石油的自給自足,而且還躋身石油出口國家的行列。蘇聯和中國因為幅員遼闊,很快崛起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大國。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中蘇兩國的石油出口對平抑油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蘇中兩國常常以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大哥、二哥自居,一心想幫助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小國家盡快擺脫貧困,所以供給這些國家的石油價格遠遠低於國際石油市場上的價格。受其影響,一些曾經由美國供應石油的西方國家也極力爭取從中蘇兩國進口廉價石油。可以說,在石油的價格和供應方面,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當時已不再受制於美國及OPEC。早在1969年,北海就發現了埃克菲斯克大油田,1970年又發現了福帝斯特油田,到1980年1月,北海油田每天的石油產量已超過200萬桶。英國和挪威的北海油田無疑成了完全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西歐石油供應基地。而富含石油的非洲一直以來都是西歐的勢力范圍,西歐國家也在致力於將非洲發展成為其另一不受制於美國及OPEC的石油供應基地。北非的利比亞雖然是OPEC成員,卻一直跟美國作對,其石油政策從不屈從於美國的利益。第二次石油危機中,非洲石油源源不斷地輸往西歐各國,相應地沖減了西歐國家從美國和OPEC國家進口石油的數量。1976年~1979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增加了6倍,到1980年墨西哥探明的石油儲量已達到300多億桶,1979年墨西哥的平均日產水平已達150萬桶。自1980年以來,墨西哥已經成為非OPEC國家中另一重要的石油出口國。而加拿大很早就是世界上的石油出口大國,再加上拉美其他一些非OPEC產油小國,這些都是獨立於美國和OPEC之外的石油出口國家。所以,第二次石油危機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了。當美國石油公司瘋狂提高石油價格時,一直依賴美國及OPEC供應石油的國家開始另闢蹊徑,紛紛尋求更加實惠的石油供應商。這樣就在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之外逐漸形成了另一個巨大的石油交易市場,而且該市場的石油價格比美國操縱的石油市場價格要低得多。如此一來,歐洲一些石油商跟美國的中小石油商勾結起來,將美國之外的廉價石油反向打入美國市場,低價拋售。結果是美國大石油商的高價石油無人問津,而美國中小石油商的廉價石油卻大行其道。美國大石油商原以為跟第一次石油危機那樣,通過製造油荒和哄抬油價再大發一次橫財,誰知給中小石油商一攪和,大石油商們的石油銷量下降,利潤銳減,最後還不得不將手中囤積的大量石油低價脫手。美國大石油商在導演的這場石油危機中徹底失算了,甚至可以說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美國石油業經過新一輪的集中和壟斷之後,幾大石油公司控制的石油數量佔美國國內石油總量的比例雖然大大提高了,但佔世界石油總量的比例卻明顯下降了,失去了在世界石油市場的壟斷地位。美國石油商之所以在第二次石油危機中失算,原因就在這里。
㈤ 80年代的世界原油價格大概是多少
1972年原油價格大約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 原油價格上漲了四倍之多達到$12.00。 中東戰爭始於1973年10月5日敘利亞和埃及對以色列的襲擊。 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達了對以色列的支持。因為這個原因, 一些阿拉伯出口國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了禁運。 阿拉伯國家削減了500萬桶/天的產量。 其中100桶由其他國家增加的產量所抵消。削減的400萬桶/ 天的產量一直延續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產量的7%。 如果還有對石油價格控制權從美國轉移到OPEC的懷疑, 那麼在阿拉伯實施了石油禁運後便徹底消除了。 原油價格在短短六個月之間上漲了400%, 油價對石油供應的敏感程度是顯而易見的。 從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價格相對變動得比較平緩, 價格從$12.21上漲到$13.55/桶。 經過通漲調整的原油價格在這段時期保持穩定。 兩伊危機: 伊朗和伊拉克危機導致了1979- 1980新一輪的原油價格上漲。1978年11月- 1979年6月伊朗革命導致了了每天200萬- 250萬桶原油產量的減少。 1980年兩伊戰爭直接導致了伊拉克原油生產削減了270萬桶/ 天、伊朗減少了60萬桶/天。與這兩次事件相聯系, 原油價格從1978年的$14/桶上漲到1981年的$35/ 桶。 美國油價控制-失敗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在戰後的能源政策, 這一時期的油價上漲幅度可能會小很多。 美國對在國內生產的原油實施價格控制以期減輕1973- 1974期間油價上漲的沖擊。 一個顯然的結果是美國消費者對進口原油比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多支付 48美分。而美國國內的生產商則減少了相應的收入。 政策達到目的了嗎?短期內由1973- 1974原油價格高漲所造成的衰退減輕了。然而, 它造成了其他影響。如果美國沒有實施價格控制, 那麼國內的勘探和生產會大幅度地提高。 並且原油高價將會抑制消費者的需求: 汽車將會提高單位油耗的英里數, 房子和商業建築會降低對用油的依靠, 工業生產將會提高它們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這樣,在1979- 1980,美國會降低對原油進口的依賴, 由兩伊戰爭引起的原油供應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也會大大減輕。 OPEC調控原油價格的失敗 OPEC很少能夠對價格實施有效控制。 經常出現某一OPEC成員國違反協議的情況, 而協議的基本要求是執行成員國的生產限額。1979-1980, 面對不斷高漲的原油價格, 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不斷對其他OPEC成員國提出警告, 高油價將抑制對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當成了耳邊風。 日益高漲的油價在消費者中導致了若干反應: 油絕緣裝置在新房子中的應用、舊式房子提高了對油的絕緣、 許多工業生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車提高了單位油耗的英里數。 這些因素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對需求的影響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下跌。 對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暫時的,但是當石油價格降低, 沒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絕緣裝置、 沒有人去替換高利用率的裝備, 許多對原油價格上漲的應對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設置的$18/ 桶的目標價格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 油價繼續保持疲弱。隨著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 油價曾出現上漲,但是在戰爭結束後,油價進入了穩定的下降期, 直到1994年以通漲調整的油價到達了自1973年以來的最低點 。 價格循環出現了,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勁和亞太地區經濟的繁榮, 從1990-1997世界對原油的消費增長了620萬桶/天, 亞洲幾乎增長了30萬桶/天,從而推動了原油價格的恢復。 原油價格的上漲因為OPEC對亞洲金融危機所造成的沖擊的低估和 忽視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開始, OPEC逐漸把它們的限額從提高250萬桶/ 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萬桶/天。亞洲經濟出現停滯, 1998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自1982年以來首度出現下降。 低消費量和OPEC的高產量促使價格呈螺旋型回落。作為回應, 4月,OPEC削減了125萬桶/天的限額, 7月繼續削減了133.5萬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 價格繼續回落。OPEC於1999年4月繼續削減171. 9萬桶/天的限額,才使得價格出現回升。 參考資料: http://www.esunny.com.cn/ admin/Article/htm/present/ 135009280/1026-26@2004-10-19. asp
㈥ 主要產油國發生戰事,石油股會漲還是跌
戰爭和油價變動將有以下幾種可能:
第一種:速戰速決,油價沖高回落,對世界經濟影響較小
如果戰爭順利推進,在3個月以內美國取得勝利,那雖然短期內海灣緊張局勢會導致國際原油市場上的恐慌心理,國際油價(WTI)將會沖高至每桶40-45美元左右,但維持時間不會太長。由於國際石油市場長期以來已經形成供過於求的基本格局,隨著戰局明朗和戰爭結束,國際油價將迅速回落至每桶20美元左右,各國消費者、投資者信心得到恢復,企業開始擴大投資,股匯市將呈回升態勢。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戰爭對世界經濟的不利影響相對較小,世界經濟仍可保持溫和復甦的趨勢。
由於美伊雙方軍事、經濟和科技實力對比懸殊,而且美國經過長時間充分的戰爭准備,因此出現速戰速決結局的概率最大。
第二種:戰爭延長化,油價高位徘徊,世界經濟復甦延緩
如果戰爭的推進速度超過美國預期,戰爭延長到6個月左右美國才取得勝利。那麼只要戰爭局限在伊拉克境內,世界原油供應就不會出現大問題,發生石油危機的可能性不大。這種情況下國際油價在短期內有可能沖高至每桶45美元,此後將在每桶35-40美元左右的相對高位徘徊,直至戰局完全明朗。
但戰爭延長化將會延緩世界經濟復甦的進程。國際上一般研究結論是,油價每桶上漲10美元並維持一年的話,世界經濟的年增長率會減少0.5個百分點,而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年增長率則會減少0.75個百分點。
考慮到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歷經中東戰爭、兩伊戰爭以及1991年海灣戰爭,具有極其豐富的戰爭經驗,加之美國發動這場戰爭不像上次海灣戰爭那樣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支持,戰爭存在延長化的可能,但概率小於前一種可能。
第三種:戰爭擴大化,油價失控,世界經濟嚴重衰退
如果伊拉克抱著「魚死網破」的態度,不僅炸壞本國的油田,而且向以色列等美國的盟國發動襲擊,戰火蔓延到伊拉克周邊國家,導致一些海灣國家的政治、社會、經濟動盪,引起阿拉伯世界聯合反美,形成美國與整個伊斯蘭世界的沖突。那麼可能出現油價失控,在每桶40美元左右的高位維持較長時間,導致世界經濟出現嚴重衰退。
考慮到伊拉克遭受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封鎖,軍事經濟實力大不如前,加之美國及其盟國進行戰略協防,伊拉克恐怕無力將戰爭引向鄰國。因此,這種可能性發生的概率很小。
㈦ 原油價格下跌原因有哪些
由於原油是不可再生性資源,因此原油短期供給彈性較小,所以在沒有新的大型油田被發現以及重大技術創新出現時,影響原油價格的最主要因素是決定原油需求的世界經濟發展狀況.
1、原油庫存與油價
原油庫存和需求數據公布後,油價選擇向上或向下波動的方向,從而直接影響倫敦和新加坡布倫特油的走向,帶動油品價格向上或向下波動。原油庫存對油價的影響是復雜的,當期貨價格遠高於現貨價格時,原油公司傾向於增加商業庫存,減少當期供應,從而刺激現貨價格上漲,期貨現貨價差減小;當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時,原油公司傾向於減少商業庫存,增加當期供應,從而導致現貨價格下降,與期貨價格形成合理價差。
2、美元匯率因素由於國際原油交易主要以美元為標價,因此美元匯率也是影響原油價格漲跌的重要因素之一。當美元升值時,國際上黃金、原油、銅等大宗商品原料價格有下跌的壓力;反之,當美元貶值時,此類大宗商品的價格將上漲。
但是,美元匯率因素對油價的影響只是暫時的,而且不夠顯著。統計分析顯示,WTI原油期價與美元指數的相關系數為-0.22,這說明在油價波動中,美元匯率相對於原油的供求關系來說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小。
3、世界經濟發展狀況全球經濟的增長會通過改變原油市場的需求量影響原油價格,經濟增長和石油需求的增長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它們之間的比例關系一般用原油消費對GDP的彈性系數來表示。然而,經濟增長率的變化不只可以用來解釋中長期的油價上升,短暫經濟衰退導致的油價回落也可在經濟數據的變化中顯現出來。
4、突發事件與氣候狀況原油除了具有一般商品屬性外,還具有戰略物資的屬性,其價格和供應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勢力和政治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隨著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生產國際化的發展,爭奪原油資源和控制原油市場已成為油市動盪和油價飆漲的重要原因。緊張的地緣政治強化了國際原油市場對供給收縮的預期。氣候狀況會影響到原油的供給和需求,比如異常的天氣可能會對原油生產設施造成破壞,導致供給中斷,從而影響國際油價,但它對整個國際油價的影響作用是短期的。此外歐美許多國家用原油作為取暖燃料,因此當氣候變化異常時,會引起燃料油需求的短期變動,從而帶動原油和其他油品價格發生變化。
5、地緣政治因素石油是一種稀缺的不可再生資源,是國家生存和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其對國家的經濟、軍事、安全等有著重大的影響。國際原油的市場價格的變化往往會受到地緣政治和產油國政局因素的影響。地緣政治和產油國政局因素對油價的影響主要從兩個方面發揮作用。其一是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原油供給量真實下降;其二是地緣政治沖突導致國際原油市場對未來供給減少的擔憂,但實際供給量沒有減少。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世界上具有很強的石油定價權。該組織為了維護各成員國的利益,對各成員國實施嚴格的生產上限制度,並且每當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該組織各成員國將施行減產的政策,以達到維護高油價,獲取高額利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