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生產國的石油政策與法規是什麼
OPEC的油氣政策 這個由石油生產國組成的石油卡特爾,從它誕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視。盡管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員國的油氣探明總儲量居世界首位,其強大的石油生產與供給能力,尤其是它實行的石油發展戰略及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OPEC在調整和實施其石油政策的過程中,協調行動、鞏固團結,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國際石油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從對產量控制和油價控制展開。
OPEC通過對組織聯合產量的控制和各國生產配額的分配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1982年開始,OPEC採用配額制度來實現產量控制。配額制度是將產量額度在所有的成員之間分配,以協調削減石油產量。
OPEC在不同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油價政策。
生效日期會議地點變動(萬桶)日產量上限(萬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維也納-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維也納-1.71622.972000年4月維也納+1.71624.692000年7月維也納+0.70825.402000年10月維也納+0.80026.202000年11月維也納+0.50026.702001年2月維也納-1.50025.202001年4月維也納-1.00024.202001年9月電話會議-1.00023.202002年1月開羅-1.50021.702003年1月維也納+1.30023.002003年2月維也納+1.50024.502003年6月維也納+0.90025.402003年11月維也納-0.90024.502004年4月阿爾及爾-1.00023.502004年7月貝魯特+2.00025.502004年8月貝魯特+0.50026.002004年11月維也納+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維也納+0.50028.00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石油產量政策歷來變動一覽*OPEC 10國產量基準,利雅得減產的依據。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針對國際油價不斷下降的趨勢,OPEC為了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實行了凍結油價的政策,通過有控制地增產、實現油田費用經費化、減少原油銷售補貼等手段爭取獲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標價一直穩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紀70年代,OPEC實行大幅度提高油價的政策。通過實施提價、提稅和取消銷售回扣的策略,採取「參股制」及國有化方式,以及運用「石油武器」實行禁運和減產等斗爭手段,從西方石油公司手中爭奪回了石油資源主權和石油標價權,獲得了巨額「石油美元」,並在國際石油市場佔有了超過一半的銷售份額。阿拉伯輕油的官方價格,從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飆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國際市場現貨價格上漲到每桶38.63美元。這期間,爆發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20世紀80年代,OPEC針對世界石油消費量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產量上升的形勢,先是實行限產保價政策,以期阻止油價下滑,繼而採取擴大市場份額等政策,以求保證石油收入和維持市場份額。這一時期OPEC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時期過度提高油價政策而帶來了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年,OPEC調整並交替實行「限產保價」或「增產抑價」政策。前者是在油價長期走低情況下,通過限制或減少產量,縮小市場供應量,推動油價轉跌回升;後者是通過增加產量,擴大市場投放量,抑制油價的暴漲,以達到穩定市場,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場份額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動油價平衡機制」,明確提出新的政策目標,即抑制油價波動,力求使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維持在對產油國和消費國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及國際油價影響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從最初的以爭取恢復自身權益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於各方的油價水平,保證持續、有效的石油供應,從而穩定世界石油市場的政策目標。這對於世界石油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益的、新的飛躍。近年來,OPEC能源政策的調整圍繞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標進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長會議提出要以庫存量而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產量的油價政策。2000年3月,OPEC進一步調整其政策,建立了油價「自動平衡機制」,確定了22~28 美元的油價浮動范圍作為其增減原油產量,以保證國際市場石油供應和穩定的油價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調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夠反映市場真實供需情況的原油定價基準,除調整油價政策外,各成員國也在修訂其能源發展戰略,包括適度開放由國家壟斷的石油天然氣部門,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和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本國石油開采等。委內瑞拉的能源戰略重視加強同南美洲國家的能源合作,爭取在建立統一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實現包括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推動拉美地區經濟的盡快恢復與發展。
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政策 以俄羅斯為例。油氣行業是俄羅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關繫到社會的整體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此類資源、確保其再生產水平、提高資源管理效率、在對外資源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是俄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作為最重要的非OPEC產油國,俄羅斯非常重視本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
(1)制定行業長期發展規劃。
2003年5月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詳細分析了能源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明確了該領域今後20年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基本框架。為不斷尋找新的礦脈、避免國家可探明資源儲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過《2005—2020年國家礦物資源勘探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綱要》,規定了37種主要礦藏的開采量與再生量的比例關系。為加大對大陸架資源的研究開發,2004年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大陸架石油天然氣資源研究開發戰略》,確定了大陸架油氣資源開採的階段性目標。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修改稅法,建立促進油氣行業發展的稅收體制。首先,合並稅種,簡化稅收辦法。從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礦區使用費、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留成和原油開采消費稅,代之以徵收「開采統一稅」。其次,取消不合理優惠,彌補稅收漏洞。2004年1月,俄羅斯政府撤銷了境內的最後三個離岸區設置,杜絕了石油巨頭們利用其逃稅避稅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再次,增強稅收公平性,促進行業均衡發展。為鼓勵對地質條件惡劣、效益低下的油田進行開發,俄羅斯政府擬將現行簡單化一刀切的石油開采稅改為級差開采稅——根據油田質量和開采效益確定不同的稅率。
制定新的《礦產資源法》,完善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俄羅斯現行《礦產資源法》出台於1992年,諸多條款已不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個別條款過於空洞,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也導致了嚴重的官員腐敗。為扭轉這種現象,俄羅斯主管部門正在重新制定《礦產資源法草案》,對包括油氣在內的地礦資源勘探、開采和使用等相關問題做出詳細規定,盡量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根本利益。該法有望於2006年最終通過。屆時,它將成為規范俄油氣行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國家管理部門體系。
要實施國家對油氣工業的有效監控,必須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門。
從行政分工看,為減少開采許可證發放的混亂無序現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礦產資源法草案》將明確規定地礦資源歸聯邦所有,開采許可證也將由中央政府獨家發放。從部門設置看,俄工業能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能源局、自然資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地礦利用局和自然資源利用監督署、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及其下屬的聯邦海關署、財政部及其下屬的聯邦稅收署等部門將從不同的角度對油氣行業的整體發展進行規劃和監督。從人員安排看,總統的親信將被安置在油氣企業中任要職。
(4)加強對進出口運輸環節的管理。
俄羅斯政府牢牢控制著油氣產品運輸渠道,不允許私有油氣公司建設和擁有自己的管道系統。目前,國家控股的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分別在油氣產品的管道和鐵路運輸中具有絕對壟斷地位。2003年10月,俄羅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開交通運輸業的《至2025年俄羅斯交通發展戰略》,其中惟獨未涉及管道運輸改革,也未談及油氣運輸領域吸引私人投資的問題。
(5)在國家控制的前提下廣開資金來源。
首先,通過《產品分割協議》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項目均是以這種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國際油氣巨頭,包括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參與了上述項目的實施。其次,鼓勵油氣公司發行歐洲債券,增強其投融資能力。目前,俄羅斯許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歐美股票市場上市,企業資本化程度和資本運作透明度明顯提高。再次,允許外國公司收購俄羅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中的國家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7.59%)。
(6)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執政後,從國家經濟安全形度出發,強調油氣出口多元化,並靈活運用能源牌,巧妙地實現了國家利益最大化。
為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俄羅斯試圖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拓展油氣運輸渠道。向東,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爭,在兩強之間游刃有餘,並最終選擇了對己最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為了抗衡美國倡議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阻擋土庫曼天然氣進入歐洲,更為了開拓東南歐的巨大市場,於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藍流」天然氣管道。向西,為了減少對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非友好國家的過境依賴,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穿越波羅的海海底至德國的北歐天然氣管道。向北,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議建設至摩爾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開拓北美市場。
對於傳統勢力范圍——獨聯體其他國家,俄羅斯更是利用油氣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對地區政策走向的控制。
㈡ 六大國際石油巨頭上半年均陷入虧損 國內油企基本面正在持續向好
2020年上半年的原油市場可謂驚心動魄,原油價格大跌成為幾十年罕見的「 歷史 性事件」,加上疫情的影響,石油巨頭們日子有些不好過。
近日,多家跨國油企發布了半年報,除了「全球油企老大」沙特阿美,殼牌、BP、埃克森美孚、道達爾、雪佛龍和康菲石油等六大石油巨頭均陷入巨額虧損。其中,BP和殼牌最為慘烈,分別虧損212.13億美元、181.55億美元。
相比而言,由於國內疫情更早得到有效控制,各行業復工復產進入快車道,油企各方面表現也好於國際油企,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在6月份已經實現凈利潤正增長。
原油市場正在回暖
8月19日,OPEC+石油部長級會議召開,市場預期將會降低減產幅度,由每日減970萬桶降至770萬桶。同時,美國活躍鑽油井數目連續15個星期減少,預期美國頁岩油產量將會繼續下降。
實際上,自7月份以來,OPEC+減產協議執行率在97%左右,石油生產國一直在削減產量,以控制供應並減少全球庫存。
對於原油市場來說,有兩個不確定因素依舊困擾著油價的走勢,一是全球疫情的恢復情況,二是產油國的減產執行情況。
在奚佳蕊看來,全球抗疫取得階段性進展,各國持續放開「封鎖」,同時跟進的還會有重要的經濟刺激計劃。在此前提下,全球的原油需求有望穩步增加,對原油價格形成支撐。同時,產油國有望繼續維護減產成效,在補足了減產份額後,OPEC+將視原油市場供需狀況,調整減產規模以維護油價回到相對合理的運行區間。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原油產量可能進一步下滑,低油價使得美國頁岩油產業鏈受到沖擊,油企的倒閉及油井的關停,令美國石油產業很難在短期內恢復。全球原油總供應量下半年將繼續縮水,因此油價有望進一步反彈。
根據EIA的預測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全球原油市場將重現供應缺口,需求增速超越供應增速是導致缺口形成的主要原因;三季度原油供應缺口將逐步增大,四季度則適度收縮,下半年的平均供應缺口約為313萬桶/日。若以此為依據,下半年國際油價將呈現沖高後適度回落的大致趨勢。
奚佳蕊認為,雖然下半年依舊充斥著諸多的不確定因素,但相對上半年而言,原油市場的整體形勢將會有所回暖,預計下半年WTI和布倫特的主流運行區間分別為35美元/桶至55美元/桶和38美元/桶至60美元/桶。
中宇資訊原油研究組則判斷,下半年油價將呈現階梯式回升趨勢,但價格上限不會太高,判斷布倫特原油期貨絕對價格在55美元/桶下方,WTI原油期貨絕對價格將處於50美元/桶附近,布倫特2020年全年均值或處於45美元/桶至49美元/桶區間。
油企最難時期已經過去
今年3月份,原油價格暴跌讓市場再次「見證 歷史 」。彼時,歐佩克減產協商談崩,沙特率先發起了石油「價格戰」,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開始蔓延帶來的需求負面影響,油價快速下跌,布倫特油價一度跌至20美元下方。
國際油價大跌加上疫情的影響,今年上半年石油巨頭們可謂一片哀嚎。
截至目前,六大國際石油巨頭均已公布二季度財報。根據統計,這六大跨國石油公司二季度虧損總額達536.93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748億元),上半年總虧損為545.7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809.72億元)。
張永浩認為,國際油企虧損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導致的需求坍塌,導致石油煉製品消費量大幅下降。
但近日,「全球油企老大」沙特阿美給了市場一定信心,其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約232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69億美元下滑50.5%。
沙特阿美CEO阿敏·納賽爾表示:「全球石油需求正在復甦,最壞的情況已經過去,我們對石油的長期需求仍然相當樂觀。」
中石化也在一季報發布時表示,正在逐步走出最困難時期。
事實上,下半年以來,原油市場逐步向好的態勢也印證了上述表態。
對於國內油企尤其是三桶油來說,在經歷了上一輪油價大跌後,在降本增效方面,頗有成效。隨著原油市場的回暖,油企迎來利好。
根據國新辦發布的2020年上半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石油石化企業6月份當月凈利潤同比增長7.90%,年內月度效益首次實現正增長。
中石化日前在投資者平台表示,低油價會給上游業務帶來較大挑戰,對於下游業務,低油價環境將會促進成品油消費,有利於煉油實現穩定、較好的毛利。同時,低油價也會有效降低化工原料成本,提升石腦油化工競爭力。2020年,公司將充分發揮一體化優勢,大力降本減費,努力培育新的增長點,積極應對低油價帶來的困難與挑戰。
光大證券研究報告稱,在悲觀預期場景下,由於擁有煉銷一體化,中石化銷售環節的優勢將使得煉油盈利下滑對其整體業績影響變小,長期來看,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投資回報依然是比較可觀的。
㈢ 石油生產國的石油政策與法規有哪些
OPEC的油氣政策 這個由石油生產國組成的石油卡特爾,從它誕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視。盡管與20世紀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員國的油氣探明總儲量居世界首位,其強大的石油生產與供給能力,尤其是它實行的石油發展戰略及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OPEC在調整和實施其石油政策的過程中,協調行動、鞏固團結,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國際石油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從對產量控制和油價控制展開。
OPEC通過對組織聯合產量的控制和各國生產配額的分配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1982年開始,OPEC採用配額制度來實現產量控制。配額制度是將產量額度在所有的成員之間分配,以協調削減石油產量。
OPEC在不同階段採取了不同的油價政策。
生效日期會議地點變動(萬桶)日產量上限(萬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維也納-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維也納-1.71622.972000年4月維也納+1.71624.692000年7月維也納+0.70825.402000年10月維也納+0.80026.202000年11月維也納+0.50026.702001年2月維也納-1.50025.202001年4月維也納-1.00024.202001年9月電話會議-1.00023.202002年1月開羅-1.50021.702003年1月維也納+1.30023.002003年2月維也納+1.50024.502003年6月維也納+0.90025.402003年11月維也納-0.90024.502004年4月阿爾及爾-1.00023.502004年7月貝魯特+2.00025.502004年8月貝魯特+0.50026.002004年11月維也納+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維也納+0.50028.00
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石油產量政策歷來變動一覽
*OPEC 10國產量基準,利雅得減產的依據。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針對國際油價不斷下降的趨勢,OPEC為了維護成員國的石油權益,實行了凍結油價的政策,通過有控制地增產、實現油田費用經費化、減少原油銷售補貼等手段爭取獲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970年9月,原油標價一直穩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紀70年代,OPEC實行大幅度提高油價的政策。通過實施提價、提稅和取消銷售回扣的策略,採取「參股制」及國有化方式,以及運用「石油武器」實行禁運和減產等斗爭手段,從西方石油公司手中爭奪回了石油資源主權和石油標價權,獲得了巨額「石油美元」,並在國際石油市場佔有了超過一半的銷售份額。阿拉伯輕油的官方價格,從197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飆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國際市場現貨價格上漲到每桶38.63美元。這期間,爆發了1973年和1979—1980年的兩次世界性「石油危機」。
20世紀80年代,OPEC針對世界石油消費量增長緩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產量上升的形勢,先是實行限產保價政策,以期阻止油價下滑,繼而採取擴大市場份額等政策,以求保證石油收入和維持市場份額。這一時期OPEC遭到了嚴重的損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時期過度提高油價政策而帶來了負面影響。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最近兩年,OPEC調整並交替實行「限產保價」或「增產抑價」政策。前者是在油價長期走低情況下,通過限制或減少產量,縮小市場供應量,推動油價轉跌回升;後者是通過增加產量,擴大市場投放量,抑制油價的暴漲,以達到穩定市場,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場份額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動油價平衡機制」,明確提出新的政策目標,即抑制油價波動,力求使國際市場的原油價格維持在對產油國和消費國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對世界石油市場的供需平衡及國際油價影響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從最初的以爭取恢復自身權益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於各方的油價水平,保證持續、有效的石油供應,從而穩定世界石油市場的政策目標。這對於世界石油業的發展,無疑是一個有益的、新的飛躍。近年來,OPEC能源政策的調整圍繞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標進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長會議提出要以庫存量而不是以價格來決定產量的油價政策。2000年3月,OPEC進一步調整其政策,建立了油價「自動平衡機制」,確定了22~28 美元的油價浮動范圍作為其增減原油產量,以保證國際市場石油供應和穩定的油價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調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夠反映市場真實供需情況的原油定價基準,除調整油價政策外,各成員國也在修訂其能源發展戰略,包括適度開放由國家壟斷的石油天然氣部門,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和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外國石油公司參與本國石油開采等。委內瑞拉的能源戰略重視加強同南美洲國家的能源合作,爭取在建立統一自由貿易區的過程中,實現包括能源在內的基礎設施現代化,推動拉美地區經濟的盡快恢復與發展。
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政策 以俄羅斯為例。油氣行業是俄羅斯國家經濟的主要支柱,關繫到社會的整體發展。合理利用和保護此類資源、確保其再生產水平、提高資源管理效率、在對外資源合作中維護國家利益是俄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作為最重要的非OPEC產油國,俄羅斯非常重視本國油氣資源的開發和保護,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與法規。
(1)制定行業長期發展規劃。
2003年5月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能源戰略》,詳細分析了能源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明確了該領域今後20年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基本框架。為不斷尋找新的礦脈、避免國家可探明資源儲量的枯竭,2004年俄政府通過《2005—2020年國家礦物資源勘探及其可持續發展的長期綱要》,規定了37種主要礦藏的開采量與再生量的比例關系。為加大對大陸架資源的研究開發,2004年俄政府通過《至2020年俄羅斯大陸架石油天然氣資源研究開發戰略》,確定了大陸架油氣資源開採的階段性目標。
(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修改稅法,建立促進油氣行業發展的稅收體制。首先,合並稅種,簡化稅收辦法。從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礦區使用費、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留成和原油開采消費稅,代之以徵收「開采統一稅」。其次,取消不合理優惠,彌補稅收漏洞。2004年1月,俄羅斯政府撤銷了境內的最後三個離岸區設置,杜絕了石油巨頭們利用其逃稅避稅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業間的不公平競爭。再次,增強稅收公平性,促進行業均衡發展。為鼓勵對地質條件惡劣、效益低下的油田進行開發,俄羅斯政府擬將現行簡單化一刀切的石油開采稅改為級差開采稅——根據油田質量和開采效益確定不同的稅率。
制定新的《礦產資源法》,完善政策法規和管理機制。俄羅斯現行《礦產資源法》出台於1992年,諸多條款已不適應當前行業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個別條款過於空洞,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也導致了嚴重的官員腐敗。為扭轉這種現象,俄羅斯主管部門正在重新制定《礦產資源法草案》,對包括油氣在內的地礦資源勘探、開采和使用等相關問題做出詳細規定,盡量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保證經營者的合法權益和國家的根本利益。該法有望於2006年最終通過。屆時,它將成為規范俄油氣行業發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國家管理部門體系。
要實施國家對油氣工業的有效監控,必須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部門。
從行政分工看,為減少開采許可證發放的混亂無序現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礦產資源法草案》將明確規定地礦資源歸聯邦所有,開采許可證也將由中央政府獨家發放。從部門設置看,俄工業能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能源局、自然資源部及其下屬的聯邦地礦利用局和自然資源利用監督署、經濟發展和貿易部及其下屬的聯邦海關署、財政部及其下屬的聯邦稅收署等部門將從不同的角度對油氣行業的整體發展進行規劃和監督。從人員安排看,總統的親信將被安置在油氣企業中任要職。
(4)加強對進出口運輸環節的管理。
俄羅斯政府牢牢控制著油氣產品運輸渠道,不允許私有油氣公司建設和擁有自己的管道系統。目前,國家控股的俄羅斯石油運輸公司、俄羅斯鐵路股份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分別在油氣產品的管道和鐵路運輸中具有絕對壟斷地位。2003年10月,俄羅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開交通運輸業的《至2025年俄羅斯交通發展戰略》,其中惟獨未涉及管道運輸改革,也未談及油氣運輸領域吸引私人投資的問題。
(5)在國家控制的前提下廣開資金來源。
首先,通過《產品分割協議》加大對外資的吸引力。「薩哈林-1號」和「薩哈林-2號」項目均是以這種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資。國際油氣巨頭,包括英荷殼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國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參與了上述項目的實施。其次,鼓勵油氣公司發行歐洲債券,增強其投融資能力。目前,俄羅斯許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歐美股票市場上市,企業資本化程度和資本運作透明度明顯提高。再次,允許外國公司收購俄羅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億美元的價格成功收購了俄羅斯最大石油公司盧克石油公司中的國家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7.59%)。
(6)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執政後,從國家經濟安全形度出發,強調油氣出口多元化,並靈活運用能源牌,巧妙地實現了國家利益最大化。
為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俄羅斯試圖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拓展油氣運輸渠道。向東,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爭,在兩強之間游刃有餘,並最終選擇了對己最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為了抗衡美國倡議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阻擋土庫曼天然氣進入歐洲,更為了開拓東南歐的巨大市場,於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藍流」天然氣管道。向西,為了減少對烏克蘭、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等非友好國家的過境依賴,於2005年12月開工建設穿越波羅的海海底至德國的北歐天然氣管道。向北,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議建設至摩爾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開拓北美市場。
對於傳統勢力范圍——獨聯體其他國家,俄羅斯更是利用油氣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對地區政策走向的控制。
㈣ 美國的頁岩油出口將永久改變全球油市
【2021年1月8日 World Oil網彭博社紐約報道】五年前的新年前夕,the Theo T離開美國德克薩斯州墨西哥灣沿岸,將第一批美國頁岩油運往海外。這批頁岩油開采自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下屬油井,其買方是貿易巨頭維多集團(Vitol Group)。而在美國解除長久以來的出口禁令兩周之後,油船啟航前往義大利。
這是全球石油貿易的開端,或將重塑油市、轉移地緣政治權力並顛覆全球經濟。頁岩油繁榮促使美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產國,也使其向著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這一長久目標邁進了一步。不過,出口繁榮創造了一個嶄新的市場:德克薩斯州,新墨西哥州和北達科他州頁岩油田出產的頁岩油得以運往五十多個國家,其出口總量通常高於除沙烏地阿拉伯之外的其他歐佩克成員國。
過去五年對美國頁岩油出口商而言可謂是順風順水。新冠疫情對全球能源需求帶來了嚴重沖擊,使得全美四十多家鑽井公司破產。在接下來的幾年內,美國石油出口將主要取決於疫情之下全球復甦的速度以及政治家為全球擺脫化石燃料所付出的努力。不過,隨著美國頁岩油出口到全球各地,油市發生了永久性的改變,而不變的是,頁岩油仍是美國強有力的外交手段。
美國頁岩油產業的繁榮對歐佩克造成了打擊。隨著頁岩油占據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歐佩克被迫將其市場份額拱手相讓。美國一度是歐佩克最大的消費國之一,而自2006年6月以來,美國削減了其每月石油進口量。上周,沙烏地阿拉伯對美國的石油出口自2010年以來首次減少至零。
有專家認為美國的頁岩油產業將對歐佩克帶來永久性的打擊。在過去五年內,歐佩克不得不屢屢與俄羅斯、墨西哥和其他主要石油生產國一道逐步增加回產量,但與此同時,美國頁岩油仍在擴大其在主要油市的市場份額。
美國對外進口依存度逐步下降,使得特朗普集團開始逐步減小對兩大歐佩克創始國(委內瑞拉和伊朗)的制裁,同時不必擔心國內油價上漲。美國頁岩油如今在國際油市上唾手可得,因此和中東沖突掛鉤的油價攀升的持續時間會更短,且浮動范圍不大。
美國在全球油市中的優勢能維持多久尚不得而知。
中國是全世界對美國石油出口影響最大的國家。美國政府解除出口禁令兩年後,運往中國的石油出口量達到了200萬桶/日,中國自此成為美國石油的最大進口國。自從疫情封鎖後恢復以來,中國的原油需求已經回彈。而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的仍是該國主要的石油供應國,此外隨著歐佩克聯盟恢復出口,今年的油市將極具競爭性。
據彭博社估計,2019年全球電動 汽車 的年銷量(包括卡車和公共 汽車 )達到了近2700萬輛,在未來幾年裡這一數字有望加速增長並在20年內增至1.33億輛。到2040年,約5億輛客運電動 汽車 有望投入市場,約佔全球電動 汽車 總量的三分之一。
不過,只要世界仍主要依賴化石燃料,那麼頁岩油將仍需要努力擴大其全球市場份額。
拉哈尼表示,解除出口禁令以及全球頁岩油業突飛猛進、市場適應性增強,將使得美國在未來成為美洲原油的主要出口國。
對美國原油的需求也取決於在經歷過二戰以來最為嚴重的大蕭條之後,全球經濟在未來幾年內前景如何。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預期,在2020年全球經濟縮減4.3%之後,今年將反彈4%。不過未來十年的全球增長或將受到疫情影響,因此全球經濟能否反彈還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國際能源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在12月稱,直到2021年末,這一受疫情沖擊的石油大國才會意識到,從長期來看,亞洲國家對美國原油的需求將低於其在年初疫情出現時所做的預期。
翻譯:韓月萌
審校:劉永麗
㈤ 國內油價近年走向及以後趨勢
中國油價,從每升120元左右開始漲,那還是98年左右。
近年來中國油價從360左右的價格,在2007年,到今天660元,可以說直線上升。
特別針對去年年底中國油價包含了燃油附加稅之後。國家為了穩定消費,在2009年一月將價格下調。和國際油價走低,國際經濟下滑的壓力有關。隨後中國油價進行了每個月一次調整,四次提高力度比較大,三次小幅度降價。和國際油價的走勢,只跟漲,不跟跌。
其主要原因,和中國國內經濟有很大的關系,中國目前房價虛高,需要大量的資金補充。石油全部是國有企業。所以我們現在用的油全部是國家在控制,沒有進入到市場化。
所以問今後的走勢,應該看齊中國的總體經濟。如果國情中國家經濟大力發展,國家稅收不錯,那麼物價就會得到合理控制,中國的油價會跟國際接軌,甚至國家可以提供補貼,讓國人獲得優惠的油價
如果中國房地產經濟泡沫放大,資金回收困難,中國的油價會大幅上升,可能只有少數可以加的起油了。同時會帶動很多經濟的下滑。
國際看油價會不斷的上漲,因為這個能源很重要,而且地球沒有那麼多油。
所以更多的能源車會開發出來,電力的。目前混合動力車已經有不少了,存電力的汽車也有幾款。不過因為這些車的價格還是高。
所以低端車,油耗低的車比較走俏。
同時,低端車人群大,所以他們更加在乎經濟實惠,所以在未來油價如果還是瘋狂的漲,那麼更多人會選擇改裝車了,裝氣,裝電等等。
石油價格未來走勢分析
10年來我國的油價整體來說是持續上漲的,上漲的主要原因有幾個方面
1、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因為整體原油的存量是有限的,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到石油的方面越來越多,需求在不斷擴大,而歐派克成員國供給是有限的。
2、1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私家車保有量不斷持續攀升,原油需求不斷攀升,我國從93年開始變為石油純進口國,到目前對外石油依存度已經接近60%。直接導致油價持續上漲
今日國際原油的價格走勢圖是什麼樣?
石油專家:未來石油產業現金流將飆漲
一牛財經訊:知名的石油分析師查得利(Jody Chudley)日前在《TheDailyReckoning》撰文稱,飆升的現金流、股息的持續增加和股票回購這些特徵都是成功投資的秘訣。
不過,在接下來的幾年裡,有一個令人驚訝的行業可以為投資者提供這三種服務。
查得利表示:「你能猜出我在說哪一個嗎?信不信由你,我說的是石油!」
據數據顯示,2017年,主要石油公司的現金流強勁,而從2018年開始,它們的現金流將進一步飆升。
至於原因,查得利表示,這是因為作為一個整體,這些公司將以每桶60美元的價格產生的現金流將遠遠超過石油100美元時的水平。
對投資者來說,最好的一點是,這些公司的股價目前並沒有反映這些事實。
就像每一個大宗商品行業一樣,這是一個周期性的行業,對於「大石油」來說,未來三年將是這個周期的最佳時期。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麼。為什麼石油生產商認為,60美元/桶比100美元/桶更好?!
相比100美元的油價,為何石油生產商更喜歡60美元?
查得利表示有3個理由!具體來看:
第一、大型項目終於開始運作!
每個人都相信每桶100美元將成為新常態,2011年至2013年期間,石油行業歷史上批準的大型項目數量最多。
這些大型石油項目需要數百億美元的支出,而且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完成。
這些項目現在正在投產,而當這些項目建成時,石油巨頭們最終將從中獲得數十億美元的現金流。
第二、石油繁榮帶來的成本膨脹已經消退!
先來舉個例子,在淘金熱中,你或許更想從事的是賣鎬和鏟子的業務,而不是挖金子。
同理,在某個產品繁榮時期,當你出售供應品和服務時,你可以收取高昂的價格。
石油市場也是如此。當油價達到每桶100美元時,服務競爭極為激烈,成本失控。
如今,由於活動級別低得多,這些服務成本大大降低。這大大減少了石油巨頭用於開發的資金。
再舉一個比較理想的例子:考慮到海上半潛式鑽井平台的日費率從2014年的每天400,000美元上升到今天的每天不足150,000美元。而如果將這一減少與石油巨頭自身的大規模裁員相結合,你就會發現:現金流出總量的大幅減少。
第三、落後限制了資本投資!
石油期貨市場目前處於嚴重的落後狀態,這意味著石油期貨合約的售價低於今天的石油市場價格。
這使石油公司無法對沖未來的產量,而為了增加未來現金流的確定性,石油生產商通常希望對沖其未來產量的很大一部分。
因此,隨著套期保值的減少(以及未來現金流的不確定性),公司也不願意承擔巨額資本支出。
這將對今天的服務成本產生進一步的積極影響,並將有助於未來的石油價格,因為它降低未來的產量。
現金流量並未反映到股價上
查得利表示,未來現金流量的上升並未反映在石油生產商的股價上。盡管股市在過去五年裡運行良好,但石油巨頭的股價卻毫無進展。
例如:雪佛龍(Chevron)、荷蘭皇家殼牌(Royal Dutch Shell)、道達爾(Total)、埃克森(Exxon)和康菲石油(ConocoPhillips ),在過去五年時間里股價基本上全部持平!
最後,這位石油專家表示,市場肯定不會對這些企業即將出現的大幅增長的自由現金流進行定價。
查得利說:「我們不需要挑選一隻股票來利用這個機會,我們可以通過擁有一籃子石油來分散我們的風險。」
這不僅會讓投資者從即將到來的現金流激增中獲利,還會讓投資者在此過程中,獲得一些非常好的股息收益。
(版權說明:本文為一牛財經的王海林編撰,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相關閱讀(點擊即可閱讀)
火力全開!今年,俄羅斯將投資225億美元用於石油生產!油價
剛剛,歐佩克傳來一個消息!油價估計又要大漲了?
禍起蕭牆!沙特伊朗不和,歐佩克減產協議面臨破產!油價又要跌?
了解國際原油價格,石油價格,原油價格走勢,原油知識可關注第一黃金最新國際油價查詢_國際原油價格走勢網。
油價調整窗口期國內油價不漲不跌,讓很多期待「三連跌」的車主失望了一把,不過根據3月4日國際原油的走勢分析,國內油價在下次窗口期到來之時肯定會迎來大跌,雖然國際原油方面已經達成產量下降的意見,仍無法阻止92號、95號汽油價下跌,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今日全國油價變化。
今日,OPEC國際產油國聯盟組織和俄羅斯將在維也納會晤,就阻止國際油價暴跌事件進行討論,雙方對於深入石油減產的目標達成一致,擬定將之前的每天削減60萬桶原油產量增加至每天削減100萬桶,而如此大規模的減產勢必會對暴跌的油價起到緩解作用。
國際分析師也認為,雖然國際原油產量大減,但國際公共衛生事件如果短時間內得不到控制的話,國際原油下跌的情況仍然是無法阻止的,所以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油價能否恢復原來的漲勢還未知。
國內油價:國內方面本次油價調整窗口期雖然油價沒有任何變化,但不漲的現象已經表明國內原油市場已經受到沖擊,國內汽油需求量短期並有沒完全恢復正常,3月原油需求量並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高,因此短時間內國內油價不會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