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公司轉型怎麼樣
擴展閱讀
成本率高怎麼調 2025-01-14 20:49:46

石油公司轉型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5-01-14 04:48:14

『壹』 石油行業發展前景

全球的石油化工工業產品銷售額可達每年2.9萬億美元,遠高於全球市場上的石油銷售額,而且雖然需求量高度集中在成熟的市場,但在新興經濟體中也得到了強勁的增長,石油化工市場已真正實現了全球化(非洲的情況可能是個例外,那裡的需求量僅僅佔全球需求量的3%)。石油化工產品已成為工業與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且無法替代的組成部分,直接產品有塑料包裝袋、農用化學品、塗料,這些產品占化工產品總量的80%以上。一些尚未被人們熟悉的產品有飛機製造(10%)、房屋用品(20%)、制葯設備(30%)。化工產品的用途日益廣泛是新興經濟體的關鍵因素,從基礎建設到工業包裝、消費者產品領域都得到了發展。乙烯本身的直接應用並不多(如在西班牙,人們將乙烯用於西紅柿的催熟,但應用得並不廣泛)。同樣,乙烯也有許多衍生物,如塑料(聚乙烯、聚氯乙烯)和纖維(聚對苯二酸鹽和聚醋)。在美國,約70%的終端利用是非耐用產品,包括管材、汽車部件和電器部件。許多廣泛的用途都集中在基本經濟活動上,如包裝業與建築業。石油化工工業與GDP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不同的產品與區域之間的GDP變化主要取決於它們的成熟程度。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中國與東南亞所出現的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導致亞洲(日本除外)乙烯的需求量增長率高達75%,世界其他地區的增長率則僅為3.2%。隨著GDP構成的多重性,這種增加可以擴大在整體經濟增長中這些變化的影響程度,進而導致庫存物資的大規模流通,對於可儲存的下游產品來說,這種特徵更加突出。暫時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更大,涉及消費者與儲備供應兩個方面,由於較高的利潤會刺激較高的工業發展,對此,生產與供應就會表現出某些靈活性。然而,更難保證的就是那些潛在的需求中任何額外的增加而不是暫時的供給中斷,原因在於國際制裁與消費主流中的長期交付期,以及新增的產能。
過多的利潤會促使過度投資,幾乎與此同時發生的是生產能力過剩與利潤的大幅度下跌。即使在過去的10年中出現了一些合並,乙烯工業依然保持著相對的分散性,對任何天然氣市場機遇的限制都會導致由減產引起的投資減少。由於高密度資本的投入與大量石油化工產品與市場的高度融合,獲利的生產者感到有必要繼續生產,即使他們已經受到損失也在所不惜,因為他們要穩定價格,或者在出現一個循環的低迷時期,生產者也會努力保住自己的領先地位。石油化工工業的極速增長,曾經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的工業化國家中。對於當代的石油化工工業來說,一個關鍵因素就是需求的增長與現有的生產能力之間的失衡,這與需求增長或生產的價格優勢嚴重脫節有關。
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生產能力再次增加,開始開采大量便宜的天然氣,而歐洲人則致力於將石腦油作為滿足當地需求的最便宜資源。這兩種方式現已無人採納,新興的市場既可滿足需求也可供給充足的生產原料,這可以體現競爭優勢。這種失衡的解決可能會使這些生產者感到痛苦,但卻可為那些善於把握的人們提供重要機遇。
影響需求、供給、利潤和價格的原因是什麼?石油化工生產能力的新浪潮還有空間嗎?如果沒有,會有贏家嗎?或者僅剩輸家?正是它的重要性,使得乙烯工業顯得極其有效------它是整個石油化工工業關鍵的驅動力的標志。

『貳』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一、中國石油工業的特點

1.油氣儲產量不斷增長

近年來,中國石油企業加大勘探開發力度,油氣儲產量穩中有升,誕生了一批大型油氣生產基地。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油氣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連續3年超過5億噸,新增天然氣三級儲量超過3000億立方米;先後在鄂爾多斯等盆地發現4個重大油氣儲量目標區,落實了准噶爾盆地西北緣等7個億噸級以上石油儲量區和蘇里格周邊等3個數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儲量區。經獨立儲量評估,2006年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實現石油儲量接替率1.097,天然氣儲量接替率4.37,均超過了預期目標,為油氣產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提供了資源基礎與此同時,中石油一批較大油氣田相繼投入開發,油氣業務實現持續增長。長慶油田原油產量一舉突破1000萬噸,標志著中國石油又一個千萬噸級大油田誕生。地處鄂爾多斯盆地的中國儲量最大、規模最大的低滲透蘇里格氣田投入開發,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塔里木油田的天然氣產量突破1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資源保障能力增強。西南油氣田的年產油氣當量突破1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氣為主的千萬噸級油氣田,也是國內第6個跨入千萬噸級的大油氣田。2006年,中石油新增原油生產能力1222萬噸,天然氣生產能力91億立方米。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普光外圍、勝利深層、東北深層等油氣勘探獲得一批重要發現。全年新增探明石油儲量2.3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約1600億立方米,新增石油可采儲量約45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約739億立方米。2006年4月3日,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化」)正式對外宣布發現了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豐度最高的特大型整裝海相氣田———普光氣田,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經國土資源部審定,普光氣田到2005年末的累計探明可采儲量為2511億立方米,技術可采儲量為1883.04億立方米根據審定結果,該氣田已具備商業開發條件,規劃到2008年實現商業氣量40億立方米以上,2010年實現商業氣量80億立方米。

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2006年在中國海域共獲得10個油氣發現,其中包括中國海域的第一個深水發現———荔灣3-1,並有6個含油氣構造的評價獲得成功。該公司2006年實現儲量替代率199%,年內新增凈探明儲量4676萬噸油當量。截至2006年年底,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共擁有凈探明儲量約3.56億噸油當量。

2006年,全國共生產原油1.84億噸,同比增長1.7%;生產天然氣585.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9.2%其中,中石油生產原油1.07億噸,再創歷史新高;生產天然氣442億立方米,連續兩年增幅超過20%;中石油的油氣產量分別占國內油氣總產量的58%和76%。連同海外權益油在內,當年中石油的油氣總產量達到1.49億噸油當量,同比增長4.9%。中石化原油生產量超過4000萬噸,同比增長2.28%;生產天然氣超過7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6%。中石化「走出去」戰略獲得重要進展。預計海外權益油產量達到450萬噸,增長了1.2倍。隨著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的潿州6-1油田、曹妃甸油田群、惠州19-1油田、渤中34-5、歧口17-2東、惠州21-1等油氣田的先後投產,全年該公司共生產油氣4033萬噸油當量,較上年增長3.4%,比3年前增長了21%。

2.經濟效益指標取得進展

近年來,國際油價持續高漲,2007年底一度接近100美元/桶。在高油價的拉動下,中國石油工業的油氣勘探開發形勢較好,收獲頗豐。2006年,中國石油行業(包括原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業)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0132億元,工業增加值6371億元,產品銷售收入19982億元,利潤3227億元,利稅471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26.3%、35.8%、27.8%、18.2%和22.2%

2006年,三大國家石油公司突出主營業務的發展,在全力保障國民經濟發展對油氣需求的同時,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但是,受油價下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公司的利潤增幅均有大幅降低。尤其是中石油,該公司2005年的利潤增長了38%,但2006年僅增長4.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下簡稱「中海油」)的利潤增長率也下降了一半以上。

3.煉油和乙烯產能快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油品需求增長較上年加快。面對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中國煉油行業克服加工能力不足、國內成品油價格和進口成品油價格倒掛、檢修任務繁重等困難,精心組織生產,主要裝置實現滿負荷生產。2006年全年共加工原油3.07億噸,比上年增長6.3%,但增幅回落了0.2個百分點。其中,中石油加工原油1.16億噸,增長4.8%;中石化加工原油1.46億噸,增長4.6%。

全年全國共生產成品油1.82億噸,比上年增長4.5%,增幅同比回落2.6個百分點。其中,汽油產量為5591.4萬噸,比上年增長3.7%;柴油產量為1.4萬噸,比上年增長5.5%;煤油產量為960萬噸,比上年下降2.9%。中石油生產成品油7349萬噸,比上年增長3.3%。其中汽油產量為2408.3萬噸,增長4.81%;柴油產量為4605.17萬噸,增長2.53%;煤油產量為333.45萬噸,增長4.8%。中石化約生產成品油1.6億噸。其中汽油產量為2546.0萬噸,增長1.37%;柴油產量為6161.58萬噸,增長5.83%;煤油產量為635.40萬噸,下降4.15%(表1-1)。

由於乙烯需求的快速增長,我國加快了乙烯產能建設的步伐。2006年我國乙烯總產量達到941.2萬噸,增長22.2%。其中,中石油的產量為207萬噸,增長9.5%;中石化為633萬噸,增長15.3%,排名世界第4位。長期以來,我國的乙烯領域為中石化、中石油兩大集團所主導,但隨著中海油上下游一體化戰略的推進,尤其是中海殼牌80萬噸乙烯項目於2006年年初建成投產後,其在2006年的乙烯產量就達到了64.62萬噸。我國乙烯生產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現雛形(表1-2)。

表1-1 2006年全國原油加工量和主要油品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三大石油集團及股份公司網站。

2005年國家發布了《乙烯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和《煉油工業中長期發展專項規劃》,使我國煉化工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勢頭更加迅猛。我國一大批煉化項目建成投產或啟動。吉林石化70萬噸/年、蘭州石化70萬噸/年、南海石化80萬噸/年、茂名石化100萬噸/年乙烯新建或改擴建工程建成投產;撫順石化100萬噸/年、四川80萬噸/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以及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及配套項目開工建設。2009年鎮海煉化100萬噸/年乙烯工程投產後,鎮海煉化具有2000萬噸/年煉油能力和100萬噸/年乙烯生產能力,成為國內煉化一體化的標志性企業。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為43.5億美元、國內最大的合資項目———中海殼牌南海石化項目的投產,標志著中國海油的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結束了中海油沒有下游石化產業的歷史。

2006年是多年來中國煉油能力增長最快的一年。大連石化新1000萬噸/年、海南石化800萬噸/年煉油項目,以及廣州石化1300萬噸/年煉油改擴建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大連石化的年加工能力超過了2000萬噸,成為國內最大的煉油生產基地。與此同時,廣西石化1000萬噸/年煉油項目也已開工建設。可以看出,我國的煉化工業正在向著基地化、大型化、一體化方向不斷推進。

2006年,我國成品油銷售企業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加強產運銷銜接,優化資源流向,繼續推進營銷網路建設,努力增加市場資源投放量。中石油全年銷售成品油7765萬噸,同比增長1.3%,其中零售量達4702萬噸,同比增長23.3%。中石化銷售成品油1.12億噸,增長6.7%。中石油加油站總數達到18207座,平均單站日銷量7.8噸,同比增長16.7%。中石化的加油站數量在2006年經歷了爆發式增長,通過新建、收購和改造加油站、油庫,進一步完善了成品油網路,全年新增加油站800座,其自營加油站數量已經達到2.8萬座,排名世界第3位。

4.國際合作持續發展

近年來,中國國有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油氣業務取得了進展,尤其是與非洲國家的油氣合作有了很大發展,合作的國家和地區不斷擴大。

中石油海外油氣業務深化蘇丹、哈薩克和印度尼西亞等主力探區的滾動勘探,穩步開展查德等地區的風險勘探,全年新增石油可采儲量6540萬噸。同時加強現有項目的穩產,加快新項目上產,形成了蘇丹1/2/4區、3/7區及哈薩克PK三個千萬噸級油田。2006年,中石油完成原油作業量和權益產量分別為5460萬噸和2807萬噸,同比分別增長1877萬噸和804萬噸;天然氣作業產量為57億立方米,權益產量為38億立方米,同比約分別增長17億立方米和10億立方米在蘇丹,中石油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高鈣、高酸原油延遲焦化裝置,3/7區長輸管道工程也投入運營;該公司還新簽訂查德、赤道幾內亞和烏茲別克等9個項目合同,中標奈及利亞4個區塊;海外工程技術服務新簽合同額31.9億美元,業務拓展到48個國家,形成了7個規模市場。在國內,中石油與殼牌共同開發的長北天然氣田已正式投入商業生產,並向外輸送天然氣。

中石化「走出去」獲得重要進展。2006年,中石化完成海外投資約500億元,獲得俄羅斯烏德穆爾特石油公司49%的股權,正在執行的海外油氣項目達到32個,初步形成發展較為合理的海外勘探和開發布局。中石化全年新增權益石油可采儲量5700萬噸,權益產量達到450萬噸。該公司還積極開拓海外石油石化工程市場,成功中標巴西天然氣管道、伊朗煉油改造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在國內,中石化利用其在下游領域的主導地位,與福建省、埃克森美孚及沙特阿美在2007年年初成立了合資企業「福建聯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國石化森美(福建)石油有限公司」。兩個合資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51億美元,成為中國煉油、化工及成品油營銷全面一體化中外合資項目。項目將把福建煉化的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到1200萬噸/年,主要加工來自沙特的含硫原油;同時建設80萬噸/年的乙烯裂解裝置,並在福建省管理和經營大約750個加油站和若干個油庫。此前,中石化與BP合資的上海賽科90萬噸/年乙烯、同巴斯夫公司合資的揚巴60萬噸/年乙烯項目已於2005年建成投產。

目前,在政府能源外交的推動下,中國企業「出海找油」的戰略已初見成效。但隨著資源國對石油資源實行越來越嚴格的控制,中國企業在海外尋油的旅途上也將面臨更多的困難與障礙。

5.管道網路建設順利進行

我國油氣管道網路建設繼續順利推進,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覆蓋全國的油氣骨幹管網基本形成,部分地區已建成較為完善的管網系統。

原油管道:阿拉山口—獨山子原油管道建成投產,使中國首條跨國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線貫通,正式進入商業運營階段;總長度為1562千米的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中的原油干線已敷設完成。

成品油管道:國家重點工程———西部原油成品油管道工程中的成品油管道建成投產,管道全長1842千米,年設計量為1000萬噸;干支線全長670千米、年輸量300萬噸的大港—棗庄成品油管道開工建設;中石化的珠三角成品油管道貫通輸油,管道全長1143千米,設計年輸量為1200萬噸,將中石化在珠三角地區所屬的茂名石化、廣州石化、東興煉廠和海南石化等煉油基地連接在一起,有利於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對於提高中石化在南方市場的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

2006年是中國液化天然氣(LNG)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國第一個LNG試點項目———廣東液化天然氣項目一期工程投產並正式進入商業運行;一期工程年接收量為260萬噸的福建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印度尼西亞簽署了液化天然氣的購銷協議,資源得到落實;一期工程年進口量為300萬噸的上海液化天然氣項目開工建設,並與馬來西亞簽訂了液化天然氣購銷協議。在我國,經國家核準的液化天然氣項目有10餘個。在能源供應日趨緊張、國際天然氣價格持續走高的情況下,氣源問題將成為制約中國LNG項目發展的最大瓶頸。

6.科技創新投入加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也是石油企業努力實現穩定、有效、可持續發展的根本。2005年中石油高端裝備技術產品研發獲得重大突破,EI-Log測井裝備和CGDS-I近鑽頭地質導向系統研製成功。這兩項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均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打破了外國公司對核心技術的壟斷。中石油全年共申請專利800餘項,獲授權專利700項,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和技術發明獎,登記重要科技成果600項。2006年,中石油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加快創新體系建設令人矚目。按照「一個整體、兩個層次」的架構,相繼組建了鑽井工程技術研究院、石油化工研究院,使公司層面的研究院已達到8家,覆蓋公司10大主體專業、支撐7大業務發展的20個技術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精幹高效、協同互補」的技術創新體系。

中石化基本完成了生產歐Ⅳ標准清潔成品油的技術研究,為油品質量升級儲備了技術;油藏綜合地質物理技術、150萬噸/年單段全循環加氫裂化技術等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順利完成;空氣鑽井、高效柴油脫硫催化劑等一批技術得到應用;一批自主開發的技術成功應用於新建或改造項目,特別是海南煉油、茂名乙烯的建成投產,標志著中石化自主技術水平和工程開發能力邁上了一個新台階。中石化及合作單位的「海相深層碳酸鹽岩天然氣成藏機理、勘探技術與普光氣田的發現」的理論和技術成果,帶動了四川盆地海相深層天然氣儲量增長高峰,推動了南方海相乃至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的快速發展,是中國海相油氣勘探理論的重大突破,獲得了200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中石化共申請專利1007項,獲得中國專利授權948項,其中發明專利佔74%;申請國外專利97項,獲得授權61項。

中海油2006年的科技投入超過20億元,約占銷售收入的1.3%,產生了一批有價值的科技成果。「渤海海域復雜油氣藏勘探」、「高濃縮倍率工業冷卻水處理及智能化在線(遠程)監控技術」榮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渤海復雜油氣藏勘探理論和技術研究取得突破,發現、盤活了錦州25-1南、旅大27-2等一批渤海復合油氣藏和特稠油油群,該公司的海上稠油開發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7.加強可再生能源發展

我國國有石油公司明顯加強了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尤其是在生物柴油的開發上有了實質性的突破,彰顯了從石油公司向能源公司轉型的決心和勇氣。

中石油與四川省政府簽訂了合作開發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雙方合作的目標是「共同實施『四川省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規劃』,把四川建設成『綠色能源』大省、清潔汽車大省;『十一五』共同建成年60萬噸甘薯燃料乙醇、年產10萬噸麻風樹生物柴油規模」;與國家林業局簽署了合作發展林業生物質能源框架協議,並正式啟動雲南、四川第一批面積約為4萬多公頃的林業生物質能源林基地建設,建成後可實現每年約6萬噸生物柴油原料的供應能力。到「十一五」末,中石油計劃建成非糧乙醇生產能力超過200萬噸/年,達到全國產能的40%以上;形成林業生物柴油20萬噸/年商業化規模;支持建設生物質能源原料基地達40萬公頃以上,努力成為國家生物質能源行業的領頭軍。

中石化年產2000噸生物柴油的試驗裝置已在其位於河北省的生物柴油研發基地建成,成為迄今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標志性試驗裝置,為我國生物柴油產業開展基礎性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強有力技術平台與支撐。中國海洋石油基地集團有限公司與四川攀枝花市簽訂了「攀西地區麻風樹生物柴油產業發展項目」備忘錄,計劃投資23.47億元,建設年產能為10萬噸的生物柴油廠。

目前,我國生物柴油的發展十分迅猛,但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國有大企業介入生物柴油領域,不僅可以提高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整個生物柴油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也是很有益的。

二、中國石油工業存在的問題

1.油氣資源探明程度低,人均佔有量低

我國油氣資源豐富,但探明程度較低,人均佔有量也較低。根據全國6大區115個含油盆地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結果,我國石油遠景資源量為1085.57億噸,其中陸地934.07億噸,近海151.50億噸;地質資源量765.01億噸,其中陸地657.65億噸,近海107.36億噸;可采資源量212.03億噸,其中陸地182.76億噸,近海29.27億噸。盡管我國油氣資源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偏低。我國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天然氣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0萬~1.7萬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7萬立方米的1/5~1/7。與耕地和淡水資源相比,我國人均佔有油氣資源的情形更差些

2.油氣資源分布不均

全國含油氣區主要分布情況是:東部,主要包括東北和華北地區;中部,主要包括陝、甘、寧和四川地區;西部,主要包括新疆、青海和甘肅西部地區;西藏區,包括昆侖山脈以南、橫斷山脈以西的地區;海上含油氣區,包括東南沿海大陸架及南海海域。

根據目前油氣資源探明程度,從東西方向看,油氣資源主要分布在東部;從南北方向上看,絕大部分油氣資源在北方。這種油氣資源分布不均衡的格局,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和油氣供求關系的協調帶來了重大影響。從松遼到江漢和蘇北等盆地的東部老油區占石油儲量的74%,以鄂爾多斯和四川盆地為主體的中部區佔5.77%,西北區佔13.3%,南方區佔0.09%,海域佔6.63%。而海域中渤海佔全國儲量的4%。2000年,隨著更多的渤海大中型油田被探明,海上也表現出石油儲量北部多於南部的特點。

目前,我國陸上天然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占陸上資源量的43.2%和39.0%。天然氣探明儲量集中在10個大型盆地,依次為:渤海灣、四川、松遼、准噶爾、鶯歌海-瓊東南、柴達木、吐-哈、塔里木、渤海、鄂爾多斯。資源量大於l萬億立方米的有塔里木、鄂爾多斯、四川、珠江口、東海、渤海灣、鶯歌海、瓊東南、准噶爾9個盆地,共擁有資源量30.7萬億立方米

3.供需差額逐漸加大

最近5年,石油消費明顯加快。2006年全國石油消費量達到3.5億噸,比2000年凈增1.24億噸。

到2020年前,我國經濟仍將保持較高速度發展,工業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特別是交通運輸和石油化工等高耗油工業的發展將明顯加快。此外,城鎮人口將大幅上升,農村用油的比重也將增加。多種因素將使我國石油需求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在全社會大力節油的前提下,如果以平均每年的石油需求量大體增加1000萬噸的規模估計,到2020年,我國石油需求量將接近5億噸;進口量3億噸左右,對外依存度(進口量占總消費量的比率)約60%,超過國際上公認的50%的石油安全警戒線。我國石油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4.原油採收率較低,成本居高不下

俄羅斯的原油平均採收率達40%,美國為33%~35%,最高達70%,北海油田達50%,國外注水大油田的採收率為50%左右。我國的平均採收率大大低於這一水平。原油包括發現成本、開發成本、生成成本、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等在內的完全成本,目前與國際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國原油的完全成本非常高。1998年,中石油和中石化重組之前,我國的石油天然氣產量一直作為國家指令性計劃指標,為保證產量任務的完成,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將有限資金投向油氣田開發和生產;而在新增可動用儲量不足的情況下,只有對老油田實行強化開采,造成油田加速進入中後開發期,綜合含水上升很快,大大加速了操作費用的上升。重組後的中石油,職工總數很多,原油加工能力不高,這就導致人工成本太高,企業組織形式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各油田及油田內部各單位管理機構臃腫,管理層次很多。預算的約束軟,亂攤亂進名目不少。在成本管理上,沒有認真實行目標成本管理,加之核算制度不夠嚴格和科學,有時還出現成本不實的現象。

5.石油利用效率總體不高

我國既是一個石油生產大國,又是一個石油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石油利用效率不高的國家。以2004年為例,我國GDP總量為1.9萬億美元,萬美元GDP消耗石油1.6噸。這個數字是當年美國萬美元石油消費量的2倍,日本的3倍,英國的4倍。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發動機,百公里油耗設計值比發達國家同類車要高10%~15%。我國現階段單車平均年耗油量為2.28噸,比美國高21%,比德國高89%,比日本高115%。要把我國2020年的石油總消費量控制在5億噸以內,就要求在過去15年石油消費的平均增長水平上,每年降低25%以上。以上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節約用油的潛力很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節約、控制石油消費過快增長的難度相當大

6.石油科技水平發展較低

我國石油科技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科研創新能力更差。基礎研究水平差,大部分基礎研究工作只是把國外較為成熟的理論和方法在我國加以具體運用。如地震地層學、油藏描述、水平井技術和地層損害等。另外,國外還有許多先進理論尚未引起國內足夠的重視,如自動化鑽井、小井眼鑽井、模糊理論在油藏工程中的應用等。基礎研究的這種局面表現為我國科研工作的創新能力差,缺乏後勁,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

『叄』 石油公司正在消失,「三桶油」如何應對

殼牌、bp、道達爾......都是國際知名的石油公司,可如今,他們正在急速更新「人設」,加速低碳轉型,如果一切順利, 用不了多久,歐洲將沒有以石油為主業的公司。 殼牌、英國石油公司(bp)、道達爾、挪威國家石油公司等國際石油巨頭均已確立了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圍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開發高效清潔產品、開展低碳能源技術研發等方面, 各公司相繼制訂戰略轉型計劃: 殼牌 加速轉型與業務調整,調整油氣核心業務為轉型業務,石油產量每年將下降1%至2%,並將電力、氫氣、生物燃料等作為增長業務。 bp 計劃未來10年將bp油氣產量削減40%,到2030年將綠色能源投資增至50億美元,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產量擴大20倍。 道達爾 計劃於2025年將可再生能源總發電量提升至25吉瓦。

1965-2019年全球和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遞增(單位:百萬噸)

隨著我國提出「30·60」雙碳目標,「三桶油」不約而同聚焦低碳轉型,並呈上了「量身定製」的轉型方案。

01

中石油:提高天然氣產量比重

與石油相比, 天然氣 作為一種潔凈環保的優質能源,是由高碳轉向低碳,加快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主要過渡能源。近年來,國內天然氣消費量逐年增加,2020年達3000億立方米, 佔一次能源消費量比重9%。

1965-2019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佔比

作為國內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商,中石油將提高天然氣產量比重作為「碳達峰、碳中和」實施路徑上的重要舉措之一。

中石油董事會確定了「清潔替代、戰略接替、綠色轉型」三步走的總體部署:第一步, 推動天然氣產量的進一步增長, 到2025年,天然氣產量占公司油氣產量的比重提高到55%;第二步,利用公司現有的油氣礦權資源,開發風光、地熱資源,推動風光電融合發展,向油氣熱電氫綜合能源公司轉型;第三步,推進綠色企業的行動計劃,大力推動CCUS(碳捕集和利用)等碳移除技術發展。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低成本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時間表:力爭2025年左右實現「碳達峰」,2035年外供綠色零碳能源超過自身消耗的化石能源,2050年左右實現「近零」排放。

02

中石化:加快氫能產業布局

氫能源 加快發展並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或成為實現「碳中和」的最終解決方案。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能夠達到零排放,降低對石油的依賴。

常見燃料熱值比較(單位KJ/g)

中石化將氫能作為主要發展方向,著眼於氫能源完整產業鏈的全方位布局。作為中國最大的氫能源供應商之一, 中石化年產氫氣能力已超3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產量的14%。 2020年9月,中石化宣布,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首套高純氫氣生產示範裝置成功投產,在國內首次將煉廠副產氫氣提純至99.999%,遠高於國家標准。 在氫能儲運方面,中石化通過大量資金投入和科研攻關,積極推動 科技 創新,有效提高儲運技術水平、降低儲運成本。截至2020年底,中國建成的加氫站逾100座,中石化在「十四五」期間規劃建設1000座加氫站或油氫合建站, 打造中國第一大氫能公司,加快向「油氣氫電非」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

2012-2018年我國氫氣產量(單位:萬噸)

03

中海油:綠色油田+海上風能

推行適合低碳化發展的 科技 政策,重視轉型可能引發的「陣痛」,引導石油企業穩步推進轉型,對於傳統石油企業十分重要。

2003-2019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生產量(單位:TWh)

中國海油在立足當前,加大減排措施與提升低碳能源供給相結合,提高天然氣產量佔比的同時,著眼長遠,積極 探索 綠色低碳能源的轉型發展,發揮自身優勢拓展新業務。

3月15日,中國海油宣布,中國 海上全新「綠色油田」——曹妃甸6-4油田 建成投產。曹妃甸6-4油田通過引入岸電工程,將陸地電網的電力通過海底電纜輸送到海上平台,預計每年將減少燃油主機原油消耗1.1萬噸,年均節約能源約1.6萬噸標煤,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萬噸。 海上具有豐富的風能資源,隨著 海上風電 技術日趨成熟,海上風電市場發展迅速。中國海油結合自身優勢,已提前布局海上風電業務。早在2006年,中國海油便已成立新能源辦公室,將海上風電列為未來30年重點投入的領域。 2020年7月,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 中海油融風能源有限公司 於上海正式掛牌成立,標志著中海油布局新能源並將戰略目標主要指向風能發電。憑借多年在海上風電領域的 科技 研發積累,第一個海上風力發電項目很快並網發電,預計年上網電量達約8.6億千瓦時,與常規燃煤火電機組相比,可節約標准煤27.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7.1萬噸。

在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多元化轉型,促進低碳、綠色、可持續發展將是中國傳統油氣企業未來幾十年的主題。

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危機且能源轉型日漸加速的背景下,國內以「三桶油」為代表的傳統油氣企業已經爆發出強大的戰略轉型動力。

文章來自:中海油研究總院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肆』 石油巨頭正尋求時代「新定位」

本報記者付鴻烈

2020年,以英國石油公司(BP)和荷蘭皇家殼牌公司為首的歐洲石油巨頭開始逐漸向清潔能源公司轉型。他們篤定電力將是未來提供清潔能源的主要手段。此外,疫情導致的不確定性,也加快了石油巨頭們業務結構轉型速度。

「BP此舉明顯區別於同行。」倫敦非營利組織CarbonTracker(碳追蹤)的分析師安德魯·格蘭特說,「到目前為止,大多數其他石油公司都不願意麵對減少生產化石燃料的趨勢。」而其他環保人士則將盧尼關於BP未來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將下降的計劃視為一個突破口,他們認為,「這將給其他公司帶來壓力,從而倒閉全行業轉型。」

本文圖源:BP、殼牌官方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伍』 鐭蟲補琛屼笟鏈鏉ュ彂灞曡秼鍔垮拰鍓嶆櫙

鐭蟲補琛屼笟鏈鏉ュ彂灞曡秼鍔垮拰鍓嶆櫙鏄鐭蟲補浠嶇劧浼氱戶緇鍙戞尌閲嶈佷綔鐢錛屼絾闇瑕佷笉鏂杞鍨嬪拰璋冩暣浠ラ傚簲鍏ㄧ悆緇忔祹銆佺ぞ浼氬拰鐜澧冨彉鍖栥

鐭蟲補琛屼笟鏄涓栫晫緇忔祹鐨勯噸瑕佺粍鎴愰儴鍒嗭紝闅忕潃鍏ㄧ悆緇忔祹鐨勫彂灞曪紝鐭蟲補琛屼笟鍦ㄥ緢闀誇竴孌墊椂闂村唴浠嶅皢鎵婕旂潃閲嶈佽掕壊銆傜煶娌硅屼笟鏈鏉ュ彂灞曡秼鍔垮拰鍓嶆櫙濡備笅錛

1銆佹柊鑳芥簮鏇誇唬鐭蟲補錛氶殢鐫鍏ㄧ悆姘斿欏彉鍖栧拰鐜澧冧繚鎶ゆ剰璇嗙殑澧炲己錛岃秺鏉ヨ秺澶氱殑鍥藉跺紑濮嬪姞閫熸帹騫挎柊鑳芥簮鎶鏈銆傚挨鍏舵槸椋庣數銆佸お闃寵兘絳夋浛浠g煶娌圭殑鏂拌兘婧愯搗姝ユ瘮杈冩棭錛屾湭鏉ユ柊鑳芥簮灝嗛愭笎鏇誇唬鐭蟲補錛屼絾鐭蟲補琛屼笟浠嶅皢鏄涓涓閲嶈佺殑鑳芥簮渚涘簲鍟嗐

2銆佸姞寮烘妧鏈鍒涙柊鍜岃漿鍨嬪崌綰э細鐭蟲補琛屼笟涓鐩村湪娉ㄩ噸鎶鏈鍒涙柊鍜岃漿鍨嬪崌綰с傛湭鏉ワ紝鍙鎸佺畫鐭蟲補鍕樻帰鍜屽紑閲囨妧鏈銆佹暟瀛楀寲鐭蟲補鎶鏈銆佺⒊涓鍜岀瓑鏂版妧鏈灝嗘寔緇娑岀幇錛屽苟淇冭繘鐭蟲補琛屼笟鍚戞洿楂樻晥銆佹洿鏅鴻兘銆佹洿鐜淇濈殑鍙戝睍鏂瑰悜杞鍨嬨

3銆佹帹鍔ㄥ伐涓氱幇浠e寲錛氱患鍚堝埄鐢ㄧ煶娌硅祫婧愶紝鍙浠ユ帹鍔ㄥ伐涓氱幇浠e寲錛屼績榪涘伐涓氱粨鏋勫崌綰у拰杞鍨嬪崌綰с傜煶娌硅屼笟鐩稿叧浜т笟鐨勫彂灞曪紝鏈夊埄浜庡姞蹇宸ヤ笟鍖栧拰鍩庡競鍖栫殑榪涚▼錛屾帹鍔ㄥ煄甯傜殑寤鴻懼拰鐜頒唬紺句細鐨勫彂灞曘

4銆佹弧瓚崇ぞ浼氶渶奼傦細鐭蟲補浣滀負浼楀氬伐涓氬拰鐢熸椿棰嗗煙鐨勯噸瑕佸師鏉愭枡鍜岃兘婧愶紝瀵逛簬鐢熶駭鍜岀敓媧葷殑鍚勭嶉渶奼傝搗鍒拌嚦鍏抽噸瑕佺殑浣滅敤銆傚彂灞曠煶娌硅屼笟錛屾湁鍒╀簬鏀鎾戝悇涓棰嗗煙鐨勭敓浜у拰鐢熸椿闇奼傦紝婊¤凍紺句細瀵逛簬鐭蟲補浜у搧鐨勯渶奼傘

鐭蟲補琛屼笟瀵逛簬鍥藉剁殑緇忔祹寤鴻懼拰紺句細鍙戝睍錛屽叿鏈変笉鍙鏇誇唬鐨勯噸瑕佹с傞殢鐫鎴戝浗緇忔祹鐨勪笉鏂鍙戝睍錛岀煶娌硅屼笟灝嗗湪鍥藉惰兘婧愬拰緇忔祹鍙戝睍涓緇х畫鍙戞尌閲嶈佷綔鐢ㄣ

『陸』 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的趨勢是什麼

石油化工產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石油化工產業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國石化(600028)、中國石油(601857)、東華能源(002221)、華錦股份(000059)、恆逸石化(000703)、榮盛石化(002493)、上海石化(600688)、華魯恆生(600426)、康普頓(603798)、衛星石化(002648)。

本文核心數據:行業發展、行業現狀、行業前景

產業概況

1、定義:原料-石油產品-石油化工產品

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氣為原料,生產石油產品和石油化工產品的加工工業。

石油產品又稱油品,主要包括各種燃料油(汽油、煤油、柴油等)和潤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氣、石油焦碳、石蠟、瀝青等。生產這些產品的加工過程常被稱為石油煉制,簡稱煉油。

石油化工產品以煉油過程提供的原料油進一步化學加工獲得。生產石油化工產品的第一步是對原料油和氣(如丙烷、汽油、柴油等)進行裂解,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產多種有機化工原料(約200種)及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這兩步產品的生產均屬於石油化工的范圍。

有機化工原料繼續加工可製得更多品種的化工產品,習慣上不屬於石油化工的范圍。在有些資料中,以天然氣、輕汽油、重油為原料合成氨、尿素,甚至製取硝酸也列入石油化工。

2、產業鏈剖析:產業流程復雜,產品眾多

石油化工產業上游主要是石油開采與煉制行業,包括油氣開采和運輸、煉油和石油化工產品加工製造過程,中游為基本有機與高分子行業,下遊行業為農業、能源、交通、機械、電子、紡織、輕工、建築、建材等工農業和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務。需要注意的是,在石油化工生產過程中,為了促進煉油和分解過程,會添加化工催化劑以提高加工效率。

產業發展歷程:一部艱苦奮斗史

我國石油化學工業發展史,也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奮斗史。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十分落後,廣大石油化工幹部職工,在舊中國「一窮二白」薄弱基礎上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經歷了恢復與發展階段、歷史性的轉變階段、新的崛起階段、新發展時期階段等四個階段的不斷探索與發展,我國成為世界第二石油和化學品生產、消費大國。

行業政策背景:從大力發展到優化產業布局

石化產業是國民經濟重要的支柱產業,近年來我國制定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建設的相關政策,為中國石油化工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保障。

碳中和或帶來石油化工行業顛覆性變革和機遇。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鋼鐵、電力、石化、煤炭等行業正加速轉型。不少上市公司制定了碳達峰、碳中和路線圖。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給石化企業的綠色低碳轉型帶來較大壓力,但在轉型過程中同時孕育著新的發展機會,包括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業態的機遇,推動化石能源主導的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轉向由可再生能源主導,這一過程驅動行業重構產業鏈價值鏈,需要更加依靠技術創新驅動,在實現碳減排目標過程中從根本上改變石油化工行業的結構形態。

產業發展現狀

1、成品油產量:產量再創新高

2020年受疫情的沖擊,汽油市場需求大幅下滑。2020年全國汽油產量為13179.7萬噸,同比下降7.03%。全年來看,中國成品油產量低位出現在第一季度,由於2020年春節假期延長,疫情蔓延令眾多煉廠開工負荷迅速下滑,主營單位和山東獨立煉廠均在一季度迎來年內低點。2-3月份因疫情全國處在封鎖狀態,3月份汽油產量最低,後隨著復產復工,汽油產量逐漸增加,基本恢復至往年同期水平。2021年全年,汽油產量達15457.3萬噸,累計增長17.3%。

我國柴油產量從2018年起,產量連續三年下降,到2020年中國柴油產量下降至15704.9萬噸,相較於2017年柴油產量下降了2413.1萬噸。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煉油廠成本不斷上升,但是價格卻保持穩定,使得煉油廠生產柴油的意願降低,柴油產量下降。2021年全年柴油產量16337.0萬噸,累計增長2.7%。

2010-2019年,我國煤油產量逐年增加,到2019年產量達到5272.6萬噸,同比增長10.6%;2020年,受國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春節假期延長,各行業延遲復工,中國煤油產量僅為4049.4萬噸,同比下降23.2%;
2021年中國煤油產量3943.9萬噸,同比下降2.6%。

2010-2019年,我國燃料油產量波動范圍較大。2019年我國燃料油產量為2469.7萬噸,同比增長19%。2020年,燃料油產量為3406.3萬噸,同比增長37.9%。2021年,燃料油產量為4350.2萬噸,同比累計增長22.1%。

石腦油(naphtha)又叫化工輕油,是石油產品之一,是以原油或其他原料加工生產的用於化工原料的輕質油,主要用作重整和化工原料。因用途不同有各種不同的餾程,中國規定餾程為初餾點至220℃左右。作為生產芳烴的重整原料時,採用70℃-145℃餾分,稱輕石腦油;用作溶劑時,則稱溶劑石腦油;以生產高辛烷值汽油為目的時,採用70℃-180℃餾分,稱重石腦油;來自煤焦油的芳香族溶劑也稱重石腦油或溶劑石腦油。

近年來,我國石腦油產量逐漸增加。2020年石腦油產量進一步增加至4232.0萬噸,同比增長8.6%,產量實現連續五年增長;
2021年我國石腦油產量4951.7萬噸,同比增長12.6%。

2、化工產品產量:乙烯產量增長顯著

近兩年,受市場價格回升等影響,停產多年的多套合成橡膠裝置恢復生產,中國合成橡膠市場供需保持平穩發展,2020年我國合成橡膠品種產量增長到751.32萬噸,增速為0.99%,但多套裝置能否按時投產,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2021年我國主要合成橡膠產量為811.7萬噸,同比增長2.6%。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20年我國乙烯產量2159.96萬噸,同比增長5.25%;2021年乙烯產量2825.7萬噸,同比增長30.82%,預計未來新增產能步伐進一步加快。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20年我國化學纖維產量5883.37萬噸,同比增長8.59%;2021年化學纖維產量6124.68萬噸,同比增長4.10%,預計未來新增產能步伐進一步加快。

產業競爭格局

1、區域競爭:格局分布明顯

當前,中國石化產業正在迎來產業重構,企業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同時,推進工業結構、產業結構,包括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近年來我國石油化工產業區域結構在不斷提升,落後產能不斷淘汰,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通過企查貓對「石油化工」進行精確搜索顯示,2021年底,石油化工產業現存355291家相關企業,從企業數量上來看,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山東省、陝西省和廣東省。分別為41531家、31605家和26789家。

註:企查貓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從代表性企業分布情況來看,我國石油化工代表企業分布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省份,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湖南省、黑龍江省等內陸省份。

2、企業競爭:中石油、中石化為行業龍頭

目前,布局了石油化工開采、冶煉、精密加工業務的上市企業中,中石油、中石化在石油化工氧化物、石油化工聚合物等產品產量遙遙領先於其它企業。石油化工產業產業鏈上的其它代表性企業業務布局及競爭力情況如下:

按主營業務營收金額來看,2020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以2萬1千多億元的營業收入位列第一,佔中國石油的市場份額佔全行業的比重高達19%,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排在第二位,營業沒有超過兩萬億元大關,以1萬9千億元占據中國石化的市場份額的17%。加上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國中化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化工集團公司、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公司及榮盛石化五家特大型企業,銷售收入總額約佔全行業的50%。

產業發展前景及趨勢預測

1、石油化工發展趨勢:「補短板」和「補空白」


更多行業相關數據請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石油化工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