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是石油的有機成因
擴展閱讀
古人買房什麼價格 2025-01-05 10:50:18

什麼是石油的有機成因

發布時間: 2025-01-03 04:42:14

A. 油氣有機成因學說

早在 18 世紀中葉,前蘇聯化學家羅蒙諾索夫 ( 1763) 根據他對石油化學的研究,認為石油和煤炭一樣是由泥炭在高溫作用下 ( 蒸餾) 所生成。這是最早的石油有機成因論,常被稱為蒸餾說。羅蒙諾索夫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石油並力圖解釋石油成因的學者。

20 世紀上半葉,有機成因理論得到大量實驗的支持而獲得了空前發展,有機成油說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其優勢日趨明顯。

有機學派混成說經過波東尼 ( G. Potonie,1906) 的發展,實際上已形成近代生油概念的雛形。波東尼認為動植物都是成油的原始材料,它們和礦物質點一起形成腐泥岩,後者再經天然蒸餾即可產生石油。在混成說基本確立之後,人們轉而注意到有利生油的生物化學組分。於是又先後出現過脂肪說、碳水化合物說、蛋白質說等。

古勃金 ( И. М. Губкин,1932) 認為,各種生化組分均可參與生油,它們可來自海洋動植物殘體,也可來自陸地攜入的生物分解產物; 含有這些分散有機質的淤泥就是將來生成石油的母岩; 母岩在早期主要由於細菌的作用而產生分散態石油,晚期由於負荷加大將油水一起擠入多孔岩層,繼後油水按比重分開並運移聚集到層內一定的部位後形成油氣藏。此間俄國學者維爾納茨基還研究了有機質的地質作用,在其 《地球化學概論》( 1933) 中詳細討論了石油的有機組成和有機成因,提出了碳循環模式。從此成油理論步入了地球化學研究階段。古勃金和維爾納茨基將石油有機成因說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烴源岩理論。

石油的有機成因觀點逐步得到了地質學家和地球化學家的認同,但對有機質的成烴演化過程歷來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認識和假說,這些不同認識間的爭論歸結起來可概括為石油是成岩早期形成的還是成岩晚期生成的,這就是石油有機成因的早期成油說和晚期成油說。

史密斯 ( P. V. Smith,1954) 引進先進分析技術,首次在現代沉積物中發現了烴類。這是一次飛躍性的突破,他為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這一時期研究者從地質學、地球化學以及生物學等角度通過成烴母質、成烴過程、地球化學條件及物理-化學環境等方面論述了石油的早期形成與聚集。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開始,由於色譜,特別是氣相色譜技術的應用,使地質體中微量可溶有機質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發展。Bray & Evans ( 1961) 和 Cooper ( 1963) 提出,現代沉積物和生物體中的正烷烴碳數分布具有奇偶優勢,正脂肪酸的碳數分布具有偶奇優勢,而在古老沉積物和石油中不具備這些優勢。同時現代沉積物中烴類豐度極低,難以構成大規模油氣聚集。這一發現動搖了沉積有機質直接成油 ( 早期成油說) 的觀點,為有機質高溫降解成油理論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這一時期,石油工業和石油地質學發展迅速,有機地球化學成功地應用於石油成因和形成條件諸方面的研究上,石油有機成因理論得到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大量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不僅是烴類的富集過程,更主要的是烴類的新生過程。在有機質改造過程中,只有達到一定溫度或埋藏深度時,有機質才能大量轉化成石油 ( Abelson,1953; Philippi,1965; Tissot et al. ,1972) 。Pusey Ⅲ ( 1973)根據古地溫研究指出,原油在地下一定溫度和深度范圍內分布,提出了 「地溫窗」和「液體窗」的概念。由於這些研究顯示大量生油階段是有機質處於成岩作用的晚期階段,同時認為生油原始物質主要是岩石中的不溶有機質———乾酪根,因此這一時期逐步形成了乾酪根晚期成油理論。Tissot & Welte ( 1978) 和 Hunt ( 1979) 先後發表了兩部專著,對這一成烴理論作了系統的、科學的論述,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成油理論體系。這一理論揭示了常規油氣的生成演化規律,而據此衍生出油氣潛力評價的地球化學參數和研究方法,已成為近代油氣勘探的主要指導思想和准則,且取得了顯著成效。

值得一提的是,唯海相生油論在相當一段時間內很盛行。但從 Кpзг ( 1923) 開始認為陸相植物是石油的原始物質,南廷格爾曾於 1939 年探討過陸相生油的可能。20 世紀 40年代,我國學者潘鍾祥、黃汲清等以中國油田實例豐富的資料,論證了陸相生油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動搖了唯海相生油論,現在陸相生油理論得到了普遍認可。

不難看出,在各個時期除主流派外,在某些問題某個環節上持有不同觀點者不乏其人。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油氣有機起源說不僅有了充分的論據,而且形成了相當完整的體系,從而被大多數業內人士所接受。

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因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理論問題。盡管目前油氣有機成因理論日臻完善,在油氣勘探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並不能由此否定油氣無機成因理論的科學價值。

B. 石油是怎樣形成的

目前關於石油形成理論有兩個,具體如下:

第一個成因:遠古生物經過長時間的沉積形成的。

這種成因也叫做「生物成油理論」,該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石油是由遠古的生物在死亡之後被埋入泥土,然後經過長時間的壓縮和加熱形成的。

石油的性質: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1.0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60℃),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手姿與水形成乳狀液。

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

C. 石油是經過怎樣的變化形成的

如今對於石油形成的原因,其實說法並不統一,在業界當中關於石油所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兩種觀點,主要有有機成因以及無機成因這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占據了如今對於石油形成原因觀點中的兩大主流。
最終還是以有機成因佔了如今關於石油成因的主導地位。同時人們也認為石油資源是人類短時間內不可能再次生產的一種資源,因此對於石油資源的使用也是非常的緊缺,看看迪拜,我們就知道如今哪個國家能有充足的石油的話,那麼可以說會為這個國家帶來非常大的一筆財富利潤。

D. 關於石油是有機成因還是無機成因的問題!

石油是有機成因還是無機成因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地質學領域內的熱門討論話題。石油通常被歸類為化石燃料,它是經過數百萬年的生物分解和地質變化形成的,埋藏於地層之中。煤炭的形成則直接關聯到古代植物的轉化,而天然氣可以從石油、甲烷細菌的作用、煤炭的分解中產生,也可以作為無機成因天然氣,源自地下深處的岩漿。
盡管有機成因理論是石油形成的主流觀點,但隨著全球石油勘探的深入,越來越多的現象無法用這一理論完全解釋。例如,一些石油的形成年代早於人們預期的生物存在時期,一些不含豐富生物遺骸的地層中也發現了石油。此外,油氣田的分布似乎與地殼的大型斷裂帶和山脈密切相關,而且油氣田集中分布的區域往往地熱值較高。
這些挑戰傳統理論的現象促使人們重新審視無機成油理論。該理論認為,石油可能源自地幔,是地幔物質沿著地殼裂縫上涌過程中的產物。地幔物質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經歷了熱膨脹和內能釋放,形成了多種元素,最終演變成石油。
無機成油理論的提出者包括俄羅斯科學家庫德良采夫、克魯泡特金等人,以及西方科學家羅賓遜、古德等。他們提出,地幔的超高壓和高溫條件下的物質轉化,是石油形成的關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岩漿氣體的聚合作用和相態變化導致了石油的形成。
盡管存在這些理論,但有機成因和無機成因的爭論仍將持續,直到有更多的科學證據來支持或反駁這些觀點。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可能會發現更多關於石油成因的新知識。

E.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石油的成因是什麼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