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人造石油之父
中國人造石油之父是趙宗燠。
中科院院士、中走進21世紀,「石油」這兩個字越來越牽動世人的神國人造石油之父走進21世紀,「石油」這兩個字越來越牽動世人的神經。政治家和軍事家們,為了各自國家的經濟利益和安全,日夜不停地謀劃他們的石油發展戰略。
人們已經預見到,不久的將來,石油將無可挽救地走向枯竭。於是,超級大國不惜發動殘酷戰爭,以千千萬萬人的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去攫取和控制石油資源。而我國,除了以政治的、經濟的方式參與有序競爭,主要是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力求降低能耗,特別是研究開發接替能源。
我們的辦法之一就是搞人造石油──從煤炭中提煉石油及其產品。今天,當我們重新開啟這個思路並扶托煤煉油工程再度上馬之時,不能不想起我國的人造石油之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宗燠先生。
(1)第一代石油人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早年在人造石油方面研究成功多種合成液體燃料方法。20世紀50年代在恢復石油六廠生產中,完成了第迪爐氣化、合成氣深度凈化、合成石油鐵催化劑制備等一系列工作。
其後,在組織水煤氣中壓流態化合成試驗、煤的氣化和低溫干餾、油頁岩沸騰床燃燒新工藝試驗等方面均有建樹,為能源轉換及其生產建設作出了貢獻。
70年代後致力於解決「三廢」和環境污染問題,研究改革城市燃料結構,提出開發「第五能源」(節能)建議,推動能源有效利用。
『貳』 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石油的人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湖泊池沼也。「澤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現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我國人民利用石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和西晉。據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雲:「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距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此後在《北史·西域傳》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鄜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有雲:「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在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處援引《博物志》(西晉張華著)言:「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淆水也」自沈括以後,後人多稱石油。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明曹學儉《蜀中廣記》說:「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又見於清朝趙學敏所輯錄的《本草綱目拾遺》:「西陲赤金衛(今甘肅玉門赤金堡一帶)東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1]。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