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油氣集輸計算機技術應用是
我們新疆油田的陸梁作業區是國內陸上自動化程度最高、最現代化的採油廠,這個石油人都知道,克拉瑪依人更應該知道!那麼油田的計算機技術、自動化控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應用的?又是如何工作的呢?
美國海灣石油公司於1954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套自動監控輸送系統(簡稱LACT)裝置,解決了油田採油廠原油生產過程中各種數據的自動收集、處理、計量和輸送的問題。此後,計算機及可編程序控制器(簡稱PLC)技術開始應用於油田聯合站內的部分生產系統中,並很快發展到報警、泵的控制等領域。進入90年代,集散控制系統(簡稱DCS)開始應用於計量站、聯合站集輸系統生產過程操作與控制中,吸收了模擬儀表和計算機控制、計算機網路的優點,代替常規儀表,具備很高的可靠性。它還和信息管理系統緊密結合,使油氣集輸生產數據快速、准確地反映到管理層,以便科學有效地調整生產方案,提高生產效率。
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監控與數據採集系統(簡稱SCADA系統)越來越多地應用於油田生產控制與管理中。把它與油田開采中的處理設備上的檢測儀表和控制設備直接相連接,實現了優化控制運行,如操作人員需要,可實時、連續地獲取生產運行信息,提供操作、計算、管理和經營等多種用途,把遠程獨立的單個油田作業變成一個具有許多緊密相關功能的綜合生產過程。
國內油田聯合站的自動化建設起步較晚,原油集輸控制系統最先採用的是DDZ-Ⅱ型儀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隨後進展緩慢。隨著計算機技術的普及與進步,尤其是塔里木、吐哈、准噶爾三大盆地的石油開發與建設,油田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控制和管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92年5月,吐哈油田採用美國AtcionCIM-PAC9000SCADA系統,使308口油水井、19座計配站全部自動化控制,實現了由單井、單個裝置、單站自動化向全油田、全線自動化的轉變,成為我國第一個整裝油田的自動化系統。1994年11月,彩南油田SCADA系統建成使用,實現了百萬噸產能百人管理,成為新疆油田第一個完全自動化管理的油田,達到國內領先水平。1998年以來,在准噶爾盆地的戈壁沙漠中又相繼建設了北三台、石西、陸梁、盆五等高度自動化管理水平的油氣田,自動化系統實現了監測和生產現場處理問題的分離,形成了以中控室為中心的生產運行模式。中控室通過實時監測發現問題並發出指令,巡檢人員接到指令後駕車趕到現場解決問題,不僅使工人的工作條件有了根本改善,也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更使油田生產遠距離監控成為現實。彩南作業區於2000年在離生產區120千米以外的准東建立基地中控室,通過油田區域網遙測遙控油田生產,取得了良好效果。2001年12月,陸梁油田建成投產,其自動化系統規模達到1124口油水井、62座計量站及2座100萬噸原油處理站,監控點15600多個,在系統應用上,參照「管控一體化」整體構建思路,先後開發了集中監控、實時數據查詢、流程發布、數據應用、預警分析等系統,實現管控一體化綜合應用,改變了油田原有生產模式,達到了油田生產管理由事後處理向事前預測轉變、由分級模式向協同處理發展、由傳統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邁進,是目前國內規模較大、國產化率較高、應用比較廣泛的油田生產自動化系統之一。2000年之後開發的新油田都採用自動化生產方式,但沒有實現網路連接,只能採用人工現場抄表,回來錄入、出報表的「半自動」補充,遠未做到實時監控。2008年,「數字油田」的誕生,新局面終於被打開,新疆油田公司實現了檔案資料桌面化、業務工作桌面化、數據正常化、系統集成化和生產自動化。這些生產過程自動化數據都能及時上網管理,對油井、站庫、長輸管線等都採用自動化設備監控,數據能實時集成到系統中,領導可以隨時上網查看,給前方下達指令。2009年2月,新疆油田公司「數字油田」系統正式投用,標志我國第一個數字化大油區全面建成,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楊學山評價:「這是國內唯一的、全面的油田數字化體系。」
所謂「數字化油田」的概念源於「數字地球」(1998年美國副總統戈爾提出了「數字地球」的概念),它就是通過各種數據的集成,把實體的整個油田放到計算機和網路上,通過計算機呈現出來的龐大資料庫每時每刻將油田不斷產生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後,反饋到油田勘探開發指揮中心,形成了全方位信息查詢檢索的網路體系,科學高效地指揮開發石油、天然氣。
例如:在克拉瑪依採油某個廠聯合站,通過工作台的電腦屏幕,清楚地看到76口油井的採油、管線的管輸情況。以前,一個採油工管著三四口井,無論風霜雪雨每天要走十幾千米的路程,到每個井口取樣化驗。如今,坐在電腦前滑鼠點一下,每口井的情況就呈現在屏幕上了,多方便、多神奇啊。今天的油田,實現了「地面自動化、地下數字化」,已是舊貌換新顏。
② 中國石油集團財務共享中心建設案例
中國石油集團作為全球能源領域的領軍企業,其在財務共享中心的構建上展現了卓越的戰略眼光與強大的執行力。"1359"財務運營管控體系的實施,特別是全球共享平台的建設,標志著公司向世界一流智能型全球服務體系的邁進。這一平台旨在為公司內部員工以及外部合作夥伴提供卓越的服務,推動管理革新,確保合規運營,並創造企業價值。
中國石油的全球共享平台由五個核心部分構成,財務共享服務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構築一個全面的"大共享"體系。財務共享服務採用"一個平台、多路共享"的模式,初始階段聚焦於財務和人力資源業務共享。其組織架構由一個管理中心、三個區域中心和多個服務部構成,各中心和部室各司其職,共同促進業務發展。
自2017年起,中國石油便開始逐步推進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建設,經歷了試點項目、區域中心設立和全面上線等階段,到2020年,財務共享服務已實現全面覆蓋。這一中心不僅負責會計處理工作,還承擔著推動管理革新和合規支持的重要職責。通過設立專家中心和創新中心,中國石油不斷推動技術進步和業務模式創新。
在財務共享服務的實施過程中,中國石油採用了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如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智能報銷系統和語音識別技術,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業務流程的優化。作為財務轉型的推動器,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通過數據管理和業務財務融合,促進了組織結構的變革,使財務管理從後台走向前台,積極參與到決策支持和績效改進中。
綜上所述,中國石油集團的財務共享中心建設案例充分展示了一家大型能源企業現代化的管理策略。通過共享服務和科技創新,實現了財務管理效率的顯著提升,並為其他企業的財務管理轉型提供了寶貴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