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鋰礦提煉之後的廢渣里有哪些物質!
石油產品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其中,各種燃料產量最大,約占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石油為一級;第二級為:分餾產物、裂解產物、重整產物;第三級為:(分餾產物)汽油、柴油、瀝青;(裂解產物)乙烯、丙烯、丁二烯、異丁烯等;(重整產物)苯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第四級為;(乙烯)聚乙烯、環氧乙烷、乙二醇;(丙烯)聚丙烯、環氧丙烷、環氧氯丙烷等;(丁二烯)丁苯橡膠、順丁橡膠等;(異丁烯)丁基橡膠、MTBE、甲基丙烯酸等
2. 繼石油和稀土之後,全球為何掀起鋰礦爭奪戰
引言:能源一直都是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事情,所以說各個國家對於能源都是十分看重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以前的時候,國家之間總會爭奪石油和稀土這樣的能源,如今全球又掀起了對鋰礦的爭奪,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三、我國在鋰礦上的布局
實際上我國在鋰礦上的布局已經很好了,而且新能源汽車一直都是國家大力發展的產業。目前我國在全球鋰礦上的佔有量大概是30%,產業布局也比較完善。
3. 石油騷動怎麼拿股份
到前中期會有股份競拍的,早期一定要多搶股份因為後期沒股最高要3-4w你也未必能搶過電腦。
4. 四川地下發現超稀有「白色石油」,日本想買,我國為何不賣呢
抗戰時期,日本就曾對中國的礦產資源開始大肆掠奪,掠奪資源的種類包括煤、鐵、銅、金、鉛、鋅、捋、鎂等礦產資源。
時至今日,日本依舊想盡辦法去獲取礦產資源,以發展自身工業,但如今的日本再也不能像當年一樣通過武力的方式進行掠奪,只能通過高價購買。
在2018年,我國地質勘測人員在四川境內發現了一種白色的「石油」,消息一經傳出,日本方面立刻便聯繫上我國,希望能夠重金購買。對此,中國方面則霸氣的回應:「不賣!」
就目前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對鋰電池需求越來越大。2012年的時候,全球鋰電池消費占總消費的21%,而到了2017年,就佔到46%,鋰電池成為全球鋰最大的消費領域。
根據預計,到2025年的時候,全球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對達到2500萬量,這將意味著新能源領域對鋰的消費量佔比達80%以上。也就是說,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著鋰電池消費量的快速增長。
雖然目前各大鋰礦生產商都規劃了中長期資源擴產計劃,但是大部分的項目都還在建設中,2025年以前鋰資源供應量難以實現規模釋放,這就意味著當前鋰電池的供需關系處在緊平衡狀態。結合我國的鋰資源供應來看,我國的鋰資源供應是由鹽湖鋰、鋰雲母和鋰輝石三部分組成,分別佔70%、24%以及6%。
鹽湖鋰主要來自於青海的柴達木盆地和東台吉乃爾兩個鹽湖,但是青海的鎂鋰比高,而其鹽湖提鋰技術是世界級難題,尚未攻克,因此出產量低,鹽湖鋰資源的開發程度低,開發速度慢。鋰雲母經過三次技術的改進,目前的年產量能達到5000噸,但是供應商依舊不足。在2018年發現的甲基卡列鋰礦,預計產量可達到500萬噸,但是由於排放不達標以及尾礦堆問題,仍在停產中。
因此國內的鋰資源供應有限,四川發現的鋰礦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鋰礦儲量,但是由於技術問題,無法大規模開發。所以,出口日本定是不現實的。
日本對我國的借鑒意義
日本雖然是世界上礦產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但他們卻是全球為數不多的礦產資源強國。我國雖然礦產總量大,但是可利用率低,且人口眾多,需求量大,供需關系緊張。
因此借鑒日本的礦產資源戰略,對於我國的礦產資源戰略調整是很有必要的。日本是繼我國和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三大礦產資源進口國,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日本能源消費極度依賴中東國家,但是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以後,日本降低了對中東的依賴性,推行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轉從澳大利亞、東南亞等地區進口能源,並且開發核電技術以及可再生能源技術,提高自給能力。
到了2015年,日本實現了能源供應的多元化——中東佔42%,澳大利亞佔22%,東南亞佔15%,俄羅斯佔7%,日本本國佔6%,美洲佔3%。日本除了在進口能源策略方面打了一手好牌,還有高效的礦產資源管理機構在背後運作。
日本的經濟產業省是日本政府負責礦產資源的主管部門,下設資源能源廳以及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前者負責制定能源與礦產資源穩定供應政策及節能與新能源政策。後者則是全面負責礦產資源工作的主體,它的使命是保障日本礦產資源安全穩定的供應。
面對「白色石油」如此珍貴資源,毫無疑問我們應該向日本學習他們高效的資源管理統籌手段,合理利用我們自身的資源。
5. 中東的哪些戰爭是因為石油引起的 和對中東的影響
中東問題主要問題是:阿以沖突問題。阿以沖突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問題,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與石油毫無無關,但實際上每次的中東戰爭都與石油緊密相關。
1956第二次中東戰爭
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起因是因為埃及總統納賽爾決定從英國人的手裡收回蘇伊士運河而引發,其根源在於石油。當時,英國等西歐國家經濟對海灣石油嚴重依賴,而大部分石油都必須經蘇伊士運河運輸。否則須繞過非洲好望角,當時任英國首相的艾登聲稱:「沒有蘇伊士運河運入的石油,英國和西歐的工業便不能保持正常運轉。」所以為了奪回運河,英法和以色列於當年10月29日出兵攻打埃及,這樣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給予埃及堅決支持,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立即切斷了輸油管道,同時沙特停止向英、法供應石油。阿拉伯國家第一次使用了「石油武器」。石油供應中斷給了英、法致命打擊……通過這場戰爭,石油生產國體會到了石油武器的「威力」。
在這一背景下,60年代石油生產國在伊拉克巴格達發起成立了自己的組織——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這一組織在以後的國際石油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國家再一次拿起了「石油武器」。戰爭爆發後,伊拉克、科威特、沙特等國宣布對美石油禁運。可阿拉伯人這次輸掉了戰爭,蘊藏豐富石油的西奈半島被以色列佔領。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阿拉伯國家再次動用「石油武器」支援埃、敘等國。戰爭爆發不久,阿拉伯國家就一致決定立即實行石油減產計劃,逐月減產5%。隨後,阿拉伯國家紛紛對美實行石油禁運。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還大幅提高油價,各國還乘機推行石油國有化政策,將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歸國有。減產、禁運和國有化等三大措施導致油價飛漲,從而導致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1980兩伊戰爭
1980年,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伊拉克和第五大產油國伊朗之間爆發長達8年的戰爭。伊拉克和伊朗本來就有尖銳的宗教矛盾和領土爭端,但石油因素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70年代的高價石油為兩伊積累了龐大的石油財富,隨之而來的就是兩國稱霸海灣的野心開始急劇膨脹,接著雙雙大量購買軍火武器。此外,伊拉克還對與其接壤的伊朗胡齊斯坦省虎視眈眈,而該省的石油儲量幾乎佔了伊朗石油儲量的90%。戰爭期間,雙方都竭力破壞對方的石油設施,轟炸產油基地。兩個產油大國間的戰爭引起了世界石油市場的動盪和供應緊張,歐佩克油價一度漲至34美元一桶,從而釀成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
1990年的海灣危機和其後的海灣戰爭更是一場石油戰爭。不管是伊拉克吞並科威特,還是美對伊動武,都與石油利益緊密相關。因此,老布希在國會為其出兵海灣辯護說:「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儲備的控制權落入薩達姆手中,那麼我們的就業機會、生活方式、我們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友好國家的自由都將蒙受災難。」對美而言,海灣石油就是其「國家利益」。
海灣戰爭期間使伊、科石油業遭到嚴重破壞,科威特7000座油井被點燃,導致油價一路飛漲。1990年7月一桶只有14美元,到10月則突破了40美元,布倫特油價一度達42.10美元一桶。不過,這次高油價持續時間並不長,與前幾次危機相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要小得多。
對中東的影響
1、巴以問題仍難得到徹底解決,戰爭「後遺症」還是很多。增強了伊斯蘭世界穆斯林對霸權國家的強烈不滿和怨恨,而戰爭只會日益強化這一矛盾。沒有看到西方國家所承諾的和平,只會有新一輪的沖突。隨著美在中東反恐的深入和擴大以及強行改造阿拉伯世界,必將觸動阿拉伯世界根深蒂固的傳統體制和文化價值觀,美阿矛盾將進一步激化
2、表面穩固的許多中東國家政權實際上非常脆弱,內部派系林立,民族、宗教矛盾極其復雜,能否維持穩定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一些阿拉伯國家政權的穩定將可能面臨來自國內民眾反對的重大威脅。不僅可能成為恐怖主義滋生的又一溫床,而且也可能成為危及地區國家安全和穩定的根源。
6. 阿富汗與伊拉克什麼關系
阿富汗和伊拉克原是一對青梅竹馬的戀人。他們出生在一個叫西亞的地方,從小他們一起長大,恩愛有佳。可是有一天出現了一個叫薩達姆的惡毒女人,她在兩人之間進行挑撥離間使得單純的阿富汗對伊拉克心灰意冷。從此,薩達姆她得到了伊拉克,可是伊拉克並不愛他。。。後來阿富汗也找到了自己心愛的男子,那個男人就是本拉登,可她怎麼也忘不了從前的伊拉克。。。雖然她也愛本拉登,可是拉登給不了拉克曾給過她的幸福。。。再後來,大富豪布希也愛上了阿富汗,可是阿富汗現在一直在本拉登的身邊。布希雖然愛阿富汗,可是他怎麼也得不到阿富汗,於是他
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21世紀以來進行的兩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這兩場戰爭都發生在小布希執政時期。然而,在邏輯上,這兩場戰爭雖然都與中東局勢有關,但兩者都有著不小的區別。
當然,在一段時間里美國最大的對手是激進主義,而激進主義的來源恰恰與美國在中東的政策有關。英國當時沿著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路徑在1947年將猶太國家建立於中東,這成為了西方與中東地區之間關系的新導火索。而在四次中東戰爭後,中東國家不僅沒能消滅以色列,反而在戰場上屢屢失利,加上中東國家背後粗暴的治理和較為原始的政治組織,這讓相對世俗化的中東國家精英面對來自大眾越來越多的不滿。而美國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直接支援以色列,以及支持伊朗的巴列維王朝這些政策則讓這種不滿直指美國。某種程度上,激進主義是中東對戰後秩序不滿的回應,雖然這種回應本身也問題多多,但激進主義往往指向美國卻也殊途同歸。
阿富汗和伊拉克區別不小,美國在伊拉克的麻煩是自己找的
1973年美國對以色列的直接援助
阿富汗戰爭是美國遭受9·11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動的軍事行動,其主要作戰對象是塔利班政權和其戰略盟友基地組織。後者作為阿富汗的外來者相對容易處理,但塔利班卻是一個阿富汗內生的激進政治力量,他們紮根於阿富汗社會。美國扶持的阿富汗政府卻更像個外來者,而其治理能力卻一如既往的糟糕。塔利班真正的優勢恰恰在於相對於阿富汗政府具有更高的治理效率,他們比低效、官僚、腐敗的阿富汗政府更能處理基層事務。
而另一方面,阿富汗本身對於美國來說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戰略價值,美國不願意在阿富汗投入過多的資源。對美國來說,作為9·11後的報復是有意義的,但也僅此而已,阿富汗不值得美國大規模戰略投入。因此,內部有效率,對外對手又不願強行投入更多資源,盡管美軍每次都可以大量殺傷塔利班武裝人員,但塔利班還是難以真正被剿滅,他們仍然可以源源不斷地汲取社會資源,當然還有海外援助。
7. 四川突現許多「白色石油」,日本為何超想買
上面一句話,出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在《夢溪筆談》里,沈括專門用了一定的篇幅來描寫石油。在他的筆下,石油是漆黑如墨的。其實,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有白色的石油。在2018年,四川就現了大量的“白色石油”,這種石油的價值遠遠超過稀土的價值。在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日本想要出高價購買,但是這一提議被中國拒絕了。白色石油是什麼?日本為什麼要出價高購買呢?
結語
總而言之,對於2018年在四川發現的大量的“白色石油”,日本動心想要高價購買是無可置疑的,畢竟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但是中國也不是什麼都能賣、什麼都能出口的。凡是涉及到國家安全的東西,都必須謹慎小心,因此中國拒絕賣給日本“白色石油”,也是可以理解的。
8. 阿富汗貧瘠土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你知道的有哪些
說到阿富汗這個國家,大部分人都會想到戰爭、貧窮等詞彙,然而其實阿富汗是一個隱形的富豪,因為阿富汗的貧瘠土地之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一旦這些礦產資源能得到合理開發,就能大大改善阿富汗的經濟狀況。
阿富汗還不具備開采能力雖然阿富汗擁有著相當多的礦產資源,但是由於目前的阿富汗還沒有礦產開采設備和能力,加工條件也處於較低水平,所以令這些豐富的資源還無法進行開采,只能埋藏於地下。本來當時美國打算和阿富汗共同開發這些資源,但是由於美國的冶金工業的規模不夠,導致這個計劃無法進行,而未來,最有可能和阿富汗進行合作開發資源的國家就是我們中國。因為中國有著完善的礦產開發和加工產業鏈,同時中國離阿富汗很近,所以中國是很可能和阿富汗合作開發礦產資源的。
9. 鋰礦邊界工業品位是多少
鋰礦床工業指標
花崗偉晶岩類礦床 工業品位 0.8-1.1%
鹼性長石類花崗岩礦床 工業品位 0.9-1.2%
鹽湖鹽類礦產鋰礦工業指標
鹽類礦 工業品位 ≥0.06%
鹵水類 15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