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是玉門石油精神
擴展閱讀
王者榮耀裝備價格怎麼買 2025-02-11 09:17:20

什麼是玉門石油精神

發布時間: 2025-02-10 21:50:44

❶ 石油精神是什麼意思

石油精神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總稱,誕生於石油石化工業異常艱苦的創業時期,是石油石化戰線攻堅克難的重要法寶、奪取勝利的不竭動力。

在我國石油石化行業發展歷程中,以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苦幹實干」、「三老四嚴」為核心的石油精神,一直都是石油石化行業的靈魂和根基。在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大力弘揚石油精神作出重要批示,他強調:「石油精神」是攻堅克難、奪取勝利的寶貴財富,什麼時候都不能丟!

事實確實如此,只要細細思考,我們就會發現,石油精神其實一直都未曾遠去。

石油精神在 「中國石油師」的堅實腳步里。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共和國的石油工業,正是發軔於王之渙詩中的這片荒涼悲愴的大漠。

甘肅玉門油田,早在1939年就已投入勘探開發,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員工最多和工藝技術領先的現代石油礦場,解放前的產量占舊中國石油產量的95%以上。

1952年8月1日,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近8000名將士改編為「中國石油師」,集體轉業到石油戰線,翻開了石油工業史的第一頁。

面對重重挑戰,這支「石油師」發出了錚錚誓言:「我們是脫下軍裝的解放軍,不怕死,更不怕苦。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沒有一個是逃兵。」

其他:

石油精神在哪兒:在石油前輩的手拿肩扛、浴血奮戰里!

建國初期,國家經濟建設百廢待興。在那個時代里,尋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風霜萬里,顛沛流離,兼之物質匱乏,生活條件異常艱苦。

對於石油人來說,面臨著技術人員匱乏、石油裝備落後、後勤補給奇缺等一系列問題。然而,困難嚇不到石油人。

沒有吃的,他們就摳鼠洞、扒樹皮、挖野菜、開荒種地;沒有用的,他們就「人拉肩扛」;沒有住的,他們就住在簡陋的帳篷、牛棚、馬廄里……

「沒有條件創作條件也要上」,「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石油工人的真實寫照,他們用不屈的意志和瘦瘠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國工業的脊「梁。

❷ 跪求一份寫石油工人在困難面前不屈不撓的精神

王進喜 ,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1938年,15歲的王進喜進入玉門石油公司當工人,建國後歷任玉門石油管理局鑽井隊長、大慶油田1205鑽井隊隊長、大慶油田鑽井指揮部副指揮。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被譽為油田鐵人。腔塌1959年,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王進喜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1959年,他作為石油戰線的勞動模範到北京參加群英會,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車,車頂上背個大氣包,他奇怪地問別人:「背那傢伙幹啥?」人們告訴他:「因為沒有汽油,燒的煤氣。」這話像錐子一樣刺痛了他。王進喜後來說:「北京汽車上的煤氣包,把我壓醒了,真真切切地感到國家的壓力、民族的壓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肩上。」他曾多次向工友們說:「一個人沒有血液,心臟就停止跳動。工業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都要癱瘓。沒有石油,國家有壓力,我們要自覺地替國家承擔這個壓力,這是我們石油工人的責任啊!」

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要開鑽了,可水管還沒有接通。王進喜振臂一呼,帶領工人到附近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臉盆、水桶,一盆盆、一做譽桶桶地往井場端了50噸水。經過艱苦奮戰,僅用5天零4小時就鑽完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生產井。在重重困難面前,王進喜帶領全隊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沖天干勁,苦幹5天5夜,打出了大慶第一口噴油井。在隨後的10個月里,王進喜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在那些日子裡,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鑽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制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房東大娘心疼地說:「王隊長,你可真是鐵人啊!」「鐵人」的名字就是這樣傳開的。王鐵人為發展祖國的石油事業日夜操勞,終致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於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僅47歲。

王進喜干工作處處從國家利益著想,他重視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加速油田建設,艱苦奮斗,勤儉辦企業,有條件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建立責任制,認真負責,嚴把油田質量關。他留下的「鐵人精神」和「大慶經驗」,成為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財富。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工業學大慶」的號召。

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伍胡圓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先鋒戰士、共產黨人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❸ 石油精神指示

作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大慶油田對傳家寶倍加珍視。關於石油精神的指示,大家了解多少呢?
石油精神指示一
把精神力轉化為行動力,把向心力凝聚成發展力,號召百萬石油人自覺地成為鐵人精神踐行者。

黨員幹部、勞模先進是員工隊伍中的靈魂和中堅力量,是優良石油傳統的繼承者,更是傳承者。

傳承的接力棒,從老一輩手中傳遞到年輕一輩的肩上。

伍岳至今記得,當他告訴80歲的爺爺,他被分到大慶油田採油一廠二礦北八採油隊5-65井組時,這位老會戰雙手顫抖著囑咐他:那可是個好地方,‘四個一樣’的發源地,你可得好好乾。

從入職那天起,四個一樣如同一把標尺,深深地刻在這個90後油三代的心裡,使他逐漸成長為第26任井長,管理33口油水井和2座計量間。

錦州石化公司化工一車間安全監督付東,多年來以鐵人為標准,堅持嚴實作風,每天堅持自我反思三問是不是:是不是盡全力,是不是正人正己,是不是不計得失。在他的影響下,90後徒弟郭細濤對待工作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從最初的差不多到如今的還差點,自我要求比規章制度更為嚴格。

我師父是全國勞模,我要以他為榜樣,不能給他丟人,更不能給寶石花抹黑。郭細濤指了指頭上的安全帽說。

精神的感召力,源於黨員幹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

2015年10月的柴達木盆地,夜間溫度降至零下5攝氏度。為打擊偷油盜油,青海油田邊遠油田開發公司黨委書記薛全武,與安防隊員匍匐在坑窪里一動不動,連續5個晚上,每晚堅持五六個小時。薛全武說,領導幹部要想得到基層員工的認可,關鍵是要做到會管理、能吃苦、俯下身、丟官氣,以良好的幹部形象取信群眾。

青海油田有1.2489萬名黨員,就有1.2489萬名柴達木精神的傳承者。他們身上蘊藏的正能量,成為推動青海油田建成千萬噸高原油氣田的力量源泉。

深冬的塔里木油田,依然是一番奪油上產的火熱場景。公司各級領導幹部紛紛走出辦公室,與基層幹部員工一起分析困難與挑戰。自找苦吃的哈得作業區採油技術部主管王虔,放著30公里外暖和的公寓不住,吃泡麵、住板房,盯在井場,帶領現場工人採取洗井、電流調頻等多項措施,終於讓哈得10-1-2井恢復正常生產。

精神傳承,重言辭更重行動。工服上滿是油污的王虔說,大慶精神鐵人精神不是喊出來的,是俯下身子實打實干出來的。

安徽銷售員工自願組成志願者服務隊,積極參與扶貧幫困、公益助學、義務獻血、植樹造林等社會公益活動,以實際行動提升企業外部形象;遼陽石化全員參與我是中國石油形象承諾簽名活動;管道局全體團員青年共同發出倡議,當好重塑形象生力軍。

外界並不知道石油工人的淚水和汗水,哪怕是在朋友圈裡轉發一條信息,我也要把石油精神傳播出去,盡自己一份微薄力量。渤海鑽探公司鑽井工毛竹青說。

靠著一代又一代的傳承,石油光榮傳統如不滅的火種,集聚著油田發展的力量。越是在生產一線,越是在艱苦的崗位,精神力量就體現得愈加強大。

藏北高原腹地被視為生命禁區。這里空氣稀薄、高寒缺氧、氣候惡劣。就是在這里,東方物探青海物探處294隊,以艱苦奮斗的精神,丈量著腳下每一寸土地;以綠色勘探理念,保護著當地脆弱的生態環境;以奉獻精神踐行社會責任,多次組織義務醫療巡診,贏得了當地牧民好評。

精神在血脈中傳承,百萬石油人自覺地成為鐵人精神踐行者,以共同築起的精神高度成就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厚度。
石油精神指示二
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勁大,天大困難也不怕!半個世紀前,鐵人王進喜的豪言壯語,讓人熱血沸騰、振聾發聵,激起了幾萬石油人戰天斗地的熱情,立下了誓死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壯志。

在王進喜的帶領下,大慶1205鑽井隊的幾十名硬漢歷時5天4個小時打下了薩55井,創下當時鑽井周期最短紀錄,鼓舞了石油會戰隊伍的士氣。

老隊長說過,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面對伊拉克哈法亞油田地質資料短缺、地層構造復雜、鑽井難度大等全新挑戰,大慶新鐵人李新民的一聲吼,讓歷史再現、薪火相傳,再次燃起了石油鐵軍建功海外大慶的鬥志。

在李新民的帶領下,1205鑽井隊等多支石油鐵軍創造了哈法亞地區首口深井評價井、首口深井水平井、定向井單井最短施工周期等多項領先紀錄。

一部艱苦創業史,百萬薪火傳承人。發展中國石油工業的大旗,被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扛在肩上,屹立不倒,迎風招展。

從一厘錢窮搗鼓等為核心的玉門油田精神,到顧全大局、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為精髓的柴達木精神,再到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核心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石油光榮傳統在一脈相承中不斷升華,培育形成了以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核心,具有獨特魅力的石油光榮傳統,激勵著幾代石油人為國分憂、為油奉獻。

當年,創業者唱響我為祖國獻石油主旋律,以戰天斗地的豪邁情懷,為爭光、為民族爭氣,把中國貧油的帽子甩進太平洋,創造了世界石油工業史上的奇跡。

今天,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形勢,百萬石油人脊樑堅挺,用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提振隊伍士氣,用優良傳統凝聚發展力量,補足精神之鈣,重塑中國石油良好形象,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發展,努力為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國際能源公司做貢獻。
石油精神指示三
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凝聚了幾代石油人的共同價值觀,始終屹立於時代精神高地,是新時期石油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石。

傳承石油精神,必先講好石油故事,用生動故事喚醒石油人的傳統意識。

剛下班的長慶油田採油一廠女工陳吳真,本可以順道去延安市裡為在搶修崗位上工作的丈夫買條保暖褲,可她堅持繞道回家換下紅工服後再去商場。人家一看工服就知道你是石油的,買東西砍不下來價不說,還常常被擠兌幾句難聽話,聽著心裡真不好受。

眾所周知的原因讓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籠罩上陰影。站在改革發展的歷史轉折點,面對嚴峻市場挑戰和外界各種質疑與非議,石油人應該怎樣樹立重塑形象的信心?

信心來自精神驅動下的不竭動力,來自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釋放出的源源不斷正能量,來自獨特石油文化下的核心競爭優勢。

作為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發源地,大慶油田對傳家寶倍加珍視,自覺擔當起傳承石油傳統的重任,利用獨特的優良傳統優勢,走出去請進來,立足大慶跳出大慶,講好石油故事,傳播石油正能量,全國各地宣講大慶精神鐵人精神467場。一次又一次地尋根溯源,讓石油員工及社會各界群眾喚醒傳統意識,回歸嚴實作風。

干打壘精神、麻袋毛精神、八三精神這些精神詮釋了石油傳統,其背後是一個個發人深省、感人落淚的故事。傳承石油精神,必先講好石油故事,用生動故事喚醒石油人的傳統意識。

會戰時期條件真艱苦,喝著‘鴨子湯’,依然干勁十足。這說明了我們石油人的樂觀精神,‘鴨子湯’的比喻真形象啊!2015年12月,遼河油田門戶網站刊登了創業故事《鴨子湯的傳說》一文,一時間引起了幹部職工熱議。文中講述了遼河會戰初期,創業者們住帳篷、睡草鋪、喝鴨子湯(鴨子游過的水),真實再現了艱苦創業時期的歷史場景。

各家石油單位紛紛掀起了重溫歷史故事、弘揚典型精神的學習熱潮。石油魂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宣講團先後走進吉林油田等多家單位宣講,重溫創業故事、學習創業英模、感受創業激情;管道局組織幹部員工重溫八三管道工程建設優良傳統;測井公司、渤海裝備、四川銷售等單位以故事傳承優良傳統,為幹部員工送去精神文化大餐,激發了重塑良好形象的堅定信心。

從老一輩石油人身上繼承光榮傳統,從新一代英模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重塑形象大討論活動中,新疆銷售公司組織了榜樣在我身邊主題報告會,6名基層職工成為主角。巴州分公司若羌棗鄉加油站經理孫富民戰風沙、忍酷暑、斗嚴寒的特殊經歷;駱駝圈子南加油站經理李娜搶抓機遇、提高效益的創業故事等,語言質朴、情感真摯,深深感染了在場幹部員工。巴州銷售龍山加油站經理張玲玲激動地說:我聽了報告會後特別受鼓舞,演講的事跡就發生在身邊,真實感人。

講好傳統,補足精神之鈣,不僅是勞模榜樣,越來越多的石油人更加堅定弘揚傳統的信心,自覺加入到傳承石油傳統的隊伍之中。

華北油田榜樣的力量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得到了幹部員工的高度認可。在石油精神感召下,華北油田700餘名員工在重塑中國石油良好形象條幅上鄭重簽名承諾,表明牢記使命,從我做起,忠誠擔當、履職盡責,以實際行動重塑中國石油良好形象的決心。

我們這些老同志,許多人曾和鐵人在一個戰壕里拼搏過,親身感受到了鐵人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熏陶。在重塑良好形象、推進穩健發展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更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大慶油田一位老會戰在聽了石油魂宣講後發出由衷的感慨。

❹ 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廣大石油戰線工作者的主人翁的姿態、為國爭光的榮譽感、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腳踏實地的科學干勁、以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積極拼搏的「鐵人」精神。

在舊中國,我國的石油工業十分落後,只有西北的玉門等幾個地方產石油,總共只有四十幾名技術人員、8台鑽淺井的鑽機。

大慶油田之後,我國又相繼建成了大港、勝利、遼河、江漢、任丘、中原、塔里木等石油基地和天然氣基地。石油年產量到20世紀70年代末就達到了1億噸。2005年,我國的原油產量達到了1.82億噸。

(4)什麼是玉門石油精神擴展閱讀:

地質工作者在我國東北的松嫩平原上發現了一個大油田。為了紀念即將到來的建國10周年大慶,這個大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一場開發大慶油田的大會戰打響了。昔日荒涼的大草原上,匯聚了幾萬人的石油大軍。當中有個名叫王進喜的中年人。從15歲起就進玉門油礦做苦工,受盡了外國工頭的欺辱。解放後,窮苦人民翻了身,當上了鑽井隊長。

作為一名石油工人,在北京開會的時候,看到國家因缺石油,汽車頂上背著黑乎乎的煤氣包,心裡十分難過,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十分艱苦。石油工人們為早日出油,日夜奮戰在工地上。鑽機運到了,可是起重設備沒有到。為了早一天開鑽,王進喜便帶領工人們硬是人推肩扛,把上百噸的鑽機運到了井場上,把井架豎立起來。

鑽機開鑽需要水,工人們就用桶裝、用盆端,運來四五十噸水,保證了鑽機按時開鑽。有一次,發生了井噴事故,因為當時沒有攪拌機,王進喜帶頭跳進了冰冷的泥漿(jiāng)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壓井用的泥漿,終於制服了井噴。

為了開發油田,王進喜不知疲勞,日夜奮戰,人們都稱他為「鐵人」。

❺ 王進喜事跡及精神

王進喜精神概括為愛國、創業、求實、奉獻,誕生於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油大慶油田發現紀念日。鐵人精神內涵主要包括: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
鐵人王進喜主要事跡是:
王進喜1923年出生,玉門解放後成為一名新中國石油工人,1960年率領1205鑽井隊和1202鑽井隊,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雙雙達到了年進尺10萬米的奇跡。
在那些日子裡,王進喜身患重病也顧不上去醫院;幾百斤重的鑽桿砸傷了他的腿,他拄著雙拐繼續指揮;一天,突然出現井噴,當時沒有壓井用的重晶粉,王進喜當即決定用水泥代替。
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漿池卻攪拌不開,王進喜就甩掉拐杖,奮不顧身跳進齊腰深的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井噴終於被制服,可是王進喜累得站不起來了。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出生於中華民國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50年春,他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勞動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