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中國石油缺口怎麼辦
擴展閱讀
價格跟什麼競爭戰略有關 2025-01-08 22:25:02
工程成本一般按什麼核算 2025-01-08 22:19:17

中國石油缺口怎麼辦

發布時間: 2025-01-07 23:42:04

❶ 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及對策

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中國石油工業既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和考驗。中國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但同時也是一個能源生產大國,雖然近年來中國石油進口增長速度較快,但中國的石油進口僅佔世界貿易量的6%;中國現在天然氣進口還很少。目前中國一次性能源自給率仍然很高,達到了90%左右,國內石油仍有增產餘地,天然氣發展有很大潛力。
按照國家制定的能源發展戰略,中國解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與能源需求之間的矛盾將主要立足於國內,實行「能源開發與節能並重,並以節約優先」的方針。目前,中國的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很低,能源消費強度大大高於發達國家及世界平均水平,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刻不容緩。中國政府已決定將大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天然氣的利用,運用節能的先進技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緩解能源供需之間的矛盾。
為了提高我國油氣安全穩定供應的保障程度,建立健全我國的石油安全體系勢在必行。政府的總體考慮是:在繼續保持國內石油產量穩定增長、天然氣快速發展的同時,大力開發利用海外油氣資源,建立經濟、穩定的油氣供應渠道和石油安全保障體系,滿足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對策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
(1)堅持把節約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石油利用效率。
我國石油安全的最大風險在於我們自己。目前,我國石油利用效率低,節約工作任重道遠。我國能源總的利用效率僅有32%,比國外先進水平低10多個百分點。這種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資本積累帶動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的方式必須轉變。我們不能走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靠大量消耗廉價資源實現經濟發展的老路,否則不僅使包括石油在內的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嚴峻,而且會引發包括環境惡化在內的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中國政府把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明確提出到2010年GDP單位能耗要在現有水平上降低20%的目標。石油是我國供需矛盾最突出的緊缺資源,必須在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把節約放在首位,採取綜合措施,努力降低消耗,減少損失和浪費,提高利用效率。國家將採取強制性措施,重點抓好高耗油行業節能降耗的工作。以交通運輸為例,2000年以來,我國汽車保有量以每年超過200萬輛的規模增加,平均增長速度達14.6%。到2005年底,我國汽車保有量已達3180萬輛(不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1149萬輛)。照此速度,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超過一億輛。倘若如此,無論從石油供應、道路交通和環境保護看,都是難以承受的。
(2)加強國內勘探開發,發揮國內油氣資源的基礎性保障作用。
實現國內石油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是保障我國石油安全的基礎。一是要加大勘探投入,推動技術進步,加快資源向儲量的轉化,多找儲量,夯實發展的資源基礎;二是要加強油氣開發依靠技術進步提高採收率,把已發現儲量盡可能多地采出來。
我國東部主力油田總體已進入產量遞減階段,穩產難度加大,但開發上仍有潛力可挖。目前,全國油田的平均採收率並不高,只有26.9%,其中採收率最高的大慶油田為41.2%,進一步提高採收率仍有較大潛力。如果採收率能提高一個百分點,可采儲量就可增加2億噸以上。
政府和企業堅持「加快西部、深化東部、發展海域、探索新區」的方針,進一步加大勘探力度,努力增加新發現、新儲量,依靠技術創新,提高老油田開發水平,延緩產量遞減,確保2020年石油產量在2億噸以上。按照上中下游一體化的原則,做好資源勘探、市場規劃和管網系統建設,推動天然氣產業發展,確保2020年天然氣產量達到1200億立方米以上。
(3)積極開發利用海外資源,構建多元穩定的油氣供應體系。
利用海外油氣資源支撐本國經濟發展,是多數石油消費國的共同做法,也是保障我國油氣安全供應的必然選擇。利用海外油氣資源一般有兩種途徑,一是發展國際石油貿易,這是解決我國石油需求缺口的主要途徑。通過加快建立多元穩定的國際石油貿易網路體系,努力實現油氣進口來源、品種、渠道、方式和通道的多元化。二是積極參與海外油氣勘探開發,努力提高獲取權益油的能力。我國石油公司走出去已有近15年的歷史,2005年我國石油企業通過合作、參股、並購和獨資等方式,在海外獲得的權益油達到5000多萬噸。我國石油公司在海外獲得權益油的能力越強,進口資源的保障程度就會越高。
(4)建立石油儲備和預警制度,構建應對石油風險的安全保障體系。
2003年,我國首次確立國家戰略石油儲備制度,規劃了四個儲備基地,即浙江的鎮海和岱山、青島的黃島、大連的新港。一期建設計劃形成儲備相當於30天石油凈進口量的能力。其中浙江鎮海的石油儲備基地已基本建成,2006年年底即可投入使用。
根據國際經驗,統籌考慮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我國石油儲備能力建設,近期目標可按上年度60天凈進口量來考慮,即2500萬噸以上。從長遠看,2020年左右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時,應按90天凈進口量的規模來安排我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同時,國家還要建立安全預警應對機制,以防範和應對突發事件造成石油供應急劇變化甚至中斷,提高我國石油安全的保障程度。
(5)積極發展替代能源,緩解石油供應壓力。
開發利用石油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當今世界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和熱點。面對我國日益嚴峻的石油供需形勢,要積極推進車用替代燃料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車用替代燃料包括壓縮天然氣(CNG)、液化石油氣(LPG)、天然氣合成油(GTL)、煤基液化(CTL)、生物質燃料和氫燃料電池等。按現有技術的成熟情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技術成熟,可以推廣應用的,如CNG、LPG和燃料乙醇等;第二類是技術較成熟,但成本高、推廣使用還存在一些問題的,如GTL和CTL等;第三類是在應用上存在較大問題,技術有待成熟的,如氫燃料電池等。
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比較豐富,預計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可獲得量為73億噸標准煤。其中,可經濟開發的5萬千瓦以下的小水電資源總計1.25億千瓦,50%分布在西南地區。據保守估計,我國可開發利用的風能資源有幾億千瓦,地熱、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也都有相當大的潛力。應當採取多渠道和靈活方式鼓勵發展利用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6)深化能源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
近幾年,我國能源管理體制改革和政策法規建設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對保持我國石油行業穩定發展和安全供應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需要理順能源管理體制,加強對煤、電、油氣的統一規劃和領導,並制訂相關產業政策,保證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應進一步完善能源產業政策,按照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進一步理順能源價格體系;加快石油立法,運用法律手段確保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體制改革、法制建設和機制完善等手段,培育成熟的節約型油氣生產與消費市場。
未來我國石油安全面臨的外部風險主要有資源供給、市場價格、運輸通道及地緣政治諸方面,有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和應對。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與新型工業化道路,依靠科技進步,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將奉行「互利合作、多元發展、協同保障」的新能源觀,進一步深化與世界石油工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維護世界能源供需的平衡與穩定,共同推進世界石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全球經濟的繁榮。

❷ 哪些自然資源最短缺

我國可採石油資源量相對不足,而世界石油工業一直處於資源保證程度穩步提升的良性循環中,石油儲量仍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鑒於和平時期的石油供應保障問題已經成為當今石油安全問題的核心,我國應採取如下的石油資源戰略:(1)樹立全球化的石油資源觀,優先利用世界上廉價的石油資源以實現經濟發展;(2)經濟開采國內石油資源,不以降低經濟效益為代價,片面追求產量的穩定;(3)把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區域重點放在中東、俄羅斯,並積極進行中亞、非洲和南美等地區的工作。

對我國石油供應安全戰略的構想是:(1)把石油進口戰略部署與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線有機地聯系起來;(2)在石油進口方面進行認真的經濟比較分析,實行進口渠道多樣化(俄羅斯天然氣東輸管線的建設可一並考慮);(3)從建立和增加民間商業儲備起步,逐步達到戰略儲備的目標;(4)推動我國石油企業的國際化;(5)開展區域性能源合作,建立互利的集體石油安全體系。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石油需求迅速增加。由於國內資源有限,僅靠國內產量已不能滿足需要,石油進口逐年增加。即使按較慢的消費增長速度預測,到2005、2010、2020年,我國石油供應缺口仍將分別達到0.8億、1.26億和2.05億噸。屆時,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將分別達到約32%、42%和54%。因此,我們必須對國內外的石油資源狀況以及利用國際石油資源所面臨的形勢和環境有一個客觀的認識,制定正確的資源和安全戰略,以保證我國長期穩定的石油供應。

水利部副部長周文智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我國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約為21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資源佔有量的四分之一,水資源短缺問題將長期存在。

據介紹,我國水污染形勢十分嚴峻,全國90%的城市水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590億噸的污水污染江河湖庫。周文智說,盡管新中國成立50年來大興水利,建設了一大批供水、蓄水、泄洪、排澇的水利工程,但是由於我們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還不高,在水資源開發中還存在著十分突出的問題。其中,水資源緊缺,節水技術落後和水污染,尤其是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水平仍然較低等問題,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周文智認為,目前,我國水資源管理在體制上依舊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城市與鄉村水資源的管理、水量與水質的管理、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管理、供水與排水的管理等,分別隸屬各個不同的部門和行業,如此「多龍管水」等於「鐵路警察各管一段」,與國際上實行水務局「一龍治水」模式的國家相比,顯然十分落後。他認為,這也是導致水資源競爭性地開發、掠奪性地使用和粗放性地經營,以至一些地區水資源惡性循環發展的主要成因。

周文智強調,在新的形勢下,必須從戰略高度上轉變對水的認識。要從人類向大自然無節制的索取轉變為人與自然(包括水)的和諧共處;要從防止水對人類的傷害轉變為防止水對人類傷害的同時,特別注意防止人類對水的傷害。同時,還要大大提高我們在管理方面的科學技術水平,依靠知識創新,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他指出,在法律法規上,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實行多年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的部分條款也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的實際情況,需要加以修訂。此外,《流域法》、《黃河法》等法規的制定也應盡早提上議事日程。

據悉,水利部門將加快水資源保護的規劃工作,劃分水功能區,確定納污總量,發揮流域機構水資源保護局的作用,對排污口進行監測,督促有關部門加大治理力度,藉助新聞媒體的力量對污染部門進行監督曝光。此外,水利部門還將進一步優化水庫調度,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

另據了解,我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深圳成立全國第一個水務局起,目前已有20多個省的400多個市縣成立了水務局,「一龍治水」的水務局管理模式已具雛形。 (茹晴)

❸ 中國石油天然氣安全面臨嚴峻形勢的特點

一、石油供需矛盾加劇

石油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時期,石油供需缺口將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石油石化產品消費量將大幅度增長,對產品質量和品種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目前,成品油市場需求旺盛,煉廠開工率已達到90%,但供應仍然趨緊。預計到2020年,國內汽油、煤油、柴油需求量將達到2.6億噸,乙烯需求量將達到2300萬噸,三大合成材料需求量將達到9200萬噸,均比2003年增長一倍以上。屆時,乙烯等化工產品將有40%左右需從國外進口。

二、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增高

據美國能源部預測,2010年和2020年,中國對外石油依存度分別高達50%和60%;而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的數字更高,分別為65%和76%。根據國內有關分析和預測,21世紀前半葉,中國油氣特別是天然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日本綜合能源調查會下屬的國際能源小組委員會則預測,2010年中國的石油消費量將超過日本居亞洲第一位。曾以《石油風雲》力作聞名於世、現為美國劍橋能源研究會主席、美國戰略能源研究與開發特別研究組主席的丹尼爾·耶金也十分關注亞洲新的能源消費大國特別是中國的石油需求增長態勢。他說:「世界總體石油生產能力的增長,必須滿足來自發展中國家需求的增長,這主要是由中國和印度主導的需求增長。」盡管國內外有關的預測數據有一定的出入,但對中國石油安全變化趨勢的估計卻是一致的:國內原油自給率不斷下降,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

石油對外依賴程度越高,表明石油供應安全越可能具有脆弱性。有人說,中國未來石油安全問題的出路在「海外」。從發展的眼光看,這種觀點似乎有些危言聳聽。但它卻道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中國石油安全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石油市場和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中國的石油安全戰略,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石油對外戰略或石油國際戰略。

三、受國際能源市場變化影響大,石油進口渠道存在風險和隱患

中國對海外能源運輸安全保障的能力嚴重不足。能源安全,說到底是國家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與國家對國際事務的政治、軍事參與和控制能力之間的比例關系。一國能源對外依存度越大,而對外軍事外交參與能力越小,則該國石油安全系數就越低,不安全的風險就越大。對於現代國家而言,國家參與和控制世界事務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海軍在世界范圍自由行動的能力。目前在世界各大國中,中國海上政治軍事參與控制能力相應也較弱。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如圖2-4所示。

圖2-4 2006年中國原油進口來源地(資料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圖2-5 我國原油主要進口來源地(資源來源:中俄哈石油論壇論文集,2007)

我國石油進口主要集中在中東、非洲(圖2-5),2004年從中東和非洲的石油進口量分別占總進口量的46%和29%。除此之外,從俄羅斯和中亞及東南亞地區也分別有10%左右的進口量。其中,中東、非洲是目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動盪的主要地區,局部沖突持續不斷,恐怖事件頻頻發生。兩次伊拉克戰爭之後,隨著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中國在中東地區的石油進口更易受制於人。2004年,中國進口的原油有超過七成是途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和馬六甲海峽運抵國內,有90%的進口原油經海上運輸,一旦出現國際關系緊張的局面,我國的海上石油運輸通道將受到嚴峻威脅。

四、缺乏良好的石油戰略儲備保障

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包括石油儲備基地的建設和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儲備。美國、日本等能源消費大國,石油基地儲備量約是本國3個月的消費量。按照這樣的標准,作為第二大能源消費國,我國目前應儲備3750萬噸,10年後應儲備7500萬噸。而目前我國才剛剛著手建立國家石油儲備體系。

五、由於能源利用效率低和人為原因而造成的浪費,是威脅我國石油安全的首要因素

以單位產值能耗來衡量,中國能源利用效率不但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甚至遠遠低於同等發展程度國家。2000年,以當時的名義匯率計算,中國是單位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達到1274噸標煤,是美國(364噸標煤)的3.5倍、歐盟(214噸標煤)的6倍、日本(131噸標煤)的9.7倍。我們的能耗指標甚至高於印度(889噸標煤)。除了由於技術水平低導致能源利用效率低而造成浪費之外,人為原因造成的浪費尤為讓人痛心。

六、國際政治、軍事因素威脅石油安全

我國的台灣問題、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問題,可能使所處的國際政治、軍事環境在一定時期惡化,會直接影響我國的石油安全。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戰略來看,美國供養著龐大的進攻性軍事力量,控制著全球16條最主要的海上航線,其主要目標就是控制石油資源。對超級大國利用石油資源遏制中國的企圖不能掉以輕心。今後世界石油供需的矛盾錯綜復雜,引發政治、軍事、外交矛盾和沖突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直接對世界或區域石油市場造成重要影響。國際環境雖然有利於我國利用兩種資源、兩種資金加快發展,但必須抓住有利時機,明確石油安全的戰略方針,並加以全面實施。

七、海外投資難度大

中國石油海外投資難度大,主要體現在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資金不足,投資成本過高,海外投資管理體制限制等幾個方面。

1.海外投資政策性保險體制不完善

由於我國很多石油項目投資於一些政治風險較高的國家,石油海外投資面臨戰爭、動亂、財產沒收、國有化、外匯管制等造成的風險,如中東戰爭。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出台有關海外投資保險的政策。為了防範這些政治風險,許多發達國家制定了海外投資政策性風險政策;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如世界銀行)也開展了擔保業務。

2.資金不足制約海外投資發展

中國企業在海外開發的油田規模一般都不太大。即使像蘇丹這樣比較成規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資,因而獲得的份額油和收益也比較少。同時,由於缺少資金,融資渠道狹窄,企業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貸款及開具保函等方面存在困難,有時不得不放棄一些很好的項目。

3.投資成本過高

近年來,中國企業為了中標海外石油項目,普遍報價偏低,個別企業甚至以低於成本的價格投標,似乎一旦中標就意味著一切都成功了。但當他們履行完若干合同後,才發現經過激烈價格競爭到手的項目利潤實在太少,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石油收購哈薩克油田的案例。1997年中石油出資35億美元,購買哈薩克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儲量,並計劃建設一條長3000千米的輸油管線,直通中國西部。公司中標以後,才發現項目投入資金太大,而依靠開采當地原油的收入,根本無法彌補巨額的支出,最後終因成本過高而被迫擱淺,使企業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4.海外投資管理體制制約海外石油投資事業的發展

我國現行的管理體制,是對海外投資項目實行審批制度。在審批限額上,其主要內容是中方投資在100萬美元及以上的海外投資項目,以及3000萬美元以上的海外再投資項目,需經過國家審批。在審批程序上,規定了項目建議書和可行性研究報告審批兩道程序。上述審批制度是20世紀90年代初制定的。目前,已經不適應海外投資項目時效性強和投資強度高的特點。從投資限額看,100萬美元的項目多採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招標的突出特點是時效性強,如果因為審批來不及參與招投標,可能會貽誤時機。

另外,在外匯管理方面,由於中國尚未實行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海外投資企業的用匯額度仍受到一定限制。

八、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

國際油價高漲,對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缺乏靈活性,使得我國石油安全在國際油價的變化中遭受極大風險。

1.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國際油價上漲會抑制經濟增速,加大通貨膨脹壓力。國際油價上漲,對我國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高油價將會增加外匯支出,加大企業成本,增加居民消費支出,抑制經濟活力,加劇潛在通貨膨脹壓力,因而將會增大國家宏觀調控的難度。

國際油價上漲,會增加居民消費支出。個人消費者將直接成為高油價的承受者。2009年,由於國際油價不斷上漲,我國5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明顯增加了部分消費者在這方面的支出,並導致部分消費緊縮或消費轉移行為的產生。隨著住宅、轎車以及高檔家電等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生活消費石油的增長幅度加大。因此,未來石油與生活消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對居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大。

國際油價上漲會加大相關企業生產成本。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擴張期,近兩年石油消費增長速度超過10%以上,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明顯上升,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43.3,國際油價大幅攀升必將給國民經濟各行業帶來很大沖擊。石油是交通運輸業的主要成本,近年來交通運輸業耗油快速上升,因而交通運輸業首當其沖受到高油價的影響;同時,化肥、農葯、農用薄膜,以及農用機械等,也因石油價格上漲使生產成本上升。

2.我國石油定價機制給石油安全帶來風險

我國當前的油價雖然採用國際油價,但接軌的時機仍由政府有關部門調控,尤其是成品油是否與國際油價接軌,要通過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這說明價格的決定權掌握在政府手中。由於國際油價波動有時並不能反映國內的供求關系,因而政府沒有明確規定原油與成品油的價差和調整標准,只是含糊地說油價波動到「一定幅度」「適當調整」。這是我國目前油價機制不夠靈活的表現。由於我國石油定價機制不夠靈活,導致我國在國際油價出現大的波動時極為被動,不能很好地規避風險,給我國石油安全帶來很大風險。

九、天然氣工業已進入快速增長時期

國外能源研究機構預測,未來20~30年內,世界天然氣消費總量有可能超過石油,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產量將由目前的340億立方米增長到1200億立方米,天然氣需求量將由300多億立方米增長到2000億立方米左右,供給缺口大約為800億立方米。屆時,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的比重將由3%上升到10%左右,成為我國僅次於煤炭和石油的第三大能源。

十、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潛力很大,但分布不均衡

目前,全世界石油天然氣資源探明率分別為60%和40%,待探明的油氣儲存量分別為1700億噸和225萬億立方米,資源潛力仍然很大,世界油氣勘探仍然處於比較活躍的時期。世界剩餘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東亞、俄羅斯等少數地區和國家。目前,這些地區積極實施對外開放政策,國外大型公司正在進行新一輪的調整和重組,為我國利用國外資源,利用地緣政治優勢和外交政策優勢進行國外資源開發提供了機遇。此外,石油與國際金融市場、國際政治外交和軍事形勢相關度越來越高。盡管世界石油生產總體將保持持續增長,供需將保持基本平衡的態勢,但在多種因素影響下,不可預見性更加明顯,國際油價仍將起伏跌宕。

十一、我國石油運輸的能力與需求有較大差距

中國船東協會僅承運了10%的海上石油進口,特別是在中東東行和西非東行航線上,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份額更少。究其原因,首先是與中國船東協會的承載能力不足相關。相對於集裝箱和散貨船航運,中國的油輪運輸規模不大。目前,由中國船東控制的大型油輪VLCC20萬~30萬載重噸和AFRAMAX8萬~12萬載重噸分別只有10條左右。即使全部服務於中國的原油進口,充其量每年的承運能力也只有3000萬~4000萬噸。

其次,中國船東協會所承運的進口石油份額偏低,也是與石油公司和油輪公司缺乏合作,沒有建立起長期的策略夥伴關系相關的。以招商局為例,自從1990年開始經營油輪船隊,其一直以服務國際油輪運輸市場為主。2002年招商局油輪船隊共為世界各國客戶承運了3106.8萬噸石油,其中承運中國進口石油僅為227.3萬噸,占船隊總運量的7.32%。換言之,招商局油輪船隊總運力的92.68%是服務於國際市場的。

目前,中國從事進口原油海運業務的,主要有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和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等國有企業,以及河北遠洋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和大連海昌集團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隨著我國原油進口量的增加,海運企業呈現快速發展之勢。截至2006年,我國海運企業油運能力已超過1200萬載重噸,但我國進口原油大部分由國際油輪運輸企業承運,國內企業的承運比例只有10%~20%。其主要原因是中國油輪數量有限,難以與我國進口原油的航期匹配。而且中國油輪總體裝備水平較低,船隊結構不合理,管理相對落後,在國際市場上認知度較低。此外,我國尚未加入《73/78MARPOL公約1997年議定書》,因而無權給入中國籍的船舶簽發有關證書,同時中國籍的船舶進入97締約國港口時要受到嚴格的檢查,甚至有被拒絕入港或者被滯留的可能。上述情況表明,中國的石油公司與中國的油輪船東之間,缺乏長期的策略合作,在能力和需求上出現嚴重的「錯配」:一方面,中國90%的石油進口是由外國船東承運的;另一方面,中國船東以招商局為例,90%的運力卻是為國際市場提供服務的。這種狀況使得我國原油運輸受制於人,一旦國際社會政治動盪,資源國(地區)政局不穩或突發事件,我國的石油運輸安全將面臨極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