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東或伊拉克石油是怎樣運往中國的
中東地區的石油是通過海運運往我國,海運路線經過的海域有: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我國沿海港口。
中東石油儲量最大,生產量和出口量最大。東亞地區的日本和我國是中東石油主要的進口國,目前進口石油油輪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為了緩解馬六甲海峽運輸繁忙狀況,泰國計劃建設克拉運河。這個運河建設對我國從中東進口石油有利,可以縮短我國從中東運輸石油的航程,降低運輸成本。我國支持這一計劃。此外我國還從俄羅斯、中亞地區通過管道進口油氣。
⑵ 2019年中國有多少石油通過瓜達爾港進入中國
2020年才開港,在2019年並沒有石油經過瓜達爾港進入中國。
瓜達爾港屬於戰時備用港口,進口後還得靠鐵路運到喀什,在沒有戰爭的平時,成本上跟經過馬六甲海峽到上海比起來是沒有優勢的。
由中國援建的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瓜達爾港已基本建成。項目建成後,從瓜達爾港通過烏塔爾、庫茲達、蘇庫爾直達巴基斯坦北部,比卡拉奇傳統運輸線路節省400公里。
(2)石油系統是怎麼進入中國的擴展閱讀:
如果從中東出口的石油從瓜達爾港卸貨,用管道輸送到我國,航程可減少85%,而且完全避開東南亞和馬六甲海峽。雖然瓜達爾港仍相對偏遠,人口較少,但通過在瓜達爾港建設港口和機場,開發區的發展將很快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成為中國海軍重要的補給港。
如果瓜達爾港建立一個海軍基地,瓜達爾的經營權將對中國有很大的價值。然後,中國可以利用其在瓜達爾的影響力,修建從中東到中國西部的石油管道,甚至是通往中國的鐵路。雖然這是一筆商業交易,但受到美國和巴基斯坦鄰國印度的密切關注。
⑶ 中國石油科技發展的四個階段是什麼
新中國的成立,為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石油科學技術也隨之發展進步。有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20世紀50年代學習起步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是學習借鑒外國經驗,著手培養石油專業人才隊伍,建立科研機構,開展油氣資源調查,探索發展道路。當時引入蘇聯物探裝備,學習他們的技術和經驗。1951年成立了第一個地震隊,應用「51型」光點式地震儀,使原來主要靠地面地質調查的油氣勘探方法發展到能用物探技術,向覆蓋區查明地下構造。從蘇聯引進的半自動電測儀,用自然電位測井和電阻率測井劃分岩性電性;試油、鑽井技術也基本向蘇聯學習。1954年,玉門油田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為老君廟油田「L」油藏編制了「邊外注水,頂部注氣」的開發方案,是中國第一個油田開發方案。1955年,克拉瑪依油田的發現是這個時期主要的成果,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現的第一個大型油田。由於當時中國還沒有足夠的油田開發技術力量,克拉瑪依油田總體開發方案由石油工業部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和蘇聯全蘇石油科學研究所共同編制。
(2)20世紀60—70年代自主創新、快速發展階段。
以大慶油田的發現和開發為標志,中國石油工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石油科學技術也跨進了自主創新、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大慶油田的發現,推進了陸相油氣地質理論的建立,使人們徹底擺脫了「陸相貧油」的束縛,積極探索陸相地層生油、成藏的規律。大慶油田的地質家分析了松遼盆地油氣生成、運移、聚集和保存的全過程,提出一個生油凹陷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在此系統內,生、儲、蓋、圈等靜態條件和排、運、聚、保等動態過程是一個統一的、相互聯系的整體。這種認識,大大早於西方在20世紀80—90年代提出和流行的「成油系統」理論。
與此同時,深化和推動了湖盆沉積學的研究。大慶油田不斷加深對油藏儲層的認識,從早期小層對比、「油砂體」研究,發展到「細分沉積相」研究,形成了一套「沉積作用—非均質性—油水運動規律」三位一體的沉積微相研究方法,豐富了儲層沉積學和油田開發地質學的理論,而且在指導實踐中為以往各個階段的接替穩產,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基礎。
(3)20世紀80—90年代自主攻關與引進結合階段。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標志科學春天的到來。1979年,石油工業部召開了第一次全國石油科技工作會議,撥亂反正,恢復建立科研院所和健全科技工作體系。之前,1978年在部機關成立了科學技術司,組成石油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1979年,又成立中國石油學會。這些是石油科技急起直追、加速發展的重要組織保證。
在國家科委組織全國各行各業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的大背景下,從石油工業實際出發,緊密結合生產需要,組織了多個五年攻關戰役。繼「六五」期間的「天然氣地質」、「數字地震」、「高含水期油田開發調整」、「稠油開采」等重點攻關之後,「七五」期間,組織了「低滲透油田改造」,「灘海、沙漠、黃土塬地震技術」,「定向井、叢式井鑽井」,「保護油層的完井技術」,「化學驅油技術」等系列配套的技術攻關。「八五」期間組織「塔里木盆地油氣勘探」、「天然氣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沙漠公路」、「聚合物驅油」等技術攻關。「九五」期間,組織了「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氣勘探研究」、「大中型氣田勘探開發研究」、「大慶油田年產5300萬噸至2000年穩產技術研究」、「復合驅三次採油成套技術及礦場試驗研究」等攻關項目,還有「疊合盆地油氣形成富集理論與分布預測」、「大幅度提高石油採收率的基礎研究」,列入國家「973」項目計劃。
(4)世紀之交,國內國外兩個空間互動發展的階段。
20世紀90年代以後,實施「走出去」石油國際化經營戰略,使石油科技進入一個國內發展與國外錘煉相結合的階段。一方面國內繼續為勘探開發更加艱難的目標服務;另一方面要面臨國際市場許多新的挑戰。中國石油開拓海外市場,逐步形成非洲、中亞、南美、中東和亞太五大油氣合作區,在全球29個國家地區執行著近81個油氣投資合作項目。業務范圍從單一的合作開采,向跨國並購、風險勘探和上下游一體化發展。依靠國內長期積蓄的科學技術實力,充分展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水平。在蘇丹l/2/4區塊項目國際招標中,中國石油在與10多家跨國公司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用3年時間高質量、高水平、高速度建成l/2/4區塊項目,在國際舞台樹立了良好的商譽。在秘魯,僅用3年時間,將開發已逾百年的塔拉拉油田,從接手時的年產油僅8萬噸提高到32萬噸,被秘魯媒體評為「20世紀秘魯石油界的最大新聞」。在哈薩克,應用肯基亞克鹽下碳酸鹽岩油藏開發技術,成功開發蘇聯未能開發的油田、打出日產超千噸的高產井,短短三年時間,建成了200萬噸原油生產能力。讓那若爾油田應用氣舉採油新技術,攻克了高含硫防腐、氣舉閥投撈等難題,原油產量由190萬噸/年提升到400萬噸/年。同時中哈原油管道建成,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油氣混輸工藝技術的成功實施,攻克了世界級長距離油氣混輸工藝技術難題。對外工程技術服務,在地面工程建設、鑽井工程、測井、錄井、測試等方面,依靠核心競爭力的不斷增強,搶占市場制高點,努力提高經營管理和國際化運作水平,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在走向國際大市場的過程中,石油科學技術真正接受了檢驗,開闊了視野,增強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