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為什麼80年代後石油價格下降
擴展閱讀
結婚鑽石哪個顏色最好 2025-02-09 08:52:21
柏氏產品是哪裡的 2025-02-09 08:15:37

為什麼80年代後石油價格下降

發布時間: 2025-02-09 06:18:39

『壹』 影響油價的四大因素是什麼

影響油價的因素錯綜復雜,如政治、經濟、庫存、氣候、技術等。這些因素此消彼長,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導因素。
(1)供需因素。
石油作為一種商品,長期來看,其價格取決於供需關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價暴跌,可以說是70年代高油價政策的直接後果。油價過高造成世界石油消費國普遍節省燃料,同時也刺激了非OPEC國家石油的生產,增加了石油供應量,使世界石油供過於求,達到了飽和狀態,油價下跌成為必然。而2003年以來國際石油價格的走高,本質上是世界石油需求的剛性增長和因投資不足引起石油剩餘產能處於歷史低位而造成的。
(2) 政治經濟因素。
在歷史上每一次石油價格大幅波動的背後,都能看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影子。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及石油禁運,促成了第一次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造成伊朗石油大幅減產。「9·11」之後美國發起反恐戰爭,帶來中東地區的動盪和石油供給波動……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國際石油市場呈現出OPEC和非OPEC石油生產國、石油消費國及石油公司相互制約的格局。這使得政治經濟因素在石油價格波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3)期貨投機。
近幾年來,由於美元持續走軟、股市低迷不振,美國投機資金在股市、債市上的投資收益令人失望,再加上全球經濟復甦帶動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旺盛,從而導致部分投機資金從股市、匯市等市場撤出,大量湧入期貨市場,大肆炒作能源和原材料期貨。
(4)石油庫存。
雖然庫存不是決定價格的直接原因,但庫存卻是市場上漲或下跌動力的直接體現。若主動增加庫存,庫存就變成了需求,需求增加而市場供應未發生變化,價格將隨之上漲;反之,若主動減少庫存,庫存變成供應,供應增加而市場需求未發生變化,價格將隨之下降。但是,庫存又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供需矛盾的激烈程度。一般而言,供需緊張時,往往伴隨低庫存和高油價;供應充足時,常常伴隨高庫存和低油價。庫存的變動與價格的關系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關鍵要看庫存變動的原因。

『貳』 下一輪油價調整是漲還是跌

下一輪油價調整是跌。

隨著國際油價整體下降,國內成品油價預測下調幅度逐步擴大,國內第四、五個工作日參考的各項關鍵指標足以說明這一點,比如原油變化率分別為-1.19%和-1.40%。


油價分析

9月18日才是新一輪油價調整的日子,現在我們看到的油價是9月3日調整的油價。據國家發改委官網消息,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19年9月3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115和105。

調整後,各省和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見附表。相關價格聯動及補貼政策按現行規定執行。摺合每升89#汽油漲0.08、92#汽油漲0.09。95#汽油漲0.09、0#柴油漲0.09。本輪調價後,全國大多數地區汽車92#汽油零售限價每升價格在6.4-6.6。

預計下調幅度依次為45噸、60噸,尤其第五個工作日對應的國際油價呈現微幅反彈,但國內成品油預測下調幅度繼續擴大,較前一個工作日下調1噸,並且擱淺局面被打破,油價呈現下跌狀態。

『叄』 油價即將做出調整,時間確定!哪些因素會影響油價

油價即將做出調整,時間已經確定,油價的調整主要跟政治經濟技術氣候庫存等因素是有關系的。

近幾年來可以發現這樣的一個情況,因為美元出現走低的情況,而股市也出現低迷不振的狀況,現在的經濟復甦需要能源以及原材料的帶動,所以有一些原材料大量的用於市場,出現了炒作能源和炒作原材料期貨的狀況。所有庫存也是影響有價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庫存增加就不會有明顯的價格變動,當庫存減少油價就會變動。

『肆』 20世紀80年代世界油價暴跌的原因

1. 石油供應過剩
在1970年代初,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採取措施限制石油供應,以此提高油價。然而,隨後非OPEC國家的石油產量增加,導致全球石油市場出現過剩,進而引發了1980年代初期的油價下跌。
2. 美元升值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元的價值上升,這使得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對其他國家的購買者來說變得更加昂貴。這一變化進一步削弱了石油的需求,從而對油價產生了下行壓力。

『伍』 20世紀80年代的油價大震盪

從1981年起,國際油價連續5年大幅下降。隨後,1986年又發生了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油價戰」,引起國際原油價格的暴跌。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石油供應前景不明和油價的大幅上漲,都使西方石油工業的發展趨勢和基本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變化。西方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的增速開始大大降低,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進口的石油減少了。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世界1980—1982年嚴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長遲緩變為負增長,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著,整個西方石油工業,從上游的油氣資源勘探和開采,到下游的儲運、煉制和銷售,迅速陷入一場全面的和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之中。在國際市場上,石油由供不應求和被瘋狂搶購變為銷售困難,油價由暴漲轉為跌落,競爭激烈,生產大幅度下降。從1979年到1983年,世界市場日消費量減少590萬桶(1桶=0.16立方米),從5160萬桶降至4570萬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79年降低了43%。
面對油價下跌和市場份額縮小,OPEC在1983年第67屆特別會議上,將原油的官價下調至每桶29美元,並決定「限產保價」。規定最高日產量1800萬桶(1979年最高日產3100萬桶),並規定每個成員國的限額。由於OPEC內部分歧較大,考慮到其他成員國減產的難度,而讓沙烏地阿拉伯承擔「浮動產油國」的角色。OPEC試圖通過「限產保價」來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價回升,但此舉卻使其石油產量和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到1985年,其日產量已降至1847萬桶,市場份額也從197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屆部長級會議正式宣布以「減價保產」爭奪市場份額來取代過去的「限產保價」政策,國際石油市場由此出現了大混亂,導致1986年的「油價戰」和油價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內,布倫特原油價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下降到每桶僅19.5美元,這是自1980年以來該油價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倫敦現貨石油市場交易活動完全停止。3月4日,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國際石油價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同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裝上油輪的沙烏地阿拉伯輕質油價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價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達70%。至此,油價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後,經過一系列的會議,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產量問題達成協議,並提出恢復OPEC官價。就在第79屆部長級會議結束後的1986年10月29日晚,擔任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25年之久的風雲人物亞馬尼被宣布解職,他的解職也宣告了據稱是由他所發起的這場油價大戰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屆部長會議決定,從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參考價格」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內的OPEC 12個成員國的石油產量限額為每天1580萬桶。會議改變了1985年「限價保產」的政策,又回到「限產保價」的老路上來,只不過其油價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價格戰」基本結束。
這次油價大震盪給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其後的國際石油形勢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此後,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紛紛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新戰略的主要內容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重新突出強調要堅持「一體化」體系。
盡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歷史上一直是「垂直一體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談這一問題,而且在80年代初還曾出現過要實行「非一體化」的說法。經過1986年油價暴跌之後,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堅持「一體化」,以確保公司的業務平衡和財務穩定。
(2)在油價低落和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各大公司紛紛強調實施「最優原則」。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復強調,它的「基本哲學」是「最優選擇」,即「把力量集中在我們擅長的事情上,進行投資使它變成更好」,「關閉或賣掉」不合這一「標準的業務」,決不「充當二流角色」。
(3)堅持把取得新的油氣資源放在壓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價的條件下,仍大力進行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同時,強調對已有的油氣資源的開采補償率。
1986年和1988年油價大幅度下跌後,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業務利潤也急劇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強調上游業務的重要性。1988年殼牌集團的石油投資達81億美元,其中用於上游部分的佔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樣,找到新的合理價格的油氣供應已經成為一項壓倒一切的目標」。
(4)大力加強兼並和收購活動。
為了解決儲量緊急和勘探無重大突破並且費用日益困難的問題,兼並和收購也成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氣資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亞於甚至超過勘探所獲資源。

『陸』 第三次石油危機的介紹

20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石油輸出國組織團結力量的瓦解以及新興產油國的出現,石油權力開始分散。石油價格持續下降,阿拉伯國家的政治勢力逐漸衰退,權力再度回到美國、日本和歐洲。1986年,石油價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使國際石油市場出現混亂,對世界經濟和金融體系產生猛烈沖擊,第三次石油危機爆發。中東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權力幾乎完全喪失,西方國家在國際權力爭奪戰中重新獲得主動權。油價暴跌也導致蘇聯財政狀況惡化,間接導致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