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底油田很多,該如何才能找到海底油田呢
在深邃的海底,蘊藏著許多石油和天然氣。它們不僅被海水覆蓋,而且還深藏在海底儲油構造里。儲油構造往往是呈倒"V"字型的上穹岩層,天然氣位於最上層,石油在中層,水在最下層。
為了尋找海底石油和儲油構造,科學家每每藉助船上的儀:器進行地球物理勘探。簡單地說,它就像是為地層作一次透視。
最重要最常用的"透視"方法是地震勘探,它利用在船尾拖曳的電纜發出和接收人工地震波。因為地震波在不一樣的地層中傳播速度是不同的,在不一樣地層的界面上就會形成不同的反射。儀器把接收到的反射波加以放大、分析,就可以知道地層中的情況,把儲油構造尋找出來。
另外,物探的"透視"方法還有重力勘探法和磁力勘探法。前者是通過測量地面上各點的重力變化來 探索 地層的情況,後者則是通過測量岩石磁性的變化來了解地層構造。它們也能找出地層中的儲油構造。
儲油構造找到以後,裡面是否有油,有多少油,仍不能完全確定,這時科學家必須通過實地勘探才能知道。因此在進行物探以後,還要進行石油勘探。石油勘探的任務由鑽井船或鑽井平台承擔。在實地,鑽井船將長長的鑽頭伸向海底的儲油構造里,從取出的岩芯的分析結果中,可估算出有多少油或天然氣,然後確定有沒有開采價值。
以前多半使用石油勘探船,它是把鑽探設備安裝在船上來進行鑽探的。由於海上風浪大,船的搖擺往往會使鑽探工作無法進行,勘探的結果會受很大影響。
現在多半使用鑽井平台。一種是自升
式鑽井平台,利用插在海底的樁腿支撐,把平台升至海面以上進行鑽探,鑽探完畢後平台降至海面,拔起插在海底的樁腿,自航或由拖船拖走至新的井位工作。這種自升式鑽井平台因為樁腿的長度有限,所以在較深的海域就無法使用。另一種是半潛式鑽井平台,它由水下浮箱、樁腿和水面上的工作甲板三部分組成。由於海面上20~~30 米處波浪十分微弱,所以整個平台比較平穩,勘探的效果也比較理想;更重要的是它不受水深限制,任何海區都可使用。當然,由於海流和風浪的沖擊,平台也會移動,這就需要用錨纜把它拉住。
經過多口油井的鑽探和岩芯分析,科學家就可以比較准確的得到該海區有多少油氣的數據,確認這個地區是否有開採的價值了。
Ⅱ 如何對油品進行儲存
油庫是用來儲存、接收、發放和輸轉油品的倉庫。根據油庫的總容量,通常將油庫劃分為四個等級,見表8-1。選擇庫址及工藝設計時,油庫容量是採取不同技術標准和安全措施的依據。
為了便於管理,油庫區一般可劃分為儲油區、裝卸油作業區、輔助生產區、行政管理區
序號名稱圖 例序號名稱圖 例1閘閥13電動離心泵2截止閥14管道泵3止回閥15電動往復泵4球閥16蒸汽往復泵5蝶閥17齒輪泵6旋塞閥18螺桿泵7電動閥19真空泵8安全閥20立式油罐9電磁閥21卧式油罐10過濾器22鶴管11流量計23膠管12消氣器24卸油臂(快速接頭)
Ⅲ 東非的東非石油
已確認擁有可觀油氣儲量的東非國家包括肯亞、莫三比克、坦尚尼亞和烏干達等國。其中,莫三比克和坦尚尼亞最被業界看好。今年3月26日,肯亞宣布,在其北部圖爾卡納地區發現油層厚度達20米的大型油田。9月,肯亞天然氣勘探也取得重大突破,在近海姆巴瓦海域水下2553米處發現了厚達52米的天然氣層。坦尚尼亞今年也因發現豐富的天然氣資源而受到關注,目前確認的天然氣儲量為43萬億立方英尺,價值超過4300億美元。5月,美國阿納達科石油公司和義大利埃尼石油公司相繼在莫三比克靠近印度洋的區域發現儲氣量達30萬億立方英尺和10萬億立方英尺的大型氣田,總價值超過8000億美元,是莫三比克當前國內生產總值的36倍。根據最新調查數據,整個東非地區海岸線的天然氣儲量有望達到441萬億立方英尺,這一數字同今年3月時相比再次翻倍。在非洲內陸國家烏干達,繼2006年確認發現25億桶石油之後,近期再次發現3個新油田,儲量超過10億桶。
東非地區的能源新發現將深刻影響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給地區經濟結構、能源格局帶來新影響,推動地區能源產業的起步和發展,進而對地區整體經濟起到促進作用。 首先,能源新發現將使東非地區徹底扭轉能源緊張局面,使地區各國財政能夠享受能源收入紅利。長期以來,這一地區國家的能源消費大都依賴進口,成為各國政府最大的財政開支項目之一。以肯亞為例,2010年該國石油進口額為27億美元,占進口產品總額的22%。實現能源自給甚至出口之後,該地區國家的國際收支賬戶將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並為其政府調整公共財政支出帶來更為充足的空間。
其次,東非地區的能源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軌道。在未來數十年時間內,將吸引大量國內外資金投入,帶動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和相關產業發展,從而為該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持續動力。在坦尚尼亞,該國政府提出了盡快成為全球主要天然氣出口國的目標,希望由此改變本國經濟結構,實現從傳統農業經濟模式向工業化的根本性轉變。
在烏干達,新油田的發現更加堅定了政府在西部霍伊瑪地區建設煉油廠的決心。目前,烏干達政府已經決定投資1.3億美元建設新的煉油廠,以便對該地區開採的原油進行直接加工。烏干達政府認為,在石油產地建設煉油廠既有利於節省管道運輸費用,又有助於滿足國內需求,還可覆蓋周邊國家市場,進而帶來更多收益。 這條裂谷帶位於非洲東部,南起贊比西河口以南,向北經希雷河谷至馬拉維湖(尼亞薩湖)北部後分為東西兩支:
東支裂谷帶:是主裂谷,沿維多利亞湖東側,向北經坦尚尼亞、肯亞中部,穿過衣索比亞高原入紅海,再由紅海向西北方向延伸抵約旦谷地,全長近6000千米。這里的裂谷帶寬約幾十至200公里,谷底大多比較平坦。裂谷兩側是陡峭的斷崖,谷底與斷崖頂部的高差從幾百米到2000米不等。
西支裂谷帶:大致沿維多利亞湖西側由南向北穿過坦噶尼喀湖、基伍湖等一串湖泊,向北逐漸消失,規模比較小,全長1700多公里。東非裂谷帶兩側的高原上分布有眾多的火山,如乞力馬扎羅山、肯亞山、尼拉貢戈火山等,谷底則有呈串珠狀的湖泊約30多個。這些湖泊多狹長水深,其中坦噶尼喀湖南北長670千米,東西寬40千米~80千米,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平均水深達1130米,僅次於北亞的貝加爾湖,為世界第二深湖。 在1000多萬年前,地殼的斷裂作用形成了這一巨大的陷落帶。板塊構造學說認為,這里是陸塊分離的地方,即非洲東部正好處於地幔物質上升流動強烈的地帶。在上升流作用下,東非地殼抬升形成高原,上升流向兩側相反方向的分散作用使地殼脆弱部分張裂、斷陷而成為裂谷帶。張裂的平均速度為每年2厘米~4厘米,這一作用至今一直持續不斷地進行著,裂谷帶仍在不斷地向兩側擴展著。由於這里是地殼運動活躍的地帶,因而多火山多地震。
東非大裂谷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是世界上最大的斷層陷落帶,有地球的傷疤之稱。據說由於約三千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有關地理學家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沿裂谷斷裂成兩個大陸板塊。
東非大裂谷是怎樣形成的呢?據地質學家們考察研究認為,大約3000萬年以前,由於強烈的地殼斷裂運動,使得同阿拉伯古陸塊相分離的大陸漂移運動而形成這個裂谷。那時候,這一地區的地殼處在大運動時期,整個區域出現抬升現象,地殼下面的地幔物質上升分流,產生巨大的張力,正是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之下,地殼發生大斷裂,從而形成裂谷。由於抬升運動不斷的進行,地殼的斷裂不斷產生,地下熔岩不斷的湧出,漸漸形成了高大的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則變成眾多的山峰,而斷裂的下陷地帶則成為大裂谷的谷底。
據地球物理勘探資料分析,得出結論認為,東非裂谷帶存在著許多活火山,抬升現象迄今仍然在不停地向兩翼擴張,雖然速度非常緩慢,近200萬年來,平均每年的擴張速度僅僅為2至4厘米,但如果依此不停地發展下去,未來的某一天,東非大裂谷終會將它東面的陸地從非洲大陸分離出去,從而產生一片新的海洋以及眾多的島嶼。 東非大裂谷還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東非大裂谷東支的西側、坦尚尼亞北部的奧杜韋谷地,發現了具史前人的頭骨化石,據測定分析,生存年代距今足有200萬年,這具頭骨化石被命名東非勇士為「東非人」。1972年,在裂谷北段的圖爾卡納湖畔,發掘出一具生存年代已經有290萬年的頭骨,其牲與現代人十分近似,被認為是已經完成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典型的「能人」。1975年,在坦尚尼亞與肯亞交界處的裂谷地帶,發現了距今已經有350萬年的能人遺骨,並在硬化的火山灰燼層中發現了一段延續22米的「能人」足印。這說明,早在350萬年以前,大裂谷地區已經出現能夠直立行走的人,屬於人類最早的成員。
東非大裂谷地區的這一系列考古發現證明,昔日被西方殖民主義者說成的野蠻、貧窮、落後的非洲,實際上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是一塊擁有光輝燦爛古代文明的土地。 裂谷底部是一片開闊的原野,20多個狹長的湖泊,有如一串串晶瑩的藍寶石,散落在谷地。中部的納瓦沙湖和納庫魯湖是鳥類等動物的棲息之地,也是肯重要的游覽區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其中的納瓦沙湖湖面海拔1900米,是裂谷內最高的湖。南部馬加迪湖產天然鹼,是肯重要礦產資源。北部圖爾卡納湖,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曾在此發現過260萬年前古人類頭蓋骨化石。
東非大裂谷還是一座巨型天然畜水池,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這里,大大小小約有30來個,例如阿貝湖、沙拉湖、圖爾卡納湖、馬加迪湖、(位於東、西兩支裂谷帶之間高原面上)維多利亞湖、基奧加湖等,屬陸地局部拗陷而成的湖泊,湖水較淺,前者為非洲第一大湖。馬拉維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7倍,最深達706米,為世界第四深湖)、坦噶尼喀湖(長度相當於其最大寬度的10.3倍,最深處達1470米,為世界第二深湖)等。這些湖泊呈長條狀展開,順裂谷帶宮成串珠狀,成為東非高原上的一大美景。
這些裂谷帶的湖泊,水色湛藍,遼闊浩盪,千變萬化,不僅是旅遊觀光的勝地,而且湖區水量豐富,湖濱土地肥活,植被茂盛,野生動物眾多,大象、河馬、非洲獅、犀牛、羚羊、狐狼、紅鶴、禿鷲等都在這里棲息。坦尚尼亞、肯亞等國政府,已將這些地方辟為野生動物園或者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比如,位於肯亞峽谷省省會納庫魯近郊的納庫魯湖,是一個鳥類資源豐富的湖泊,共有鳥類400多種,是肯亞重保護的國家公園。在結眾多的鳥類之中,有一種名叫弗拉明哥的鳥,被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鳥,一般情況下,有5萬多隻火烈鳥聚集在湖區,最多時可達到15萬多隻。當成千上萬只鳥兒在湖面上飛翔或者在湖畔棲息時,遠遠望去,一片紅霞,十分好看。
有許多人在沒有見東非大裂谷之前,憑他們的想像認為,那裡一定是一條狹長、黑暗、陰森、恐怖的斷澗深,其間荒草漫漫,怪石嶙峋,涉無人煙。其實,當你來到裂谷之處,展現在眼前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遠處,茂密的原始森林覆蓋著宮綿的群峰,山坡上長滿了盛開著的紫紅色、淡黃色花朵的仙人濱、仙人球,近處,草原廣袤,翠綠的灌木叢散落其間,野草青青,花香陣陣,草原深處的幾處湖水波光閃,山水之間,白去飄盪。裂谷底部,平平整整,坦坦盪盪,牧草豐美,林木蔥蘢,生機盎然。 裂谷地帶由於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肯亞主要的農業區。 東非大裂谷帶湖區,河流從四周高地注入湖泊,湖區雨量充沛,河網稠密, 馬隆貝湖,馬拉維南部湖泊。北距馬拉維湖南口僅19公里。長29公里,寬14.5公里,面積420平方公里。水深10-13米。地處東非大裂谷南段,希雷河流貫。原為馬拉維湖一部分,因水面下降而分出。富水產,漁業發達。有通航之利 非洲起源說是目前的主流學說。科學家在東非大裂谷地帶發現了大量的早期古人類化石,尤其「露西」的骨架化石同時呈現了人、猿的形態結構特點。 東非大裂谷帶也是非洲地震最頻繁、最強烈的地區。
在肯亞境內,裂谷的輪廓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裂谷兩側,斷壁懸崖,山巒起伏,猶如高聳的兩垛牆,首都內羅畢就坐落在裂谷南端的東「牆」上方。登上懸崖,放眼望去,只見裂谷底部松柏疊翠、深不可測,那一座座死火山就像拋擲在溝壑中的彈丸,串串湖泊宛如閃閃發光的寶石。裂谷樂側的肯亞山,海拔5199米,是非洲第二高峰。
Ⅳ 有時候會看到海上有平台作業,他們是在挖石油嗎
在南海功績卓著的「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台又取得了新戰績。日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宣布,「海洋石油981號」已經在緬甸安達曼海進行海上鑽探作業。作為中國高端裝備和服務「走出去」的代表,「海洋石油981」號將繼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合作與市場競爭中接受檢驗。
深水海域已經成為國際上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區域。作為中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最大鑽井深度10000米,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於2008年4月28日開工建造,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設計理念和一流的裝備,配備了國際最先進的第三代動力定位系統,可在中國南海、東南亞、西非等深水海域作業。
安達曼海所在位置
此前,海洋石油981平台曾在南海取得過重大功績。中國企業所屬「981」鑽井平台在中國西沙群開展鑽探活動。雖然中方作業開始後,越南方面即出動包括武裝船隻在內的大批船隻,非法強力干擾中方作業,現場船隻最多時達60多艘,屢次沖闖中方警戒區及沖撞中方公務船。
最終「海洋石油981」平台頂住越方壓力,完成西沙群島海域的鑽探活動,按計劃順利取全、取准了當地的相關地質數據資料,獲得了重大發現;「海洋石油981」又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陵水17-2-1井測試獲高產油氣流。
Ⅳ 美國最大的油田在哪
阿拉斯加北坡
普拉德霍灣(PrudhoeBay)油田
普拉德霍灣油田位於阿拉斯加北坡,於1968年被發現,在1973年石油危機爆發後開采,油藏位於水下750 ~3200米。普拉德霍灣油田石油儲量36億噸,已采出20多億噸。另外,阿拉斯加北坡其他幾個油田還有22億多噸的石油儲量。2005年該油田日產量為86.4萬桶,產量高峰期曾達200萬桶/日。
該油田由3家公司開發: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占股36.07%,日產量為14.43 萬桶;BP公司占股26.35%,日產量為10.54萬桶;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ExxonMobil)占股36.4 %,日產量為14.42萬桶。BP公司負責運營該大陸架油田與阿拉斯加主幹道之間的銜接管道運輸。
普拉德霍灣油田於2006年8月6日關閉 。
2006年9月5日,美國石油巨頭雪佛龍公司稱,在墨西哥灣的勘探深井發現一個儲量可能高達
150億桶的巨型油田,並使美國石油天然氣儲量提高50%。。如果這些儲量能夠被探明,這將是迄今美國發現的最大油田。
Ⅵ 墨西哥灣深水勘探概況是什麼
墨西哥灣是世界深水油氣勘探和開發的「金三角」之一。近半個世紀以來,墨西哥灣已逐漸成為重要的石油天然氣來源地,隨著該地區近岸水域和淺水水域油氣產量的下降,石油公司開始將目光轉向開發分布在水深1000ft(305m)或更深水域的油氣資源。墨西哥灣地區已經成為全球石油工業在深水領域開展油氣勘探開發的焦點。
1975年Shell公司在位於密西西比峽谷水深約313m處發現了Cognac油田,揭開了墨西哥灣深水油氣勘探的序幕。墨西哥灣的Trident油田最大鑽井水深現可達到3272m。截至目前,墨西哥灣深水油氣總儲量約為43.636×108m3。其中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為29.256×108m3,墨西哥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為14.38×108t。
美國墨西哥灣:美國將其轄區內的墨西哥灣盆地按深度分為「淺水區」(<305m)和「深水區」(>305m)兩部分。美國墨西哥灣的大氣田多位於深水區。Thunder Horse油田是1999年發現於墨西哥灣的一個大型深水油田;Tiber油田是位於美國墨西哥灣Keathley峽谷102區塊的「巨型」深水油田,由英國石油公司於2009年9月發現。
1995年墨西哥灣石油原始可采儲量為16.82×108t,天然氣儲量為4.06×1012m3,到1996年美國的新增石油儲量主要來自墨西哥灣油氣區。1999年在墨西哥灣深海區水深1850m處發現了雷馬油田探明儲量為1.03×108t石油和215×103m3天然氣,估計總可采儲量超過1.37×108t油當量。
2001年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的年產油量(271×106bbl)首次超過淺水區(252×106bbl),之後淺水區的產油量逐年遞減,而深水區逐年增加。2007年深水區和淺水區的年產油量分別為328×106bbl和140×106bbl,深水區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分別佔美國墨西哥灣總產量的70%和36%。
美國墨西哥灣99%的探明儲量位於中中新世以及更年輕的地層中,油氣總量為621×108bbl(98.739×108m3),其中水深大於1000ft(305m)的深水區油氣當量為184×108bbl(29.256×108m3)。
自1975年以來,美國在墨西哥灣深水區(>305m)共發現285個油田;1995年墨西哥灣共發現899個油氣田;2000—2004年間,墨西哥灣深水區(>305m)共獲得50個油氣發現,包括28個1000m以上的超深水發現;在2000—2007年間總共發現了6個大型油田。2008年的勘探活動獲得了15個新的深水發現,其中有5個新發現位於水深超過1524m(5000ft)的水域。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在墨西哥灣地區的油氣勘探開發活動更加活躍,鑽井數量持續增加,2001年已達968口。2008年3月10日,美國墨西哥灣區塊的租賃吸引了37億美元的投標資金,有603個區塊獲得了投標,其中69%的區塊位於深水區。之後,在2008年8月和2009年3月的投標活動中,深水區的區塊的比重都超過了70%。
墨西哥國墨西哥灣:相比較美國的墨西哥灣油氣勘探開發活動而言,有關墨西哥在墨西哥灣油氣勘探和儲量的數據較少,這部分的主要內容來自墨西哥能源部2007年和2008年的兩個報告(SENER,2007,2008)。SENER(2007)的報告中將其墨西哥灣轄區>500m的區域統稱為墨西哥灣深水區,而其傳統的Burgos、Tampico-Misantla、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分別包括了陸上和陸架淺水區部分。根據這一劃分方案,SENER(2007)預測墨西哥灣>500m深水區(面積約57.5×104km2)的石油儲量約為300×108bbl,占墨西哥石油總儲量的55%。墨西哥國墨西哥灣主要的大型油田有坎塔雷爾油田(Cantarel1)、Ku-Zaap-Maloob(KUZAMA)油田、Sihil油田等,其中坎塔雷爾油田(Cantarel1)是世界級的巨型油氣田。
美國墨西哥灣深水區油氣儲量和產量變化圖
據墨西哥本國統計,截至2007年底,墨西哥的石油探明儲量為14.38億噸,居世界第16位,天然氣的估計探明儲量為3679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5位。2008年,墨西哥能源部為了方便對其轄區海域內油氣勘探開發活動的行政管理,將其產油區(包括陸地和海上部分)分別劃分為北部區域(包括傳統的Sabinas、Burgos和Tampico-Misantla含油氣盆地以及部分海上區域)、南部區域(以Veracruz和Southeast盆地為主)、東北海區(以Cantarell產油區為主)和西南海區(除上述區域海上部分的以外區域)。其中,2007年東北和西南兩個海區生產的原油總量為1099.8×106bbl,約占墨西哥石油總產量的98%。因此,墨西哥在墨西哥灣油氣勘探開發的總趨勢也是由傳統的陸上油田向墨西哥灣深水區進軍。
對墨西哥灣異地鹽下深水砂岩儲層的勘探是北美油氣勘探的一個新領域。鹽下勘探的主要區域為南路易斯安那大陸架,區域上該勘探帶位於一系列的陸內鹽盆地(東得克薩斯、北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鹽盆地)和得克薩斯—路易斯安那斜坡之間。
對鹽下區帶的鑽探活動始於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第一口鹽下發現井由Exxon公司在Mississipi峽谷211-1井鑽於1989年底至1990年初,鑽穿了3000ft(990m)的鹽層。Exxon公司報告中的總儲量為1×108bbl甚至更多。該遠景區在4400ft(1300m)深的水下,截止1997年已有超過30口井以鹽下區帶為目標,共有8個發現,其中至少有3個具有商業價值。根據至少25個的重要油田數據信息估計,鹽下區帶潛在的儲量為12×108bbl的油和15×1012ft3的天然氣。
近幾年勘探界已認識到鹽下構造大而簡單,與陸棚比較相似,建立了合理的深水地質模型,採用超深鑽井技術鑽了15口探井,成功率達到33%~50%,於1999年發現了Crazy Horse油田,估計可采儲量為10×108bbl,是迄今墨西哥灣深水勘探最重要的發現。之後又有一批大的發現,估計儲量達15×108bbl。另外,1991年在墨西哥灣中心Atwater峽谷63區塊沒有發現中新世香普蘭統鹽圈閉,1999年在該區塊有效應用三維地震數據後,初步界定為鹽核背斜圈閉。相似鹽核背斜在Green峽谷密西西比扇體褶皺帶區已被證實有油氣存在。2000年第一季度Texaco和Agip合鑽的Champlain井證實,Atwater峽谷63區塊中新世中期發育的優質砂岩中有較好的油氣存在。
Ⅶ 石油地質特徵
一、生油條件
江漢盆地構造發育的兩個斷陷階段的中、晚期和兩個坳陷階段的早、中期,分別發育了各具特點的生油層系,即上白堊統漁洋組、古新統沙市組上段、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及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等生油層系。現僅就新溝嘴組下段和潛江組兩生油層作簡要介紹。
下始新統新溝嘴組下段為構造拗陷階段的沉積,生油層分布面積廣,為8649km2,但厚度薄,一般150~300m,最厚350m。平面上,生油層厚度具有北薄南厚,東薄西厚的特點,缺乏明顯的生油深窪陷,相對以江陵凹陷的梅愧橋-虎渡河-資福寺向斜帶,潛江凹陷的周磯-總口向斜帶及沔陽凹陷的峰口地區,生油層較厚。
上始新統至漸新統下部潛江組生油層屬第二個斷陷-坳陷構造旋迴沉積,由於差異沉降,發育了鹹淡水介質兩種環境沉積的生油層。據統計,潛江組暗色泥岩分布面積8590km2,總體積為4415Gm3。由於盆地後期回返抬升作用不均衡,平面上形成7個孤立的成熟生油岩分布區,總面積1459km2,體積為610Gm3。
以潛江凹陷為例,潛江組和新溝嘴組生油層地球化學特徵仍有一定的差別,比較而言,潛江組有機質豐度高,達到較好-好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主要為腐泥-腐殖型和腐殖-腐泥型;新溝嘴組有機質豐度雖不及潛江組,多達到較好-較差生油岩級別,母質類型以腐殖型和腐泥-腐殖型為主。
由於剖面岩性不一,潛江凹陷不同層系生油岩的有機質熱演化特徵有別。新溝嘴組主要為砂、泥岩剖面,地溫梯度較高,平均每100m為3.1~3.5℃;潛江組鹽韻律發育,地溫梯度較低,平均每100m為2.7℃。
江漢鹽湖環境,水介質含鹽度高,易於形成強還原條件,十分有利於有機質的保存,而且鹽系沉積速率大(達0.32mm/a),使生油層迅速掩埋,烴類轉化率很高。因此,仍能生成較豐富的石油。
二、儲油條件
江漢盆地儲集層以砂岩為主,還有泥灰岩、白雲質泥岩、玄武岩及緻密砂岩等次要儲集層。
新溝嘴組儲集層:砂岩分布面積11000km2,主要分布於江陵、潛江、沔陽3個凹陷。平面上,砂岩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縱向上,砂岩中分布於新溝嘴組下段,可劃分為Ⅰ、Ⅱ、Ⅲ三個油組。總的看來,沉積相帶控制了砂岩的發育,並對物性好壞有一定影響。江陵凹陷北部磚橋、後港一帶,為三角洲平原相區,分流河道砂岩發育,是好的儲集岩分布區;沙市—李埠一線以北地區,屬三角洲前緣相,發育水下分流河道砂、河口壩、天然堤及遠岸沙壩等,屬較好儲集岩分布區。潛江凹陷的澤口、漁薪地區,屬濱湖灘砂相,是較差儲集岩分布區;老新、拖謝一帶及新溝地區屬遠岸湖灘砂相區,為差儲集岩分布區。
潛江組儲集層:砂岩主要分布在潛江、江陵、小板3個凹陷,面積約6078km2,砂岩一般厚度50~400m,其中具滲透性的砂岩30~300m,以近物源的大路口、鍾市兩地區砂岩較發育,厚度達500m 以上。主要岩性以粉、細砂岩為主,僅近物源區有少量中粒砂岩。
潛江組縱向上,自上而下從潛一段至潛四段,砂岩分布面積越來越大。且物性逐漸變差。潛江組縱向上可劃分為24個油組,39個砂組,由於沉積時水動力條件的差異,各砂組發育程度不一,分布面積有大有小,其中以潛12砂組分布面積最大,為1206km2,從平面上看,以近物源的凹陷北部的鍾市、潭口、漁薪等地砂岩較發育,自北而南各砂組、砂層依次減薄、尖滅。
三、圈閉條件
1.構造圈閉少
區域拉張應力環境,斷裂活動控制了盆地構造的形成、發育,局部構造多與斷層有關;此外,由於鹽系地層發育,因其塑性上拱,也形成了部分構造。總的看來,盆地局部構造不發育,構造圈閉數量少。已發現的構造圈閉有背斜、斷鼻、斷塊三種類型,又以後兩種類型為主,如潛江組全盆地共發現60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72%;新溝嘴組全盆地共發現113個構造圈閉,其中斷鼻佔65%,斷塊佔28%。平面上,背斜構造多分布於各凹陷的中部,且多與鹽系地層上拱有關;斷鼻多見於盆地邊緣,呈花邊狀分布。
盆地構造圈閉雖然數量少,但聚油能力較高,如潛江凹陷已探明的70%石油地質儲量位於構造圈閉內,其原因是:構造圈閉內往往是多油組多層含油,含油井段長,油層厚度大,且常具多種油藏類型等優越的聚油條件。
2.非構造圈閉眾多
江漢鹽湖沉積岩性岩相變化大。砂層總的變化規律是厚砂層比薄砂層變化快,而砂層越厚變化越快,一般以厚度1~2m砂岩分布較穩定。縱向上同一砂組往往是下部砂層變化快,上部砂層較穩定。
潛江凹陷潛江組39個砂組,上百個砂層的平面分布不一,形態多種多樣,有舌狀、指狀、樹枝狀、席狀、帶狀、透鏡狀等,造成砂岩分區內各砂組、砂層的尖滅線錯綜復雜,在構造條件的配合下,形成了廣泛分布的岩性圈閉,成群成帶分布,如凹陷北部靠近物源的鍾市、潭口地區,發育鹽湖陡坡三角洲、沿岸壩等砂體形成的地層、岩性圈閉;凹陷中部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發育砂岩舌狀體、透鏡體與構造、斷層配合形成的構造-岩性圈閉和與鹽丘有關的地層圈閉及裂隙圈閉;凹陷東南斜坡的張港、潛江、熊口一帶是區域性砂岩尖滅帶,在斜坡上形成眾多的岩性圈閉。
四、保存條件
潛江凹陷潛江組鹽湖沉積,膏鹽發育,油氣保存條件好,表現在:①鹽岩分布區內普遍具數米厚的油浸泥岩,非滲透性強。②鹽岩分隔作用,造成潛江組縱向上含油層位多(已發現22個油組含油),井段長(油層埋深最淺為738.6m,最深為3518.4m),油氣較分散。③已發現的上百條大大小小正斷層,不論落差大小,只要形成圈閉,對油氣都具較好的封堵、遮擋作用,僅個別大斷層(如潛北)由於斷層的後期活動,出現少量的油氣調整。
新溝嘴組屬砂泥岩剖面,保存條件亦好,油氣受到破壞、散失的現象少見。
五、油藏形成條件及分布規律
江漢鹽湖盆地油藏除具備一般盆地油藏形成的地質條件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油源條件上,鹽湖沉積的生油層和儲集層,縱向上被多個鹽岩層所分隔,平面上又被斷層分割成若干區塊,造成油氣運移聚集縱向受鹽層所阻,橫向受斷層所限,油氣是以分層系分區進行運移聚集的。砂岩體與生油岩體的配置關系、砂岩體的輸導能力及圈閉的聚油能力決定了油藏的規模和含油豐度。一般以以下兩種情況疊置較好:①砂體主體部位疊置於生油岩體之上,砂體分布區內具構造圈閉或側翼上傾尖滅形成岩性圈閉,形成較豐富油藏。②生油深窪陷內的濁積體-透鏡體,具良好供油條件。
在油氣分布規律上,江漢鹽湖盆地與一般淡水盆地基本一致,表現在:①生油深窪陷(有利區)控制油氣分布。如蚌湖向斜是江漢盆地潛江組生油深窪陷,其生成石油量佔全盆地潛江組生油量的90%以上。②有利相帶內繼承性發育的二級構造帶具有多種多樣的油藏類型,常常整體含油,是油氣聚集的最有利地帶。如位於蚌湖生油窪陷南緣的王、廣、浩斷裂構造帶,已發現10 多種油藏類型,縱向多油組(13個),平面上疊合連片(>30km2),含油豐度較大(平均37萬t/km2)。
總之,江漢鹽湖盆地的石油地質條件可歸納為如下特點:生多(總生油量多)排少(排烴量少);構造圈閉不發育,岩性及其他非構造圈閉眾多;油氣保存條件好,以生油深窪陷周緣油氣最豐富;油氣分布具「廣、多、薄、散、雜、碎」的特點(即「廣」,在成熟生油岩分布區內均有油氣顯示;「多」,含油油組多,油藏類型多;「薄」,油層薄,一般1~3m;「散」,縱向上分散,井段長;「雜」,油田內層系復雜;「碎」,構造上斷層多,以致塊小,油藏規模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