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多因素導致國際油價連續下跌,國內油價後續也會下降嗎
油價一再下跌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對石油需求高的西方發達國家受到疫情的影響。最近,西方第二波疫情開始反彈,西方國家,尤其是歐盟,開始再次封鎖。此舉減少了人們的出行。目前,國際油價仍處於下行通道。雖然今年8月底出現了小幅度反彈,但下降趨勢沒有改變。基本面是供大於求,美國的頁岩氣也是石油的良好替代品。
畢竟,由於經濟不景氣,更多的進口石油無法用完,仍然需要佔用空間來節約。在確保安全儲備的情況下,這些國家肯定會減少石油進口。其次,石油是不可再生資源,但它也是戰略資源和原材料,用途廣泛。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對石油的依賴逐漸增加,這也將促進石油短缺。然而,石油價格不可能一直上漲。這是因為,首先,國際歐佩克組織致力於規范石油的供應、需求和生產。如果油價過高,將導致國際經濟放緩,這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它將增加石油產量,這也將導致油價下跌。其次,預計美國每年都會收緊貨幣政策,這也將導致油價下跌。最後,由於疫情,它將導致全球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並間接促進油價下跌。
B. 國內油價「七連漲」,國際油價卻在暴跌,這到底是為什麼
國內油價「七連漲」,國際油價卻在暴跌,這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第一,我們國家石油資源稀缺,長期都是以進口原油為主,國際原油下跌,我們國家石油消耗大,現在家家戶戶都有私家車,農村現在汽車都普及了,對汽油的需求就增大。
最後就是西方資本的原因,在國外還有很多資本大佬手上握著傳統能源,但再最近幾年新能源的快速崛起使得原油這個商品在他們眼裡已經不是那麼吃香了,所以他們想再最後這幾年原油的黃金期通過不斷的收割韭菜變現的方式,來實現原油在金融領域的最大價值化,所以原油在最近幾年的價格都會有比較大的差異化總的來說,原油上漲和俄烏沖突有一定關系,市場供需關系也有影響,西方資本大佬的不斷變現也有一定的影響。
C. 巴菲特再次割肉 殺入石油 達成減產協議的石油要見底了
巴菲特割肉航空股後再割肉銀行股
最近,全球金融市場可以說非常的驚險刺激,因為就連做價值投資的股神巴菲特也被「玩得團團轉」!
繼上次持倉33天後被腰斬,割肉航空股,巴菲特被調侃是「巴韭特」之後,巴菲特又割肉了,這次,割了銀行股,紐約梅隆銀行,虧逾1800萬元!而且,即使兩次 抄低 失敗,巴老也沒閑著,又果斷殺入石油了!
上次在航空股上虧損割肉,很多人說巴老別割肉,等被接管唄,但東哥就說過巴菲特這樣操作的原因。事實是即使公司被救活了,但是老股東卻死了。 可以說,這些 歷史 教訓令人觸目驚心,巴菲特沒變,這根本不是什麼快進快出短線操作,這是一筆能載入史冊的教科書般的糾錯案例,極為經典價值投資。
賣出的原因就是老巴意識到自己判斷失誤,於是決定立即糾正。 這才是真股神,發現抄底錯了,就趕緊止損,這就是執行力!
而這次割肉銀行股,可以說是和上次割肉航空股一樣的操作,都是基於巴老對這次事件的判斷失誤,以為可能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沒有想到,會發展到超乎他的想像,其實,這件事剛開始的時候,國人也沒有想到會發展成這個樣子,所以這是基於前期的判斷失誤。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是價值投資者,最擅長在暴跌後買入便宜優質的企業,曾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成功抄底!他曾經說過,一定要吝嗇,即使好資產,也不要為之付出過高的代價,也就是等到殺跌出合理估值,尤其是低估的時候買入,就是最合適的。
而巴菲特買入航空和銀行股就是低估的邏輯,但是在這次特殊情況的催化下,他看中的這個生意受到影響了,國際航班停飛,銀行壞賬加劇,所以他看到了這個變化,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及時止損。
人不是神,巴菲特也不是,就如巴菲特曾經的訪談關於美股熔斷的看法,巴菲特表示疫情和油價崩盤沒有那麼糟糕。但是也說,他活了89年第一次見。也看出了他對這次局勢判斷的失誤,但整體看,巴老坐擁上千億美元的現金,也依然是大贏家。
關於巴菲特操作引起的質疑,秘書稱,也許這一切都等到5月股東大會才能揭曉。
而大家現在也似乎關心,巴老在割肉航空股和銀行股後,殺入石油股,這個該怎麼看,這次石油能不能賺呢?
巴菲特殺入石油會啟動嗎?
一說到巴菲特殺入石油股,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中石油是不是也能見底了?
畢竟中石油是很多人的痛心點,上市13年,市值只剩十分之一,跌掉5個半茅台 !隨著近期國際油價的暴跌,跌不見底的中石油依然不斷創著新低!
而關於巴菲特加倉抄底石油股,實際上,早在2019年4月底,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獲得了100億面值、8%累積分紅的優先股以及62.5美元/股的價格購買8000萬股西方石油公司股票。不過,高價的並購、負面的輿論覆蓋、潛在的董事席更替風險、原油市場的 奔潰 ,一系列事件讓西方石油公司的股價一年之內便被「腰斬」。危急時刻,巴菲特開始第二次抄底加倉。
那麼,暴跌之後的原油,是否實現了「否極泰來」?
我們先從這輪石油下跌的原因來看,國際油價是否見底了?石油下跌是因為產油國為了抵擋經濟受沖擊而計劃增產,疊加石油需求下滑,所以引發石油暴跌,國際油價從70美元跌到20美元!
目前石油市場正面臨數十年來最大的不確定性,受到來自供需兩方面的夾擊。上月OPEC+的減產協議談判破裂,俄羅斯與沙特為首的聯合減產國開始各自表態從3月末協議到期開始發力增產,原本供過於求的供應面進一步承壓,今年的形式又重創了全球的石油需求。
目前石油在超跌後,很多人已經坐不住了,於是大家又商討如何救油價了。於是乎,產油國將討論減產至多2000萬桶,沙特和俄羅斯達成減產協議,歐佩克+框架協議是減產1000萬桶/日。消息一出,WTI原油日內大漲10%,布倫特原油漲幅達7.1%。
減產協議出來了,對國家油價是提振,油價的暴漲暴跌,應該告一段落了!
但如果說是漲,也漲不到哪裡去。這次全球產油國減產要求是2000萬桶/日,能否達到2000萬桶/日,不確定性還很大。而且就目前市場的這個疲弱需求,疊加新能源的熱潮,減產只是杯水車薪,而且需求也跟不上,所以期待不必那麼高!
既然已經分析了國際油價,那麼A股石油板塊呢?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石油了,目前中國石油股價創新低並破凈,或是機構逐漸降低配置的結果。雖然現在位置足夠低,可能會有反彈,但何必浪費成本在可能跑不贏大盤的資產上呢?
D. 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背景
1950~1973年期間,原油價格被七大公司人為地壓得很低,平均每桶約1.80美元,僅為煤炭價格的一半左右。經過OPEC的斗爭,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產油國對資本主義舊的石油體系,特別是價格過低很不滿。西方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急劇增長,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卻不肯對主要生產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提價要求作出讓步,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大有劍拔弩張之勢。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紛紛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改變對以色列的庇護態度,決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訓西方大國。1973年10月1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提高石油價格,1973年10月17日,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當時,包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歐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美國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東。石油提價和禁運立即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提價3~4倍。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E. 20世紀80年代的油價大震盪
從1981年起,國際油價連續5年大幅下降。隨後,1986年又發生了席捲整個西方世界的「油價戰」,引起國際原油價格的暴跌。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石油供應前景不明和油價的大幅上漲,都使西方石油工業的發展趨勢和基本結構發生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變化。西方主要國家能源消費的增速開始大大降低,從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進口的石油減少了。
進入80年代以後,隨著西方世界1980—1982年嚴重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西方世界能源需求由增長遲緩變為負增長,其中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幅度尤大。接著,整個西方石油工業,從上游的油氣資源勘探和開采,到下游的儲運、煉制和銷售,迅速陷入一場全面的和嚴重的生產能力過剩的危機之中。在國際市場上,石油由供不應求和被瘋狂搶購變為銷售困難,油價由暴漲轉為跌落,競爭激烈,生產大幅度下降。從1979年到1983年,世界市場日消費量減少590萬桶(1桶=0.16立方米),從5160萬桶降至4570萬桶,向OPEC提出的石油需求量比1979年降低了43%。
面對油價下跌和市場份額縮小,OPEC在1983年第67屆特別會議上,將原油的官價下調至每桶29美元,並決定「限產保價」。規定最高日產量1800萬桶(1979年最高日產3100萬桶),並規定每個成員國的限額。由於OPEC內部分歧較大,考慮到其他成員國減產的難度,而讓沙烏地阿拉伯承擔「浮動產油國」的角色。OPEC試圖通過「限產保價」來等待世界石油需求重新增加和油價回升,但此舉卻使其石油產量和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到1985年,其日產量已降至1847萬桶,市場份額也從1979年的47.8%降至30.1%。
1985年12月,OPEC第76屆部長級會議正式宣布以「減價保產」爭奪市場份額來取代過去的「限產保價」政策,國際石油市場由此出現了大混亂,導致1986年的「油價戰」和油價暴跌。1985年12月9—12日的三天內,布倫特原油價格每桶下降5美元。到1986年1月20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下降到每桶僅19.5美元,這是自1980年以來該油價首次跌破20美元。2月18日,倫敦現貨石油市場交易活動完全停止。3月4日,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價格跌到每桶11.98美元。7月23日,國際石油價格已跌破每桶10美元大關。同日布倫特原油價格下跌到每桶只有8.5美元。而7月30日,在地中海裝上油輪的沙烏地阿拉伯輕質油價格每桶只有6.8美元。油價由1985年11月的31.75美元/桶,降至1986年4月的10美元/桶,降幅達70%。至此,油價基本上跌至谷底。
此後,經過一系列的會議,到1986年10月,OPEC基本就產量問題達成協議,並提出恢復OPEC官價。就在第79屆部長級會議結束後的1986年10月29日晚,擔任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25年之久的風雲人物亞馬尼被宣布解職,他的解職也宣告了據稱是由他所發起的這場油價大戰落下了帷幕。
1986年12月10—20日,OPEC第80屆部長會議決定,從1987年1月1日起,OPEC的「參考價格」為每桶18美元;1987年上半年,不包括伊拉克在內的OPEC 12個成員國的石油產量限額為每天1580萬桶。會議改變了1985年「限價保產」的政策,又回到「限產保價」的老路上來,只不過其油價是每桶18美元,比一年前低了10美元。到此「價格戰」基本結束。
這次油價大震盪給石油生產國和石油消費國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對其後的國際石油形勢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此後,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紛紛提出了新的發展戰略,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新戰略的主要內容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1)重新突出強調要堅持「一體化」體系。
盡管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在歷史上一直是「垂直一體化」的石油公司,但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曾一度不再多談這一問題,而且在80年代初還曾出現過要實行「非一體化」的說法。經過1986年油價暴跌之後,各公司又重新提出要堅持「一體化」,以確保公司的業務平衡和財務穩定。
(2)在油價低落和競爭加劇的形勢下,各大公司紛紛強調實施「最優原則」。
BP石油公司在1988年和1989年春就曾反復強調,它的「基本哲學」是「最優選擇」,即「把力量集中在我們擅長的事情上,進行投資使它變成更好」,「關閉或賣掉」不合這一「標準的業務」,決不「充當二流角色」。
(3)堅持把取得新的油氣資源放在壓倒一切的首要地位。
在低油價的條件下,仍大力進行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同時,強調對已有的油氣資源的開采補償率。
1986年和1988年油價大幅度下跌後,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的上游業務利潤也急劇下降,但各公司依然強調上游業務的重要性。1988年殼牌集團的石油投資達81億美元,其中用於上游部分的佔64%。埃克森公司1987年宣布「同其他石油公司一樣,找到新的合理價格的油氣供應已經成為一項壓倒一切的目標」。
(4)大力加強兼並和收購活動。
為了解決儲量緊急和勘探無重大突破並且費用日益困難的問題,兼並和收購也成為各西方主要石油公司取得新的油氣資源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地位已不亞於甚至超過勘探所獲資源。
F. 國際油價為何突然跌破100美元大關到底發生了什麼
銷售市場對經濟衰退預估升高,國際油價狂跌。當地時間7月5日盤里,美國WTI期貨原油價一度跌逾11%,低至97.43美金/桶,這是自5月11日至今初次跌穿100美金大關;布倫特期貨原油價跌穿102美金/桶,最少跌11.16%,至101.1美金/桶。
此前,摩根大通投資分析師警示稱,假如俄羅斯以減少原油產量做為對七國集團(G7)封禁的報仇,全世界油價可能做到一桶380美金。
俄羅斯安全委員會副書記梅德韋傑夫在7月5日表明,日本明確提出限定俄羅斯石油價錢的提議,將大幅度降低銷售市場里的石油,並將會促進油價提升一桶300-400美金。
截止到中國北京時間7月6日早上10時許,美國WTI期貨原油價漲0.75%,報100.25美金/桶;布倫特期貨原油價漲1.07%,報103.87美金/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