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保護海洋環境
海洋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不容忽視
近幾十年來,在人類大規模向海洋進軍的同時,海洋生態環境被破壞的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長此以往,海洋資源將減少,海洋自然災害更難以防治。海洋環境的惡化,已使人們認識到保護和保全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當前,海洋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海水污染
海水中存在自然污染現象,如動植物屍體的腐敗、有毒微生物的繁殖等。但是海水也有自凈的能力,污染和自凈之間保持著某種平衡。然而海水的自凈能力的速度遠遠跟不上污染的速度,人為的污染越來越嚴重,使海洋自然生態環境失去平衡。
航海業的發展,航船數量增多,船上大量垃圾傾入海中,這些都會造成海水污染。
石油污染是海水污染的一個重要方面。海上油氣井難免要產生油氣泄漏,另外,油船在航運過程中有3%的石油漏入海中。油船卸油後要用海水壓艙,裝油前則要抽出海水,並要清洗,最後又把大量油水混合物排入海洋。據統計,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污染物多達1,000萬噸。
海水污染不容忽視
核污染也不可小視。核動力艦船排出大量放射性廢物;核動力艦艇及攜帶核武器的艦艇或者飛機失事沉入海底,都會造成可怕的核污染。有的國家在海洋珊瑚島上或水下進行核試驗,直接造成海水核污染。
最重要的污染源來自陸地,全球每年往海里傾倒的垃圾多達200億噸以上,每年僅往北大西洋東部的北海倒入的垃圾就有1億噸以上。垃圾中有玻璃製品、塑料製品、放射性廢料、化學毒品、重金屬等。瀕海國家的沿海、沿河地帶是人口密集、工業發展最快的地帶,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有的排入河中,有的直接排入海中,這些水中有酚、水銀、鉛、磷、硝酸鹽、鉻、鋅、銅等,排入河中使河流成為毒河,再流入海中又使海水受到污染。據調查,每年注入渤海的工業廢水達28億噸,各類污染雜物共70多萬噸。1997年,渤海無機氮超標66%,無機磷超標68%,油類超標63%。近來,更有學者發出呼籲:如果再不對這些污染加以治理,渤海有成為「死海」的可能性!
海岸帶環境受剄破壞
海岸帶的濕地、灘塗,由於大量的圍海造田、圍海養殖等活動,其自然景觀受到嚴重破壞,一些重要經濟魚類、蝦、蟹、貝類的生息場所消失,許多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絕跡,這也大大降低了灘塗濕地調節氣候、儲水分洪、抵禦風暴潮及護岸保田等能力。
海岸環境受到破壞
由於長期的圍墾和砍伐,許多沿岸紅樹林已經退化為殘留次生林和灌木叢林。紅樹林的被破壞,不僅使一些珍貴的樹種消失,也使林地的魚、蝦、蟹、貝減少,林中候鳥絕跡,還使海岸防潮、防浪、固岸、護岸功能降低。
海中珊瑚礁是一種觀賞品,還可用來制葯、燒制石灰,因而成為沿海地區采撈的對象。過度的開采,使岸邊珊瑚礁迅速減少,其結果也使豐富多彩的珊瑚礁生物群落遭到破壞。更嚴重的後果是使岸灘抵禦台風、風暴潮的能力降低,可能引發海岸後退、樹倒房塌等災害。
目前一些入海河流因為在上游建壩蓄水,入海水量減少,造成乾旱地區的河流季節性斷流,河口三角洲退化,河口漁場消失或外移,河口洄遊生物失去通道而衰退或絕跡,導致生態環境大大地惡化。
海洋動物銳減
海洋動物的種類和數量的大量減少主要是由海水污染和過度捕撈引起的。海水污染是一些沿岸和灘塗海洋生物的災難,污染致使一些重要的經濟魚、蝦、蟹、貝類失去生存條件,數量和種類都大為減少。例如,我國有的沿海城市,三四十年前貝類論堆賣,現在貝類在這里不僅價格暴漲而且已很少能見到。美國的切薩皮克灣的水產原來十分豐富,尤其是藍蟹最負盛名,然而,由於人們在海灣四周無休止地開發,灘塗面積減少,城市垃圾、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直接或通過河流入灣,毒害灣中生物,藍蟹現已近於消失。另外,流域農牧業的發展又使營養豐富的徑流進入海灣,導致浮游藻類急劇增長,阻礙了水下光照,水下植物因失去光照而逐漸消失,同時藻類死亡和分解時又消耗水中氧氣,使海洋動物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過度捕撈是海洋動物銳減的又一個重要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漁業發展迅速,1950年世界漁獲量僅2000萬噸,到1989年已達9000萬噸。掠奪性的捕撈使魚類大量減少,如美國新英格蘭沿岸的鱈魚、比目魚減少了65%,北海已有50%的魚種絕跡。有些國家在海上用流網捕魚。這種流網被稱為「死亡之牆」。一條船掛幾十個流網,而且還使用細眼的「絕戶網」,一網過去,大魚小魚一掃而光。
捕撈過度
污染加上過度捕撈,使許多海洋動物中的珍稀物種瀕臨絕種或在某些海區絕種,從而又使一些原來數量很多的物種成為了珍稀物種。
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刻不容緩
污染海洋,就是危害人類自己;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的生命!當前,全世界應當共同努力,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保護保全人類共同依賴的海洋環境。目前應該在如下幾方面採取行動:
保護海洋環境
①對海洋環境進行調查、監測,進一步加強對海洋的管理。海洋環境調查和監測是海洋環境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礎性工作。只有對海洋環境現狀和發展趨勢摸清楚,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切實可行的對策和有力的措施,改善、保護和保全海洋生態環境。
②制訂和執行海洋環境保護法規。我國對海洋環境保護十分重視,1982年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還相應頒布了《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水污染防治法》等10多個條例,10餘項部門規章和海水水質標准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海洋環境保護法規體系。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執行這些法規,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③採取可行的海洋環境保護措施。
a.減少陸源污染物的入海量。主要措施有調整沿海大中城市工業布局,對污染嚴重的企業要定期治理或關、停、並、轉、遷,建設污水處理廠,開展三廢綜合治理利用等。
b.對港口、運輸船舶和鑽井船裝備安裝油水分離裝置和含油污水接收處理設施。
c.各油田配置圍油欄、化學消油劑和溢油回收船。
d.建立海上疏浚物傾倒區、空中放油區,建立傾倒許可制度,並加強對傾倒區的環境質量監測,逐步停止在海上傾倒工業廢物,禁止工業廢物和陰溝污泥在海上焚燒。
e.嚴格禁止在海上處理一切放射性物質。
f.實行海岸帶綜合管理,如對以煤和油為燃料的船舶的海濱砂礦開采、近海油氣開發、工業化的捕撈和養殖、海岸工程的建設、沿海地區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灘塗圍墾和圍海造地,過度抽取地下水,以及各種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活動實行綜合管理。
g.限制捕撈數量、實行休漁制度和漁船報廢制度,禁止使用各種圍網捕魚;投放人工漁礁,促進魚類繁殖,保護水產資源。
h.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如紅樹林自然保護區、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灘塗濕地自然保護區、海洋生物多樣性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物種自然保護區等。
④加強國際合作,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世界海洋是一個整體,也是全人類共同的資源寶庫。國際上目前已經十分重視這項工作,如1982年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一系列海洋法規的制訂,各涉海國際組織的頻繁活動,1992年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21世紀議程》等。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這方面也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我國相繼加入了國際海事組織等近20個涉海國際組織,參加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制訂工作,並於1996年批准了該公約。我國還參與許多國際協定的制訂工作,並與幾十個國家簽訂了大量的雙邊和多邊協定。我國在和各國海洋科技合作與交流活動中作出了積極貢獻。
『貳』 海洋石油污染的入海後變化
石油一旦進入海洋,便會經歷一系列復雜的變化過程,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氧化、沉降、形成瀝青滴和沿著食物鏈的轉移等(見圖)。這些過程在時間和空間上可能有所差異,但通常是同時進行或相互影響的。
石油在海面上會經過蒸發和溶解,形成分散的油膜,之後可能會聚合成較大的瀝青塊或附著在其它顆粒物上,最終沉入海底或漂浮到海灘上。受海流和波浪的影響,沉入海底的石油或其氧化產物有可能會再次浮到海面,引發二次污染。
海洋生物在降解石油烴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海洋微生物,包括烴類氧化菌,在海水和海底泥中廣泛存在,它們對石油烴的分解起著重要作用。海洋植物和動物也能夠分解一定量的石油烴。浮游植物和固定植物可以直接從海水中吸收或吸附溶解的石油烴。海洋動物通過攝食吸附有石油的顆粒物質,或者通過消化系統或鰓吸收溶於水中的石油烴。由於石油烴是脂溶性的,海洋生物體內的石油烴含量通常會隨著脂肪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清潔的海水中,海洋動物體內積累的石油烴可以相對較快地排出。目前尚無確鑿證據表明石油烴能夠通過食物鏈傳遞。
石油泄漏入海後的消失速度和影響范圍受到泄漏位置、泄漏油的性質、油的回收和消除方法、海洋環境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而有很大差異。例如,較高的水溫有助於加速油的消除。實驗結果顯示,油消失一半所需的時間在10°C的水溫下大約為1.5個月;在水溫升至18-20°C時,縮短至約20天;而在25-30°C時,更是減少到約7天。而滲入沉積物中的石油消除則較為困難,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叄』 海洋石油污染頻發主要原因是什麼
隨著海上油氣開采規模日漸加大,事故頻發造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日趨嚴重,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防止石油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那麼海洋石油污染頻發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下面和裕祥安全網會給您答案下吧。
石油及其產品在開采、煉制、貯運和使用過程中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各種含油廢水、海上船舶壓艙水和洗艙水的排放,油船遇難、輸油管道和近海石油開採的泄漏等,都是海洋石油污染的重要途徑。估計世界經由各種途徑入海的石油每年約600餘萬噸。石油入海後,立即發生一系列變化,包括擴散、蒸發、溶解、乳化、光化學氧化、微生物降解、沉降、形成瀝青球等。石油污染會破壞海濱景觀和浴場。海面上的油膜能阻礙大氣與海水之間的氣體交換,影響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海獸的皮毛和海鳥羽毛被石油沾污後,就會失去保溫、游泳或飛翔能力。石油污染物還會干擾海洋生物的攝食、繁殖和生長發育,改變魚類的洄遊路線,沾污漁具和漁獲物,使海產品帶有石油味而不能食用。
下面給大家介紹下海洋污染的危害與預防
建立完善的海洋污染監控系統,提高處理海洋污染事故的能力。為了能夠及時發現船舶污染海洋事故,分析和判斷船舶污染事故發生的規模、地點,擴散趨勢等,及時採取正確、有效的措施,將船舶污染損害降到最低,在國家沿海海域建立先進的網路化監視系統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能夠及時發現一些船舶將海洋污染物直接排放入海的違章操作,還應建立陸-海-空立體化的監管體系,利用巡邏艇、直升機、衛星等設備加大海洋監控力度,對於一些故意違章操作引起海洋環境污染的船舶和個人,應加大懲處力度,並限時整改,使船員能夠真正吸取教訓,提高海洋環境保護意識,減少人為故意違章操作而引起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我們在平時最好多學習一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識,飲用水盡量安裝家用凈水器過慮在飲用,這樣更有利於用水安全。
『肆』 為什麼石油污染是海洋最普遍也是最嚴重的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來自:第一,陸地上的各種內燃機和車輛。它們排放的含油廢氣經由大氣最終沉降入海,估計全世界僅汽車排出的廢氣每年就將180萬噸石油帶入海中。第二,港口、碼頭石油和石油產品的泄漏。沿海城市的工廠,尤其是煉油廠,也將大量石油帶入海中。近年來,儲油設施有所發展,目前有的國家已建成高60米、直徑82米、儲油能力達7萬噸的海底油庫。一旦發生事故,將給海洋帶來災難性的污染。第三,海上石油勘探、開采。全球石油最終儲量約2954億噸,其中約有1/3在海底。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在海上進行石油勘探,其中約23個國家開采海上油田。海上的鑽井、試油、井噴、事故性漏油,都會造成污染。據不完全統計,1955—1980年間,世界上共發生較大的海上鑽井事故131起。平均1000口油井要發生1次少量溢油事故,平均10000口油井發生1次油井事故。第四,海上石油運輸。現在世界每年石油產量約30多億噸,其中約5億噸來自海底油田,約10億噸從產地到消費地是通過海上運輸,並且運輸量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目前,世界上共有油輪4000多艘,其中20萬噸級以上的超級油輪約700艘。油輪在營運期間會排放出廢油和艙底油污水、油泥、燃油艙的壓艙水、油船的貨油艙壓艙水及洗艙水,輸油管及連接部位也會漏油。據估計,每年因人類活動進入海洋的石油約達1000萬噸。
在黑海,由於有5萬多艘海輪航行,每年因事故在海上泄漏的石油達到11萬噸,一些海域甚至漂浮著成片的油污,並形成油膜,對黑海環境造成很大的威脅。由於注入黑海的淡水較少,有專家警告,如再不採取措施控制污染,幾十年後這里將可能變成死海。
海洋石油污染中危害最重的是溢油污染。溢油量有時可達幾十萬噸,大量的石油瞬間溢散入海洋,危害嚴重。溢油主要來自船舶作業和船舶事故,以及石油平台、儲油和輸油設施的偶發性事故。油船事故溢油每年約40萬噸,占入海石油總量的10%~15%。其中約75%的事故發生於港口船舶正常作業,如裝卸油。但這類事故溢油量較小,其中92%以上小於7噸,每年的總溢出量不到2萬噸。而油輪碰撞與擱淺事故所造成的溢油,其中約有1/4都在700噸以上。1956—1980年,全世界發生100噸以上的重大溢油事故約101起。我國在1974—1984年期間發生的100噸以上的溢油事故為19起。
目前海洋石油污染最多的來源是油船海難事件。船舶,主要是油輪在航行途中因觸礁、碰撞、擱淺和失火等意外情況而遇難,所載石油全部或一部分流入海洋。在一般情況下,一旦油船沉入海中,油艙或油槽里的油料便通過甲板上的漏洞或裂縫源源不斷地流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海岸警備隊查明有61艘油船,總載油量84萬噸沉沒在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沿岸,並不斷冒出油來。另外,船舶沉沒後,即使當時船舶油槽中的油品沒有泄漏,但在甲板被海水腐蝕穿孔之後仍然會泄漏出來。如1940年4月,一艘德國巡洋艦在挪威奧斯陸峽灣沉沒,到1969年才開始漏出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