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里怎麼取石油
海底石油的生產過程包括勘探和開采兩個階段。海上勘探的方法與陸地上相似,分為普查和勘探兩個步驟。勘探主要採用地球物理勘探法和鑽井勘探法,目的是探明油氣藏構造、含油麵積和儲量。普查從地質調查研究開始,通過地震、重力和磁力調查法尋找油氣構造。在普查的基礎上,運用地球物理勘探分析了解海底地下岩層分布、地質構造類型和油氣圈閉情況,以確定勘探井井位。之後,通過鑽井勘探法獲取地質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評估該地質構造是否含有石油、含油量及開采價值。
海底石油的開采過程涵蓋鑽生產井、採油氣、集中、處理、貯存及輸送等環節。海上石油生產對設備的要求與陸地不同,需體積小、重量輕、自動化程度高且布置集中緊湊。一個完整的海上生產處理系統包括油氣計量、油氣分離穩定、原油和天然氣凈化處理、輕質油回收、污水處理、注水和注氣系統、機械採油、天然氣壓縮、火炬系統、儲油及外輸系統等。
海上鑽生產井和開採油氣的工程措施多樣,包括人工島(適用於近岸淺水區,較為經濟)、固定式採油氣平台(如樁式平台、拉索塔式平台、重力式平台)和浮式採油氣平台(如自升式平台、半潛式平台和船式平台)。此外,還有海底採油裝置,採用鑽水下井口的方法,將井口安裝在海底,開采出的油氣通過管線直接送往陸地或輸入海底集油氣設施。
開采生產的油氣集中、處理、轉輸、貯存和外運所需的工程設施包括裝有集油氣、處理、計量以及動力和壓縮設備的平台,儲油設施(如海上儲油池、儲油罐和儲油船),海底輸油氣管線,以及用於油氣外運的碼頭,包括單點系泊裝置和常規的海上碼頭(有固定式和浮式兩種)。
⑵ 有時候會看到海上有平台作業,他們是在挖石油嗎
在南海功績卓著的「海洋石油981」號鑽井平台又取得了新戰績。日前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宣布,「海洋石油981號」已經在緬甸安達曼海進行海上鑽探作業。作為中國高端裝備和服務「走出去」的代表,「海洋石油981」號將繼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在國際合作與市場競爭中接受檢驗。
深水海域已經成為國際上油氣勘探開發的重要區域。作為中國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最大鑽井深度10000米,最大作業水深3000米,於2008年4月28日開工建造,整合了全球一流的設計理念和一流的裝備,配備了國際最先進的第三代動力定位系統,可在中國南海、東南亞、西非等深水海域作業。
安達曼海所在位置
此前,海洋石油981平台曾在南海取得過重大功績。中國企業所屬「981」鑽井平台在中國西沙群開展鑽探活動。雖然中方作業開始後,越南方面即出動包括武裝船隻在內的大批船隻,非法強力干擾中方作業,現場船隻最多時達60多艘,屢次沖闖中方警戒區及沖撞中方公務船。
最終「海洋石油981」平台頂住越方壓力,完成西沙群島海域的鑽探活動,按計劃順利取全、取准了當地的相關地質數據資料,獲得了重大發現;「海洋石油981」又在南海北部深水區陵水17-2-1井測試獲高產油氣流。
⑶ 石油鑽井平台是怎麼固定在海上的
海上鑽井平台可大致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兩種,其中移動式又主要包括自升式和半潛式。
(1)固定式鑽井平台,直接固定於海底的鑽井平台,是通過管架結構在海底將平台固定,在整個使用壽命期內位置固定不變,不能再移動。
(2)自升式鑽井平台是由平台、樁腿和升降機構組成。固定方式是通過樁腿(支柱)固定,在出現意外的高海浪時,可以增大平台離水面的距離來提高抵抗能力。
工作時樁腿下放插入海底,平台被抬起到離開海面的安全工作高度,並對樁腿進行預壓;打完井後,將平台降到海面,拔出樁腿並全部提起,整個平台浮於海面,由拖輪拖到新的鑽井位置繼續作業。
(3)半潛式鑽井平台,上部為工作甲板,下部為兩個下船體,用支撐立柱連接。這種平台固定方式主要通過錨鏈加動力控制系統(如果發生漂移,平台上面的平衡動力裝置會啟動,把平台推回去原來正確的位置)。
工作時下船體潛入水中,甲板處於水上安全高度,水線面積小,波浪影響小,穩定性好、自持力強、工作水深大。
(3)石油鑽井怎麼在海里的擴展閱讀
1897年,在美國加州Summer land灘的潮汐地帶上首先架起一座76.2米長的木架,把鑽機放在上面打井,這是世界上第一口海上鑽井。1920年委內瑞拉搭制了木製平台進行鑽井。
1936年美國為了開發墨西哥灣陸上油田的延續部分,鑽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並建造了木製結構生產平台,兩年後,於1938年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油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製結構平台改為鋼管架平台。1964-1966年英國、挪威在水深超過100米、浪高達到30米、最高風速160千米/小時、氣溫至零下且有浮冰的惡劣條件下,成功地開發了北海油田。標志著人們開發海上油田的技術已臻成熟。
目前已有80多個國家在近海開展石油商業活動,原油產量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30%左右。
⑷ 如何勘探、採集位於海洋中的油田
如果某國政府想開採石油。資源國政府,在缺乏沒有相應的技術實力、管理水平的情況下。往往會與國際油公司合作,最早的時候是把地租給別人(租讓制),自己收稅、收租金外一概不管,後來學乖了,成立國家石油公司與國際有公司合作,簽署產量分層協議(Proction Sharing Contract),利用別人的資本、技術與管理優勢的同時,保留了礦產的所有權。再後來,翅膀更硬了,資源國政府對石油這一寶貴戰略資源也越來越重視起來,提出了風險服務合同,不以產量分成支付酬勞,直接給錢,招標投標價低者得,愛干不幹。資源國政府是老闆,國際油公司是總承包商,當然還有更苦逼的打工的,那就是技術分包商,譬如物探公司、鑽探公司等等。既然合同准備好了,那就可以找技術公司開幹了。當然,從勘探到開發,再到生產是一個漫長的流程,不是今天挖個洞明天就可以冒油。
前期需要獲取必要的地質資料。地球物理公司能夠提供物探採集、處理解釋,甚至地球化學分析服務,鑽探公司繼而鑽井、測井,獲取更詳細的第一手地層資料,確認該油田是否具有商業開采價值。進入實質性的開發階段後,鑽井公司會根據設計好的開發方案打井,地面建設公司會讓一個油田初具規模,正式投產後採油公司會進行設備維護,並運用科學的開發方案盡可能提高石油產量。
⑸ 海上鑽井平台怎麼固定
問題一:石油鑽井平台是怎麼固定在海上的? 給個圖你自己看
問題二:海上鑽井平台是漂浮在海面上的還是固定在海里的? 海上鑽井平台當然是漂浮在海面上的。
海的深度與物體是否能漂浮沒有直接的邏輯關系,二者之間根本沒有影響,只要物體水中部分排開水的質量大於物體自身質量,即可漂浮。
海上鑽井平台本身其實是一種特殊形態的船隻。海上鑽井平台有兩種,半潛式和自升式。自升式由平台、樁腿和升降機構組成,平台能沿樁腿升降,一般無自航能力。1953年美國建成第一座自升式平台,這種平台對水深適應性強,工作穩定性良好,發展較快,約占移動式鑽井裝置總數的1/2。工作時樁腿下放插入海底,平台被抬起到離開海面的安全工作高度,並對樁腿進行預壓,以保證平台遇到風暴時樁腿不致下陷。完井後平台降到海面,拔出樁腿並全部提起,整個平台浮於海面,由拖輪拖到新的井位。半潛式上部為工作甲板,下部為兩個下船體,用支撐立柱連接,一般具備有限的自航能力。工作時下船體潛入水中並進行錨定,甲板處於水上安全高度,然後將鑽井管道自然探至海底。海上鑽井平台漂浮原理與一般船隻類似,通過船體支撐其上的平台。
希望該回答能幫助到你,求採納~
問題三:海上採石油的東西是怎麼固定的 海上鑽井平台有兩種,一種是移動式的,一種是固定式的。
固定式的固定就是用混凝土什麼的柱子固定在海底,這種一般都在淺海區。
移動式平台包括:坐底式鑽井平台、自升式鑽井平台、鑽井浮船和半潛式鑽井平台。現在中國用於深海石油開採的一般是半潛式鑽井平台和鑽井船式鑽井平台。鑽井船都是漂浮不定的,固定不了,就是靠拋錨停在某個地方。半潛式鑽井平台是上下兩個船體,用立柱相連,工作的時候讓下面的船體潛到水下,上部作業。
問題四:海上固定式鑽井平台的優缺點有哪些 固定式鑽井平台,直接固定於海底的鑽井平台,是通過管架結構在海底將平台固定,在整個使用壽命期內位置固定不變,不能再移動。主要用於有工業油流的油田,一般工作水深在20m左右。某些鑽采綜合固定平台的工作水深超過90m,但平台建造費用較高。
固定式鑽井平台的優點是穩定、海面氣象條件對它的影響較小,而且完井後可作為採油平台,使用時間大大增加。但是,它的靈活性差,不能及時運移,而且造價高,不能在較深的水域工作。重力式平台適用的水深較淺,導管架式平台適用的水深稍深,張力式和綳繩塔式平台則可在較深的水域使用。
問題五:海上鑽井平台是如何固定位置的? 70年代,我國進口那些丹麥設備,已經具備了很精確的定位平衡裝置了,就是如果被漂移了,平台上面的平衡動力裝置會啟動,把平台推回去原來正確的位置。那個玩意兒怎看怎麼先進~
麻煩採納,謝謝!
問題六:海上鑽井平台是如何固定位置的? 額。。。話說鑽井平台多在淺海,那柱子也是支在海床上的,不過有些平台的支柱是可以收縮的,方便移動到其他位置,收的時候就是漂著的了。直接漂浮在海上的大多是通過船舶改造的,深海里用的。
問題七: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如何固定呢? 1953年美國建成第一座自升式平台,這種平台對水深適應性強,工作穩定性良好,目前的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可分為固定式和移動式兩種。固定式鑽井平台大都建在
⑹ 石油和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海底的石油和天然氣是海洋中的有機物質在合適的環境下演變所產生的。這些有機物質包括陸生和水生的低等植物,死亡後從陸地搬運下來,或被江河沖積下來,同泥砂和其他礦物質一起,在低窪的淺海或陸地上的湖泊中沉積,逐漸使此處淤泥的中形成有機質含量。這種有機淤泥又被新的沉積物覆蓋、埋藏起來,造成一種不含氧或含極微量游離氧的還原環境。隨著低窪地區的不斷下沉、沉積物不斷堆積,有機淤泥所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增大,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質經過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慢慢地轉化成對人類影響甚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經過數百萬年漫長時間的萬物更迭的交替變化,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後,變成沉積岩,並進一步生油岩層。沉積盆地是指沉積物的堆積速率明顯大於其周圍區域,。
在一定特定時期,沉積岩沉積在像盆一樣的海洋或湖泊等低窪地區,並具有較厚沉積物的構造單元,稱為沉積盆地。沉積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演變過程中,隨著地殼運動抬升,海洋變成陸地,湖盆變成高山,一層層水平狀的沉積岩層也跟著發生規模不等的撓曲、褶皺和斷裂等形變,從而使摻雜在泥砂之中具有流動性的點滴油氣離開它們的原生地帶(生油層),經「油氣搬家」再集中起來,儲集到儲油構造當中,形成可供開採的油氣礦藏,所以說,這一個個沉積盆地就像是一個個聚寶盆。
在儲油構造里,由於油、氣、水所佔比重不同,因此各自的分布也有不同:氣在上部,水在下部,而石油層在中間。儲油構造包括油氣居住的岩層——儲集層;覆蓋在儲集層之上避免油氣向上逸散的保護層——蓋層;以及遮擋油氣進入後不再跑掉的「牆」——封閉條件。只要能找到儲油構造,就不難找到油氣藏。油氣藏通常是多種類型的油氣藏復合出現,我們將多個油氣藏的組合稱為油氣田。
世界上,海洋油氣同陸地油氣資源一樣,分布極為不均。在四大洋及多個近海海域中,波斯灣海域的石油、天然氣含量最為豐富,約占總貯量的50%左右;第二位是委內瑞拉的馬拉開波湖海域;第三位是北海海域;第四位是墨西哥灣海域;其次是亞太、西非等海域。據中國南海油氣資源也有巨大的發展遠景,是世界海洋油氣主要聚集中心之一。石油和天然氣是人們向海洋索取資源的一大重要成果。
⑺ 為什麼到大海里去取寶
20世紀初,有人在美國墨西哥灣的海面上,發現飄浮著一層閃閃發光油花。人們奇怪,這油花是什麼?是從哪兒來的呢?人們撈起一些油花來分析,發現是石油。要知道,當地並沒有在陸地開發石油,也沒有人往海里倒石油啊。於是,有人分析,這石油不是從陸地來的,而是來自海底。就這樣,人類開始了海底採油的歷史。
海底有石油,這一點兒也不奇怪。因為石油是古代有機物沉積而變來的。在海洋里,有適合生物生長的環境,也有使生物變成石油的條件,只是由於它躲在海的底下,人們一時還難以發現它,更談不上開采它而已。
後來,科學進步了,尋找石油的方法也更先進了,使人類探測海底石油方便了。比如,有一種海上人工地震法,就能探測石油。是用炸葯在海上放炮,放炮產生的地震波向海下傳播,當這種波遇到海底不同的岩層層面時,就會反射回來。有石油的地層,往往是由不同性質的石頭構成的,上面是不透水的頁岩,下面是疏鬆多孔的砂岩。地震波從這種地層反射回來後,可以用磁帶記錄下來,經過計算機分析,就能探出確有石油存在。地球上的油田,包括海底油田,百分之八十都是用這種方法發現的。
據普查顯示,海底不但有石油,而且藏量極為豐富,僅就目前探測出的,就佔地球上石油總儲藏量的三分之一。
知道海底有石油,這是第一步。下一步是如何開采。在海上採油,可比在陸上困難得多啊。即使在大陸架淺水區,水深也有20米,深水則有二三百米。所以,要用一套特殊的設備,才可能在海上採油。
海上採油一般是用鑽探船。這種船最早出現是在40年代。船表面上像是一個浮在海面的平台,實際上平台是由支柱固定在海底。在平台上安裝有鑽井。鑽井的形狀和陸地上的一樣。鑽完之後,平台可以卸下,移到新的地方安裝。現在,出現了一種自航式鑽探船,它可以像船一樣航行,在深於200米的海域作業。
海上採油,現在已經不新鮮了。那麼,海底有煤嗎?能不能從海底採煤呢?回答也是肯定的。
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海底煤田達100多個。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英國、希臘、冰島、加拿大、土耳其、芬蘭、法國、智利、日本等國近海水域,我國近海水域也有發現。
最著名的海底採煤工程是在南美智利的麥哲倫海峽,它是地球最南端的煤礦,煤層厚度達30米,總儲量達5000億噸。日本煤的開采量有30%來自海底,主要集中在北海道和九洲。
海底採煤的方法一般是開鑿海底坑道,採用機械化設備將煤運到海面。這真像「黑龍出海」了。
海里還有一種重要的燃料,那就是原子能資源——鈾和氘。這些資源大都分布在海水中,由於很分散,提煉起來十分困難。比如鈾,從1000噸海水中,也提煉不出銹花針大小的重量來。
但是,科學家也不放過這些可貴的資源,並想方設法來提取。有一種吸附法,可以提煉鈾。不過這要處理大量的水。如果每小時不斷地吸附1億噸海水,一年可提煉出1000噸鈾來。而要讓這么多海水流經吸附床,則要設置幾千台大水泵。這當然是十分困難。
還有一種海洋煉鈾法,就是從綠藻中得到鈾。綠藻是一種海藻,它在生長過程中會自動吸取鈾。據估計,1千克干綠藻中含有0.3克鈾。這種方法提煉鈾為原子能的利用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