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爭奪石油而發生了哪些戰征
縱觀人類歷史,盡管意識形態、宗教、民族和種族優越感一直是最容易解釋發生武裝沖突的理由,但是自然資源和戰爭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清晰的關系—尋求自然資源、覬覦或保衛財富才是引發戰爭的最常見的原因。
19世紀的最後25年,經濟發展與工業進步之間形成了固定聯系,石油於此時登上了國際舞台。在這一過程中,像英國這樣擁有殖民地的國家及像美國這樣資源豐富的國家從迅速的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中深深受益。其他歐洲強國、日本以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則沒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好處。那時,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國(包括原油和成品油)的美國在石油領域獨一無二的地位受到了同樣盛產石油的俄羅斯帝國、荷屬東印度群島(印度尼西亞)和波斯(伊朗)的石油威脅,從此各種爭端不斷。
進入20世紀,石油成為世界的主宰,它轉而又引發了一些新的意識形態和國際上的霸權。軍事戰略的需要以及圍繞海軍艦艇是以燃煤為動力還是以燃油為動力的狂熱爭論,坦克戰的極大優勢及對戰爭的影響等充斥了20世紀的頭10年。英國、德國等紛紛為爭奪海上霸權蠢蠢欲動,而形成這一霸權的核心就是石油。
1914—1918年的爭奪霸權的沖突之所以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它牽涉到了幾個大陸和許多國家,但其支配因素是石油—在哪裡發現了它,向哪裡運輸它,誰將成為它的使用者和主宰以及它在新的戰爭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
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事情變得很清楚,任何想在暗中爭奪意識形態、文化和經濟霸權的國家都要得到經濟資源,其中,主要是石油。
1941年6月,就在入侵蘇聯的前兩天,希特勒就直截了當地說:「當一個人沒有一件東西,但卻需要它的時候,就必須去征服。」當時,德國最缺的就是石油!
在二戰之後,作為戰勝國的美國清楚地認識到,得到石油,並使石油產品能夠不受阻礙地進行流通,對於美國和歐盟的繁榮以及對於國際經濟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英國等強國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是由於他們預見了對石油的需求,並保證了為贏得戰爭勝利所需的石油供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和日本對上次世界大戰勝利者的支配地位所進行的反抗。這時,他們認識到石油是命運攸關的資源,按照德國和日本的霸權主義想法,並且根據強盜邏輯相信,即使在其他國家發現這些資源也是屬於他們的。當然,他們失敗了。但是,二戰以來的多次爭端、武裝沖突,尤其是有「世界油庫」之稱的中東地區的連年戰亂都強調了這一點,20世紀和21世紀是石油支配的世紀,各個重大歷史事件中都直接或間接地顯現著石油的身影。
因此,我們必須採取種種措施,提高綜合國力,保障石油安全也就是保衛國家、民族的安全。
2. 石油開采後的空隙可以用什麼來填補
開採石油抽空的空隙一般是採用水來填補的,比如說,當開采隊伍打好鑽井後,由於地球內部的壓笑談殲力,石油會緩慢的自動滲出,而後開采隊只需要抽出石油,並在開采完成後向鑽好的井中重新注入一定量的水用以填補縫隙即可。
至於為什麼會有水來填補石油空缺,當然是因為用水填補既方便又快捷,而且石油所在底層本身就含有大量地下水,重新注入水並不會產生太大的麻煩。
當然了,這是個錯誤認知,石油是存在於地下岩石縫隙中,整個地面並不是靠石油支撐,真正支撐地面的是地表下的岩石,石油只不過是岩石間的流體罷了,就算抽走再多的石油,只要適當的以水來進行填補就不會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