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氣廠牌型號是什麼
擴展閱讀
廚房做灶台需要什麼工具 2025-01-11 21:02:03
淘鑽石是怎麼淘出來的 2025-01-11 21:01:10

石油氣廠牌型號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1-11 18:38:16

A. plc是什麼都要學習那些東西

PLC是一種智能控制器、是電腦(PC).PLC就是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就是可編程序控制器:PLC英文全稱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中文全稱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定義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的電子系統,專為在工業環境應用而設計的。它採用一類可編程的存儲器,用於其內部存儲程序,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與算術操作等面向用戶的指令,並通過數字或模擬式輸入/輸出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或生產過程。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開始推出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用來取代傳統繼電器控制裝置,從那時起,PLC技術快速發展,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PLC的功能也不斷完善。隨著計算機技術、信號處理技術、控制技術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提高,PLC的功能也不斷完善,PLC在開關量處理的基礎上增加了模擬量處理和運動控制等功能。今天的PLC不再局限於邏輯控制,在運動控制、過程式控制制等領域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PLC作為離散控的制的首選產品,PLC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得到了迅速發展,全世界PLC使用年增長率保持在20%~30%。隨著工廠自動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PLC市場容量基數的不斷擴大,近年來PLC在工業發達國家的增長速度放緩。但是,在中國等發展中國家PLC的增長十分迅速。綜合相關資料,2004年全球PLC的銷售收入為100億美元左右,在自動化領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

PLC是由摸仿原繼電器控制原理發展起來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PLC只有開關量邏輯控制,首先應用的是汽車製造行業。它以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運算等操作的指令;並通過數字輸入和輸出操作,來控制各類機械或生產過程。用戶編制的控製程序表達了生產過程的工藝要求,並事先存入PLC的用戶程序存儲器中。運行時按存儲程序的內容逐條執行,以完成工藝流程要求的操作。PLC的CPU內有指示程序步存儲地址的程序計數器,在程序運行過程中,每執行一步該計數器自動加1,程序從起始步(步序號為零)起依次執行到最終步(通常為END指令),然後再返回起始步循環運算。PLC每完成一次循環操作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掃描周期。不同型號的PLC,循環掃描周期在1微秒到幾十微秒之間。PLC用梯形圖編程,在解算邏輯方面,表現出快速的優點,在微秒量級,解算1K邏輯程序不到1毫秒。它把所有的輸入都當成開關量來處理,16位(也有32位的)為一個模擬量。大型PLC使用另外一個CPU來完成模擬量的運算。把計算結果送給PLC的控制器。

相同I/O點數的系統,用PLC比用DCS,其成本要低一些(大約能省40%左右)。PLC沒有專用操作站,它用的軟體和硬體都是通用的,所以維護成本比DCS要低很多。一個PLC的控制器,可以接收幾千個I/O點(最多可達8000多個I/O)。如果被控對象主要是設備連鎖、迴路很少,採用PLC較為合適。PLC由於採用通用監控軟體,在設計企業的管理信息系統方面,要容易一些。
近10年來,隨著PLC價格的不斷降低和用戶需求的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小設備開始採用PLC進行控制,PLC在我國的應用增長十分迅速。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基礎自動化水平的不斷提高,今後一段時期內PLC在我國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勢頭

通用PLC應用於專用設備時可以認為它就是一個嵌入式控制器,但PLC相對一般嵌入式控制器而方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穩定性。實際工作中碰到的一些用戶原來採用嵌入式控制器,現在正逐步用通用PLC或定製PLC取代嵌入式控制器,PLC產業一定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了解他首先了解PLC應用范圍:
PLC的應用領域
目前,PLC在國內外已廣泛應用於鋼鐵、石油、化工、電力、建材、機械製造、汽車、輕紡、交通運輸、環保及文化娛樂等各個行業,使用情況大致可歸納為如下幾類。

開關量的邏輯控制
這是PLC最基本、最廣泛的應用領域,它取代傳統的繼電器電路,實現邏輯控制、順序控制,既可用於單台設備的控制,也可用於多機群控及自動化流水線。如注塑機、印刷機、訂書機械、組合機床、磨床、包裝生產線、電鍍流水線等。

模擬量控制
在工業生產過程當中,有許多連續變化的量,如溫度、壓力、流量、液位和速度等都是模擬量。為了使可編程式控制制器處理模擬量,必須實現模擬量(Analog)和數字量(Digital)之間的A/D轉換及D/A轉換。PLC廠家都生產配套的A/D和D/A轉換模塊,使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用於模擬量控制。

運動控制
PLC可以用於圓周運動或直線運動的控制。從控制機構配置來說,早期直接用於開關量I/O模塊連接位置感測器和執行機構,現在一般使用專用的運動控制模塊。如可驅動步進電機或伺服電機的單軸或多軸位置控制模塊。世界上各主要PLC廠家的產品幾乎都有運動控制功能,廣泛用於各種機械、機床、機器人、電梯等場合。

過程式控制制
過程式控制制是指對溫度、壓力、流量等模擬量的閉環控制。作為工業控制計算機,PLC能編制各種各樣的控制演算法程序,完成閉環控制。PID調節是一般閉環控制系統中用得較多的調節方法。大中型PLC都有PID模塊,目前許多小型PLC也具有此功能模塊。PID處理一般是運行專用的PID子程序。過程式控制制在冶金、化工、熱處理、鍋爐控制等場合有非常廣泛的應用。

數據處理
現代PLC具有數學運算(含矩陣運算、函數運算、邏輯運算)、數據傳送、數據轉換、排序、查表、位操作等功能,可以完成數據的採集、分析及處理。這些數據可以與存儲在存儲器中的參考值比較,完成一定的控制操作,也可以利用通信功能傳送到別的智能裝置,或將它們列印製表。數據處理一般用於大型控制系統,如無人控制的柔性製造系統;也可用於過程式控制制系統,如造紙、冶金、食品工業中的一些大型控制系統。

通信及聯網
PLC通信含PLC間的通信及PLC與其它智能設備間的通信。隨著計算機控制的發展,工廠自動化網路發展得很快,各PLC廠商都十分重視PLC的通信功能,紛紛推出各自的網路系統。新近生產的PLC都具有通信介面,通信非常方便。

哪種廠牌PLC市場佔有率高。
目前還沒有哪個機構能公布調研數據並得到大家的認可。
小型機:三菱FX 西門子S7-200 歐姆龍CP系列
中型機:西門子S7-300 三菱Q系列
大型機:ABControlLogix 西門子S7-400
各個行業廠商佔有率不同。
不同國家的企業也不同 亞洲企業 三菱 歐姆龍 LG比較多。歐洲企業西門子 AB 施耐德比較多。
作為一個合格電氣工程師:三菱 西門子是必備的技能。
PLC本身是通的。精通一個在學其他的很容易了。可編程序控制器(PLC)是一種在工業中被廣泛應用的自動控制元件。然而PLC應用與編程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自動控制領域發展的瓶頸。通過學習PLC可編程式控制制器程序設計使學員掌握可編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PLC控制系統硬體軟體的設計方法,可編寫復雜的PLC程序,為從事PLC控制系統的設計、調試和改造工作打下基礎。可以獨立承擔相關項目的設計與開發。讓您由一位電工升級為貨真價實的工程師!
隨著現代工業設備自動化,越來越多的工廠設備將採用PLC人\機介面等自動化器件來控制,因此設備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對設備的維護人員的技術要求越來越嚴格。作為一名合格的技術員,需要掌握的技能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全面性,以此來滿足自動化的發展及要求,
學習PLC編程一點也不難。有的初學者在理論上花了很多功夫,結果半年下來還是沒有把PLC搞懂,其實他們只是缺少了一些PLC的實踐經驗,只要再進行一些實際的梯形圖編寫、程序下載、調試等操作,增加對PLC的感性認識,很快就可以掌握PLC這項技術了。開始階段可以先學習一種品牌的PLC,因為所有的PLC原理都是差不多的,掌握了一種PLC其它的只要翻閱一下手冊也就能上手使用了。
初學時可以編一些簡單的梯形圖,如觸點的與、或、輸出等,在PLC的機器里運行一下。成功了就會增加你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然後再把PLC的主要功能逐個運用一次,比如高速計數器,你可以用PLC本身的脈沖輸出端接到高速計數器的輸入端,下載編好的梯形圖,打開變數觀察窗口,運行程序,觀察計數的值是否正確。經過了這樣的實踐,你基本上知道PLC到底能做哪些事情了,在實際的工控應用中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
普洛帝顆粒計數器就是用PLC系統。
1。電工原理和電機原理一定要懂,簡單的就記背也要背下來,比如馬達容量1KW2A,正反轉,星三角接線,電線容量。電阻,電感,電容的特性等
2。液壓和氣動也要掌握,比如壓力換算,壓力和電流的比例換算,這在有壓力控制上都要用到
3。電線截面要會看,線拿到手就知道幾平方的,還有什麼電器上該用什麼線,比如馬達就用4線的,3根主線1根接地。從變頻器上出來的要用屏蔽線。
4。機修也要會做,特別是螺絲,一看就知道用幾的內角扳手或外六角扳手(別小看了它,平常維修固定螺絲是少不了它的,這樣能節約時間)
5。PLC編程自己可以模擬編,簡單的如紅綠燈,控制小車走等
6。做人要會做,要謙虛,不可能你樣樣都會。
7。心態要好,保持一顆平常的心
8。平常要多干,就是在苦在累也要,這樣技術才能學到手能解決實際問題,反之你只不過是紙上談兵

對於做項目的
1。四大常用PLC要會,基本指令和功能指令要熟
2。通訊介面要懂
3。電氣市場行情要熟,好的和壞的要會區分,列如買到個2手40點的PLC怎麼判斷它是好的呢?
4。變頻器和單片機要懂,變頻調速和伺服控制要懂
5。常用電器元件和感測器要知道
6。要會CAD電氣制圖。

B. 機油型號分類

汽車機油知識】①機油型號含義②機油型號及分類③機油型號解釋

(閱讀後會基本理解機油型號與使用規程)

①機油型號含義
機油型號含義
(內部培訓資料)
SAE英文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縮寫家能看見機油罐會有SAE40SAE50 或SAE15W-40SAE5W-40這樣標記它代表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粘度等級W代表冬季使用機油前面數值越代表可供使用環境溫度越橫後面數值則代表非冬季使用系列數值越可供使用環境溫度越象SAE40SAE50這樣只有組數值單級機油能在寒冷冬季使用象SAE15W-40SAE5W-40這樣兩組數值都有這就代表這種機油先進"級機油"適合從溫到溫廣泛區域粘度值會隨溫度變化給予發動機全面保護般說來可依據車輛所在常年氣溫選擇機油具體推薦如
級油優點:
1.全年使用延發動機壽命減磨損(減冷啟動引起磨
2.提燃油經濟性
3.降潤滑油消耗
4.減磨損
5.提供良溫潤滑性
6.換油期
7.數重負荷發動機製造商推薦
API美國石油學會英文縮寫API等級代表發動機油質量等級它採用簡單代碼來描述發動機機油工作能力
API發動機油分為兩類"S"系列代表汽油發動機用油"C"系列代表柴油發動機用油當"S""C"兩個字母同時存在則表示此機油為汽柴通用型如"S"在前則主要用於汽油發動機反之則主要用於柴油發動機
從"SA"直到"SJ"每遞增個字母機油性能都會優於前種機油中會有用來保護發動機添加劑
從SA直到SL,每遞增個字母機油性能都會優於前種機油中會有用來保護發動機添加劑字母越靠後質量等級越國際品牌中機油級別SF級別以
目前市場發動機機油分為礦物機油合成機油兩者區別在於基礎油同礦物油基礎油從原油中提煉合成油基礎油則通過化學合成與礦物油相比合成油抗溫氧化抗粘度變化抗磨損能力強
合成油粘度變化受氣溫影響所以既能在溫環境中流動順暢也能在溫環境中保持適當粘度減發動機磨損另外合成油提煉純度在發動機持續溫運作易氧化分解產生油泥積碳其劣化速度比礦物油慢50%使用時效也般使用礦物油車行駛5000公里就必須換油而合成機油其換油里程可延至8000-10000公里
機油組成
機油主要可分為基礎油添加劑兩部分
基礎油:
(1)礦物油—Mineral
從原油中提煉而成,此種基礎油因受限於原油先天性質,原油來源,煉制技術,成本等等,在黏度指數,流動點氧化穩定度方面便有定限制要靠添加劑來改善
(2)合成油—Synthetic
就把礦物基礎油用酯類(Easter)或聚烯類(PAOPoly-Alfa-Olefine)來取代,再添加劑參配,就合成機油,而若基礎油全用酯類或聚烯類取代,便稱為全合成機油(Fully-Synthetic Oil)若只有用部分則稱為半合成機油(Partial-Synthetic Oil)
(3)植物油--Vegetable
顧名思義就從植物所提煉而成,如黃豆油(Soybeam Oil)篦麻油(Castor Oil),而castor oil使用較廣泛,因為它能夠在鐵或鋼表面形成層薄膜,現在有些試驗性賽車用油即採用植物油
(4)動物油—Animal
通常用在齒輪潤滑,如抹香鯨油(Sperm Oil)有非常良抗磨抗壓特性,它用於數有限度滑動差速器至於真正發揮機油功能添加劑,則為配合同基礎油化學特性而稍作調整外,其功效完全相同
添加劑:
(1)清凈劑--Detergent
發動機在溫操作時會產生結膠(Vanish)積碳(Carbon)現象,這些必須靠機油中清凈劑來清除,其成分為金屬鹽類
(2)驅散劑--Dispersant--或稱分散劑
發動機在溫操作時,如非速時間行駛,會產生所謂油泥(Sludge)為防止其產生,機油中必須添加驅散劑,將油泥均勻分散在機油中避免油泥沉積在機油濾清器,汽門推桿及活塞環,造成潤滑油路順而致使未被潤滑部分造成磨損
(3)抗氧化劑--Anti-Oxidant
機油在發動機溫,特別容易與空氣造成氧化反應,機油氧化之後顏色會加深,黏度會提,因而增加機油泵及發動機負荷,同時氧化之後產生有機酸也會腐蝕發動機零件,因此保持機油氧化穩定性重要,尤其在極溫渦輪發動機
(4)防銹添加劑--Anti-Rust Additive
為防止引擎金屬零件生銹,理所當然必須添加防銹劑,此種添加劑成份均含有極性基(Polar Radical),利用分子間極性吸附於金屬表面,保護金屬免受空氣,水分及鹽分侵蝕而生銹
(5)抗腐蝕添加劑--Anti-Corrosion Additive
與防銹添加劑樣,但前者用於保護鐵族金屬(Ferrous Metal)之零件而後者則用於保護非鐵金屬(Non-Ferrous Metal)合金(Alloy)零件免於硫份有機酸之腐蝕
(6)黏度指數改善劑--Viscosity Index Improver
基礎油受限於原油之本質,其黏度指數只能藉提煉製程改善至定程度之後便須靠黏度指數改善劑,也因為黏度指數改善劑發明才有復級黏度機油產生
(7)流動點抑制劑--Pour Point Depressnat--又稱流動點降劑
所謂流動點就測定某特定油料,當其開始能流動那點溫度,便流動點,機油中或或都會有些蠟成份(蠟雖然在基礎油煉制時已經用溶劑消除,但仍然能達100%),而這些蠟在溫旦成為晶體固結時,會阻止機油流動,為使引擎在冬天能夠順利啟動,必須在機油中添加抑制劑使流動點降,阻止蠟份結晶,而適應寒冷氣候
(8)抗磨損添加劑--Anti-War Additive
引擎在溫壓情況會出現所謂介面潤滑(Boundary Lubrication)情況,也就金屬活動面在熱膨脹情況,將油膜擠開,而形成金屬與金屬之間直接摩擦,為防止這種情況產生,必須添加抗磨損添加劑這種添加劑在接觸金屬時,便發生化學作用,而產生層保護膜來保護金屬使之在彼此接觸時免於磨損
(9)消泡劑--Anti-Foaming Agent
機油在發動機內被反復攪動,自然會產生泡沫,而有泡沫方就沒有油膜方,發動機便失去保護,而另方面,有泡沫方,同時也代表與空氣接觸面增,也加速其氧化,因此需添加消泡劑以避免泡沫之產生
(10)染色劑--Dye
其功能有:1.識別用,如汽車之自動變速箱油(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均染成紅色,以便漏油時有利辨識維修 2.行銷廣告用,例如日本行程機油部分都染成淡藍色或紅色除美觀外,並可用以廣告其潤滑油中之基礎油精練程度,顏色淡,才有可能染色
(11)鹼性添加劑--Alkaline Additive
又稱總鹼價提升劑(Total Base Number Booster)其作用在於提潤滑油中鹼性物質劑量其功效即中燃料(汽,柴油)中所含之硫份因燃燒後產生酸性硫化物免汽缸內壁(Cylinder Wall)及活塞環(Piston Ring)等被這些酸性物質所腐蝕
(12)極壓添加劑--Extreme Pressure Additive
為硫化物,氯或磷之添加劑,在發生介面潤滑時,能給予金屬良保護其能防止金屬面發生鎔接(Welding),崩蝕(Spalling),及咬痕(Galling)等等,如市面常有些潤滑油或油精廣告宣稱在轉動金屬能夠承受壓力,此類便半靠極壓添加劑功用
(13)乳化劑--Emulsifying Agent
乳化劑目在使潤滑油中水分產生乳化現象,防止水分金屬表面接觸而產生腐蝕作用,常用乳化劑有菜仔油,牛油,金屬皂鹽等等
(14)中度極壓添加劑--Mid Extreme Pressure Improver
般為極性化合物,對金屬表面起化學作用,但分子端附於金屬表面極難分辨,所以能承受負荷比純礦物油來,也可以稱為油性劑(Oiliness Agent)
(15)完全極壓添加劑--Full Extreme Pressure Improver
數完全極壓添加劑含有硫磺,氯化磷化合物適合添加在負荷而且摩擦速度快潤滑油,但只有在遇到重負荷時候極性油膜被破產生溫,而此溫時完全極壓添加劑才會發生作用而形成化合物,在摩擦面之間形成層固體潤滑劑,代替已經破液體油膜,般極壓添加劑都有緩液體油膜被破效果,故亦稱為油膜增強劑

②機油型號及分類

機油型號及分類
比如 SG 10W/30 含義分解如
SG 美國石油學會(API)汽油機油質量標准個等級
等級 使用對象 油品性能
SA 般負荷汽油機 要求添加劑提供保護老式發動機
SB 中負荷汽油機 加入某些抗氧劑與抗磨劑
SC 用於1964—1967年生產汽油車加入清靜分散劑與抗氧抗腐劑要求防銹抗磨及抗溫沉積性能
SD 用於1968—1971年生產汽油車具有減溫油泥與防銹性能
SE 用於1972年以後生產汽油車具有溫抗氧化及抗溫油泥性
SF 用於1980年以後生產汽油車 具有比SE抗氧化及抗磨性能
SG 用於1989年以後生產汽油車 具有比SF分散性及抗氧化性能
SJ 用於1994年以後生產汽油車具有比SG性能試用於年出廠汽車重節省燃料降油泥生成
注意SC→SD→SE→S→SG→SH→SJ隨機油級別增它添加劑加入量也會隨增加
10W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J300—1984機油粘度分級冬季級別
0W 5W 10W 15W 20W 25W
30 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SAE) J300—1984機油粘度分級夏季級別
20 30 40 50 60
象這種機油(SG 10W/30等)也稱為級油級機油其油品粘溫性能(潤滑油粘度隨溫度變化特性成為粘溫性)在溫度范圍跨度時粘度變化可在定區冬夏通用年季都可使用油品如5W/30 10W/30等級有具有良溫啟動性能氣溫較能使發動機順利啟動防止發動機磨損且節約燃料
級油中W表示含義機油牌號中W英語冬天(winter)第個字母因此即表示冬天意思凡在機油中有W適合在冬季使用
既適合冬季使用又能夏季使用全天候使用機油故稱為級油
級油中W 前數字表示機油溫流動性數字越溫流動性越分數數字則表示機油溫粘度即100℃時粘度數字越機油溫粘度越
各種油品溫度適用范圍
SAE 5W/30 -35——+30℃ 5W/30中30表示溫度級別但30#級別機油適用范圍自然環境 溫度30℃以以各點溫度同
SAE 10W/30 -25——+30℃
SAE 15W/40 -20——+40℃
SAE 20W/40 -15——+40℃
SAE 30 -10——+30℃
SAE 40 10——+40℃
綜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汽車潤滑油摩托車潤滑油使用個標准同標號油品(即使個同個牌子產品)在相同溫度它們粘度等各項指標完全相同存在誰比誰稀與稠問題(溫油品粘度變稀會對發動機有危害面會有解答)汽車摩托車水箱溫度都能超過100℃(SAE粘度標准測定也為100℃環境進行)即保證兩者發動機溫度也保證油箱溫度為發動機提供正常潤滑當然摩托車與汽車工作環境確實存在同但API分級SAE粘度測定包括內容如酸值傾點灰分總鹼值閃點等項目個級別有個級別標准而現在摩托車潤滑油與汽車潤滑油使用個標准這說明同廠家同牌子同標號同級別摩托車潤滑油與汽車潤滑油廠家相同牌子相同粘度相同級別相同
機油粘度對車影響
機油粘度越越這種觀點對
粘度過會造成
1發動機溫啟動困難在發動機溫啟動油太慢油壓雖但機油通過量並油泵送性差發動機自啟動到機油進入摩擦面這段時間磨損量增加
2清洗作用差機油粘度油循環速度慢通過濾清器次數也就減能及時把磨損來金屬磨削炭粒塵土等雜質從摩擦面帶走
3冷卻作用差機油粘度流動性差循環速度慢從摩擦表面帶走熱量速度也就慢易使發動機過熱
4殘炭粘度過它殘炭顆粒就凝固點就容易堵塞油路
機油粘度過危害
1油膜夠容易破在溫摩擦表面易形成足夠厚度油膜油膜承受力差在載荷作用容易別破使機件到正常潤滑增加磨損
2密封粘度過密封性就差汽缸容易漏氣僅會使功率降還易使廢氣竄入油箱使機油稀釋污染
3增機油消耗量機油粘度密封容易使汽缸壁機油竄入燃燒室造成機油燃燒但增加機油消耗量還造成燃燒室積碳增加發動機功率降
因此要選擇適宜粘度在零件摩擦表面能夠形成足夠厚度油膜
換機油
要進行徹底換因原來機油含有微雜質或質量降以及新加油品原來同牌子同標號機油因兩種油品使用基礎油添加劑可能同因此會造成機油過早變質失去作用還有即使同廠家同牌子同標號機油也會有基礎油添加劑同徹底換機油步驟如
1放油應趁熱放出舊油
2清洗放凈舊油後加入新機油數量相當與油麵1/3然後急速運轉3分鍾將油放凈
3加油加入新機油規定刻度
希望以內容能給同樣騎驢代步朋友們使用機油帶來方便
另外10W-3010W-40都能適用-18攝氏度以溫度但在在零5-10攝氏度以確實已能感覺10W-40比10W-30要明顯稠些(雖然10W這個溫參數樣)

③機油型號解釋

機油型號解釋
首先簡單說可以這樣理解……
15表示冬天時機油黏度為15號40表示夏天機油時相當於40號機油黏度
1.冬季用油牌號分別為0W5W10W15W20W25W
符號W代表冬季Winter(冬天)縮寫
W前數字越溫粘度越溫流動性越適用最氣溫越
2.夏季用油牌號分別為20304050數字越其粘度越適用最氣溫越

3.冬夏通用油牌號分別為
5W/20 5W/30 5W/40 5W/50
10W/20 10W/30 10W/40 10W/50
15W/20 15W/30 15W/40 15W/50
20W/20 20W/30 20W/40 20W/50

代表冬用部分數字越代表夏季部分數字越者粘度越適用氣溫范圍越
復雜說這樣……
潤滑油黏度使用SAE等級別標識SAE英文美國汽車工程師協會縮寫
例如SAE40SAE50 或SAE15W-40SAE5W-40
W表示winter(冬季)其前面數字越說明機油溫流動性越
代表可供使用環境溫度越在冷啟動時對發動機保護能力越
W後面(橫後面)數字則機油耐溫性指標數值越說明機油在溫保護性能越
較黏度機油對運動系阻力也相對較
但耗費功率增加油耗而且機油溫度會升容易氧化影響冷啟動保護
象SAE40SAE50這樣只有組數值單級機油能在寒冷冬季使用
象SAE15W-40SAE 5W-40這樣兩組數值都有
15表示冬天時機油黏度為15號40表示夏天機油時相當於40號機油黏度
這就代表這種機油先進"級機油"適合從溫到溫廣泛區域
黏度值會隨溫度變化給予發動機全面保護

(SAE) 適用環境溫度(°C)
5w -30°C
10w -25°C
15w -20°C
20w -15°C
30 30°C
40 40°C
50 50°C

級油優點:

1.全年使用延發動機壽命減磨損(減冷啟動引起磨損)
2.提燃油經濟性
3.降潤滑油消耗
4.減磨損
5.提供良溫潤滑性
6.換油期
7.數重負荷發動機製造商推薦
市場中現有機油按SAE法分類單級機油冬季用油有6種夏季用油有4種級機油冬夏通用油有16種
冬季用油牌號分別為 0W5W10W15W20W25W
夏季用油牌號分別為 20304050
冬夏通用油牌號分別為 5W-205W-305W-405W-50
10W-2010W-3010W-4010W-50
15W-2015W-3015W-4015W-50
20W-2020W-3020W-4020W-50
最後附些關於機油指標出處
在機油罐卷標可以看到各種標示般來說較常見到有APl.ACEACCMC等等認證另外較見也有ILSAC以及各車廠自訂認證對於油品.每個人比較奇重點在於哪種油比較優這問題答案定機油品質靠述機構所通過認證來判別每種認證都有同規范等級區別而測試方法就在特定點以特定引擎進行各項代表實際行車狀況模擬試驗.並在定時間內完成測試後將引擎分解然後檢測積碳油污腐蝕及磨損等』情況再與標准樣本做比較說這么其實各廠牌基礎油技術與品質相差而各加添加劑成分配方就變成油品指針各油廠會將生產油品送到具有公信力機構測試與認證所以這些機構認證標志就成機油品質優劣指針
(1)API:
API最常見機油國際認證規范標示American Petroleum lnstitute美國石油工程學會縮寫.通過APl測試認證油品可以在機油瓶身標打API雙環標志它區分機油等級標准主要依據油品溫流動性溫清凈性擴散過濾性氧化穩定性耐磨耗性防腐蝕及防銹性.觸媒兼容性以及環保要求(這個部分後面會再提到).目前共有SASBSCSDSESFSGSHSJSLSL這11種等級以SL等級為最新S所代表汽油引擎.後面英文字母為其等級區別般在罐身所看到標示方式為SJ/CF.斜線後C所指則柴油引擎分級方式與亦同即字母順序越後面所代表等級越
(2)CCMC
原本歐洲油品認證規范組織CCMC在1996年正式改組為ACEACCMC為Coremittee OfCommon Mar—ketAutomobieConstructors亦即"歐洲共同市場汽車製造委員會由CEC負責開發燃料與潤滑油性能試驗方法再由CCMC進行分級CCMC所制訂規格從最級G1起直到最級G4G5G代表汽油引擎.PD代表柴油引擎值注意G4所認證油品局限於溫流動指數10W15W與20W但W後面溫黏度指數則沒有限制而G5所認證油品只包括5W與10W
(3)ACE
ACEA為Association des Constructeurs Europeens Automobiles為原來CCMC改組於1996年1月1日正式稱為ACEA分為A1.A2A3級.ACEA認證規范標准由BMWFlATFORDGMMERCEDS-等車廠共同制訂1996年取代CCMC過目前ACEA與CCMC認證標示仍然並行使用在許油品罐身.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兩種認證規范出現
(以文章及數據來自互聯網本人做個收集整理沒有進行刪改有錯誤之處請及時糾正謝謝)
=========================================================================

【轉帖】日常保養盲區 換機油科學方法

評論轉發 中國網

換機油汽車養護中重要項目也燃油費之外比較筆開支無論通過4S店汽配市場或專業機油品牌養護店換消費者難免都會遇到些消費盲區或者易察覺坑在此我們支幾招力求讓車主能相對透明選擇適合自己消費方式
在4S店換貴但省事
4S店維修員般會推薦車主使用原廠機油並稱這指定機油部分汽車品牌4S店都規定客戶在質保期間用原廠指定機油如果用其他(拷問)品牌油或者在4S店以外方換機油話萬質保期間發動機出現問題予保修
●疑問原廠機油到底什麼油品?
●釋疑本質礦物油但同樣價錢可抵市場半成品油
清華學清華汽車工程開發研究院副教授杜永昌表示從成本角度考慮目前部分4S店都使用礦物油實際4S店利用其在汽車養護市場優勢位對客戶進行誤導從而獲額利潤
誠然4S店提供原廠專用機油基本符合該品牌車輛發動機使用要求供應假冒偽劣產品幾率也車主可以放心使用但在4S店換礦物油價錢足以在市場買到半合成機油
廣本花鄉店售後服務經理姜勇表示其原廠機油實際機油供應商根據各廠家自身發動機特點在某品牌機油基礎加入適當比例具備抗溫防腐等作用添加劑這種打標識原廠機油本質仍礦物油只加入度身定做添加劑配方
目前許4S店也會向車主推薦優質全合成機油但同樣品牌4S店比機油品牌專營店價格約1/3
●支招換前咨詢清楚換後檢查保養明細
有4S店在首保期間給客戶免費換機油時用原廠機油但當客戶需要自費換時則會推薦或直接換價格半合成或全合成油
車主在自費換前最問清楚可選擇機油品種及價格換完畢後仔細檢查費用明細建議保留首保時單據可以對比原廠機油合成油價格相差再根據情況選擇
除賓士奧迪等端品牌車型把殼牌嘉實等品牌產品作為指定機油外般家用轎車用普通礦物油就可以
●盲區舊機油故意放完私留部分新機油
●支招放油時在旁看10分鍾換後要求出示用完機油瓶

部分信譽佳維修站數4S店維修工會偷機油即舊機油故意放完添加新機油時就必加滿4升造成結余他們般會私吞掉1至2升
實際舊機油完全放干凈太可能般誤差在0.5L范圍內屬於正常有時間話建議車主看工人打開油堵完全放完舊機油再離開這個時間最也會超過10分鍾
另外如4S店沒有主動出示用完機油空瓶車主有權要求出示檢查
汽配城淘貨便宜但風險
汽配用品城無疑家認為淘便宜貨方但在魚龍混雜汽配用品市場充斥為數水貨假貨
廣州某汽車維護公司陳總工程師告訴記者曾有人以30元個價格到該公司收購美孚殼牌等著名品牌機油包裝瓶可以預料市場會有部分機油假貨存在其中部分打水貨名義銷售
年來在市場銷售水貨機油來自泰國中國台灣等法商家利用人們貪圖便宜又希望到進口機油心態用劣質機油仿冒國外銷售品牌機油其實這種比市場售價半機油實為假貨幾率
旦所謂水貨實為劣質機油因其黏度符各種添加劑足(甚至以舊機油進行過濾脫色完全喪失潤滑功效)將對發動機造成極損害甚至令其報廢這將償失
同時別忘購買明知偷逃稅款產品將有觸犯國家法律風險
找品牌養護店放心且性價比
目前品牌機油都在國內建立自己品牌汽車養護店如果想為些端品牌車型選購較品牌機油到這些養護店購買產品價格會比4S店概1/3但這些油會比普通礦物油貴
自行購買換需定動手能力
目前有部分車主汽車俱樂部都流行DIY換機油活動之前曾有俱樂部以團購形式向品牌機油總經銷商購買機油折扣這種最省錢方法有4S店舉行過教車主自己換機油比賽有興趣車主可以嘗試

C. 什麼是 BIM,它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BIM的英文全稱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建築信息化模型。

BIM是一個完備的信息模型,能夠將工程項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個不同階段的工程信息、過程和資源集成在一個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參與方使用。

(3)石油氣廠牌型號是什麼擴展閱讀

建築信息的數據在BIM中的存儲,主要以各種數字技術為依託,從而以這個數字信息模型作為各個建築項目的基礎,去進行各個相關工作 。

在建築工程整個生命周期中,建築信息模型可以實現集成管理,因此這一模型既包括建築物的信息模型,同時又包括建築工程管理行為的模型。將建築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築工程的管理行為模型進行完美的組合。因此在一定范圍內,建築信息模型可以模擬實際的建築工程建設行為,例如:建築物的日照、外部維護結構的傳熱狀態等。

參考資料網路-BIM

D. 詳細介紹一下AMD

不知道你說的是廠商呢 還是它的產品 都說一下吧 說起AMD不能不提它的冤家對頭INTER
Intel與AMD的競爭似乎從他們成立之初就已經註定。

1968年,Intel公司成立,隨後1969年,AMD公司開始正式營業。兩家公司的「斗爭」由此開始。1971年,Intel研製的4004作為第一款微處理器開啟了微型計算機發展的大門。

1978年,Intel出產第一顆16位微處理器8086,同時英特爾還生產出與之相配合的數學協處理器i8087,這兩種晶元使用相互兼容的指令集。人們將這些指令集統一稱之為 x86指令集,該指令系統沿用至今。

接觸電腦比較早的人,一定知道早期的計算機表示方法都是按照X86指令集定義,比如286、386、486。當時各個公司出品的CPU都是一個名稱,只是打的廠牌不同。

在微處理器發展初期,Intel提出的X86體系處理器遠沒有現在風光,當時IBM和蘋果公司都推出了微處理器產品,在結構體繫上互不相同,但性能差距不大,當時Intel對於AMD以及當時Cyrix等公司的態度十分微妙。一方面他們推出的產品和Intel的產品完全兼容,在市場上對其產品銷售有一定影響;另一方面,Intel也在藉助這些公司的產品穩固X86體系的地位。

在Intel與AMD發展的初期,兩家公司還有過鮮為人知的合作關系,為X86體系地位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隨著286 、386的不斷推出,特別是到486的時代,x86體系已經雄霸民用微處理器市場,IBM只有在伺服器市場堅守著自己的領地,蘋果被限制在了某些專業領域維持其獨特的風格。

在這段時間人們對於處理器的品牌概念十分淡漠,當時的消費者只知道購買的的康柏的486或者IBM的486,並不關心處理器的Intel還是AMD。Intel憑借標准提出者的身份,一直是新產品的首發者,並且在市場份額上保持著老大的地位。AMD只能跟在對手背後以完全兼容作為生存的標准,更像是一家生產廠,在競爭上也只能以低價作為俄日裔的手段,這也是為什麼AMD一直以來跟人的感覺都是一個「高性價比」品牌,其實就是低價產品的美化說法。

被迫改變

1993年,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在這一年,Intel一改以往的產品命名方式,對於人們認為該命名為586的產品,注冊了獨立的商標——Pentium(奔騰)。此舉不僅震驚了市場,更是給了AMD當頭一棒,AMD到了必須走一條新路的時刻。

從Pentium(奔騰)開始,Intel的宣傳攻勢不斷加強,當時提出的「Intel Inside」口號,現在已經深入人心,經歷了Pentium II(奔騰2)和Pentium III(奔騰3)兩代產品,Intel已經成為微處理器市場的霸主,一直同AMD並肩作戰的Cyrix公司在Intel的強勢下無奈選擇下嫁VIA公司,退出了市場競爭。

面對Intel的Pentium(奔騰)系列處理器,AMD在產品上雖有K5、K6等系列對抗,但從性能上一直難與Intel抗衡,只有憑借低廉的價格在低端市場勉強維持生計,眼看著Intel不斷擴大其市場佔有率。作為一家科技公司,AMD終於醒悟單純的價格並不能使其產品得到用戶的認可,擁有技術才是關鍵。

1999年,AMD推出了Athlon系列處理器,一舉贏得了業界與消費者的關注,AMD徹底擺脫了自己跟隨著的身份,腰身成為敢與Intel爭鋒的挑戰者。也是在這一年,Intel放棄了使用多年的處理器介面規格,AMD也第一次沒有跟隨Intel的變化,一直沿用原有介面規格,標志著AMD與Intel的競爭進入了技術時代。

新的開始

從Athlon開始,AMD似乎找到了感覺,接連在技術上與Intel展開競爭,率先進入G時代,無疑是這一段交鋒中,AMD最值得驕傲的一點。在比拼主頻的這段時間,不僅讓對手再不敢小覷這個對手,也讓消費者認識了AMD,市場份額雖然還處在絕對劣勢,但是在很多的調查中,AMD已經一舉超過Intel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CPU品牌。

接下來AMD發起了一系列的技術攻勢,在Intel推出奔奔騰4在主頻上與AMD拉開距離後,AMD極力宣傳CPU效能概念,在穩住市場的同時還概念了消費者盯住主頻的消費習慣,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3年,AMD首先提出了64位的概念,打了Intel一個措手不及。當時64位技術還僅限於高端伺服器處理器產品,在民用領域推行64位技術,使AMD第一次作為技術領先者在競爭中取得主動。Intel當時十分肯定地說,64位技術進入民用市場最少還要幾年時間,但是1年後,面對市場趨勢不得不匆忙宣布推出64位處理器。

在這次64位的比拼中,AMD無論在時間還是技術上都佔有明顯優勢,可惜天公不作美,由於微軟公司的拖沓比預計晚了一年半的時間才推出支持64位的操作系統,而此時Intel的64微處理器也「恰好」上市了,AMD得到了一片叫好聲但是「票房」慘淡,所幸AMD也許早料到了這一點,其向下兼容的64位技術在32位應用中性能不俗,沒有落得更大遺憾。

在64位沒有取得先機的Intel,在雙核處理器上再下文章,領先AMD一個月推出雙核產品。AMD現在早已不是當初那個跟在人後的小公司,在推出自己的雙核產品後,拋出了真假雙核的辯論。

更令業界震驚的是2005年6月底,AMD毅然把Intel告上了法庭,直指對手壟斷行業。對於這場官司的勝負暫且不論,AMD的這種態度已經說明了一切,不再依靠跟隨對手,不再依靠低價搶占市場,AMD現在要求的事平等,是站在同一賽場上的對手。

在法庭外的市場上,AMD再一次拿起了價格這柄利器。在過去的幾年中,由於主頻競爭發展緩慢,因而Intel公司和AMD公司之間幾乎沒有進行過大幅度的降價競爭。但是隨著雙核處理技術的發展,兩家公司與業內的其他競爭對手都提高了生產的效率,產品價格重新成為了Intel公司與AMD公司爭奪市場的主要戰場。

市場調研機構Mercury Research公布的x86處理器市場2005年第一季調查。結果表示Intel還是這個市場的頭龍占市場81.7%,比上季下降0.5%,而AMD為16.9%上升了0.3%,在戰斗中兩個對手都在不斷成長,似乎AMD要走的路還要更遠一點。
產品對比
AMD與Intel的產品線概述

AMD目前的主流產品線按介面類型可以分成兩類,分別是基於Socket 754介面的中低端產品線和基於Socket 939介面的中高端產品線;而按處理器的品牌又分為Sempron、Athlon 64、Opteron系列,此外還有雙核的Athlon 64 X2系列,其中Sempron屬於低端產品線,Athlon 64,Opteron和Athlon 64 X2屬於中高端產品線。這樣看來,AMD家族同一品牌的處理器除了介面類型不同之外,同時還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核心,這給消費者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可以說AMD現在的產品線是十分混亂的。與AMD復雜的產品線相比,Intel的產品線可以說是相當清晰的。Intel目前主流的處理器都採用LGA 775介面,按市場定位可以分成低端的Celeron D系列、中端的Pentium 4 5xx系列和高端的Pentium 4 6xx系列、雙核的Pentium D系列。除了Pentium D處理器以外,其他目前在市面上銷售的處理器都是基於Prescott核心,主要以頻率和二級緩存的不同來劃分檔次,這給了消費者一個相當清晰的印象,便於選擇購買。(鑒於目前市場上銷售的CPU產品都已經全面走向64位,32位的CPU無論在性能或者價格上都不佔優勢,因此我們所列舉的CPU並不包括32位的產品。同樣道理,AMD平台的Socket A介面和Intel的Socket 478介面的產品都已經在兩家公司的停產列表之上,而AMD的Athlon 64 FX系列和Intel的Pentium XE/EE系列以及伺服器領域的產品也不容易在市面上購買到,因此也不在本文談論范圍之內。)

2. AMD與Intel產品線對比

雙核處理器可以說是2005年CPU領域最大的亮點。畢竟X86處理器發展到了今天,在傳統的通過增加分支預測單元、緩存的容量、提升頻率來增加性能之路似乎已經難以行通了。因此,當單核處理器似乎走到盡頭之際, Intel、AMD都不約而同地推出了自家的雙核處理器解決方案:Pentium D、Athlon 64 X2!

所謂雙核處理器,簡單地說就是在一塊CPU基板上集成兩個處理器核心,並通過並行匯流排將各處理器核心連接起來。雙核其實並不是一個全新概念,而只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單晶元多處理器)中最基本、最簡單、最容易實現的一種類型。

處理器協作機制:

AMD Athlon 64 X2

Athlon 64 X2其實是由Athlon 64演變而來的,具有兩個Athlon 64核心,採用了獨立緩存的設計,兩顆核心同時擁有各自獨立的緩存資源,而且通過「System Request Interface」(系統請求介面,簡稱SRI)使Athlon 64 X2兩個核心的協作更加緊密。SRI單元擁有連接到兩個二級緩存的高速匯流排,如果兩個核心的緩存數據需要同步,只須通過SRI單元完成即可。這樣子的設計不但可以使CPU的資源開銷變小,而且有效的利用了內存匯流排資源,不必佔用內存匯流排資源。

Pentium D

與Athlon 64 X2一樣,Pentium D兩個核心的二級高速緩存是相互隔絕的,不過並沒有專門設計協作的介面,而只是在前端匯流排部分簡單的合並在一起,這種設計的不足之處就在於需要消耗大量的CPU周期。即當一個核心的緩存數據更改之後,必須將數據通過前端匯流排發送到北橋晶元,接著再由北橋晶元發往內存,而另外一個核心再通過北橋讀取該數據,也就是說,Pentium D並不能像Athlon 64 X2一樣,在CPU內部進行數據同步,而是需要通過訪問內存來進行同步,這樣子就比Athlon 64 X2多消耗了一些時間。

二級緩存對比:

二級緩存對於CPU的處理能力影響不小,這一點可以從同一家公司的產品線上的高低端產品當中明顯的體現出來。二級緩存做為一個數據的緩沖區,其大小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越大的緩存也就意味著所能容納的數據量越多,這就大大地減輕了由於匯流排與內存的速度無法配合CPU的處理速度,而浪費了CPU的資源。

事實上也證明了,較大的高速緩存意味著可以一次交換更多的可用數據,而且還可以大大降低高速緩存失誤情況的出現,以及加快數據的訪問速度,使整體的性能更高。

就目前而言,AMD的CPU在二級高速緩存的設計上,由於製造工藝的原因,還是比較小,高端的最高也只達到2M,不少中低端產品只有512K,這對於數據的處理多多少少會帶來一些不良的影響,特別是處理的數據量較大的時候。Intel則相反,在這方面比較重視,如Pentium D核心內部便集成了2M的二級高速緩存,這在處理數據的時候具有較大的優勢,在高端產品中,甚至集成4M的二級高速緩存,可以說是AMD的N倍。在一些實際測試所得出來的數據也表明,二級緩存較大的Intel分數要高於二級緩存較小的AMD不少。

內存架構對比:

由Athlon 64開始,AMD便開始採用將內存控制器集成於CPU內核當中的設計,這種設計的好處在於,可以縮短CPU與內存之間的數據交換周期,以前都是採用內存控制器集成於北橋晶元組的設計,改成集成於CPU核心當中,這樣一來CPU無需通過北橋,直接可以對內存進行訪問操作,在有效的提高了處理效率的同時,還減輕了北橋晶元的設計難度,使主板廠商節約了成本。不過這種設計在提高了性能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麻煩,一個是兼容性問題,由於內存控制器集成於核心之內,不像內置於北橋晶元內部,兼容性較差,這就給用戶在選購內存的時候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除了內存兼容性較差之外,由於採用核心集成內存控制器的緣故,對於內存種類的選擇也有著很大的制約。就現在的內存市場上來看,很明顯已經像DDR2代過渡,而到目前為止Athlon 64所集成的還只是DDR內存控制器,換句話說,現有的Athlon 64不支持DDR2,這不僅對性能起到了制約,對用戶選擇上了造成了局限性。而Intel的CPU卻並不會有這樣子的麻煩,只需要北橋集成了相應的內存控制器,就可以輕松的選擇使用哪種內存,靈活性增強了不少。

還有一個問題,如若用戶採用集成顯卡時,AMD的這種設計會影響到集成顯卡性能的發揮。目前集成顯卡主要是通過動態分配內存做為顯存,當採用AMD平台時,集成在北橋晶元當中的顯卡核心需要通過CPU才能夠對內存操作,相比直接對內存進行操作,延遲要長許多。

平台帶寬對比:

隨著主流的雙核處理器的到來,以及945、955系列主板的支持,Intel的前端匯流排將提升到1066Mhz,配合上最新的DDR2 667內存,將I/O帶寬進一步提升到8.5GB/S,內存帶寬也達到了10.66GB/S,相比AMD目前的8.0GB/S(I/O帶寬)、6.4GB/S(內存帶寬)來說,Intel的要遠遠高出,在總體性能上要突出一些。

功耗對比:

在功耗方面,Intel依然比較AMD的要稍為高一些,不過,近期的已經有所好轉了。Intel自推出了Prescott核心,由於採用0.09微米製程、集成了更多的L2緩存,晶體管更加的細薄,從而導致漏電現象的出現,也就增加了漏電功耗,更多的晶體管數量帶來了功耗及熱量的上升。為了改進Prescott核心處理器的功耗和發熱量的問題,Intel便將以前應用於移動處理器上的EIST(Enhanced Intel Speedstep Technolog)移植到目前的主流Prescott核心CPU上,以保證有效的控制降低功耗及發熱量。

而AMD方面則加入了Cool 『n』 Quiet技術,以降低CPU自身的功耗,其工作原理與Intel的SpeedStep動態調節技術相似,都是通過調節倍頻等等來實現降低功耗的效果。

實際上,Intel的CPU功率之所以目前會高於AMD,其主要的原因在於其內部集成的晶體管遠遠要比AMD的CPU多得多,再加上工作頻率上也要比AMD的CPU高出不少,這才會變得功率較大。不過在即將來臨的Intel新一代CPU架構Conroe,這個問題將會得到有效的解決。其實Conroe是由目前的Pentium M架構變化而來的,它延續了Pentium M的絕大多數優點,如功耗更加低,在主頻較低的情況下已然能夠獲得較好的性能等等這些。可以看出,未來Intel將把移動平台上的Conroe移植到桌面平台上來,取得統一。

流水線對比:

自踏入P4時代以來,Intel的CPU內部的流水線級要比AMD的高出一些。以前的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的流水線為20級,相對於當時的PIII或者Athlon XP的10級左右的流水線來說,增長了幾乎一倍。而目前市場上採用Proscott核心CPU流水線為31級。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何要加長流水線呢?其實流水線的長短對於主頻影響還是相當大的。流水線越長,頻率提升潛力越大,若一旦分支預測失敗或者緩存不中的話,所耽誤的延遲時間越長,為此在Netburst架構中,Intel將8級指令獲取/解碼的流水線分離出來,而Proscott核心有兩個這樣的8級流水線,因此嚴格說起來,Northwood和Willamette核心有28級流水線,而Proscott有39級流水線,是現在Athlon 64(K8)架構流水線的兩倍。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較長流水線不足之處,不過,是否有了解過較長流水線的優勢呢?在NetBurst流水線內部功能中,每時鍾周期能夠處理三個操作數。這和K7/K8是相同的。理論上,NetBurst架構每時鍾執行3指令乘以時鍾速度,便是最後的性能,由此可見頻率至上論有其理論基礎。以此為准來計算性能的話,則K8也非NetBurst對手。不過影響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分支預測失敗、緩存不中、指令相關性三個方面。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每個CPU都會遇到,只是各種解決方法及效果存在著差異而已。而NetBurst天生的長流水線既是它的最大優勢,也是它的最大劣勢。如果一旦發生分支預測失敗或者緩存不中的情況,Prescott核心就會有39個周期的延遲。這要比其他的架構延遲時間多得多。不過由於其工作主頻較高,加上較大容量的二級高速緩存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NetBurst架構的不足之處。不過流水線的問題在Intel的新一代CPU架構Conroe得到了較好的解決,這樣子以來,大容量的高速緩存,以及較低的流水線,配合雙核心設計,使得未來的Intel CPU性能更加優異。

「真假雙核」

在雙核處理器推廣的過程中,我們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AMD宣揚自己的雙核Opteron和Athlon-64 X2才符合真正意義上的雙核處理器准則,並隱晦地表示Intel雙核處理器只是「雙芯」,暗示其為「偽雙核」,聲稱自己的才是「真雙核」,真假雙核在外界引起了爭議,也為消費者的選擇帶來了不便。

AMD認為,它的雙核之所以是「真雙核」,就在於它並不只是簡單地將兩個處理器核心集成在一個硅晶片(或稱DIE)上,與單核相比,它增添了「系統請求介面」(System Request Interface,SRI)和「交叉開關」(Crossbar Switch)。它們的作用據AMD方面介紹應是對兩個核心的任務進行仲裁、及實現核與核之間的通信。它們與集成的內存控制器和HyperTransport匯流排配合,可讓每個核心都有獨享的I/O帶寬、避免資源爭搶,實現更小的內存延遲,並提供了更大的擴展空間,讓雙核能輕易擴展成為多核。

與自己的「真雙核」相對應,AMD把英特爾已發布的雙核處理器——奔騰至尊版和奔騰D處理器採用的雙核架構稱之為「雙芯」。AMD稱,它們只是將兩個完整的處理器核心簡單集成在一起,並連接到同一條帶寬有限的前端匯流排上,這種架構必然會導致它們的兩個核心爭搶匯流排資源、從而影響性能,而且在英特爾這種雙核架構上很難添加更多處理器核心,因為更多的核心會帶來更為激烈的匯流排帶寬爭搶。

而根據前面我們提到CMP的概念,筆者認為英特爾和AMD的雙核處理器,以及它們未來的多核處理器實際上都屬於CMP架構。而對雙核處理器的架構或標准,業界並無明確定義,稱雙核處理器存在「真偽」純屬AMD的一家之言,是一種文字游戲,有誤導消費者之嫌。

目前業界對雙核處理器的架構並沒有共同標准或定義,自然也就沒有什麼真偽之分。CMP的原意就是在一個處理器上集成多個處理器核心,在這一點上AMD與英特爾並無分別,不能說自己的產品集成了仲裁等功能就是「真雙核」,更沒有理由稱別人的產品是「雙芯」或「偽雙核」。此外在不久前AMD舉辦的「我為雙核狂」的活動中,有不少玩家指出,AMD的雙核處理器在面對多任務環境下,無法合理分配CPU運算資源,導致運行同樣的程序卻會得到不同的時間,AMD的雙核並不穩定。從不少媒體的評測還可以看到,AMD的雙核在單程序運行的效率要高於Intel處理器,但是在多任務的測試中則全面落後!

由此可見,對於真假雙核之說,筆者認為只是一種市場的抄作,並不是一種客觀的性能表現。從真正的雙核應用上來看(雙核的發展主要是由於各種程序的同時運行,即多程序同時運行的要求),Intel的雙核更符合多程序的發展需求。

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對比

二、高性能的基石——Intel及AMD平台對比

看完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無論Intel還是AMD都提供了豐富的產品,而至於二者在處理器架構上的優劣畢竟不是片言隻字可以言明,也不可以片面的說誰的架構更為優勝,因為二者都有各自的優勢之處,也有其不足。但無論如何,對於CPU來說,一個產品優秀與否,性能如何,都必須要有其發揮的平台,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兩家產品的主流平台。

1. 平台對比之Intel篇

在剛過去的2005年中,Intel處理器在產品規格與規劃兩方面對整個晶元技術的發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對用戶的最終選擇有著直接的影響。首先,盡管LGA775介面較脆弱的問題曾一度過引發爭議,但桌面級CPU從Socket 478向LGA 775過渡已是不可逆轉;其次,處理器的FSB頻率再一次被拉高,1066MHz已成為新一代處理器的標准;再次,雙核CPU的上市引發了不小的轟動,普及也只是時間的問題。與之對應,第一代LGA 775介面晶元組——Intel 915/925系列已是昨日黃花,945/955系列已經作為新的主流取而代之。集成HD音效技術、雙通道DDR2內存架構、千兆網卡、SATA2技術,RAID5等一系列過去只能在高端主板上才有的技術現在已經成為標准配置。在PCI-E顯卡介面已經成為市場主流的時候,市場上有了更多的廠商加入其中,Intel晶元組一家獨大的情況已經有所改變,NVIDIA和ATI都推出了相應產品,功能規格毫不遜色;VIA和SIS等台系廠商也有其「特色產品」,市場空前繁榮。 Intel Intel處理器搭配Intel晶元組一向是DIYer的首選。2005年,Intel沿襲了其一貫的特點:新品推出速度快,檔次定位明確,新技術大量使用等等。目前Intel的高端桌面晶元組當屬955X和975X系列,作為高端產品,955X具備了945系列的主要功能,但拋棄了過時的533MHz FSB。加之其支持8GB內存、ECC校驗技術和內存加速技術,這些特點令其與主流產品拉開了距離。975X則是955X的加強版,可以完美支持Intel所有桌面處理器,包括Pentium EE。更重要的是支持雙PCI-E 8X顯卡並行技術。925X/XE是上一代的高端產品,但由於缺乏對雙核心的支持,令其瞬間失勢。

主流市場一向是Intel的中流砥柱。945系列是其鞏固這一市場的利器,包括945P/PL/G/GZ等型號,分別用於不同需求的用戶。945系列支持FSB 533-1066的處理器,包括Celeron D、Pentium 4和Pentium D等在內的Intel主流CPU,945系列已全面轉向DDR2,並支持Intel Flex Memory技術,可使不同容量的內存構成雙通道模式,兼容性得以提高。

隨著945系列的大量鋪貨,曾經的主流產品915系列不可避免的被推到低端市場。915系列包括915P/PL/G/GV/GL五種型號,針對不同的用戶,但目前該系列產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缺貨,售價與945系列相差也不是太大,而且也傳言Intel即將將其停產,故不推薦購買。

NVIDIA目前NVIDIA發布的Intel平台的晶元組有NF4 SLI IE,NF4 SLI XE,NF4 Ultra等幾款,都是作為中高端產品出現在市場的,其中的NF4 SLI IE更是第一個把NVIDIA在AMD平台上無限風光的SLI技術引入了INTEL平台,讓INTEL平台也能實現雙顯卡運作的模式。而更具革命性的是,NF4 SLI IE晶元組在打開雙顯卡模式的時候,能夠運行在PCI-E 16X+16X的高顯示帶寬之上,性能提升效果更加明顯。這樣的技術優勢,即便是說AMD平台上的NF4 SLI晶元組也已經難以實現(NF4 SLI只能打開PCI-E 8X+8X的帶寬),缺乏技術授權的眾INTEL晶元組更是無可奈何。

ATI目前ATI在Intel平台的主力晶元組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系列,而支持交火技術的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則定位高端。Radeon Xpress 200 For Intel platforms晶元組的主板採用南北橋分離設計,包括RS400、RC400、RC410和RXC410四款產品。北橋集成X300顯示核心,並具備Intel平台的幾乎所有主流技術支持,兼容性十分強大。Radeon Xpress 200 CrossFire在Intel平台的產品稱作RD400,基本架構與RS400相仿,最大的特點是支持ATI的CrossFire顯卡並行技術。但ATI的自家的南橋功能有限,眾多廠商會採用ULi M1573/1575替代作為折衷方案。

VIA、SIS VIA和SiS在Intel平台也是有相當資歷的元老級晶元組生產商,二者主要為Intel平台提供中低端的產品。VIA目前在Intel平台的主要產品有PT880 PRO和PT894,集成顯卡的最新產品為P4M890。SiS則提供SiS 656/649等產品。 2. 平台對比之AMD篇

隨著K7核心退出歷史舞台,K8處理器已經順利完成過渡。與此同時,Socket 754和Socket 939平台也發生著分化——Socket939定位於主流桌面和入門級伺服器市場,Socket 754則定位於低端平台。與之搭配的晶元組延續著顯示核心市場的明爭暗鬥——NVIDIA於ATI的大戰愈演愈烈,加上久經沙場的VIA和SiS,AMD處理器配套晶元組市場從未如此熱鬧。

NVIDIA

NVIDIA是AMD平台中晶元組最多的一家廠商,從集成顯示核心的入門級產品到支持顯卡並行技術的高端產品都可以找到NVIDIA的身影。可以說NVIDIA晶元組是AMD平台中占絕大部分市場份額的產品,也是眾多DIYer眼中AMD處理器的最佳搭檔。

目前NVIDIA在AMD平台的晶元組包括NF4-4X、NF4標准版、NF4 Ultra、NF4 SLI以及整合圖形核心的C51系列。其中NF4-4X主要採用Socket 754介面,針對低端及入門級用戶,主要搭配Socket 754介面的Sempron和Athlon 64處理器。NF4 Ultra和NF4 SLI則主要採用Socket 939介面,針對中高端用戶。其中部分產品更是用料十足,配置豪華,是骨灰級玩家的選擇。C51系列包括C51G(GeForce 6100)和C51PV(GeForce 6150)兩種北橋晶元,搭配nForce 410 MCP和nForce 430 MCP兩種南橋,為AMD提供整合顯示晶元的主板。其集成的顯示晶元性能已經不再是雞肋,緊跟主流顯卡腳步。

ATI

ATI作為NVIDIA在顯卡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在AMD平台中的角色也非常強,但競爭力就要比在顯卡市場下降不少。作為對NVIDIA SLI技術的回應,ATI推出了Crossfie晶元組與之抗衡,而且其雙顯卡並行的限制比SLI要寬松很多, Crossfie技術對游戲的兼容性很好,幾乎每款游戲都可以從中獲得性能提升。但目前在市面上可以買到的Crossfie主板遠沒有SLI的多,ATI在這方面推廣力度似乎不夠。此外在中低端市場,ATI提供了Radeon Xpress 200系列,包括整合顯示核心的RS480/482和採用獨立顯卡的RX480,支持單PCI-E x16顯卡插槽,支持兩個以上的SATA介面,支持千兆網卡,性能中規中舉。

平台綜述

目前市場上Intel和AMD平台的主要產品都已經略為介紹,我們可以看到,AMD處理器目前使用的晶元組絕大多數由其合作夥伴設計,比如nVidia、ATI、VIA等等,他們設計好後再找其他企業代工生產。這樣一來,AMD在實際的市場操作方面就有很多困難,比如說在平台的整體價格控制方面無法做到統一調控,另外很可能會出現主板供應跟不上CPU的市場出貨率,或者大於CPU的供應量等等。雖然AMD本身也有配合自己產品的平台,但是高昂的成本、不實用的功能也只能使它成為評測室中的一道風景。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AMD的主流處理器產品擁有Socket 754和Socket 939兩個平台,而在兩個平台的產品針對不同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