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塔河四區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剩餘油形式
劉中春袁向春李江龍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 塔河油田奧陶系碳酸鹽岩縫洞型稠油油藏,受多次構造運動影響,岩溶縫洞交互發育,埋深大於5300m,油水分布關系復雜、非均質性極強。儲集空間流動特徵尺度大至幾十米,小到微米量級,流動規律不同於砂岩油藏。油井的生產動態多變,開發的可控性差。為深入研究碳酸鹽岩縫洞型油藏剩餘油形式,揭示油井水淹後是否仍有利用的價值,依據油井綜合解釋資料、生產動態信息,結合對現代喀斯特地貌中岩溶縫洞與古岩溶縫洞的認識,建立了3種近井地帶儲集體簡化的地質模型,採用流體動力學理論及物理模擬實驗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鑽遇不同儲集空間的油井水淹後剩餘油存在的形式,確立了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提高採收率技術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 地質模型 物理模擬 剩餘油形式
Analysis on Formation of Resial Oil Existence and Its Effect Factors in The Forth Area of Tahe Carbonate Heavy Oil Reservoir
LIU Zhong-chun,YUAN Xiang-chun,LI Jiang-long
(Exploration & Proction Research lnstitute,SlNOPEC,Beijing100083)
Abstract In Ta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which is karstic/fractured heavy oil reservoir,higher level of heterogeneity and more complex distributing of oil and water had been formed by ancient structural action time after time comparing with other carbonate reservoirs.The reservoir depth is over 5300m and temperature is 398K.The oil viscosity is about 24mPa·s on the reservoir condition.The main flow conits include fractures and caves that their flow characteristic sizes are from several decameters to microns.The well proction performances vary rulelessly,and are difficult to be controlled.For investing the form of resial oil existence and analyzing the value in use of the well after water out,three types of simplified theorial and experimental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separately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integrated interpreting and proction performance information of wells with realization of modern and ancient karst.As to the wells drilling on different flow conit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the form of resial oil existence and its effect factors have been discussed.Meanwhile,the direction of EOR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fractured/karstic carbonate reservoir have been determined.
Key words Fractured/karstic carbonate reservoir Theoretical model Physical simulation Form of resial oil
碳酸鹽岩油氣田在世界油氣分布中佔有重要地位,其儲量占油氣總儲量的50%以上,而產量已佔總產量的60%左右[1,2]。近年來,我國碳酸鹽岩油氣田的勘探開發也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尤其是塔里木盆地的塔河油田發展迅速。截至2005年底,塔河油田累計探明石油地質儲量達6.3×108t,年產油量4.2×106t,已成為我國最大的古生界碳酸鹽岩油田。塔河油田4區奧陶系油藏位於塔河油田的中部,以艾協克2號構造為主體,為具底水的碳酸鹽岩岩溶縫洞型塊狀重質油藏。油藏埋深大於5300m,儲集類型以溶洞為主,且發育極不規則,縱、橫向非均質性強,儲層預測難度大,且油氣水關系及油藏類型極為復雜。經近10年的滾動勘探開發,暴露出鑽井成功率低、採收率低和遞減快的開發特徵。油井過早見水、天然能量不足、含水上升快;油藏最快的年遞減率高達44%,暴性水淹可使油井產量銳減70%以上;平面和縱向儲量動用程度低,平均采出程度僅9.5%[5~11]。因此,在現有油藏地質認識基礎上,研究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剩餘油形式,探索新的提高採收率方法迫在眉睫。
1 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溶洞、縫及基質岩塊的認識
測井、鑽井、錄井與油井的生產動態均表明,有些油井直接鑽遇了未充填或半充填的溶洞,直接建產;有些油井未直接鑽遇溶洞,但通過酸壓可溝通具有有效儲集能力的空間;還有少數井鑽在緻密的岩石中,即使酸壓也無法溝通有效儲集空間。認識縫洞型油藏儲集體特性、識別有效儲集空間的分布、了解剩餘油分布形態,是提高油藏採收率的基礎。
1.1 對溶洞的認識
理論上,地下古岩溶洞特點與現代岩溶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圖1和圖2是我國貴陽境內世界最長的現代岩溶雙河洞的分布及洞室情況。
圖1 雙河洞的平面分布圖
圖2 雙河洞其中一個洞室
現代岩溶發育具有以下特點:①洞穴展布受區域構造裂隙控制;②洞穴發育與地下排水系統關系密切;③多期岩溶作用形成溶洞具有多層性;④洞穴的侵蝕和沉積同步進行;⑤溶洞大多發育在褶皺的核部和近翼部;⑥大型溶洞多位於河流中、上游地區;⑦以地下河為主體,發育若干支洞;⑧洞穴規模大,最長達85.3km(雙河洞);最大洞室面積達×104m2(織金洞),高達150m。
古岩溶系統,由於長期構造運動和沉積作用,上覆岩層的關鍵層因受岩體自重重力、地應力集中以及溶洞內的真空負壓三重作用而破壞塌落。塔河4區鑽井過程中部分井具有嚴重的放空和漏失現象充分說明有未充填溶洞的存在。但測井解釋結果顯示大部分岩溶系統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充填,如T403井全充填洞高達67m,TK409井全充填洞高達75m。圖3為TK429井測井與成像測井對比解釋結果,深5420.0~5427.5m,厚7.5m,為溶洞發育段。大型洞穴內有塌陷角礫岩、暗河沉積角礫岩和砂泥岩沉積,還有緻密的灰岩(圖4)。
古岩溶系統與現代岩溶的主要區別在於洞的規模小於地面,洞的充填程度高。
圖3 KT429井測井與成像
圖4 溶洞內不同種類充填物
1.2 裂縫發育分布規律
根據塔河油田14口成像測井資料統計了裂縫的走向,結果如圖5,可以看出本區裂縫體系中以 NW-SE 向裂縫系占據主導地位,該裂縫系中又以走向為160°~180°或350°~360°的裂縫為主,NE-SW向裂縫系的發育程度要明顯差於前一裂縫系,該裂縫主要的主體走向為0~20°或180°~220°。裂縫傾角如圖6所示。大多數裂縫的傾角在60°~90°區間內,裂縫產狀大多呈高角度,低角度裂縫發育很少。奧陶系碳酸鹽岩大部分有效縫的發育主要集中在局部存在滑塌角礫現象的岩溶層段,因此裂縫在成因上主要與岩溶垮塌作用有關。
圖5 塔河油田奧陶系裂縫體系的總體走向特徵
圖6 裂縫傾角百分比
1.3 基質岩塊系統的認識
根據下奧陶統儲層岩心孔滲分析資料統計,7011 塊小樣品孔隙度分布區間為0.01%~10.8%,平均為0.96%,其中小於1%的樣品佔71.52%,1.0%~2.0%的(含1.0%)佔22.02%,大於2%的僅佔6.46%。全區6473個小樣品滲透率分布區間為(0.001~5052)×10-3μm2,其中小於0.12×10-3μm2的占樣品總數的67.14%,小於0.6×10-3μm2的佔85.68%,小於3×10-3μm2的佔94.39%,大於3×10-3μm2的僅佔5.61%,最大滲透率為5052×10-3μm2,頻率中值小於0.1×10-3μm2。岩心分析數據反映出塔河油田奧陶系儲層基質物性較差,基質孔滲對儲層孔滲基本無貢獻。
2 近井地帶簡化的地質模型及剩餘油
為了進一步揭示油井生產動態與儲集體性質的關系,揭示油井水淹後是否還有利用的價值及剩餘油形式,根據油井的綜合資料分析,建立了近井地帶4種不同的地質模型。
2.1 封閉型溶洞
封閉型純油溶洞是指不與外界溝通,內部只充滿油的溶洞。目前尚未發現鑽遇這種類型的溶洞,但尚無充分的證據排除這種洞存在的可能性。
此類溶洞完全依靠天然的彈性能量開采,彈性能包括原油的彈性能和溶洞裂縫自身的彈性能。由於無外界能量的補充,溶洞內的壓力與生產井的產量均由於天然能量的損耗而逐漸降低,直至最後停噴。
2.1.1 利用物質平衡法分析剩餘油
鑽遇此類溶洞的生產井,當井底流壓低於井筒的靜液柱壓力及井筒摩阻造成的壓力損失時,油井停噴。
pwf=Δp(靜液柱)+Δp(摩阻) (1)
對裸眼完井方式的油井,停噴時溶洞內的壓力接近式(1)表示的數值,此時根據物質平衡方程,油井的累積採油量為:
NpBo=NoBoCt(pi-pwf) (2)
此類溶洞的採收率只與溶洞內原油、岩石的彈性壓縮系數及壓降有關,符合下式: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
無論井口限制生產與否,對打在溶洞任何位置的油井,均會有剩餘油存在,且剩餘油的大小滿足:
剩餘油=(1-η)NoBo (4)
2.1.2 溶洞內流體的流動特徵
根據流體力學中伯努利方程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
計算了圓柱型溶洞中單相流體的流動特徵,壓力與流速無因次分布結果見圖7。當具有一定壓力的封閉溶洞被打開後,洞中流體的流線如圖7所示。僅在近井地帶,壓力才產生擾動;遠離井底,壓力仍然保持在初始狀態。流體的流速在無因次距離0.5m處,開始擾動,即接近溶洞二分之一的高度處。
圖7 圓柱型溶洞單井單相流體的流動特徵
2.2 底水型溶洞
底水型溶洞又分為封閉型底水溶洞和溝通型底水溶洞。其中封閉型底水溶洞是指不與外界溝通,內部包括油、水兩相的溶洞(圖8)。此類溶洞也完全依靠天然的彈性能量開采,彈性能包括原油、地層水的彈性能及溶洞裂縫自身的彈性能。溝通型底水溶洞指的是與外界溝通,又可分成兩種,一種是外界水浸量速度低於生產速度,此時溶洞依靠的天然能量包括水浸量與彈性能;另一種是外界水浸速度等於生產速度,溶洞中壓力不變,這類溶洞的開采完全依靠水驅。
2.2.1 未充填溶洞底水錐進的理論分析
對於底水型溶洞,油井產量遞減的原因,不僅是能量降低,還有出水的影響。油井出水加快了產量遞減。油井出水並不意味著油水界面一定達到井底,根據流體力學理論,油水界面處油水的速度分別為: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
水油速度比:
油氣成藏理論與勘探開發技術
塔河油田4區地下原油黏度平均為24mPa·s,如果地層水黏度近似1mPa·s,那麼相同的條件下,水的速度是油相速度的24倍。因此,當溶洞被鑽開後,由於生產井產生的擾動,井底附近必然會產生底水錐進的趨勢,同時油水密度差造成的重力分離作用,又可抑制底水錐進。
圖8 封閉型底水溶洞示意圖
此類溶洞的剩餘油不僅取決於溶洞內的天然能量,而且與底水錐進的程度密切相關。底水從生產井突破,又加速了油井停噴的進程。因此影響底水錐進程度的因素,也將影響溶洞中剩餘油的數量。此影響因素很多,包括油水黏度比、採油強度、溶洞中油水界面的高度、生產井的位置、生產井密度以及溶洞的幾何形狀等。
圖9 底水錐進實驗結果
2.2.2 未充填溶洞底水錐進的物理模擬
實驗採用真空泵產生負壓流動的方式,模擬溶洞型儲集空間的底水錐進過程。實驗用油為黏度約為15mPa·s 的白油,水為配置的礦化度為2×105mg/L的鹽水,實驗溫度為室溫25℃,實驗結果見圖9。
實驗的排量為30mL/s,即2.5t/d,產生的水錐高度約為0.01m;減小生產速度,可抑制水錐的產生;井底水錐產生的擾動范圍很小。由於油水重力分異的結果,實際產生的水錐高度遠小於理論計算的結果。若假設水錐產生的高度與生產速度成正比,則估算實際生產速度達250t/d時,產生的水錐高度也只有1m。因此,可以推測當油井處在未充填溶洞的頂部時,油井見水後剩餘油的潛力很小,且此部分剩餘油完全可以通過減小生產速度而得到有效開采。
2.3 近井縫洞型
塔河油田4區鑽遇溶洞並提前終孔的油井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油井均正常完成鑽井過程,部分井自然完井後建產,部分經酸壓後建產。岩心觀察與成像測井解釋結果對裸眼井段鑽遇的縫洞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
圖10 裸眼井段鑽遇的洞縫及簡化模型
為了理論研究,將裸眼井段鑽遇的溶洞、裂縫,簡化為一組規則的毛管流動(圖10)。依據岩心觀察統計結果,寬度大於1mm裂縫有19條,占總數 2.4%;寬度 0.1~1mm裂縫共有267條,占總數33.5%;寬度小於0.1mm 裂縫共有512條,占總數64.2%。
根據流體力學理論,按照岩心統計的縫比例,不同尺度縫洞對進入裸眼井段總流量的貢獻不同。結果表明:有洞存在時,即使只有一個,當洞的尺度大到一定程度,如洞的尺度大於50mm時,對總流量的貢獻已大於95.96%。就是說,當洞的尺度大於50mm時,油井的總產量主要來自於洞,而縫的貢獻較小。剩餘油的主要形式包括底水未波及的縫中剩餘油、波及過大孔道的壁面,數量取決於非均質程度與油水黏度比。
按上述洞縫尺寸與比例,近井地帶洞縫儲量的比例分布見圖11。當溶洞的尺度為1m時,溶洞內儲量占總儲量的82%,縫中儲量僅佔17.8%;當溶洞的尺度降到50mm時,洞儲量占總儲量的比例降為18.7%,縫中儲量上升至81.3%。盡管裸眼井段中當洞的尺度降到50mm時,洞對總流量的貢獻仍較高,但洞內的流體被底水驅替以後,縫內的儲量也是不容忽視的。
圖11 單位岩石體積不同尺度溶洞占儲量的百分數
2.4 近井裂縫型
塔河油田4區大部分油井是酸壓後建產,即在鑽井過程中未鑽遇有效的儲集空間,經酸壓後溝通了有效儲集空間建產(圖12)。為了研究方便仍將其簡化為一束毛管。
圖12 裸眼井段鑽遇裂縫及簡化模型
由於碳酸鹽岩表面具親油性,底水驅替裂縫內原油時,毛管力為驅替的阻力,在裂縫壁面必然會留下剩餘油膜。親油、親水孔隙中水驅油過程的對比見圖13。
圖13 不同潤濕性模擬孔隙模型中油水的分布
仍然按照上述分析的裂縫分布比例,不同油膜厚度的剩餘油百分數見圖14。可看出對於一定體積的裂縫儲集空間,假設底水波及的范圍達到100%,僅按不同厚度的剩餘油膜計算,當油膜厚度達到0.1mm時,剩餘油百分數接近50%,當油膜厚度降到0.01mm時,剩餘油百分數能達到26%。而油膜厚度不僅與岩石的潤濕性有關,而且取決於驅替速度。況且底水不可能百分之百驅替裂縫孔隙,因此裂縫型儲集空間的剩餘油也是相當可觀的。
圖14 不同油膜厚度的剩餘油百分數
3 剩餘油產生因素及提高採收率途徑
根據地質模型的剩餘油分析,目前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提高採收率的關鍵問題為:①油井未能有效溝通有效儲集空間;②油井即使溝通了有效儲集空間,但由於底水錐進或天然能量不足,仍可產生大量的剩餘油。對於已動用的儲量,底水碳酸鹽岩油藏剩餘油的影響因素包括能量及底水的驅替程度兩個方面,影響底水驅替程度可以從掃油效率和洗油效率兩個角度分析,結果如圖15。油藏天然能量大小、非均質程度、油水黏度比是影響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動用儲量採收率的三大關鍵因素。
圖15 縫洞型油藏影響採收率的因素及提高採收率的途徑
因此,針對此類油藏,應當結合剩餘油形態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以「整體控水壓錐、提高油井平面和縱向上儲量動用能力」為近期目標,「補充能量」等提高採收率方法為後續保證的研究工作勢在必行。具體可分兩個階段進行,一是天然能量階段,包括加密井、縱向分層開采、側鑽水平井、酸壓、堵水等技術研究;二是人工補充能量階段,可能採用的方法包括注水、注氣、注稠化劑,以及活性劑等。化學法風險較大;注氣雖然對底水且具有垂直裂縫的油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對埋深超過5300m的油藏,要求較高注入壓力的注入泵限制了該方法的應用。因此,注水仍是風險小、成本低的首選方法。但常規油藏成功的注水經驗已不適應無法判斷連通性的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3,4],因此,新的、有效的注水方法的研究迫在眉睫。
4 結論與認識
(1)油井水淹,只表明出油大通道水淹,並不意味著儲集空間完全水淹。
(2)主體剩餘油主要有5種形式:①因儲集空間尺度差異而產生的底水未波及剩餘油;②油井未處洞頂,水淹後未充填溶洞的頂部剩餘油;③未充填溶洞因底水錐進的剩餘油;④水波及過後的殘余油膜;⑤能量嚴重不足的各類儲集空間內剩餘油。
(3)提高採收率技術研究應當針對不同類型的剩餘油形式,以縫洞流動單元為基礎,確定以「整體控水壓錐、提高油井平面和縱向上儲量動用能力」為近期目標,「補充能量」等提高採收率方法為後續保證的提高採收率方法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趙樹棟等.任丘碳酸鹽岩油藏.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2]中國石油學會編.碳酸鹽岩油氣田開發.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88.
[3]DeZabala E F,Kamath J.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Waterflood Behavior of Vugular Carbonates.paper SPE 30780 presented at the SPE Annual Technical Conference & Exhibition held in Dallas,U.S.A.,22~26.October,1995.
[4]Egermann P Laroche C Manceau E Delamaide E Bourbiaux B.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y of Water-Gas Imbibition Phenomena in Vuggy Carbonates.paper SPE 89421 presented at the 2004 SPE/DOE Fourteenth Symposium on Improved Oil Recovery held in Tulsa,Oklahoma,U.S.A.,17~21 April,2004.
[5]成毅,鄒勝章,潘文慶等.古潮濕環境下碳酸鹽岩縫洞型油氣藏結構模式——以塔里木盆地奧陶系為例.中國岩溶,2006,(3):250~255.
[6]王鵬,劉興曉.輪南古潛山岩溶縫洞系統定量描述.新疆石油地質,2003,(6):546~548.
[7]林艷.塔河油田奧陶系縫洞型碳酸鹽岩油藏的儲層連通性及其油(氣)水分布關系.中外能源,2006,(5):32~36.
[8]魏歷靈,康志宏.碳酸鹽岩油藏流動單元研究方法探討.新疆地質,2005,23(2):169~172.
[9]任玉林,李江龍,黃孝特.塔河油田碳酸鹽岩油藏開發技術政策研究.油氣地質與採收率,2004,11(5):57~59.
[10]譚承軍,杜玉山,鄭艦.對塔河 A區碳酸鹽岩油藏注水開發試驗的幾點思考.新疆地質,2005,23(1):92~93.
[11]李江龍,黃孝特,張麗萍.塔河油田4區奧陶系縫洞型油藏特徵及開發對策.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5,26(5):630~633.
[12]田平,許愛雲.任丘油田開發後期不穩定注水開采效果評價.石油學報,1999,20(1):38~42.
⑵ 科拉鑽井為什麼不繼續鑽了它那裡有什麼
其實下邊什麼都沒有,因為那裡的岩石結構不同於其他,硬度太高連壞好幾個鑽頭沒有取得一點進展,無奈只能放棄
⑶ 該地蘊藏35億噸石油,夠人類使用百年,為什麼無人開采
因為開采成本非常高昂,不值得為開採石油耗費如此龐大的資金。
另外,新疆的石油開采工程並不像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容易。中東地區的石油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基本都隱藏在表層,開采起來不會很困難。而我國新疆地區,由於地表下層,石油基本都隱藏在地下很深的位置。開采出來需要很高超的技術,數量龐大的人員和無法計量的金錢。
⑷ 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真的夠人類使用100年嗎
是真實的,而且已經證明,但是沒有人敢去冒險跟使用,地獄之門的大火據說發生在 1971年前蘇聯時期,因為當時的時候,一個探測器在這片沙漠中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後來,前蘇聯運送設備並計劃開采這個地方,但在鑽井過程中,沙子坍塌,形成了一個約 70米米深的坑,無數液化石油氣因害怕對當地居民造成傷害而泄露出去。
這里是卡拉庫姆沙漠,面積 350,000 平方公里,其中 70% 以上在土庫曼,土庫曼是東亞五大著名國家之一,一半以上的領土實際上是一片無盡的沙漠,這讓人們感到絕望,然而,讓土庫曼更加絕望的是,很明顯,該領土上有大量的液化石油氣資源,但是它們不能被使用。
關於沙漠內發現35億噸石油真的夠人類使用100年嗎的問題,今天就解釋到這里。
⑸ 卡拉庫姆沙漠發現35億噸石油,為什麼沒有人開采
在土國這個國家的卡拉庫姆沙漠發現了三十五億噸的石油,卻沒有人來開采,這是由於受到條件的限制,那裡的環境非常惡劣,每年的降水量還沒有兩百毫米,乾旱以及水資源的缺乏,是不利於生存的。這個沙漠在白天氣溫可以達到六十度,夜晚卻是零下攝氏度,這種環境對於工作人員來講是有很大風險的,因此沒有人敢不顧生命危險去開采這個石油的。
不過有一點可以明確,即便這個天然氣坑洞的儲量真的相當於35億噸石油,那麼也不夠人類使用一百年,因為35億噸大概是2000年左右的全球每年消耗量,也就是說現在這些儲量不夠人類使用一年,因此為了這些石油搭上自己的命這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