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安旅遊,有什麼值得一去的地方
延安有非常豐富的旅遊資源,全市境內有歷史遺跡5808處,革命紀念地445處,珍藏文物近7萬件。有歷史文物保護景點848處,有保存完好的宋代石刻群洞18個,石窟寺14處,有建於唐代的寶塔等12處古建築,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延安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第一號古墓葬——軒轅黃帝陵(5A)、寶塔山景區(4A)、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鍾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4A)、全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乾坤灣)、延安國家森林公園、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等。延安是中國紅色旅遊景點最多、內涵最豐富、知名度最高的紅色旅遊資源富集區,有棗園革命舊址(4A)、楊家嶺革命舊址、王家坪革命舊址、鳳凰山革命舊址、南泥灣、清涼山、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新聞紀念館、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等等,紅色旅遊資源數量占陝西省紅色資源總量的72%,是全國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革命遺址群,被授予「中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稱號。2012年延安全市年接待中外遊客人次已突破2000萬。2013年,黃龍山國家森林公園順利通過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專家驗收。
安塞腰鼓、洛川蹩鼓、陝北說書、安塞剪紙、陝北秧歌5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21個民間藝術品種被列入省級民間文化保護項目。
人文景觀
黃帝陵(AAAAA)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Huangdi;YellowEmperor)軒轅氏的陵墓,相傳黃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為衣冠冢。位於陝西省延安市黃陵縣城北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為全國首批確定的5A級旅遊景區。黃帝陵古稱「橋陵」,為中國歷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黃帝的場所。據記載,最早舉行祭祀黃帝始於公元前442年。自唐大歷五年(770年)建廟祀典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
寶塔山景區(AAAA)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又稱為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是名城延安的標志,是中國革命聖地的象徵。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鍾,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為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郁,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志性建築,曾經為第二套人民幣貳圓券的正面圖案。
鍾山石窟——敦煌第二
鍾山石窟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西北佛教傳播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位於陝西省子長縣城西15公里處的鍾山南麓,又名萬佛岩、普濟寺、大普濟禪寺、石宮寺。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見的石窟,藝術價值不在莫高窟、龍門、雲崗石窟之下」、「第二個敦煌」。
太和山
太和山又名清涼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里山勢高聳,風景別致。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築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四周牆壁上雕刻有神態各異的大小佛像萬余尊,山頂有太和宮,西有屍毗岩、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清涼山東側是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台、新華通訊社總社、解放日報社、新華書店等革命文物舊址。
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
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位於延長縣城西石油希望小學操場,延長油礦的前身「延長石油官廠」,創建於1905年,是中國陸上開發最早的油田,迄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延安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延長油礦是中國石油工業之母。
秦直道
陝北俗稱「皇上路」「聖人條」,是秦始皇於公元前212至公元前210年命蒙恬監修的一條重要軍事要道。其道歷經2000年風雨,大部分路面仍保存完好,多處堅硬的路基上只有雜草衍生,竟未長喬木,尤其是甘泉縣境內的方家河秦直道遺跡,跨河引橋橋墩依然存在,夯土層十分清晰。如今,部分完整的秦直道已被列入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然景觀
黃河壺口瀑布(AAAA)
中國黃河上的著名瀑布,其奔騰洶涌的氣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位於黃河中游,秦晉大峽谷中段,總面積約60平方千米。號稱「黃河奇觀」,是黃河上唯一的黃色大瀑布,也是中國的第二大瀑布。以壺口瀑布為中心的風景區,集黃河峽谷、黃土高原、古塬村寨為一體,展現了黃河流域壯美的自然景觀和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積淀。1988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1年被評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2002年,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延川黃河蛇曲是發育在秦晉大峽谷中的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體,規模宏大,是中國幹流河道上蛇曲發育規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黃河流經延川縣境形成「S」形乾坤大轉彎,古稱河懷灣,其得名於天地、日月、陰陽、剛柔、乾坤之象。黃河在這里陡然急轉,形成了320度大轉彎,被稱之為「天下黃河第一灣」。2005年8月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審核通過,成為第四批國家地質公園。
延安國家森林公園
位於陝西省延安市,1992年建園、面積為5446.67公頃。森林覆蓋率為55.6%,是國家惟一的城郊生態型森林公園。
魏塔古村落
魏塔村古樸,寧靜,原生態。
沒有城市的喧囂和擁堵。人置身於此,輕松、自由,可尋找到一片心靈寧靜的歸宿,吸引了大量畫家寫生、攝影以及電影拍攝。延安大學藝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院附中、陝西國畫院等在此掛牌並確定為寫生創作基地。先後有許多畫家來此寫生,著名的就有李愛國、袁武、許勇、孫志鈞、陳鈺銘、李乃蔚、鄒立穎、馬新林、邢慶仁、范華、陳曉光、盛沉、張春華、鍾劍秋、廖哲林(台灣)等人,創作了一批批優秀作品。魏塔成了名符其實的「畫家村」。
萬花山
位於延安市城區西南方向杜甫川,距市區20公里,以漫山遍谷的野生牡丹而聞名。這里是中國四大牡丹源生地之一,傳說這里還是是巾幗英雄花木蘭的故鄉。這里集中了上萬株野生牡丹,每年的春夏時節,奼紫嫣紅的牡丹競相盛放,香氣襲人,美景怡人。1939年5月,毛澤東、周恩來、朱德、任弼時、林伯渠等就曾徒步到萬花山觀賞牡丹。
革命遺跡
棗園革命舊址(AAAA)
中共中央書記處所在地。位於延安城西北8公里處的棗園村。
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園,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後,為中央社會部駐地,遂改名為「延園」,現舊址大門石柱兩側尚有康生所書「延園」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繼續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並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准備。
延安革命紀念館(AAAA)
國家一級博物館。建於1950年1月,原館址在南關交際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最早建立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遷往楊家嶺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址。郭沫若1971年來延參觀時題寫館名。主要宣傳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一號工程」。
楊家嶺革命舊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和中共中央機關在此居住。這期間,中共中央繼續指揮抗日戰爭敵後戰場並領導了解放戰爭,領導了大生產運動和整風運動,召開了黨的「七大」和延安文藝座談會。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禮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禮堂隆重召開了黨的第七次代表大會。
鳳凰山麓革命舊址
中共中央駐地舊址,位於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腳下,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後的第一個駐地。在此居住期間,毛澤東寫下了《實踐論》《矛盾論》《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反對自由主義》《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陝甘寧邊區政府、第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布告》《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戰爭與戰略問題》等著作。
王家坪革命舊址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這里是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司令部(後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的所在地。也是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葉劍英、王稼祥等領導同志和中央軍委及八路軍總部所屬機關負責同志住過的地方。
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
位於延安城東北5公里橋兒溝,現保存有天主教堂一座和石窯洞數十孔,是當時延安惟一的地道的西式建築。屬1961年國務院頒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藝」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綜合性藝術學校。1940年,毛澤東題寫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
南泥灣革命舊址
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南泥灣是中國共產黨軍墾事業的發祥地,是南泥灣精神的誕生地。
延安新聞紀念館
延安新聞紀念館位於延安城區清涼山南麓,是由中宣部、廣電總局、新華社、人民日報社、新聞出版署等部門(單位)共同籌資修建而成,是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專題紀念館。
「四.八」烈士陵園
1946年4月8日,參加重慶國共和談的中共代錶王若飛、秦邦憲等乘坐美式運輸機由重慶飛返延安。因雲霧蔽日,飛機迷失方向,誤撞山西興縣黑茶山,包括4名美軍機組人員在內的17人全部遇難,史稱「四·八」烈士。「四·八」烈士陵園是全國第一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
中國抗日軍政大學於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稱「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次年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長林彪。至1945年抗戰勝利,總校先後辦學八期,並在全國創建了12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一所附設中學,培養了十多萬名德才兼備的軍政幹部,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政人才基礎,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 延安海拔多少米
延安海拔1101米,氣壓89KPa,經度109.48158,緯度36.556772。
延安屬於暖溫帶,氣候較為乾燥,早晚溫差較大,年均無霜期170天,年均氣溫9.2℃,年均降水量500多毫米。延安礦產資源豐富,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大陸第一口油井位於本市延長縣,石油開發已有百年歷史。
延安土地遼闊,光照充足,是世界最佳蘋果優生區,蘋果、紅棗等農產品品質優良,享譽海內外。「延長石油」、「洛川蘋果」均被授予中國馳名商標。延安人文旅遊資源獨具特色,發展旅遊業具有廣闊前景。
以中華民族聖地黃帝陵、中國革命聖地延安、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為主體的旅遊資源馳名中外,陝北民歌、陝北大秧歌、安塞腰鼓、農民畫、剪紙等民間藝術久負盛名,是西部地區獨具魅力的旅遊勝地。市內有歷史遺跡5808處,革命舊址445處,珍藏文物近7萬件。
(2)延安地區石油井有多少米擴展閱讀:
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
黨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 。境內有各類文物遺址點8545處,其中革命遺址445處。 2017中國年度文化影響力城市。
延州和延安之名始見於《隋書》。《地理志》雲:「延安郡,後魏置東夏州,西魏改為延州,置總管府。開皇中,府廢統縣十一,戶五萬三千九百三十九。大業三年(607年),在膚施置延安郡。」
3. 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是何時鑽成的
黃龍縣歷史名勝
在陝西省黃龍縣,有幾處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值得探索。首先是小寺庄石窟,它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縣城北35公里處,也稱為聖壽寺石窟。這個石窟高2.6米,寬2.7米,深3.5米,內雕有九尊石刻,包括釋迦牟尼佛、迦葉、阿難等,展現了北宋初期的藝術風貌。窟門外西側,彌勒佛坐像靜立,東壁上的題刻揭示了其建於北宋咸平三年。
延安城內的寶塔山摩崖石刻,被譽為"嘉嶺第一勝境",擁有九組宋代石刻,其中范仲淹的「嘉嶺山」題字,以其遒勁有力的字體,展示了北宋時期的文化風采。鐵邊城遺址則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夏時期建於1058年,古城牆、烽火台和窯洞等遺跡見證了歷史的滄桑。
子長縣的子長鍾山石窟和普同塔也極具價值。子長鍾山石窟,建於宋英宗治平四年,窟內萬佛洞的雕塑精美絕倫,人物形象生動。普同塔,六邊七級實心塔,塔身和塔剎的雕刻藝術展現了宋代的建築風格。惠善大和尚塔則是明成化年間的作品,保存良好。
延安的延長縣是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所在地,1907年在此鑽成的「延一井」見證了中國石油工業的起步。而吳起鎮革命舊址則是紅色歷史的重要紀念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曾在此駐扎並制定戰略決策,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這些歷史名勝不僅是藝術的瑰寶,也是歷史的見證,為後人展示了黃龍縣豐富的文化積淀。
(3)延安地區石油井有多少米擴展閱讀
黃龍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位於陝西省中北部,延安市東南緣。西接洛川、南與白水、澄城、合陽毗鄰,東臨韓城、北靠宜川。全縣轄2鎮11鄉、5個居民委員會、110個行政村,總人口4.6萬人,區域面積27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602毫米。無霜期長達186天。 境內群山綿亘,林木豐蘊,資源廣博,風光秀美,著名的瓦子街戰役就在這里打響。
4. 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石油這種資源
1. 石油資源的最早發現
中國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延河流域,據東漢歷史學家班固所著的《漢書·地理志》記載,這里有可燃的洧水,這可能是對石油最早的記載。
2. 石油的科學命名
北宋科學家沈括在1080年考察延河流域後,在其著作《夢溪筆談》中首次綜合了多種名稱,提出了「石油」這一科學術語,預言石油將在未來廣泛應用。
3. 石油的開采歷史
中國是最早開採石油的國家之一。早在1303年,延長縣就有石油井的存在,這在《大元一統志》中有記載。1907年,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在延長縣七里村打出。
4. 石油的利用與加工
中國古代很早就發現了石油的可燃性,並將其用於照明。唐宋時期,陝北人民已能利用固態石油製作蠟燭。明代時,人們已能從石油中提煉燈油。沈括還發明了用石油煙炱制墨的工藝。
5. 石油的其他用途
石油在古代還被用作葯物、軍事用途、潤滑劑、防腐劑、粘合劑等。古代人們還將石油稱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
總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古代的發現和利用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5. 哪個國家最早發現石油這種資源
世界上最早發現的石油是在中國現今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延河流域。據東漢(公元32—92)著名歷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地理志》記載「上郡高奴縣(指延安一帶),有洧水,肥可燃」。據考證,這是目前對石油最早的記載。
世界上第一個為石油命名的人,是我國北宋大科學家沈括,他在1080年到延河流域考察後所著《夢溪筆談》中記載,「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此物後必大行於世。」第一次綜合了「可燃水」、「肥」、「石漆」、「石蠟水」等名稱,提出了「石油」這個科學的命名。
我國又是開採石油最早的國家,1303年前,延長縣就有石油井的存在。據1303年成書的《大元一統志》記載,「在延長縣南迎河,有鑿開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癬」,又「延川縣西北八十里,永坪村有一井……」。1907年,我國大陸第一口油井在延長縣七里村打成。原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在1985年曾為現存延長縣西橋小學校園內的這口油井題了「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的字。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的國家之一。
我國古代較早發現石油的地方有三處,即今陝西延安、甘肅酒泉、新疆庫車附近。其中以延安地區為最早。《漢書-地理志》記載:"高奴,有洧水,可〓",人們"接取用之"。高奴在今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為"燃"字的古寫。此處說的可燃之物,就是漂浮在洧水水面上的石油。這里不但記載了約2000年前在陝北地區發現了石油,還認識到石油的最重要性質棗可燃性。
比陝北石油的發現稍晚,約1700年前人們在甘肅酒泉地區發現了石油;約1100年前,又在新疆庫車一帶發現了石油。
石油在古代曾被稱為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等。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首先使用了"石油"的名稱,指出"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並預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
我國古代不僅很早就發現了石油,而且很早就開始了對石油的利用。
我國古代認識到石油的可燃性後,即將它用於照明。唐、宋以來,陝北人民已能利用含蠟量極高的固態石油製作蠟燭,稱為"石燭"。明代的《格古要論》還記述了陝北人民將石油煎制後用於點燈的情形,說明我國最遲在400年前已經發明了從石油中提煉燈油的技術。這是石油加工和應用上的一個重大進步。
北宋科學家沈括,曾發明用石油煙炱制墨的工藝。這是我國古代石油利用的一個獨特方面,也是世界上以石油造炭墨的開始。古代曾把石油當作葯物來殺蟲治瘡。從公元六世紀起,史籍中不斷有石油用於軍事的記載。此外,我國古代還把石油用作潤滑劑、防腐劑、粘合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