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東為什麼這么多石油
中東的石油儲量佔全球的66%,而相比之下,中國及東亞海域等只佔了4%,是中東的1/16。基於這個比例,我們把國土面積和人口比例的參數也放進來。就拿阿聯酋來看,總人口950萬,國土面積83600平方公里;另一邊,中國總人口14.1億,960萬平方公里。暫且不論石油分布的問題,先算能分到每個人身上的石油,阿聯酋比中國是 2700000/1。假設政府給每個人發放福利,中國每人一塊,阿聯酋就每人270萬,沒得比沒得比。單就這個比例而言,不論其他的,能理解為什麼中東都是土豪了吧?
中生代時期,也就是幾億年前,波斯灣(中東地區)這片地方是海洋,生物種類豐富,氣候適宜。我在上一篇介紹石油的推文(什麼是「黑色黃金」?)中也說過了,石油的形成主要靠微生物,海相生油更得靠海洋里的微生物(浮游動植物等),量大。這是石油的來源,石油的質量,都直接和其烴源岩有關,也就是「生油岩」,好的生物質來源可以造就好的烴源岩,這都是一環扣一環的。
有了好的源頭,那之後也得流通好、儲存好,不然還是白搭。石油圈子裡的那句話「生儲蓋圈運保」,可以描述出好的石油需要什麼條件。青藏高原也屬於特提斯構造帶,從青藏高原,沿著縫合帶一路往歐洲去,這一塊就屬於特提斯構造帶,是古特提斯洋的遺產。青藏高原是最早閉合形成的,而地中海那兒,正在閉合,也就是說中東地區的構造沒青藏高原復雜,因為還沒閉合,這是一個關鍵點,構造的要求達到了,那麼圈閉就完美了,石油的品相就好。它的蓋層是厚度大的泥岩等,所以就形成了優良的「生儲蓋」組合,這樣的組合催生了厚度大、埋藏淺、雜質少、儲量多、又易於開發的油藏。你想想,隨便一個山包,一挖一個准,油井一打一個准,這簡直是石油天堂。
石油儲量的多少取決於什麼
三個字:源、運、儲。
「源」是指富集有機質的烴源岩。優質烴源岩往往與大洋缺氧事件造成的生物短時間內大量死亡有關。自寒武紀生命大爆發以來,地球上發生過多次大洋缺氧事件,最後一次全球大洋缺氧事件發生在5000多萬年前。
「運」是指由於溫度和壓力的升高,埋藏在地下的有機物經過長時間的分解、運移,最後匯聚到有存儲空間的部位,是油氣富集成藏的關鍵。
「儲」是油田的保存,埋藏太淺容易被破壞,埋藏太深則無法開采利用。
自6億多年前到5000萬年前古特提斯海關閉,中東地區在5億多年的時間內,一直處於相對穩定的拉張環境,形成了一系列的盆地。這些盆地幾乎經歷了所有的大洋缺氧事件,聚集了大量的烴源岩。加上沒有大規模造山等活動的破壞,油藏得到很好的保存。正是這些條件造就了中東石油寶庫。
B. 中東各國為什麼只賣原油,自己煉油去賣的話利潤不是更大嗎
我們知道,石油是一種重要的資源,石油不管對於哪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美國當初之所以會在中東地區發動戰爭,就是因為中東地區有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地區很多資源都比較匱乏,但是有著世界上最多的石油。
原油
現在的中東地區,是完全有能力,也有技術來煉制石油的,可惜沒有人願意干這個,大家都去發展利潤大的金融和旅遊業了。還有一個原因是,中東地區已經靠原油賺了很多錢了,而煉制石油也可以賺錢,如果連煉油都由他們包攬的話,肯定會引起其它國家不滿,畢竟美國可是為了石油在中東地區打了很多戰,目的就是想掌控石油。
C. 各個國家購買中東石油後是怎樣運回自己國家的
中東有很多的石油,但是由於各種原因,需要輸出石油,他們建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那麼,各國買他們的石油,會怎麼運回自己的國家?
第三個就是租賃石油輸出國的船隻,這個費用就是與石油輸出國協商。畢竟,你們是客戶與服務提供者的關系,若是租賃的話,還是相對優惠一些的,這個就跟我們之間做生意一樣,你買我的東西,我包郵,當然,價格稍微高一些的,打包的價格肯定比單項相加便宜一些,你說是不是?
購買到石油以後,還是要進行運輸的,當然,現在的治安環境還是不錯的,你覺得還有哪些運輸的方法呢?
D. 中東的石油是如何被發現的
中東地區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其石油儲量豐富,油質優良,開采成本低,運輸便利,使得其他地區的石油產出國難以匹敵。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儲量中,中東地區占據了三分之二。石油在工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人類生活、工業乃至軍事領域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石油成為國際爭端的焦點,多次因石油而引發的戰爭可見一斑。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東石油已成為觸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一個敏感地區。
那麼,中東的石油是如何被發現的呢?中東石油的開發始於一位名叫威廉·諾克斯·達西的英國人。1901年,通過一系列的交涉,達西獲得了伊朗48萬平方英里土地的石油開采租讓權。此後,他開始在中東地區進行石油勘探工作。最初,由於資金和技術等問題,石油開采進展緩慢。直到1903年,達西結識了英國皇家海軍大將約翰·費爾希上將。費爾希上將深知石油對海軍戰略的重要性,以及石油對英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因此,他促使英國海軍對達西的石油勘探工作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1908年,中東地區首次發現了石油,次年,由英國政府支持成立的英波石油公司,使得中東石油勘探工作得以持續發展。
除了達西,還有一位名為費蘭克·霍姆斯的紐西蘭人,也被譽為「中東石油之父」。霍姆斯性格坦率、狂熱,他既是一位礦山工程師,又曾擔任英國海軍上校,參與過一戰。戰爭結束後,作為礦山工程師的霍姆斯,清楚地認識到石油資源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當他聽聞阿拉伯海岸已有石油滲出的消息後,他堅定了前往波斯灣開發石油的決心。
1920年,霍姆斯組織了一支隊伍前往波斯灣的巴林島進行石油開采。當時,這座海島的酋長更需要大量的淡水而不是石油。霍姆斯承諾幫助巴林島酋長打水井,並以石油開采特許權作為交換。成功打出水井後,感激不已的酋長將巴林島的石油開采權授予了霍姆斯。1927年,霍姆斯將巴林石油開采權以5萬美元的高價賣給了海灣石油公司。此後,英、美等國的石油公司紛紛進入中東地區。
盡管早已發現了石油,但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中東石油的開采規模一直不大。直到二戰結束後,石油在世界軍事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之之前為中東石油開采鋪平道路的先驅們,最終使得中東石油的開發迎來了新的高潮。
E. 中東主要的產油國從出口石油中賺了很多錢
是的。如阿聯酋的老闆買了曼城俱樂部,10年的球場冠名費據說達到4億英鎊!
不過,如沙特,也早在調整產業結構。其非油產業快達到總產值的一半左右了。
中東地區是個天然大油庫,2005年石油剩餘可采儲量1001億噸,佔世界總儲量的57%;石油產量11.3億噸,佔世界總產量的31%。多少年來,中東以其極其豐富的石油資源促進了人類的繁榮和進步,但也成了無數戰亂的根源。
2002年中東出口石油8.9億噸,佔世界石油總貿易量的41%,其中向美國出口1.14億噸,向西歐出口1.6億噸,向中國出口3890萬噸,向日本出口1.95億噸,向亞洲地區其他國家出口3.1億噸。由此可見,中東是主要石油消費國的主要石油供應國。
毫無疑問,中東在21世紀仍將是世界石油供應的中流砥柱。由於這一特殊地位,也將成為經濟、政治、軍事激烈爭奪的焦點。戰亂此起彼伏,將使中東人民在享有石油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蒙受油田被破壞的損失,石油產量升降無序,以致人民生命遭受巨大犧牲。
F. 中東石油生產國在石油枯竭之後,出路在哪裡
1. 發展特色產業:中東石油生產國在石油資源逐漸枯竭後,需要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沙漠和荒漠地區並非產業發展禁區,通過創新和利用當地資源,可以發展獨特的產業。
2. 政策支持:參考我國對資源枯竭型城市進行轉型升級的政策,這些國家可以得到啟示,利用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推動經濟結構的調整。
3. 區位優勢:中東地區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可以依託這些優勢,發展旅遊業、文化產業等特色產業,以此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