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石油工人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果真如外界傳說的「人人月入過萬」嗎
人總是特別的奇怪,對於自己不了解的行業或者是只是看到了一個表面現象,就對別人的工作胡亂的進行猜想。相信很多人對於石油工人都有一個誤解,那就是他們覺得石油工人個個都是月入過萬的,畢竟對於石油這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燒錢的地方,而且石油工人也是特別辛苦的,對於月入過萬當然是比較輕松的。
對於大部分在國內工作的石油工人來說,他們的工資都是一般化的,當然也不缺乏部分油二代,由於福利高,退休工資高,他們的父輩財富累積比較高,因此而也總是開著豪車住著比較好的房子,但其實這跟他們自身的工資待遇並沒有多大的關系。其實說實在的,現如今很多使用工人所付出的努力和他們的工資是不掛鉤的。畢竟我們知道在一線的石油工人不僅工作環境十分的惡劣,而且也是有一定危險性的。
❷ 石油女人的品質有哪些
執著、刻苦、甘於奉獻等。石油女人是指在石油行業從事生產、管理、科研等工作的女性,石油女人的品質有:執著、刻苦、甘於奉獻等。石油女工是一群勇敢、堅強、有信念的女性。
❸ 石油人的故事100字
翻過那座山還是山,路好像沒有了盡頭,時間也彷彿開始停滯。烈日的暴曬讓一切都沒有了生機,孤獨遊走在每一絲空氣中,而比遠方更遠的還是遠方。在這片古老的川中土地上,有一群人遠離了家鄉親人,遠離了城市喧囂,遠離了燈紅酒綠。他們常年駐扎在荒蕪的野外,不管風吹日曬每天都按時作業。他們是一群石油人,一群離我們很遠又離我們很近的人。
如果沒有親戚或朋友是他們中的一員,我們其實對石油人和石油工程知之甚少。最多我們可能從電視或者廣播上零星聽到關於他們的消息。而且必定是有重大的發現我們才會注意到。比如說那個地方又發現大的油氣田了,那個地方的鑽井又出油了等等。除此之外好像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太多關於他們的趣事。有時候想想其實也難免,有油氣田的地方畢竟都是偏遠的地方,遠離了城市,遠離了輿論中心,自然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個群體。但我們的生活好像又和石油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加油站到輸氣站,從身上的衣服到居家的用品,每一樣都和他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他們的生活又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鑽井隊的王隊長已經記不清又多少次踏過那條小路了,生活的艱苦其實都不難忍受。但有時候那種深深的孤獨感總是莫名地襲來。上次回家已經是幾個月前了吧,母親身體不大好。他一直很是掛念,但又有什麼辦法呢?鑽井的石油工人又不像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那樣方便,尤其這種勘探期的工作更是辛苦和繁忙。王隊有時候也在想,要是自己在城市裡工作就好了,這樣的話把母親接過去,可以隨時隨地照顧她。母親老了,辛辛苦苦一輩子。晚年本該是享享清福了,但自己做的這份工作真是不能好好盡孝。其實很多時候他自己都心酸,上次回家和母親聊天,老人家還說自己身子骨很硬朗呢。她說兒子做的是大事,不要因為家裡什麼的把工作耽誤了。其實他自己比誰都清楚,母親的身體真的不硬朗了。也許以後見面的日子都屈指可數了。最終他還是安排好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後走向了工作崗位。
有時候事情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好,有時候事情比我們想像的要糟糕。你永遠不會料到,下一個等待你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那年五月底,專層井很順利地進入試油階段。但又恰好趕上了持續暴雨,探井現場一片汪洋。道路被淹,橋梁沖毀,施工車輛無法進入現場。王隊和隊員們奔赴現場搶險,在泥濘中艱難地步行前進。搶險工作從早上干到晚上,休息後接著又得干。很累啊,但是不能不幹對不對,不然就是前功盡棄。這時候不堅守,那等到什麼時候堅守呢?
王隊還是聽到了他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接到電話的一瞬間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母親可能不太好了,他甚至有一瞬間大腦呈現出空白狀態。雖然家裡人說不要太擔心,但是那怎麼可能不擔心呢?都那麼大歲數的人了,一旦有個大病可能就永遠起不來了。但這時候正處在勘探最緊張的時候,他不可能離開工地的。一邊是責任,一邊是牽掛。人啊,總是要經歷一些煎熬不是嗎?誰知道他那些天是怎麼過來的呢?但是我們知道王隊從來沒有在工作上又絲毫鬆懈,他一如既往地嚴謹,一如既往地堅守。當最後工作結束他趕回家裡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病危了。那一刻他哭的像個孩子。愧疚?自責?無奈?也許是有的吧,但肯定不會是全部,沒有經歷過你永遠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選擇了堅守崗位。
80後,思維最活躍的一代人。對於這個群體來說,他們趕上了時代的轉型期。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有希望也有壓力。總體算是好的吧,畢竟時代進步了。他們面對的是更多的選擇,很多人從農村走向了城市,從學校畢業後選擇工作也有了更廣闊的渠道。金融,互聯網這些新興的行業對吸引著無數的人。相對於傳統行業,尤其是做一名工人他們已經沒有了多少興趣。
但是在西二線南昌——上海支幹線的末站。這里卻有著一支最年輕的隊伍,他們大都是80後,平均年齡26歲。他們肩負的責任是向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市輸氣。這里是中亞天然氣向上海供氣的「最後」一班崗。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草,現在各種管道井然有序。也許他們也不曾想到,這里將是他們燃燒青春的地方。也許他們也不曾想過自己會進入一個「傳統」的行業。但是既然選擇了,那就必須走下去。想起以前為之奮斗的艱苦經歷,如今他們總是倍感欣慰。這是一個需要堅守的行業,也是一個需要堅守的崗位。這里沒有互聯網行業有那麼多「故事」可講,也沒有金融行業有那麼多的誘惑和驚濤駭浪。但正是因為他們耐得住寂寞,才讓這份看似平凡的重要工作閃爍著迷人的光芒。你看,不遠處就是中國的名片和窗口。我們在這里為它的正常運轉站崗和堅守。
漠河,中國大陸的最北端。這里是很多人夢想中的旅遊勝地。這里給人的聯想是皚皚白雪,是漫長的冬季,是風景如畫。隔著黑龍江往北就是俄羅斯。冬天的時候這里可以達到零下四十度,而且這里多風。對於很多人來說,喜歡這里是因為可以在氣溫不那麼低的時候來看一看美麗的風景,來避避暑。但如果真要在這里常年駐扎和工作,估計沒有多少人願意。但在這里,同樣有一群人石油人在堅守。
管道班的吳班長總能想起一些趣事,也總能想起那凜冽的風,那厚厚的積雪。漫長的冬季是最艱苦的歲月,但巡護的重點也在這個季節。某些路永凍層經久不化的冰雪意味著除了步行,沒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可以利用。一百多公里的管線需要巡護,那有多少米要用腳步去丈量呢?在陡峭的山坡上總有他和同事的腳印。
他說同事曾經在爬上某個高點後,向著大慶方向堆了一個雪人。並寫下了六個大字「我在這里堅守」。是的,你們在堅守,和那個可愛的雪人一起在堅守!守護一份責任,守護一份孤獨,守護一份榮耀。
❹ 石油人的歌 歌詞
石油人的歌
作詞:鄭南 作曲:田歌
演唱:王宏偉
走進石油門
擁有了奉獻的心
苦在離家走四方
樂在油田井成林
伴:走進石油門
擁有了奉獻的心
苦在離家走四方
樂在油田井成林
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勇於擔重任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伴: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勇於擔重任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久當石油人
扎穩了做人的根
常以青春換成功
常把黃昏當早晨
伴:久當石油人
扎穩了做人的根
常以青春換成功
常把黃昏當早晨
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是遠征的人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伴:嘿 石油人那是這樣的人
石油人是遠征的人
石油人是這樣的人那
就是這樣的人
就是這樣的人
http://music..com/song/53305117
❺ 我眼中的石油人四百字徵文怎麼寫
以下是一篇四百字的徵文,描述我眼中的石油人。
我眼中的石油人,是勇敢、堅韌和奉獻的化身。他們在鑽井平台上,面對惡劣的天氣和危險的工作環境,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地工作著。他們在油田上,日夜不息地奮戰著,不畏艱險,不怕辛苦,為了采出更多的石油,為了保障國家的能源安全,他們無私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我眼中的石油人,是技術和智慧的化身。他們在石油行業中擁有著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技術功底,他們不斷地鑽研新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為石油行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他們還注重團隊合作,相互協作,共同攻克難題,為石油行業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眼中的石油人,是愛崗敬業的化身。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充滿熱情和責任感,時刻保持著高度的工作狀態,為了保障生產和安全,他們不惜加班加點,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和敬業精神。他們把自己的事業視為人生的一部分,為了石油事業的繁榮和發展,他們願意付出自己的一切。
總之,我眼中的石油人是一群默默奉獻、勇敢無畏、技術精湛、愛崗敬業的人們。正是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才有了今天的石油行業的蓬勃發展,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❻ 石油工人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果真如外界傳說的「人人月入過萬」嗎
石油工人工作條件異常艱苦,長期遠離城市,紮根荒漠危險性還高。也不是人人月入過萬。
引文:又到一年畢業季,今年三桶油擴招,將有大量的石油專業的學生進入石油行業,很多人在網上說鑽井工人的工資高,真實情況真是這樣嗎?
鑽井風險系數可能僅次於煤礦,盡管每個小組都配備有安全官員、安全監督員和非常標准化的hsse管理系統。公司每年都有月度檢查、季度檢查、半年度檢查等檢查和評估。基層隊的經歷肯定很深刻,但是每年的安全事故還是很多的,可以查查新聞。
你還覺得鑽井工人工資很高嗎?
網友摸微溫:一線工作者太辛苦了,拿不到比例回報!一個月一萬不算太多,關鍵還是各種危險。
❼ 在盤錦,為什麼當人們說自己是「油田」的時,會很自豪
六十年代中國地質勘探發現遼河濕地溫藏著豐富的石油,七十年代,石油部派出大港6041前往遼河進行勘探打了第一口井,發現盤山縣興隆台周圍溫藏著大油田,先後發現曙光、歡喜嶺、高升、茨榆坨、沈北油田,石油部派出大慶、大港、新疆、江漢油田鑽井隊和油建來遼河大會戰,1984年建立盤錦市。盤錦是以油建市的中國最年輕的新型化工城市。所以,盤錦說自己是「油田」的很自豪。
怎麼還不能驕傲了呢?我為祖國獻石油,我的父輩曾經為之奮斗過,親眼見證盤錦從一片蘆葦盪發展成現在的石油城,哪怕如今油田榮光不復,他也還是遼寧爭氣的孩子!
我就是盤錦人,我可以給你解釋為啥油田人有自豪感,其實主要就是收入問題,一個油田的一線工人,不算灰色收入,就是單位給的薪資和年終獎,一年的收入能頂非油田普通職員兩年左右的收入,這就是油田人自豪的主要原因。
盤錦市是一個因油而生的新興城市,首任市委市政府領導都是遼河油田的領導兼任,當年(1984年)油田的人口, 社會 產值貢獻率都占絕對優勢!所以在盤錦市油田人很自豪!
盤錦在六七十年代被定位為南大塃,當發現石油後首先當地的交通有了逐步的改蓋和發展,同時也帶動了地方經濟不是,也有了渤海灣三家的工業化進程,遼河在七十年代會戰初期地方從糧油肉蛋的供給上也是盡了很大努力的,當地市民的肉是定量供應的,石油一線工人的供應卻是多岀一份的,當然這也得益於上級的勾通和安排,當時的國有大企業與地方經濟的效應也還沒有顯現岀來,要說石油與地方相比唯一自豪的是工資鉸高點,也只是多了個野外津貼18元而己,可工作環境卻並不令地方上高看,凸出的一點是一線青年工人是說不來地方女青年的,那一身油衣服早嚇跑了地方女青年喲,咱那時正值青年對此真是一言難盡!只是進入八十年代後國家提高了石油人的生活待遇比如結婚就能分套房卻是拉開了與地方的差距,也就是這個層面有一定的自豪感而已,隨著國家整體經濟的進步這種自豪感逐步也與地方扯平了,及至當下國際石油行情的起伏渤海灣三家風光不再也,甚至
:咱現的退休工資與地方上比已很羞人了……
作為石油行業的一分子,都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在國家經濟發展需要石油的時候,石油工人在生活環境及其困難的情況下,開發了大慶油田,基本上解決了國家用油的問題,並涌現出一批吃苦耐勞的鐵人式的英雄人物,石油業績得到黨中央的肯定。盤錦遼河油田是1970年發現的,匯集了從各油田抽調的施工隊伍進行會戰,硬是在這片俗稱的南大慌鹽鹼地,開發了遼河油田,由當年年產600多萬噸以每年增產100萬噸的速度成為當時中國第三大油田。正是有了石油,加上隨油而起的化工,奠定了盤錦建市的基礎。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成立了盤錦市。所以,在盤錦,提到自己是石油人自然會感到自豪。這與掙錢多少無關。現在在油田二線單位工作二十多年的職工,每月到手的工資只有一千多到二千多,沒有其它企業職工多,但只要是油田職工,就會有發自內心的自豪感……
石油行業工作的特點是收入穩定,
但是收入並不一定不很高。
曾經 ,作為油田人,我真的很自豪,但不是現在,如今親戚朋友聽到油田二字, 即使不說破,眼裡的不屑還是溢出言表。
坐標,位於東營市的一個邊陲小鎮 。如果你打開地圖順著黃河一直捋,到了匯入海口這個位置,這就是我的家鄉。
我是油二代,父親當兵轉業來到油田,我的小學中學都是在油田自己的學校中渡過的。現在想來,大概我的童年就是油田最輝煌的時刻,80年代油田有自己獨立的教學系統,有獨立的醫院,有脫離地方的醫保政策,甚至是自己的治安系統,油田自己的治安辦。
80年代中後期,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很差,物質資源匱乏。肉蛋魚這些稀罕東西,普通的百姓的飯桌上常年是看不到的,只有家裡來客人,自己才能打打牙祭,畢竟那時候都窮,幾十塊的收入能吃飽就該知足了。而作為油田人,我們每個月可以副食店定時定量點領取副食品,關鍵這是免費的,雖然我們自己也是不夠吃,但看著地方孩子羨慕的眼光,還是偶爾會做些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情。
春天,過年時發的肉蛋魚,我們還沒有吃完,實際上是父母不捨得吃,總想把好的東西留給孩提時的我們。那時的我也知道肉的珍貴,飯後嘴角的油漬那是一定不捨得擦掉的,一定要到學校低調炫耀一番,」哎,又雞腿了,天天吃煩死了「,如果這時候能在牙縫里在剔出少許肉絲,那戲就更完美了,可能這就是早起凡爾賽的雛形。
到了夏天我們還會有大量的冰糕票,汽水票。這個時候,父親會扛著他的厚厚的淺綠色保溫飯盒,從單位領一二十隻冰糕帶回來。其實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的冰糕口感非常的差,因為是油田內部的副食品加工廠製作,所以根本無法投訴這到底有多難吃。所謂的奶油大冰棍為了增加酥脆的口感,加了大量的澱粉。吃得如果吃得慢的話,冰糕的表面滿滿澱粉皮,吃起來就像泡爛的報紙,但免費的午餐,誰還管它的味道呢。
童年的回憶到此為止。說一說現在的油田。
大勢所趨,油田地方慢慢並軌,特殊的年代,賦予了油田職工特殊的福利待遇,市場經濟打破國有經濟的鐵飯碗,油田特有的福利已經在慢慢的消失。
作為油田人,我們也要面臨高房價,子女擇校就業的實際問題,這在八九十年代,是我們不會考慮的問題,而相對節節攀升的物價,我們穩如磐石的工資,就像中石化的股票一樣,十年不變永記初心。
經濟地位決定 社會 地位,油田人,你到手的工資配得上你的自豪感么!
首先盤錦這個城市的建立和油田有著莫大的關系。1984年,當時盤錦地區的遼河油田產量蒸蒸日上,大有成為油老三的目標,因此盤錦市也在這個情況下建立了。
曾記幾時,盤錦的遼河油田員工收入是全盤錦最高的,而且工作相對穩定,所付出的勞動也並不十分辛苦,所以在油田上班是一件十分光榮的事情。
盤錦油田也已經經歷了有三代,所以但凡盤錦人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親屬或者家人在油田工作,這種榮譽感也就出來了,而且遼河油田本身就是一個准軍事化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所塑造的企業文化就是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思想和企業集體榮譽觀,所以當他們說道自己是油田人的時候會格外的自豪。
然而必須要面對的是目前油田在盤錦的佔比已經達到25%,這個比重雖然不低,但是也已經是持續下降的趨勢,隨著國家對濕地保護的看重,我相信這個數字會達到15%或者更低,而且現在遼河油田的收入已經明顯不如公務員乃至事業幹部,可能連寶來這樣的企業都趕不上,正在成為普普通通的諸多企業之一,如果油田工人還在那裡固步自封,油田的管理人員沒有危機意識盲目內卷,那麼企業就會更加孱弱。
所以油田人還是要更加清醒的面對現有的形式,要看清天然氣、頁岩氣以及新能源對原油業務的沖擊,否則就會被這個時代所淘汰。
哪來的自豪感?現在多少利用業余時間打工的,收入根本跟不上物價的上漲。自豪感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企業文化早都扔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只有檢查、考核,還帶任務量的考核。機關人員臃腫,坐著辦公室年薪不比一線工人少,企業是這么拖垮的。
❽ 什麼是新時代石油精神
到過茫茫戈壁,你才知道他們的魅力
到過油廠井場,你才知道他們會發光
走進他們,你才知道有這樣一種精神
艱苦樸素、砥礪奮進!
這就是石油人!這就是石油精神!
鑽井的過程會使用大量的鑽井液,這些鑽井液用完後和泥土、岩屑等一起排放就成為有污染性質的廢物。對於一般的廢棄鑽井液,最為常見的處理方法是採用固化法,即選擇一處場地,對廢棄鑽井液進行固化處理,這樣不僅會浪費很多土地,還存在著污染環境的風險。李興春所在的安全環保技術研究院的科研團隊,通過一系列的探討與研究,成功實現鑽井液與廢物分離,鑽井液可以循環使用,廢物可以生產免燒磚、砌塊、基土等,這樣既可以實現廢物再利用,又解決了傳統處理方法帶來的「佔地、污染」等難題,達到了清潔生產和資源節約的雙重目的。
今天,已是中國環保行業知名專家的李興春依舊在默默努力。提到自己為之奮斗的環保事業,他感慨頗深:「從1985年進入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至今,32年時間,我經歷了環保工作一步一步被國家、社會重視的過程。作為中國石油一名環保工作人員,我希望能從源頭、過程中把環保問題解決好,助推中國石油實現綠色發展清潔發展、成為世界頂尖企業。」
復合驅技術創新團隊:三十年磨一劍
三十年,你們只幹了一件事,石縫里洗油。這一洗,綠了油田發展的常青樹,白了小夥伴的少年頭。攻克世界級難題,把驅油技術演繹成創新藝術。以當驚世界殊的豪邁,引擎大慶百年之航。你們,傳遞了科技力量,更傳承了石油精神。
俗話說,上天難,入地更難。大慶油田經歷50多年的開發,已經到了高含水後期,采出的液體90 %以上是水。在這種條件下採油,相當於水中找油、水中撈油。採收率要提高一個百分點,不亞於百米短跑成績提高0.1秒的難度。
科技創新為老油田帶來新曙光。三元復合驅技術,可在水驅基礎上提高採收率20個百分點以上。
「1986年,大慶油田與法國國家石油研究院合作進行三元復合驅可行性研究,法國專家說我們大慶油田原油酸值太低,三元復合驅不適用,讓我們忘掉這個技術。」大慶油田公司副總工程師兼復合驅項目經理部經理程傑成說,「但我們並沒放棄,反而憋了一口氣要開展研究。」
三元復合驅從注配到采出,從技術完善到管理標准,涉及地上、地下,是復雜的系統工程。程傑成和他的團隊,30年來,從當年的「小夥伴」一路拼到如今的「老夥伴」,多少次「山重水復疑無路」,他們卻「咬定青山不放鬆」,千磨萬礪,多次換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30年的「三元」圓夢之路,鍛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夢之隊」,該團隊群英薈萃:培養中國石油技術專家7人, 16名地區公司專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和專業結構合理的人才梯隊,其中博士32人、高級工程師119人。他們的成果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就有發明專利42件、實用新型專利15件、軟體著作權2件。
一次次挑戰科技極限,一次次勇闖世界難關,大慶油田30年的「三元」圓夢之路,正是大慶科技「應用一代,研發一代,儲備一代」的生動「現實解說」。由此也鍛造了一支石油科技的「夢之隊」,彰顯了中國石油前行的科技力量。
堅守自己的崗位就是最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