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煤炭和石油的
距今大約2000多年前,古希臘開始開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國則是在3000多年前就開始以煤炭作為燃料的。但是,煤炭的真正被廣泛用作能源是17 世紀以後的事了,進入了17世紀後,由於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木柴作為燃料越來越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了,煤炭便取代了木柴成為世界的主要能源。
(1)石油的形成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意義: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雖然煤炭的價值大不如從前,但畢竟目前和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煤炭還是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必不可缺的能量來源之一,
煤炭的供應也關繫到我國的工業乃至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發展的穩定,煤炭的供應安全問題也是我國能源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環。
❷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在理論上不成熟,還有其他觀點,以下說法參考一下
傳統的石油地質理論認為:石油的生成是幾百萬年前沉積在海底的生物殘骸,經泥沙覆蓋,在微生物作用下腐爛,又經過長期的加壓加熱,形成油、氣。
現代石油理論則認為:石油是由含有機質的動植物殘骸被埋入地下後和泥沙組成了有機淤泥,由於地層的原因不斷地被一層一層地掩埋,愈埋愈深,最後於外面的空氣隔絕,造成了一個缺氧的環境,加上深層處溫度的升高,壓力的增強,厭氣性氧細菌便把有機質分解,形成了分散的油滴,這就是石油。
由於地層不斷地下降,濕度不斷地升高,加之地心的引力,被分解的油滴就會活躍起來,並向地心的方向游移,越往深入溫度就越高,油滴可能就越發活躍,由於地層的物質結構不同,而且越往深入物質的密度越大,但地層下的沉積物有時侯顆粒較粗,顆粒間空隙較大,便形成了砂岩、礫石;有時侯顆粒較細,就形成了頁岩、泥岩。在地層的壓力的作用下,這些分散的油滴就會不斷地順著它們可以通行的路線行進,最後被擠進多孔的砂岩層,成為儲積石油的地層;而空隙很小的頁岩層,由於油滴無法擠進去,儲積不了石油,就成了防止石油跑掉的「隔離層」。
又由於地殼是由密度較大的頁岩——玄武岩組成,而且凸凹不平,向上突起的叫被斜構造,向下彎曲的叫向斜構造;有的岩層像饅頭一樣的隆起,叫穹隆構造。集合的油滴就會沿著隆坡繼續前行,不斷向向斜構造或穹隆構造岩層的頂部匯集,這時石油位於上部,而處在中間、下部的則是水。進入凹陷的地殼區域,這里如同一個大的臉盆,把油流匯集起來,越集越多,這里就成為儲藏石油的大「倉庫」了,在地質學上管它叫做「儲油構造」。
由分散的油滴到匯集成的油流,最後進入到大的儲油「倉庫」,也可以說是地球對含有有機質的動植物殘骸進行分解、加溫、加壓、提煉、匯集、儲藏的一系列加工過程,是地球製造、儲藏高熱值能量物質的加工體系.
❸ 石油是誰發現的
問題一:中國石油是誰發現的? 「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
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問題二:世界上第一個發現汽油的人是誰? 汽油是誰先發現並利用的?
早在發明內燃機之前,人類就已經製造出汽油了。但在很長時間內,汽油被認為是將原油冶煉成煤油後,一種無用的副產品。而石油和石油化工業之所以能夠如此重要,獲得如此廣泛應用,是圍繞其所進行的一系列創新的結果。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煤油是標準的點燈用燃料。當時的石油冶煉依賴簡單的蒸餾過程,將石油中沸點不同的成分分離出來。煤油的沸點較高,很容易同沸點較低的汽油以及其他雜質分離開來。煤油成為原油煉制的主要產品,而汽油和其他成分則往往被白白燒掉。到20世紀前20年,研究人員發現,內燃機採用汽油這樣的輕型燃料,反而運轉得更好。但採用蒸餾法,僅能從原油中提煉出20%%的汽油。盡管美國石油勘探人員在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奧克拉荷馬州及德克薩斯州打出很多油井,但冶煉汽油的低效率,極大地阻礙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解決了提煉汽油的低效率問題。他們對蒸餾法進行了改進,在其標准加熱過程中增大壓力,將煤油「裂解」成汽油。這種「熱裂解」工藝使汽油的冶煉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達到40%。1913年,伯頓獲得了有關這一工藝的專利。美國生產的汽油從此趕上了汽車需求的步伐。
問題三:大慶油田是誰發現的t
問題四:中褲沒國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石油並命名的人是誰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東漢的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漢書》中記載了「高奴有洧水可燃」。高奴在陝西延長附近,洧水是延河的支流。「水上有肥,可接取用之」(見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這里的「肥」就是指的石油。到公元863年前後,唐朝段成武的《酉陽雜俎》記載了「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水上,如漆,采以燃燈,極明」。西晉《博物志》(成書於267年)、《水經注》都記載了「甘肅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燃極明,與膏無異,膏與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
宋朝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次把這種天然礦物稱為「石油」,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他試著用原油燃燒生成的煤煙制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沈括並且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他已經預見石油將來大有用途。
到了元朝,《元一統志》記述「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拾斤,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歲納壹佰壹拾斤。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平村有一井,歲納四百斤,入路之延豐庫」。還說,「石油,在宜君縣西二十里姚曲村石井中,汲水澄而取之,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說明約800年前,陝枝飢北已經正式手工挖井採油,其用途已擴大到治療牲畜皮膚病,而且由官方收購入庫。
問題五:誰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石油的人? 最早發現石油的記錄源於成書於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湖泊池沼也。「澤中有火」,意指油蒸汽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之現象。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一般認為我國人民利用石油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漢和西晉。據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前漢書・卷三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雲:「定陽,高奴,有淆水,肥可蘸」。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淆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距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此後在《北史・西域傳胡搭納》中,也記錄了新疆龜茲(今庫車)一帶石油的產出:「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狀如醍醐,甚臭。」古代的石油的產地也頗豐富,明李時珍在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所出不一,出陝之肅州、~州、延長、雲南之緬甸、廣之南雄者,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式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唐李吉甫著《元和郡縣志》有雲:「石脂水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極明,水上有墨脂……」。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在延壽縣(今甘肅省玉門一帶)處援引《博物志》(西晉張華著)言:「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_□,注地為溝……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淆水也」自沈括以後,後人多稱石油。如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雲:「石油氣味和雄硫同,故殺蟲治瘡」。明曹學儉《蜀中廣記》說:「國朝正德末年,嘉州開鹽井偶得油水,……此是石油,但出於井爾」。又見於清朝趙學敏所輯錄的《本草綱目拾遺》:「西陲赤金衛(今甘肅玉門赤金堡一帶)東一百五十里有石油泉」。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1]。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問題六:石油是誰先發現的 第一個發現石油的是我們中國人宋代的沈括,他在《夢溪筆談》里第一次提到了石油
問題七:最先發現石油的國家是哪個? 中國
問題八:汽油是誰發明的? 發明人: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
在此種情況下發明:
在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內,煤油是標準的點燈用燃料。當時的石油冶煉依賴簡單的蒸餾程石油中沸點不同的成分分離出來。煤油的沸點較高,很容易同沸點較低的汽油以及其他雜質分離開來。煤油成為原油煉制的主要產品,而汽油和其他成分則往往被白白燒掉。到20世紀前20年,研究人員發現,內燃機採用汽油這樣的輕型燃料,反而運轉得更好。但採用蒸餾法,僅能從原油中提煉出20%%的汽油。盡管美國石油勘探人員在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奧克拉荷馬州及德克薩斯州打出很多油井,但冶煉汽油的低效率,極大地阻礙了汽車工業的發展。
美國「標准石油公司」的兩名工程師,威廉姆・伯頓(公司副總裁)和羅伯特・哈姆福瑞斯(實驗室主任)解決了提煉汽油的低效率問題。他們對蒸餾法進行了改進,在其標准加熱過程中增大壓力,將煤油「裂解」成汽油。這種「熱裂解」工藝使汽油的冶煉效率增加了一倍,出油率達到40%。1913年,伯頓獲得了有關這一工藝的專利。美國生產的汽油從此趕上了汽車需求的步伐。
問題九:北宋時期石油何時開採的 歷史上第一個發現石油的是誰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之一。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中國古人就已發現並利用了石油。那麼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據史料記載:他就是北宋時期的沈括。
在古代到底是誰首次發現並利用了石油?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漢族,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他是北宋科學家、改革家。晚年以平生見聞,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筆記體巨著《夢溪筆談》。一位非常博學多才、成就顯著的科學家,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氣象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外交家。
我國最早記述石油與石油開採的記載也來自於沈括的《夢溪筆談》。那是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50歲,出任陝西延安府太守,在西北前線對抗強敵西夏的入侵。他在緊張的軍旅生活中,仍不忘考察民間開採石油的過程,在《夢溪筆談》中他記錄了石油的存在狀態與開采過程。他是這樣寫的:
「在~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就是過去說的高奴縣脂水,脂水就是石油。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里。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火炬,冒著很濃的煙,帳幕沾上了油煙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根據現有的史料,他是第一個使用石油的人,他將石油燃燒後產生的煙塵製成了墨,他還寫過一首《延州詩》,描述了延州開採石油形成煙塵滾滾的盛景:「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沈括,最早描繪石油形態與開采過程的是沈括,最早用石油煙塵代替松煙制墨的也是沈括。他筆下的延州石油如今已形成我國著名的長慶油田,年產量達到了二千萬噸,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問題十:石油最早是誰發現的? 王進喜。我國已有兩千多年利用石油的歷史。在古代我國石油主要用在五個方面:①用於照明;②用做潤滑劑;③用於醫葯;④用於軍事;⑤用於制墨等。但整體上我國古代石油科技的發展極其緩慢,對石油的開發與運用也只限於對現成原油的開采與使用,未能對石油的來源及其產生的地質條件進行研究。
「石油」一名是由宋朝科學家沈括在其論著《夢溪筆談》中最先正觸提出來的,並為後人所廣泛引用。據《夢溪筆談・卷二十四・雜志一》載:「~、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石油在沈括之前曾經歷過數種名稱,有石脂水、水肥、石漆等。
石油一名雖由沈括正式提出,但據考應不是其首創,似可能是民間的習慣稱法。疑與石油的產狀有關:「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夢溪筆談》),「自石岩流出,與泉水相雜」(《本草綱目》),故而形象稱之
❹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石油是古生物形成的嗎
我認為古生物其分子為碳水化物,而油,氣也是,古生物降解合成的油,氣為在最淺層,量為少數,深層大量的油,氣,煤炭皆由地核自身合成,一千米以下的地油氣就是一個證據(自身合成)
以前我說過,地球萬物都是其自身合成,地核合成水,和二氧化炭,再由地幔高溫,高壓(吸能)形成炭水化合物油氣,開采後燒燒又放能再回到水,二氧化炭,
植物纖維素也是水和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吸能),只是無高壓,理類似。
宇宙所有星球應都是太空暗物質(微粒子)在核心高溫,高壓,或核聚變下慢慢生成,由小到大。
可以肯定不是古生物化成的,古生物不可能那麼集中、大量、快速死亡,即便是大地震或者星球撞擊。而且世界很多地方有石油,古生物集中、大量、快速死亡不可能頻繁發生。地幔和藻類不斷繁殖死亡,在地球深處受壓力、溫度作用下而行成的可能性大。
我認為石油和煤都是地下岩石在高溫高壓下化學反應形成的,這些能量噴出來的就是火山,冷卻下來以固態形式就是煤,液態就是石油,跟用木材燒木炭一樣,充分燃燒就是灰,沒充分燃燒就是木炭。
科學家說,是千百年萬年前的動物微生物的屍體,死亡後沉澱到地下,經過高溫高壓,形成了,石油煤炭,天然氣。
可是你看看我們的太陽系,太陽,木星,土星,這三個氣態星球,它的成分是啥?氫氣,可燃物對吧。如果有一個技術高超的航天器,去土星,木星去抽氫氣,那麼這個是取之不竭,用不完。美國不是派遣大量航天器去別的星球考察嗎?也發現了甲烷,等等可燃氣體。石油的成分是啥?不就是碳氫化合物嗎?
以我的觀點,幾百萬年前的事,誰知道?除非有時間機器否則誰說的也只能是假設。但是動物屍體可以經過,物理環境變化產生可燃物,不可否認。我估計有一部分石油在地球誕生的那一刻就有了,但是有一部確實是動物屍體演變的。
石油的形成普遍認為有兩只種理論,普遍認為是古生物的屍體形成的,但是,還有另一種的形成理論,先介紹第一種理論,也是大家比較認可的。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通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由古老的有機物逐漸形成的。根據這一理論,石油是由史前海洋動物和死藻的變化形成的。 (土地植物通常形成木炭。)在長期的地質年齡之後,這些有機物質與淤泥混合並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
它們在高溫高壓下逐漸變化,首先形成蠟質油頁岩,然後降解為液態和氣態烴。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鄰近的岩石輕,因此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它們滲透到上方的中空,密不可滲透的岩層中。如此收集的油形成油田。人們可以通過鑽井和抽水從油田中獲取石油。
地質學家稱油層的溫度范圍為「油窗」。如果溫度太低則不會形成油,而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盡管世界各地的石油形成深度不同,但「典型」深度在4至6公里之間。由於石油在形成後會進入其他岩層,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烴源岩,可滲透的通道以及可以積聚石油的岩層。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形成油產生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德(Thomas Gold)是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拉·庫德里亞夫采夫的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該理論認為,地殼中已經有很多碳,其中一些自然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油在岩石縫隙中比水輕,因此它沿著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生活在岩石中的嗜熱微生物引起的。它與石油本身無關。
地質學家中只有少數人支持這種理論。它通常用於解釋石油無法解釋地流入某些油田的情況,但是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油形成理論不能解釋說世界上超過99%的油都存儲在沉積岩中,這些非沉積岩中的油也可以解釋為是從其他地方的沉積岩中遷移出來的。
古生物屍體形成石油的理論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
目前關於石油的形成,主要有兩大類學說,一種是無機說,也就是石油是在地層中天然形成的;另一種是有機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由生物屍體形成的。
而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結果,主流的科學家們傾向於石油的有機形成說,或者說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多人很難接受這種說法,但是這個結論可不是隨便的出來的,而是經過各種試驗和實踐經驗得到的結論。
其實多數人不願意接受這種說法,主要有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對形成石油的生物理解錯誤。一提到生物,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各種動物,主觀意識上會認為動物是世界上最多的生物。因此,經常有人提出質疑說形成一個油田那得需要多少只恐龍啊?而且還得讓它們都死在一個地方!所以,不可能是生物形成得石油。
一個先入為主的錯誤想法就改變了一個石油形成的結論。實際上,從地球生物圈的角度來看,動物無論是從總體數量還是從總體重量上看,都是遠遠排在後面的,所以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不是動物。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含碳量約為5500億噸,其中植物佔了4500億噸,然後是各種細菌類約780億噸,真菌類120億噸,藻類等40億噸,而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動物只有約20億噸,而且其中昆蟲,魚類等還佔了大部分。
因此,無論是恐龍還是其他大型生物,都不會是石油形成的主要生物,無論在現在還是在恐龍時代,從總體重量上說,都是各種微生物等小型生物占據生物的主要部分。而形成石油的主要生物也是這些微生物。
第二,對石油形成的年代不了解。石油的形成從寒武紀到白堊紀都有,泥盆紀最少,但主要集中在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侏羅紀。其中石炭紀、二疊紀、三疊紀都是在恐龍出現之前的時期,大型生物很少,更多的是海洋生物,各種微生物和藻類也極其繁多。而到了侏羅紀地質運動變得頻繁,大量的海洋和陸地發生變化,這也促成了海低沉澱物被掩蓋,進而形成了油氣。
所以,目前我們使用的石油主要是在距今3.59億年到1.45億年之間形成的,而形成的生物主體是海洋中的大量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屍體。這些生物不但數量龐大,而且由於生命周期短,世代更替很快。所以經過億萬年的積累,總量將是非常巨大的。
而在地質運動中,滄海變桑田,而這些微生物的屍體也被層層壓在地下,再經過若干年,也就形成了油氣。由於石油是液態,自然會在地下的空間發生流動,形成了一些油田。
我們今天發現的油田,都曾經是遠古的海洋地區,所以也完全符合這個理論。同時,科學家們也早在實驗室中模擬形成了石油,這些都驗證了石油的有機形成說。
當然,雖然有機說基本已是定論,但是無機說也並非完敗,只是目前尚無足夠的證據,如果未來在沒有生命出現過的星球上,比如月球上發現石油的話,那麼無機說才會被承認。
而現在,地球上的石油主要還是由生物形成的。
對於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相信我們會普遍認為:千萬年前,發生了恐龍滅絕事件,在這場全球性大災難中,動植物大面積死亡。這些有機生物的遺體被埋在地下後,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逐漸沉積到地下,在高溫高壓的環境里,動物的油脂、蛋白質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而形成石油,植物的遺體則形成了碳。這樣便會被誤解為:動物屍體形成石油、植物屍體形成煤炭。
其實石油和煤炭都是乾酪根形成的。乾酪根是指在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分為Ⅰ型(腐泥型),Ⅱ型(混合型)、Ⅲ型(腐殖型)。乾酪根由藻類、微生物、各類水生生物以及高等動植物遺骸生成,這些有機物質隨著地質沉積埋藏,逐漸演化為乾酪根。
Ⅰ型(腐泥型)氫含量高,氧含量低,由水生藻類遺骸和各類水生生物被微生物降解後的類脂物質形成,Ⅰ型乾酪根具有很強的生油能力。
Ⅱ型乾酪根,來源於各類水生生物和高等動物的遺骸,其中水生生物的比例較大,含氫量較高,但比Ⅰ型低。可以再細分為偏腐泥型和偏腐殖型。其中偏腐泥型生烴能力好,烴就是碳氫化合物的統稱,常見的天然氣主要成分甲烷,就屬於飽和烴類。偏腐殖型則生油能力中等。
Ⅲ型(腐殖型)乾酪根主要由陸生高等植物的遺骸形成,氫含量低,氧含量高,生油能力低,而生氣生碳能力較好。
富含乾酪根的沉積岩稱之為烴源岩,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澤中。隨著沉積作用,烴源岩埋藏的深度逐漸增加,乾酪根所處環境的溫度和壓力逐漸升高,在溫度和壓強的促動下,乾酪根發生熱裂化反應,Ⅰ型、Ⅱ型富含脂鏈而形成油,Ⅲ型富含芳香類物質和含氧基團而形成氣。
當然光有生油還不行,要形成大型的可開採油田,還得需要儲、蓋這2個過程。儲就是儲集層,主要有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兩種,這兩類岩層有良好的孔隙度和滲透率,為收集儲存石油提供了天然環境。石油是液體,比水輕,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處於流動狀態。石油生成以後,沒有相應的儲存環境的話,勢必會流向其他地方。石油儲存起來以後,還需將其蓋上,不然石油具有揮發性質,如果沒有蓋層的作用,也留不住油。蓋層有頁岩、泥岩、鹽岩和石膏等,這些岩層為保存石油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而蓋層的分布往往決定了油氣的分布范圍。
石油有機形成理論,得到國際科學界的普遍認可。當然也有不同聲音,有人提出石油無機說。該理論認為,地球形成期間,含有豐富的碳、氫、氧元素,形成了軟流體帶的地幔層,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促成化學反應而形成石油。地幔層中的石油在經過一系列地質運動,來到地殼淺表位置。無機論把石油的形成歸結於地球物理的作用,如果正確的話,那石油的儲量將會是百萬億或是千萬億立方米級別。但遺憾的是,目前尚未通過無機成因論發現油氣資源。
對於石油成因概括起來是無機起源與有機起源兩大派別的對壘。無機學派在19世紀占上風,有機學派在20世紀以來占上風。
油氣無機成因說
19世紀中葉,最具影響力的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1876年提出的碳化物說,認為石油是地下重金屬碳化物與下滲的水相互作用所生成。反應生成的石油蒸汽在沖向地殼的過程中冷凝於地層孔隙中。
無機起源說另一典型代表是19世紀晚期有索科洛夫提出的宇宙說。其理論依據是在一些天體中發現有碳氫化合物,因此他認為碳氫化合物是宇宙所固有的,早就在地球尚處於熔融狀態階段是就已存在於氣圈之中了。
此外,當時還有以庫德梁采夫為代表的岩漿說;以考斯特為代表的火山說;以葉蘭斯基為代表的蛇紋石生油說;以切卡留克為代表的高溫生成說等。
油氣有機成因學說
早在18世紀中葉,蘇聯化學家洛蒙諾索夫認為石油和煤炭一樣是泥炭在高溫條件下蒸餾生成的,即蒸餾說。1933年,俄國著名礦物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維爾納茨基還研究了有機質(即成油母質)的地質作用,詳細討論了石油的有機組成和有機成因,提出了碳循環模式,使得成油理論步入地球化學研究階段,後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烴源岩理論。
有機成因說早期認為有機質直接成油,但由於與實際情況有出入,進而提出了新的理論,即乾酪根熱降解成油。
上圖詳細表述了有機質的演化過程。看起來我們的確可以認為石油是由古生物形成的,而且統計表明石油在地殼中的出現,與地史上生物的發育和興衰密切相關。
有朋友不贊同有機成油理論,以需要多少「肉」來作比喻,這是不科學的。在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有機質的概念。
有機質的來源我們常常認為有四種:浮游動物、浮游植物、高等植物和高等動物。有機質沉積下來並非都可保存,由於微生物分解等損耗,只有一部分能夠隨顆粒沉積並保存下來,我們稱為沉積有機質。能形成石油的有機質以前兩種為主,高等植物常常成煤或天然氣,高等動物保存下來的較少,成油貢獻較少,這是由它們的組分和沉積環境共同決定的。地球形成已有46億年,生物出現已有38億年,38億年的生物演化史是何其漫長,這段時間內有多少生物的遺體累積並保存入地下呢?而且在地質理論中時間是以百萬年作為單位的,在這宏大的視角之下,一切數據都將龐大到讓非專業人士吃驚,我們可以懷疑,甚至反對,但是在我們拋出自己觀點之前是不是應該先將對方的觀點理解透徹呢?
雖然在煤炭中發現有古代生物的化石,但煤炭,石油,天然氣是古代生物經過高溫高壓形成的產物的學說明顯是不靠譜的,因為沒有人能夠拿出確鑿的證據,只是猜測,再者,古代生物的分解產物數量也太巨大了吧!
我認為教科書上關於煤炭生物化成因的理論誤導了幾代人。
當然是古生物形成的,地球存在了46億年,這么長的時間,地球人生活過多少生物!下面介紹一下石油形成過程
在人類出現以前,地球上處於恐龍時代,那個時代空氣好,含氧量高,所以動物的體型都非常龐大!
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還有放的屁等等,生物產生的這些廢氣體量也非常大,加上氣溫升高,導致冰川融化,大量的水匯入海洋,海洋壓力增大!
大量海水擠壓地殼,引發強烈地殼運動,地震火山噴發等,導致海水溫度升高,生物幾乎全被煮死了!
大量火山噴發地球到處彌漫著火山灰,萬年不退,地球幾萬年不見陽光,生物滅絕!
地球回歸冰川時代,一切都被冰封或者塵封!經過地形的巧妙引流,那些生物腐爛液體匯聚,最終成片成片的匯聚,經過長久發酵形成石油!
多年以後,火山灰散盡,地球重現陽光,大地回暖,重新出現生物,人類也隨之出現!
石油是大自然的饋贈,我們應該好好利用這些資源,造福人類!
地球就像一個大型機器,他需要運轉磨合,最終形成現在這個形態,春暖花開,適合人類居住等,是宇宙中最美的星球!
❺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生物遺骸形成是騙局嗎對此你有何了解
目前關於石油的形成,主要有兩大類學說,一種是無機說,也就是石油是在地層中天然形成的;另一種是有機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由生物屍體形成的。
而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和試驗結果,主流的科學家們傾向於石油的有機形成說,或者說地球上大部分的石油是由生物形成的。雖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很多人很難接受這種說法,但是這個結論可不是隨便的出來的,而是經過各種試驗和實踐經驗得到的結論。
❻ 油的發展歷史包括榨油之類的早期傳統等等國外
石油的發展歷史
人類使用使用石油已經有3千多年的歷史了。
世界上最早開始使用石油的是古代商朝時期的中國人。
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中國商朝的人就已經發現了石油這種資源了。
當時中國人發現的是已經溢到地面上的石油。
中國人稱之為天然瀝青。
後來到了10世紀時,也就是宋朝的時候,中國人已經開始使用削得很尖的竹竿,挖到地底1000多米的深度來鑽取石油。
根據中國歷史文獻的記載。
當時的中國人知道石油是可以燃燒的,也可以隔絕水分、所以古代的中國人便拿石油直接燃點,來煮鹽、用來照明以及取暖。
又或者把石油塗抹到木材製造的船身上,特別是吃水線以下的部位。
這樣,這些石油就可以當做天然的瀝青來使用,可防止進水。
在後來的唐朝、宋朝,因為中國人的生活的改善、煮鹽也得進步,以及對外海上貿易發達,需要製造大量遠洋船隻,所以石油的使用也就有所增加。
在公元700多年的時候,古代的波斯人也已使用石油。
那時的巴格達就有用石油鋪的路。
雖然,古代的中國人使用石油已經有很長時間,但是中國人也好、波斯人也好,並沒有發展出現代化的石油冶煉、石油工業體系、以及現代化的石油化工體系。
這點反而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人在近代工業革命以後,發明了現代化的石油冶煉工業,建立了現代化的石油工業體系。
在18世紀50年代,也就是1750年代左右,工業革命在英國展開,然後逐漸傳播到歐洲、北美。
在這期間,因為科學的進步、機器的大量使用、機械化大規模生產的進展、對燃料以及化學品的需求不斷增加、開采技術的進步,促使人類對石油的使用與消耗不斷上升。
比如說,美國獲得獨立之後,因為工業的發展,對石油消耗的增加,人們越發注意到石油對現代工業的重要性。
促使人們去尋找更多石油的來源。
1859年在賓夕法尼亞開鑽門第一口油井成功後,洛克菲勒更是以他的敏銳目光,看到了石油對工業的重要性和寶貴性,所以才傾全力來打造他的石油商業帝國,曾雄霸美國市場。
由於當時人們加大力度開採石油的目的,是通過對石油的冶煉,獲得煤油、汽油等燃料及製造化學品。
而美國又是這方面的先鋒及石化產業的表表者,隨著時代的步伐,美國也就拉開了現代化石油冶煉、化工的序幕,並逐漸建立起一套體系。
到了1861年,在蘇聯的巴庫地區,因為該地的油田開采,人們更在該地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
從1750年代,工業革命開展以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雖然汽車、飛機以及各式汽油機、柴油機以及包括塑料等化學品在內的的使用量不斷增長,特別是在歐美日本等各工業國人類對使用的總消耗雖然不斷上升,但占總體的消耗並不多。
比重遠低於煤炭的消耗例如:美國的煤炭消耗遠多於石油,俄羅斯(俄國)在蘇聯時期,從1924-1941年,工業生產高速增長。
因為重工業發展迅速,帶動了煤炭、石油、鋼鐵以及電力的生產開采業快速上升。
但是煤炭的生產量遠比石油多。
煤炭的產量可達一年上億噸,但是石油也就有千萬噸左右。
但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從二十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以歐美日本為主的世界各國,大量消耗石油,對石油的消耗出現急速上升。
到了1980年代,人們已經使用完世界歷史上頭一個一萬億桶石油了。
人們使用完世界歷史上頭一個一萬億桶石油,實際上,從世界歷史的角度看,用了3000多年。
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工業革命以後的幾百年間消耗的。
但是當人們消耗掉世界歷史上第二個一萬億桶石油,卻僅僅是有了30多年而已。
人類累計使用了超過2萬億桶石油,但是使用的時間差距甚大。
前者是3000多年,後者僅30多年。
可見石油對當今世界發展的重要性。
----------------------------------------
遠古時代的榨油歷史
壓榨法是一種歷史很悠久的制油方法。
早在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就有壓榨取油的記載。
在元代的《王禎農書》、明代的《天工開物》、《農政全書》中,都有榨油機和榨油方法的記載. 北京朝陽區境內的一家飯店,在它的大廳里,陳列著一台榨油機,據說它是現今我國保存的最完整、體積最大的手工榨油機。
它來自於湖南茶陵山區之中。
它的主體部分是用一棵生長了三百年的樟樹製成的。
在當地使用了二百多年後,被這家飯店愛好收藏的老闆搬到了這里。
由於湖南山區盛產茶籽,當地農民便在農閑之季,將茶籽曬干,搗碎後加上稻草做成油餅,用鐵箍固定後放在榨油機的榨膛中,用來榨油。
卧式楔子榨油機,在榨膛中裝好油餅後,在油餅的一側塞進木塊,然後利用吊著的撞桿撞擊木塊之間的一個三角形楔塊。
隨著楔塊被打入榨膛,榨膛中橫放的木塊會對油餅產生擠壓的力量。
正因為這種三角形的楔塊在榨油的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這種榨油機才被稱為楔式榨油機。
隨著這個力量的不斷增加,就會有清亮的茶油流出來。
這種榨油機也可以榨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一天一夜能榨出上百斤油來。
根據專家推測,北宋時期大型的楔式榨油機可能就已經出現,它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正是它們的出現,才導致了真正的專業榨油作坊的產生。
在宋、元、明、清近千年的漫長時間里,正是這種榨油設備,為開封、北京、南京、杭州等先後興起的大都市,提供了充足的食用油。
采訪北京科農環宇機械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李成號:如果從有準確史料可查的元代算起,這種老式的木製榨油機在我國差不多盛行了700多年,也許它存在的歷史可能超過了一千年,一直到解放後的1959年,全國還有木製榨油機15萬台,出產的油脂佔到了全國產量的40%,到了1964年,浙江省在全國率先全部淘汰木製榨油機,這種木製榨油機才逐步走下歷史舞台。
這種傳統的榨油方法,大部分工作都要靠人力來完成,勞動強度非常大。
做一塊餅要彎六次腰 做完餅後三個人撞 要打撞的時候三個人一起打一打咚一打咚一打咚一咚一身汗 累得很 第一道做了後,還要把餅拿下來再拆 拆了之後再錘 放羊娃來錘 錘了之後再拿碾子碾 碾細了再來做二道 二道餅做好了再來打
❼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7)石油的形成距今多少年擴展閱讀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
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❽ 我國首次使用石油和煤氣能源是哪個朝代
周代。
從3000多年前周代算起,《易經》中有「上火下澤」、「澤中有火」等記載,說明可燃的天然氣在地表湖沼水面上逸出氣苗。
人類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使用石油,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曄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
「石油」這一名稱最早見於900多年前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的著作《夢溪筆談》。書中曰:「鹿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脂水即此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
大約距今2000年前,在中國西北地區人們就知道漂浮在水面的石油「然(燃)之極明」,遂收集盛入容器,用以點燈。北魏酈道元(公元466/472-527年)的地理名著《水經注》中,曾有用石油「膏車及水碓釘甚佳」的記載(註:、車轂中鐵也,即車軸。此句意為:用原油塗在車和水碓的軸承上,甚好)。唐、宋以來,用石油製作「石燭」和墨。北宋時,京城開封出現了煉制「猛火油」的作坊,所產的猛火油主要用於軍事。
到了20世紀,石油的開采和利用才使得石油在世界能源中代替煤炭而躍居首位,同時開啟了"石油時代"。盡管有人預計,21世紀天然氣將會代替它,但以目前的情勢來看,已成為世界經濟"血液"的石油,早是人類生活和生產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石油被稱為"黑色的金子",是百業之母。石油的用途,除了一般人熟知的加工成各種成品油(如汽油、柴油、航油、燃料油、潤滑油等)外,它還是化工產品重要的基礎原料,目前約有5000多種化工產品的原料來自於石油及天然氣,特別是有機化工的8種基本原料有7種來自於石油,其中的乙烯是與鋼鐵、水泥並稱的工業化三大基礎材料之一;同時,石油還對農業生產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化肥、農葯、農機等都對石油有很高的依賴度。石油能為我們帶來財富,但同樣它的出現,讓世界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