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為何要發動二戰
日本地方小,而且又處在太平洋地震帶中,他們沒安全感,日本人早就想擴大自己的地盤,而且在亞洲。日本需要廉價的原材料和廉價的勞動力。日本是一個相當小的島國,並沒有多少用於工業生產的原材料金屬礦石 - 所以日本想將中國變成自己的生產中心。
經濟危機正是這場和平的導火索,經濟危機使得日本少量企業破產,銀行開張,不計其數的人死於飢餓、疾病,這個島國初次瀕臨全民暴亂的邊緣,所以日本軍隊的主宰認識就更強了,想經過和平來轉變災難,所以開端四處侵略,但是這場和平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政府,悍然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這是一個超級目標,因為是要玩「蛇吞象」的游戲。
在侵略中國的同時,日本在1939年的5月和蘇聯幹了一仗,他們想要完成另一個超級目標:侵略俄國。日本人想得太美了,俄國改頭換面成為蘇聯後,發展飛快,已經是工業大國了。
在朱可夫的鋼鐵洪流之下,日本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損失慘重。就此,日本打消了和蘇聯死磕的戰略。
日本侵華戰爭的早期,為了戰爭的勝利,從美國、英國等國大量進口石油、鋼鐵等重要戰略物資。
但是,後來的美國、英國等,開始變招了,對於日本的戰略物資出口逐漸減少,到後面直接斷供。
這相當於什麼?給日本斷「糧」了。
當時,東北的大慶油田還沒發現,日本在「缺少戰略物資」的影響下,會大概率陷落在華夏大地的戰爭泥潭中,並會大概率失敗。
此時,日本面臨一個重要且艱難的選擇,是撤軍回家?還是想辦法繼續戰爭?
日本選擇了後者,而要支持戰爭繼續的話,必須解決戰略物資的情況。此時,日本大戰略中的第三個就自動出來了:南侵荷蘭東印度公司,那裡有石油,也有橡膠。
但要南下,有一個大的攔路虎橫在前方,那就是美國。他們在菲律賓有駐軍,在夏威夷有海軍基地。
於是,那個危險的想法出台了:偷襲珍珠港,讓美國海軍「癱瘓六個月」,東南亞基本就會收入囊中了。到時候,木已成舟,生米做成熟飯了,美國大概率就會「談判」了,畢竟,美國那種明哲保身的特點,決定了很難和「亞洲一哥」日本開戰了。
如果知道美國後來的表現,打死日本人也不會偷襲珍珠港了。
總而言之,「日本偷襲珍珠港」是為了大戰略的實現,不如此,他們就會退步,他們的大戰略就會很難實現。這是人性的弱點,當事情成功一半時,很難放棄,這加劇了冒險的可能性。
日本的資源和看似可以聚集佔領區為所用,但日本本土畢竟為列島,海上交通線在後期都被盟軍控制,從東南亞掠奪的石油根本就沒法運回本土的,缺乏燃料補給的日軍飛機和軍艦都得罷工。而說到軍隊實力上,在戰爭開始之前日本的戰爭潛力實際上已經是最大化了,以海軍為例,日本海軍的軍艦是打一艘一艘,而對面的美國軍艦下水速度堪比下餃子,拼消耗根本拼不過美國,這一點從三川軍一在瓜島海戰中殲滅了美國的巡洋艦部隊,卻不敢去進攻運輸艦隊擴大戰果可見一斑,這並不是三川不想做,而是他手上是日本聯合艦隊的精銳,不能將全部身家冒著被美國戰機發現的危險去進攻不可預知的敵人(實際上如果三川膽子再大一點,也許瓜島的結局真的會被改寫)。
㈡ 二戰前美國賣給日本多少石油
二戰美國還沒有參與進來的前
源源不斷地給鬼子賣油
直到偷襲珍珠港後才斷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