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阿根廷的石油是怎麼來的
擴展閱讀
如何才能減少養雞成本 2025-01-07 07:04:38
電商去果園怎麼談價格 2025-01-07 06:58:27

阿根廷的石油是怎麼來的

發布時間: 2025-01-05 10:19:00

A.  地質成礦條件和資源開發條件6

1.區域地質和成礦地質條件分析

從大地構造上看,阿根廷東部出露中、新生代沉積物,形成油氣等燃料礦產;阿根廷西部則為前寒武紀-寒武紀結晶基底,由晚前寒武-早寒武世麻粒岩岩系和晚寒武-奧陶紀綠片岩等兩套變質岩系組成,是個後加里東地台。北部廣布結晶岩,習稱塞拉潘帕地塊。南部(帕塔哥尼亞地台)基底絕大部分被晚古生代中-新生代陸相沉積及火山岩,局部海相沉積覆蓋。上述南、北兩區在成礦特點上明顯不同。在塞拉潘帕地塊,與基底變質作用有關的礦產主要為偉晶岩型鈹、鋰、鈮、鉭礦,產於蓋層內的有晚古生代、中生代砂礫岩型鈾(釩)-銅礦和煤;中、新生代中酸性火成岩有關的熱液型鈾、金、銀、銅、鎢、錫-多金屬,以及斑岩型銅礦。晚第三紀陸相火山沉積封閉盆地中產有鹽湖型和礦化泉型硼、鋰、鉀鹽類礦產。在帕塔哥尼亞地台,基底零星出露,蓋層中產石油、天然氣和煤。

阿根廷是一個礦產資源不太豐富的國家,擁有80多種礦藏,主要有:屬於燃料礦物的石油、天然氣、煤;屬於金屬礦的鐵、銅、鈹、鈾、鎢、鉛、鋅、鋁、錳、銀、釩、銻;屬於非金屬礦的瓷土、硫磺、硼酸鹽、石膏等。此外還有豐富的石料資源,包括石灰石、花崗石等。可以提煉稀有金屬鈹的綠柱石,蘊藏量估計達1億噸,僅次於巴西,居世界第二位。綠柱石礦多分布在安第斯山脈東部各省,其中以科爾多瓦省的蘊藏量最多。阿根廷鈾礦儲量豐富,摺合成濃縮鈾為23,700多噸,居拉丁美洲第一位。

金屬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的谷地。全國現已探明的重要礦山有10個,即:①阿倫布雷拉礦(銅和金);②菲洛科羅拉多礦(鉬、銅、金和銀);③塞羅阿塔霍礦(銅和金);④拉博里塔礦(砷和銅氧化物);⑤拉奧亞達礦(銅、鉛、銀和金),以上各礦均位於卡塔馬卡省;⑥法馬蒂納礦(銀和金、拉里奧哈省);⑦埃爾多拉多-蒙塞拉特礦(鈾、聖克魯斯省);⑧豐塔納湖礦(鉛和鋅);⑨科爾科瓦多礦(鉛和銅),以上兩礦均位於丘布特省;⑩帕瓊礦(銅、聖胡安省西南部)。在上述10座礦山中,規模最大的阿倫布雷拉銅金共生礦,礦石儲量3.5億噸。其次是經濟價值最大的帕瓊銅礦,礦石儲量約8億多噸。這兩個礦開采後,阿根廷可以達到銅的自給,並略有富餘。

根據阿根廷的金礦成礦地質條件,經綜合分析,我國山東地勘局近幾年首選在阿根廷南部聖格魯斯成礦帶、中部內烏步省兩處遠景區進行金礦的地質勘查找礦。南部聖格魯斯成礦遠景區位於南緯44°~46°間,海拔300~400米,屬低山丘陵區,1/50萬化探掃描工作已基本完成,圈定了許多化探異常區域,並由化探異常查證發現了大型拉瓦枉金礦床,礦床受北西和北東兩組較大規模構造控制,礦化帶分布在兩組構造之間。目前已勘查了4條礦化帶,單個礦體長250~300米,礦體平均厚度2.5米,金品位9.5g/t,銀平均品位105g/t。前期勘探深度達160米,深部礦體繼續延伸,探求礦石量950萬噸。中部內烏肯省遠景區位於南緯36°~40°間,海拔2000米以上,區內已發現2處小而富的石英脈型金礦床,礦體長500~800米,厚0.5~3米,金品位9.21~15.64g/t,探求礦石量20萬噸,阿根廷國營礦業公司在淺部已開采。周圍有大片化探異常,異常值高,並發現了金礦化。

結論:從現有資料分析,認為阿根廷境內金銀銅等有色金屬礦有一定找礦前景的,可進一步工作,其它礦產成礦條件不太有利。

2.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分析

阿根廷的礦產資源主要分為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和石料四大類。

(1)能源礦產

石油

阿根廷石油資源不太豐富。據官方統計,到1999年底阿根廷已探明的石油剩餘可采儲量為4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0.3%。儲采比9.1,遠低於拉美的平均水平37.7。已探明的四大油田是:丘布特省的里瓦達維亞海軍准將城油田,內烏肯省的普拉薩溫庫爾油田,門多薩省的圖蓬加托油田,以及胡胡伊省和薩爾塔省交界地區的油田。

石油是目前阿根廷消費的主要能源。

阿根廷石油是1907年發現的,最初由國家礦業局開采。1918年有些外國公司來阿採油。1923年成立國營石油公司,1925年在拉普拉塔建成第一座煉油廠。1945-1955年間實行外資企業國有化,國產石油滿足國內消費的36%;1955-1958年間採油業大發展,產量年均增長率高達30%以上;1962年後的10年增長趨緩,年增長率為5.5%;此後產量波動在2100-2500萬噸之間,石油的自給能力逐年下降,從1972年的94%降至1975年的87%。1976年以後,政府採取鼓勵二次採油和簽訂風險合同等一系列措施,加強石油勘探,於1978年發現聖豪爾赫灣海上油田,促使原油產量回升,原油產量由1987年的2300萬噸直升1998年的4490萬噸,年均遞增6.27%。1999年產量4270萬噸,比上年減少4.9%。由於國內消費不大,每年還有近半數的原油可供出口。同年消費量2320萬噸,比上年增長0.8%。

天然氣

阿根廷的天然氣蘊藏量比較豐富。天然氣田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薩爾塔省和南部的火地島地區。到1999年底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6900億m3,佔世界總量的0.5%,儲采比20.4,遠低於拉美的平均水平66.2。

由於加強了資源勘探工作,已探明的天然氣蘊藏量不斷增加,1970年為1713億立方米,1975年達到2004億立方米。1976年內烏肯省天然氣田的重大發現,使探明的天然氣蘊藏量大大增加,1999年已達6834億立方米。

近10年來阿根廷天然氣生產增長很快,1989年產量190億m3,1998年達到296億m3,年均遞增5.05%,1999年產量達336億m3,比上年增長13.5%,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4%,居世界第15位。同期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4.65%,1999年達到334.9億m3,產消基本相當。

鈾礦資源豐富為發展核能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到80年代初期,全國已探明含鈾礦床的面積為22.9萬平方公里,據全國原子能委員會估計,查明儲量(U3O8)約6萬噸(其中可靠級的3萬噸),相當於2.37萬噸濃縮鈾,能滿足8個發電能力為450萬千瓦的核電站運轉30年的需要。鈾礦蘊藏地區主要有3個:①門多薩省的馬拉圭,②薩爾塔省的道科-安布拉約,③丘布特省的洛斯阿多貝斯。最大的礦山是門多薩省的平塔達鈾礦,礦區面積為3000多平方公里,蘊藏量佔全國已探明總量的一半。

豐富的鈾礦資源為發展核能工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根廷是拉丁美洲最早研究和利用原子能的國家之一。1950年成立全國原子能委員會,下屬100多個實驗室和幾個研究中心,配有2,500多名科技人員。目前有5個試驗和生產鐳同位素的反應堆,它生產的放射性同位素可滿足國內消費的90%。

建設核電站,增加核電站在電力構成中的比重,是阿根廷發展核能工業的重點。1974年,阿根廷建成了拉美第一座核電站「阿圖查1號」。同年開始興建第二座「恩巴爾塞」核電站。1979年,阿根廷政府又制定出規劃,在2000年以前再興建4座核電站。如按期完成計劃,2000年阿根廷將擁有6座核電站,發電量將占總發電量的30%左右。

阿根廷堅持獨立發展本國核能工業和反對超級大國核壟斷的政策。為了免受國際核壟斷勢力的威脅,阿根廷在第一座核電站中選擇天然鈾作燃料,以便充分利用本國豐富的鈾礦資源,並逐步掌握核燃料的全部循環技術,以達到完全掌握核燃料生產技術和自給自足的目標。

阿根廷是拉丁美洲少數幾個開采鈾礦的國家。為了堅持獨立發展核能工業的方針,阿根廷努力加強和提高濃縮鈾的生產能力。為此目的興建的馬拉圭濃縮鈾工廠已於1976年在門多薩省建成投產,年產量為46噸。近來又建立了唐奧托聖拉斐爾和洛斯阿多貝斯等濃縮鈾加工廠。全國濃縮鈾產量迅速提高,1979年達到160噸,比1976年增加了348%。此外,一座年產.25萬噸的重水工廠和一座能生產400多種核材料的工廠已開工興建。但近年來阿根廷鈾產量大幅下降。1996年生產鈾28噸,1997-1998年鈾年產量增加到35噸。

阿根廷重視同拉丁美洲國家的核合作,是拉丁美洲第一個出口核技術的國家。它先後同秘魯、烏拉圭、厄瓜多、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和智利等國簽署了核合作條約,向他們提供技術援助,幫助建立原子能研究中心和核能工廠。1980年8月30日阿根廷同巴西簽署了兩項執行議定書,規定在10年中兩國將在核領域互換技術情報並共同培養人才。

煤炭

阿根廷煤炭資源不太豐富,已探明的儲量只有54.65億噸。主要分布在西部的4個地區:a.拉里奧哈省的中部、門多薩省的北部和聖胡安省;b.從門多薩省中部到內烏肯省的北部地區;c.里奧內格羅省西部的聖卡洛斯·德巴進而洛切到丘布特省西北部的埃斯克爾一帶;d.聖克魯斯省的里奧圖爾比奧河谷。里奧圖爾比奧是全國最重要的煤礦,蘊藏量達4.5億噸,煤質良好。此外,在整個安第斯山脈地區和火地島的山谷和河岸都藏有豐富的泥煤。

(2)金屬礦產

阿根廷金屬礦藏種類不多,主要有鉛、鋅、銅、錫、鐵、錳、鈾、鈹、鎢等,其中以鉛、鋅、鐵、鈾、鈹、鎢等的藏量較大。金屬礦主要分布在國家西北部地區的胡胡伊、薩爾塔、卡塔馬卡等省,中部地區的拉里奧哈、聖路易斯和科爾多瓦等省,庫約地區聖胡安和門多薩省,以及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內烏肯、里奧內格羅、丘布特和聖克魯斯等省。目前,由於資源枯竭,鎢錫已不再生產。

阿根廷銅礦已探明礦石儲量為20多億噸。這是近10多年來的找礦成果,而在50年代初,銅礦石全部依賴進口。近年來,開始對銅礦進行開采。70年代初產量為500噸(精銅),1975年下降到200噸,只能滿足國內需要的10%。重要的銅礦有:帕瓊銅礦礦石量8億噸和巴約的拉阿魯姆布內拉銅礦礦石量6.44億噸,開采後阿根廷的銅可以自給。1997年Bajo de La銅礦項目投產,1998年礦山銅產量躍升至17.03萬噸。

帕瓊(EI Pachon)銅礦位於聖胡安省卡林加斯塔區,Cam-bior和Comsnr各佔50%的股份。斑岩銅礦,按Cu0.4%的截至品位計算,該礦擁有礦石儲量8.8億噸,平均品位為Cu0.62%,Mo0.015%,Au0.02%g/t和Ag2.4g/t。1998年以來一直在露天開采。

阿瓜里加(Agua Rica)銅鉬礦BHP擁有70%股權,Northern Drion擁有30%的股權,位於卡塔馬卡省的the Bajo de la Alumbrera礦山附近,是省礦業公司下屬的一個私有化的股份公司,是否開采仍有爭議,因為品位不高不足以提出正當理由開采斑岩銅礦。給出一個設想的比率,按0.2%的銅截至品位計算,此礦擁有當量銅品位0.71%的億噸礦石儲量,實際年均品位是,銅為0.43%,鉬為0.028%,金為0.19克/噸,銀為3.01克/噸;最近又以0.4%的銅截至品位重新估算全部資源,獲得8.02億噸礦石儲量,其中銅的品位為0.61%,金的品位為0.24克/噸,鉬的品位為0.034%;以1%的銅的截至品位計算的高品位部分資源儲量為0.6億噸,其中銅的品位是1.3%,其他元素摺合成1.74%的銅當量。

阿倫布雷拉(Bajo de La Alumbrera)銅金項目Mount Isa公司擁有50%,North公司擁有25%,Rio Algom公司擁有25%股份,1998年投產。Alumbrera礦物公司的所有權由Yacimientos Mineros Aguas de Dionsio,一個由卡塔馬卡省政府和國家政府代表組成的法人公司,共同分享,即它們有權得到項目的凈收益的20%。金屬價格低迷,使這個初步預算投資12億美元(其中包括和阿倫布內納礦山相配套的銅冶煉廠投資5億美元)的項目合作者寥若晨星,只有Rio Algom,North等公司加盟。1998年這個礦完成基建,達到或超過設計生產能力8萬噸/日,平均生產20萬噸/年的銅和64萬盎司/年的金。按0.27%的當量銅截至品位計算,阿魯姆布內拉礦山開采擁有6.44億噸礦石儲量品位在0.51%的銅和0.62克/噸的金,保證年限在17年以上。根據一項礦山產量生產年限優化研究方案,在今後5年內要將產量提高到12萬噸/日。

聖喬治銅礦以銅為主,伴生金和銀,位於門多薩省,業主為Northem Orion,礦石儲量1.46億噸,平均品位Cu0.5%,Au0.2g/t和Ag3.5g/t。該礦床有望採用淋濾SX-EW法進行大規模露采和選礦,但尚未進行計劃中的可行性研究。

金和銀

阿根廷近年在該國南端聖克魯斯省南部發現塞羅旺瓜迪亞金銀礦,礦石儲量達900萬噸,金品位達10克/噸,銀113克/噸,即含有金90噸,銀1017噸,現正在開發中。

阿根廷的黃金礦山產量由於找礦成果,近幾年取得突破,由1996年的0.9噸、1997年的3噸,一躍達到1998年的22噸,1999年突破30噸。

塞羅旺瓜迪亞(Cerro Vanguardia)金銀礦位於南帕塔戈尼省,露天開采,股份由下列幾個公司所有:Mincorp擁有46.25%的股權,阿根廷Perez Compance的公司擁有46.25%,聖克魯斯省的Fomicruz公司擁有7.5%。建設總投資2.7億美元,1998年10月投產,礦山生產能力為2000噸/日,擁有證實資源量900萬噸,平均品位9.7克/噸的金和113克/噸的銀,預計每年生產21萬盎司金和160萬盎司的銀。

維拉的羅(Veladero)金銀礦位於科迪勒拉一個最有遠景的地區,距Barrick公司在智利境內的Pascua-lama金銀礦僅6公里。阿根廷黃金公司佔60%股份,Barrick佔40%股份。該礦床有兩個礦帶,據估計,礦石總資源量22060萬噸,礦石平均品位為Au1.2g/t,Ag22.9g/t,即金265噸,銀5050噸。

皮爾圭塔斯(Pirquitas)銀錫鋅礦位於阿根廷西北部的普拉地區(Aotiplano),可行性研究於1999年4月由業主陽光采礦公司和Refining Wcngpfdn公司完成,並投資進行輸礦管道的建設。按照60g/t Ag的截至品位,計算得到在經濟上可回收的證實和可能礦石儲量2160萬噸,平均品位Ag167g/t,Sn0.33%,Zn0.57%。投資1.2億美元,最終建成6000噸/日產能的露天采礦礦山,礦山服務年限10年。

迪亞伯力洛斯(Diablillos)銀金礦位於沙爾塔省,Barrick佔70%的股份,太平洋岸國際公司佔30%股份,按0.4g/t金當量的截至品位獲得露采推斷資源量4950萬噸,平均品位Ag68.3g/t,Au0.42g/t。如採用0.8g/t Au的截至品位,估計可獲得3070萬噸高品位礦石資源量,平均品位Ag92.7g/t,Au0.6g/t。

鋁土礦儲、產量不詳。阿根廷正在建一個年產72.1萬噸的電解鋁廠。1994年-1998年分別產鋁17.5、18.55、18.39和18.72萬噸,其中40%~50%用於出口。氧化鋁原料主要從澳大利亞、巴西和德國進口。年出口鋁材10萬噸左右。

萬達港(Pto.Wanda)鋁土礦位於米西奧內斯(Misiones)省,由米西奧內斯烏梅-米利亞鋁股份公司(Hume&Milia Cia De Sierra Grande S.A.)經營。礦石年生產能力為10%~50萬噸。主要產品為鋁、氧化鋁,副產品有鐵礦石、氧化鐵、金紅石、顏料和硫酸等。

開采方法露天開采。選礦廠日處理礦石能力為1000噸。

冶煉廠主要產品為鋁,其它產品為鈦、金紅石、鐵礦石。鋁年生產能力為3萬噸。

精煉廠主要產品為氧化鋁,其它產品為金紅石、鐵礦石、鑄鐵。氧化鋁年生產能力為6.4萬噸。

鉛和鋅

鉛和鋅是阿根廷的重要金屬礦。據估計全國鋅儲量為900萬噸,鉛儲量在1000萬噸以上。礦藏主要分布在北部胡胡伊省和中部的聖胡安省。胡胡伊省的阿吉拉爾礦和聖胡安省的卡斯塔尼奧-別霍礦兩座規模最大的鉛、鋅、銀等金屬共生礦。這兩大礦的產量在全國鉛、鋅礦生產中佔有很大比重。

目前開采鉛、鋅礦的是CMASA公司,主要產區為胡胡伊省阿奎拉爾礦山。礦石儲量6600萬噸,礦石含Pb6.2%、Zn7.6%和Ag3.7盎司/噸。該礦於1936年投產,目前生產能力年產鋅精礦8萬噸,鉛、銀精礦4.2萬噸(Mining Annual Review1983)。據World Metal Statistics(1999),1996-1998年分別開采鉛(金屬量)1.13、1.34和1.5萬噸,鋅3.11、3.34和3.56萬噸。

阿奎拉爾(Aguilar)鉛礦位於阿根廷西北部胡胡伊(Jujuy)省,由阿奎拉爾礦業股份公司經營。1936年投產,現為地下開采。1981年實際礦石產量為60萬噸,岩石掘進量為54.4萬噸。主要產品為鉛、銀精礦及鋅精礦。選礦廠日處理礦石能力為2100噸,採用優選浮選法。

目前生產能力為1800噸/日,有兩個地下礦,鉛的品位為3%,鋅的品位為7%,銀的品位為70克/噸。1993年以來,這個礦已服務了近7年,周圍大面積的土地由Comsur控制,可用於勘探鉛、鋅。

鐵礦

阿根廷鐵礦儲量估計為7.49億噸。主要鐵礦有胡胡伊省的薩普拉礦和里奧內格羅省的謝位格蘭德礦。薩普拉礦的蘊藏量為1.1億噸,品位為35%~45%。謝位格蘭德礦於1947年發現,據估計,鐵礦砂的蘊藏量為1億多噸,礦石品位為55%~60%。阿根廷鐵礦的開采量很低,1960年為14萬噸。70年代內,開采量有所增加,1970年為24萬噸,1976年又增至25萬噸。目前產量也只有數十萬噸,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每年需從國外進口大量鐵礦石。

格蘭德山(Sierra Grande)鐵礦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內格羅河省(Rio Negro,Buenos Aires),由格蘭德山帕塔戈尼亞鋼鐵股份公司(Hierro Patagonico De Sierra Grande S.A.)經營。為地下開采礦山。設計日礦石生產能力為1.4萬噸。

該礦含礦岩層厚300~1100米,其下盤為早期古生代砂岩,上盤為石灰岩和中生代火山斑岩。在所發現的三個礦體中,除北礦體為赤鐵外,其餘兩個礦體分別為細粒磁鐵礦和假像赤鐵礦。根據礦體的揭露情況表明,南礦體的開采條件最有利,礦體長3150米,寬10~14米,傾角45°~60°,埋藏深度800米。磁鐵礦平均含鐵品位54.8%,含磷1.5%。南礦體的礦石總儲量為2.13億噸,其中可靠儲量為1.08億噸。

阿根廷錳礦最重要的采區是YMAD公司的法拉朗內格羅礦山,已知儲量250萬噸,平均含錳12%,金7克/噸和Ag113克/噸。

世界鋰產量主要產自智利從南卡洛里納到薩拉德阿塔卡瑪的高原鹽湖(塞普勒斯-福特礦物公司)和阿根廷的薩拉、德、霍姆伯瑞木爾托地區(FMC鋰公司)。作為阿根廷3個新建鋰礦山之一的Fenix鋰礦項目,FMC鋰公司投資1.37億美元,在卡塔馬卡省組成Altiplan礦物公司,採用高技術流程,生產碳酸鋰,該礦床擁有可回收的鹵水儲量85萬噸,平均品位Li600~650ppm,這要比智利在采礦山的品位要低一些。

結論:從現有資料看,阿根廷境內銅、金、銀和鈾礦產有一定勘查和開發前景,特別是低品位銅金銀多金屬礦,可在已知礦化集中區原有工作的基礎上,進行較大面積的踏勘選點,然後再決定是否進一步勘查和開發。

B. 阿根廷自然資源

阿根廷礦產資源豐富,是拉美主要礦業國之一。主要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銅、金、鈾、鉛、鋅、硼酸鹽、粘土等,大部分位於與智利、玻利維亞交界的安第斯山脈附近。但阿根廷礦產開發水平較低,預計約有75%的資源尚未得到勘探開發。森林面積92.1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33.12%。

礦產
石油3.35億立方米,天然氣3,020.31億立方米,可開采頁岩氣22.71萬億立方米,可開采頁岩油270億桶,煤炭8.25億噸,鐵3億噸,鈾7,080噸。
2013年6月美國能源部發布的報告顯示,阿根廷是世界非常規油氣儲量最大的四個國家之一。阿根廷可開采頁岩氣的儲量巨大,達到22.71萬億立方米,僅次於中國(31.57萬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二。與此同時,阿根廷可開采頁岩油的儲量達到270億桶,僅次於俄羅斯(750億桶)、美國(580億桶)和中國(320億桶),位居世界第四

C. 石油從哪裡來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主要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它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的混合物,與煤一樣屬於化石燃料。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
石油
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D. 國家石油公司的興起和發展如何

國家石油公司是指那些由國家投資組建、以實施國家戰略目標為使命的石油公司。世界上曾有80多個國家成立過國家石油公司。目前,國家石油公司仍然在世界石油工業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與國際大石油公司一並成為世界石油勘探開發領域的主力軍。在發展過程中,國家石油公司也曾經歷私有化浪潮的沖擊和洗禮,但其中的一些堅持至今,它們已經發展壯大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從1922年阿根廷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石油公司以來,國家石油公司在國際石油市場上的重要性不斷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並成為世界石油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推動力量。
20世紀初,政府對石油工業的介入意味著國家石油公司的萌芽。這期間重要的事件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海軍同英波(斯)石油公司(英國石油公司的前身)簽訂長期購油合同,英國政府進而控制了公司51%的股份;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管理高加索地區重要油田的國家機構;法國政府為接管一戰戰敗國德國的部分石油權益,倡議建立了法國石油公司;義大利政府為尋找石油資源組建本國國家石油公司。
阿根廷是發展中國家創建國家石油公司的先驅。20世紀初,以「七姊妹」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逐步建立起全面控制整個西方世界石油的勘探、生產、加工、儲運、貿易和價格一體化的石油壟斷體系。發展中國家不甘於長期受制於國際大石油的控制和剝奪,收回石油主權運動也從此發端。阿根廷1907年和1918年先後在打水井時發現了石油,政府專門成立石油礦產局以開發油田,這個機構後來改組為國家石油公司(YPF),負責石油的國內外勘探開發活動。
1938年,墨西哥政府沒收外國公司在墨西哥的石油資產,實行國有化,把石油業務交由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Pemex)經營,由此產生了第一家現代模式的石油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之後,隨著非洲獨立運動的開展,收回石油主權和建立國家石油公司的浪潮又在非洲興起。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的成立在當時的西方世界曾引起強烈反響,遭到英美石油公司及其政府政治上的威脅和經濟上的制裁。但是,墨西哥人民和國家石油公司頂住了巨大的壓力,堅持下來,在20世紀60—70年代陸續發現一系列油田,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油國。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50年代,世界上又誕生了一批國家石油公司。戰後,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讓西歐國家大量使用中東廉價石油,促成西歐能源結構迅速從煤向石油轉變。而當時資本主義世界的石油大多控制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石油「七姊妹」手中。為了打破外國公司對本國石油市場的壟斷,保障本國能源供應,一些西歐國家先後建立起本國的國家石油公司。法國於1945年成立石油勘探局,在本土和法屬殖民地找油。1966年該局發展成為經營石油勘探的公司ERAP,1976年發展成為埃爾夫—阿奎坦公司。1953年,義大利經過近3年的醞釀,在AGIP等國有企業的基礎上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埃尼集團。1950年,奧地利在英美法蘇四國結束對奧地利佔領的時候,建立起國家石油公司OMV。
20世紀70年代是國際上國家石油公司涌現的高潮期。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紛紛成立國家石油公司是這一輪國有化浪潮中最重要的事件。在此浪潮推動下,許多中東資源國都先後實現了石油工業國有化。其中,阿拉伯各主要資源國基本上採取逐步提高國家參股比率的辦法把外國人掌握的石油資產轉為國有。委內瑞拉等國採取先取消租讓制,繼而接收外國石油資產的辦法,把接管來的石油資產交給新成立的國家石油公司管理和經營。有些國家,如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等甚至完全實行了國家石油公司對本國石油工業的壟斷,不允許外國公司插手。這是世界石油工業的一場大革命。它使長期以來通過租讓制掌握資源國石油資源,控制石油生產,壟斷世界石油市場,操縱石油價格的石油「七姊妹」從第三世界國家的石油上游工業中被攆了出去。由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石油儲量和產量轉到了資源國國家石油公司的手中。
20世紀70年代接連出現的石油危機和高油價,給石油消費大國造成了很大的沖擊,也促進了一些發達國家國家石油公司的建立。日本的石油供應基本上來自中東,依賴於外國公司,為了保障石油供應,日本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日本石油公團,著手建立戰略石油儲備。政府還積極贊助私人企業到國外去開發石油。加拿大是個產油國,但是它的石油生產和銷售掌握在以美國資本為主的外國公司手中,為了對本國石油市場有所控制,加拿大也成立了加拿大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危機促進了歐洲北海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英國、挪威、丹麥等發達國家和馬來西亞、菲律賓、剛果、安哥拉等先後成立國家石油公司來保障本國石油權益。一些發展中國家石油進口國,如斯里蘭卡,在高油價沖擊下也成立了國家石油公司來控制本國石油市場,減少國際風險。

E.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