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前五名產油國
全球石油產量第一大國:沙烏地阿拉伯
全球石油產量第二大國:美國
全球石油產量第三大國:俄羅斯
全球石油產量第四大國:中國
全球石油產量第五大國:伊朗
拓展資料:
石油(petroleum, oil),指氣態、液態和固態的烴類混合物,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具有天然的產狀,被稱為「工業的血液」。
石油又分為原油、天然氣、天然氣液及天然焦油等形式,但習慣上仍將「石油」作為「原油」的定義用。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古埃及、古巴比倫人在很早以前已開采利用石油。「石油」這個中文名稱是由北宋大科學家沈括第一次命名的。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 -1.0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攝氏度),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攝氏度以上,可溶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不過不同的油田的石油的成分和外貌可以區分很大。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
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2012年開採的石油88%被用作燃料,其它的12%作為化工業的原料。實際上,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原料。
世界海洋面積3.6億平方 千米,約為陸地的2.4倍。
大陸架和大陸坡約5500萬平方千米,相當於陸上沉積盆地面積的總和。地球上已探明石油資源的1/4和最終可采儲量的45%, 埋藏在海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的蘊藏重心,將逐步由陸地轉向海洋。
2. 全世界每年石油產量
全球石油消費量達到45.3億噸(相當於每天9984萬桶),較上一年增長了143.7萬桶/天。全年的石油產量大約為44.7億噸(相當於每天9472萬桶),較上一年同期增加了221.7萬桶/天。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2019》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全球的石油探明儲量總計為17297億桶。以2018年的產量計算,全球原油的產量約為346億桶/年,這意味著按照目前的消費速度,全球的石油儲備足夠開采大約50年。
3. 原油能提煉出什麼
問題一:一噸石油可以提煉出哪些東西來 中石化:全年加工原油13295萬噸,其中汽油2358萬噸,柴油5089萬噸,煤油636萬噸;中石油:全年加工原油11077.5萬噸,其中汽油2386.6萬噸,柴油4363.4萬噸,煤油306.1萬噸; 中石化:1噸原油提煉汽油0.177噸、柴油0.383噸。成品油率60.8%。中石油:1噸原油提煉汽油0.215噸、柴油0.394噸。成品油率63.7%。 國際水平:1噸原油提煉汽油0.29噸、柴油0.49噸。成品油率80%以上。要要總結:從和國際水平的對比,中國2家石油公司的提煉水平明顯低於國際水平很多,中石油稍好點而已。
問題二:從石油中可以提煉出哪些東西 石悶凳油主要是C5+的一些東西,催化裂化後C2,C3,C4一些東西。
問題三:石油中可以提煉出哪些東西? 塑膠顆粒
問題四:一噸原油大概能提煉出多少汽柴油? 中石化:1噸原油提煉汽油0.177噸、柴油0.383噸。成品油率60.8%。
中石油:1噸原油提煉汽油0.215噸、柴油0.394噸。成品油率63.7%。
國際水平:1噸原油提煉汽油0.29噸、柴油0.49噸。成品油率80%以上
問題五:原油的提煉有哪些股 如果將視野放開,周期拉長,可以發現,以前期低點3373點為線,如今有相當數量個股沒有新低,甚至短期反彈後還會到高位,有些則重心下移再創新低,無論後期指數如何,個股兩極分化現象會進一步加劇。 酒鋼宏興早盤就漲停了,包鋼股份是尾盤漲停,但同期也有不少個股下跌高鐵股更是如此,中國中車短期3個漲停,有的個股則漲幅很小,
問題六:石油提煉產物有哪些? 石油產品可分為:石油燃料、石油溶劑與化工原料、潤滑劑、石蠟、石油瀝青、石油焦等6類。其中,各種燃料產量最大,約者租占總產量的90%;各種潤滑劑品種最多,產量約佔5%。各國都制定了產品標准,以適應生產和使用的需要。 石油為一級;第二級為:分餾產物、裂解產物、重整產物;第三級為:(分餾產物)汽油、柴油、瀝青;(裂解產物)乙烯、丙烯、丁二烯、異丁烯等;(重整產物)苯乙烯、苯、甲苯、二甲苯等;第四級為;(乙烯)聚乙烯、環氧乙烷、乙二醇;(丙烯)聚丙烯、環氧丙烷、環氧氯丙烷等;(丁二烯)丁苯橡膠、順丁橡膠等;(異丁烯)丁基橡膠、MTBE、甲基丙烯酸等
問題七:石油能提煉出哪些東西首罩兆出來,提煉的過程是什麼 石油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的產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燃料
石油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范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氣燃料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潤滑油
潤滑油和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並節省動力。它們的數量只佔全部石油產品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
瀝青
它們是從生產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其產量約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幾。
溶溶劑
後者是有機合成工業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
石油煉制
(1) 煉油生產是裝置流程生產,石油沿著工藝順序流經各裝置,在不同的溫度、壓力、流量、時間條件下,分解為不同餾分,完成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一套裝置可同時生產幾種不同的產品,而同一產品又可以由不同的裝置來生產,產品品種多。因此,為了充分利用資源,在管理上需採用先進的組織管理方法,恰當安排不同裝置的生產。
(2) 煉油裝置一般是聯動裝置,加工對象為液體或氣體,需要在密閉的管道中輸送,生產過程連續性強,工序間連接緊密。在管理上需按照要求保持平穩連續作業,均衡生產。
(3) 煉油生產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腐蝕等特點,安全上要求特別嚴格。在管理上,要防止油氣泄漏,保持良好通風,嚴格控制火源,保證安全生產。
(4) 煉油生產過程基本上密閉的,直觀性差,且不同原料的加工要求和工藝條件也不同。在管理上需要正確確定產品加工方案,優選工藝條件和工藝過程。
(5) 煉油生產過程通過高溫加熱使石油分離,經冷卻後調合為不同油品或進一步加工為其它產品。在管理上必須保持整個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藝規定比例配料生產,同時還要組織好企業的熱平衡,以不斷降低能耗。
(6) 煉油產品深加工的可能性大,效益高,且原料代用范圍廣。在管理上,應採取現代管理方法,加強綜合規劃與科學管理,不斷提高煉油生產的綜合經濟效益。
(7) 不同的煉油廠,它們生產的產品品種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生產過程特點是相同或相近的,它們的經濟關系流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採用統一的方法和模式來分析煉油廠的生產經營總體狀況,制定企業的綜合發展規劃,指導企業生產 。
問題八:什麼東西可以提煉出汽油 石油可以提煉出汽油。汽油由石油煉製得到的直餾汽油組分、催化裂化汽油組分、催化重整汽油組分等不同汽油組分經精製後與高辛烷值組分經調和製得,主要用作汽車點燃式內燃機的燃料。
汽油,外觀為透明液體,可燃,餾程為30℃至220℃,主要成分為C5~C12脂肪烴和環烷烴類,以及一定量芳香烴,汽油具有較高的辛烷值(抗爆震燃燒性能),並按辛烷值的高低分為90號、93號、95號、97號等牌號。
4. 世界石油產區有哪些
世界十大石油公司
沙烏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356.68億噸,天然氣儲量為56827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4398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412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9850萬噸,油品銷售量為14495萬噸。
委內瑞拉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99.01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0462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1483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383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12185萬噸,油品銷售量為13760萬噸。
皇家荷蘭殼牌集團 石油儲量為35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3436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1106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778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18955萬噸,油品銷售量為31580萬噸。
伊朗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126.33億噸,天然氣儲量為230767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1890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405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5460萬噸,油品銷售量為5375萬噸。
墨西哥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66.13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9731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1638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433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7600萬噸,油品銷售量為7405萬噸。
美國埃克森公司 石油儲量為9.25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1745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807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679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21365萬噸,油品銷售量為23665萬噸。
美國莫比爾公司 石油儲量為5.1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41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4270萬噸,天然氣產量為474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11485萬噸,油品銷售量為16840萬噸。
印度尼西亞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5.4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7932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519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554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4950萬噸,油品銷售量為5810萬噸。
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131.65億噸,天然氣儲量為14875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10500萬噸,天然氣產量為91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4660萬噸,油品銷售量為5455萬噸。
英國石油公司 石油儲量為9.24億噸,天然氣儲量為2831億立方米,石油產量為6205萬噸,天然氣產量為159億立方米,石油加工能力為9825萬噸,油品銷售量為9340萬噸。世界石油綜合排名
5. 世界石油工業的發展
一、世界石油儲量、產量和消費量
(一)世界石油儲量及分布
2013年《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鑒》最新數據顯示,2012年末世界剩餘的已探明石油儲量為16689×108bbl,按2012年世界石油開采量,可供開采52.9年。
從表1-1可以看出,世界石油資源的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中東、北美及中南美,這些地區的合計儲量佔世界儲量的81.3%;而亞太地區與非洲最缺石油,分別佔2.5%和7.8%。世界上前10大儲油國依次為:委內瑞拉、沙烏地阿拉伯、加拿大、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聯酋、俄羅斯、利比亞、奈及利亞,佔世界石油儲量的84.85%。前五大儲油國都在中東地區,佔世界儲量的53.5%,其中委內瑞拉的儲量世界第一,佔17.8%。
表1-1世界石油探明儲量及地區分布單位:108bbl
(二)石油產量
近10年世界石油產量總體上不斷增長,從2002年日產7494.8×104bbl到2012年的8615.2×104bbl,平均每年增長1.3%,其中2007年與2009年略有下降,2009年以後又呈上升趨勢,2012年石油產量增速迅猛,同比增長了2.2%。
從地區分布看,世界主要產油地區集中在中東、歐洲及歐亞大陸和北美,2012年合計日產量為6103.8×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70.85%。產量增長較快的依次是北美與非洲,分別為8.9%和7.7%。中東地區2012年的產量為2827×104bbl,比上年略增0.9%。亞太地區2012年產量為831.3×104bbl,比上年略增0.7%。2012年呈負增長的地區是中南美和歐洲及歐亞大陸,產量分別下降了1.2%和1.4%。
從國家看,2012年10大產油國依次是: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美國、中國、加拿大、伊朗、阿聯酋、科威特、伊拉克、墨西哥,總日產量5518.7×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64.1%。其中沙烏地阿拉伯日產量為1153×104bbl,佔世界日產量的13.3%;俄羅斯日產量為1064.3×104bbl,佔12.8%;美國日產量為890.5×104bbl,佔9.6%。
(三)石油消費量
2002年至2007年,世界石油消費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2008年與2009年,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石油消費量有所下降,隨後又呈上升趨勢。2012年世界石油消費量為8977.4×104bbl,同比增長0.9%;日消費量超過2000×104bbl的地區是亞太地區與北美,分別達2978.1×104bbl和2304×104bbl。同2011年相比,北美地區石油日消費量降低了1.8%。
從國家看,2012年世界10大石油消費國依次為:美國、中國、日本、印度、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巴西、韓國、加拿大、德國,總共日消費石油5328.4×104bbl,佔世界日消費量的59.3%。其中,美國日消費量1855.5×104bbl,佔19.8%,同比降低2.3%;中國日消費量突破1000×104bbl,達1022.1×104bbl,佔11.7%,同比增長5.0%;日本日消費471.4×104bbl,佔5.3%,同比增長6.3%。
二、石油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安全的影響
石油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社會安全的影響,主要源自石油這一重要能源所具有的三個天然屬性。一是高度依賴性。石油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無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國民經濟對石油具有很強的依賴性。石油佔美國整個能源需求的37%,占整個運輸部門能源需求的73%。中國運輸部門消費中,石油和天然氣佔69%。二是稀缺性。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由於技術發展的限制,石油儲量探明有限,伴隨經濟增長,石油消耗增大,世界石油的地質蘊藏總量不斷減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三是分布的不均衡性。石油資源分布的不均衡導致石油供需矛盾更為尖銳,現在,產油的國家和地區已有150多個,發現的油氣田已有四萬多個,但世界石油資源主要分布在中東、北美、中南美、西歐、非洲、東南亞和中國。其中,中東和北非是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占探明儲量的68%和待探明儲量的30%。世界上最大的油田是沙烏地阿拉伯的加沃爾油田,可採石油儲量達104×108t。中東的沙烏地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和阿聯酋是世界最大的石油產地和輸出地區,而這些地區大多政治、民族和宗教矛盾錯綜復雜。
石油的這些重要屬性,使石油成為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1973年10月6日,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戰爭爆發幾天後取得了優勢,從地面、空中和海上向埃及和敘利亞發起進攻。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立即做出反應,大幅度提高油價,糾正長期以來被人為壓低的油價。1974年1月1日將石油標價從每桶3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標志著「廉價石油時代」結束(西方稱「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東石油是對世界經濟影響最為敏感的神經,石油提價使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發展開始消退,接著經歷了1974年至197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最嚴重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導致美國、日本、英國的GDP(國內生產總值)平均負增長率為1.23%。1979年初,由於伊朗政局的變化,石油出口停止。1980年,兩伊戰爭爆發,導致石油供應量突然減少,油價從1978年底的平均每桶12.86美元暴漲到現貨市場的每桶40~41美元(西方稱「第二次石油危機」)。1980年至1982年的經濟危機,使美國、英國的GDP負增長率分別為0.2%和2.4%。兩次「石油危機」使美國經濟損失達4萬億美元。
1980年後,世界經濟不景氣,石油進口國開展節油運動,提高能源利用率,發展替代能源,減少石油消費;另一方面,中東以外地區大力發展石油工業,造成石油供過於求,油價疲軟,一度降至每桶10美元以下。經石油輸出國組織多方努力,1987年油價又逐步回升到每桶16~18美元的水平。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危機爆發後,石油價格大起大落。1990年8月1日,中東原油價格每桶為18.10美元;10月9日,每桶油價上漲到35.40美元;10月11日,國際油價飆升到了每桶41.07美元的歷史高位;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爆發,每桶油價又下降到14.90美元,低於海灣危機前的水平。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連續轟炸伊拉克及其在科威特的軍事目標,直至伊拉克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海灣戰爭結束。這是自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局部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爭奪海灣地區的石油控制權。正如美國前總統尼克松所說:「美國進行海灣戰爭,既不是為了民主,也不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石油。」
到1994年,世界石油市場供大於求的形勢仍未扭轉,油價仍在每桶16~18美元左右徘徊。2002年,國際油價每桶僅20美元。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2004年、2005年、2006年世界每天對原油的需求分別為8220×104bbl、8330×104bbl和8470×104bbl。2006年比2005年每天需求增加140×104bbl,即使所有石油供應國都開足馬力全力生產,全球石油供應仍然有1500×104bbl左右的缺口。由於原油需求快速增長,同時受美國「新經濟」泡沫和傳統資本市場泡沫相繼破裂、房地產市場泡沫瀕臨崩潰,國際資本的運作主要集中在能源領域,以及主要產油國政治局勢不穩定(如伊朗核問題)的影響,2005年8月30日,國際油價每桶高達69.81美元,9月2日達到67.72美元。2006年7月14日,國際原油價格突破每桶75美元(達到76.8美元),創造歷史新高。和發達國家相比,這次油價上漲將使更多依賴進口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成本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經濟增長速度放緩。
2007年歐洲各國的原油庫存普遍下滑,國際石油供應的緊張局勢沒有緩解的趨勢,原油價格突破90美元的歷史高位,達每桶91.86美元。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機爆發和逐步蔓延的影響,全球經濟急劇下滑,石油需求嚴重萎縮,國際石油價格自2008年7月中旬達到歷史高點(每桶147.27美元)後持續快速回落,並一直延續到2009年初。2009年全年,盡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終呈負增長,但隨著歐佩克成員國嚴格執行減產協議,效果逐步顯現,市場信心開始回暖,加之美元貶值和國際投機資本重倉介入,國際石油價格從2月初的每桶34美元上升至超過80美元,並維持在70~80美元區間震盪。
2010年年初,庫存過剩和需求疲弱的供需基本面使得油價短暫跌破每桶70美元;年末,歐美寒冷天氣和樂觀的經濟數據將布倫特油價推至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達每桶94.75美元。2011年,WTI油價(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價格)總體先升後降,在利比亞動亂導致石油供應中斷,以及歐債危機惡化等一系列利空經濟事件和日本地震後續影響的作用下,國際油價震盪下滑,WTI油價由年內最高點的每桶113.7美元降至75.3美元,降幅為33.4%。
2012年國際油價總體經歷了前高後低、大起大落的態勢。受伊朗和敘利亞局勢動盪的影響,國際石油價格呈現大幅上揚態勢,歐佩克原油參考價格在3月份曾超過每桶124美元,倫敦布倫特和紐約西得克薩斯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也出現了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