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美國在二戰中是何時停止向日本停運石油的
美帝和日本的矛盾根本不是美蒂為中國抱不平。日本侵略中國四年,他從來沒有支援過中國,反而向日本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兩面做生意賺錢。
法國滅亡,日本趁機佔領法國的殖民地越南、寮國、柬埔寨,美國就不高興了。他早就看上了,認為是自己的菜,日本怎麼能夠動自己的乳酪呢?於是和日本吵了起來,其實還是希望日本北上進攻蘇聯,犧牲中國,製造東方慕尼黑。所以雖然和日本吵,甚至揚言要停止供應石油,實際上並不敢和日本真的翻臉,如果引來了日本拚命,美帝認為劃不著。他一直不希望和德意日作戰。也不敢作戰,因為面對德意日的氣勢洶洶,美國怕打不贏仗。
德國入侵蘇聯,美國看到德國的大量的軍事力量陷入了蘇聯戰場,這個時候,他就硬起來了,於是停止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認為日本不敢和他開戰。
結果是珍珠港!不久以前美帝給日本的鋼鐵製成的炸彈和魚雷,在用美國提供的石油開動的航空母艦和飛機載運下,到了珍珠港附近,最後落到了美國人的頭上。當奸商,支持法西斯的石頭,砸了美蒂自己的腳。
2. 菲氣田見底,菲外長稱願重啟油氣開發談判,他提出了怎樣的條件
首先是以菲律賓憲法為基礎,以菲律賓利益為首要考禪喊慮。相對而言,中菲恢復相關談判有利於南海局勢的穩定,因為這個項目看似只是一個經濟協議,其實是中菲兩國的基礎妥善處理南海爭議。在美國的慫恿下,菲律賓與中國在南海爆發了爭端,其實就是為了這個地方的石油和天然氣。
要知道的是在油氣勘探爭端中,日方曾敦促中國盡快建造航母。中國在東海的專屬經濟區應延伸至沖繩海槽。但日方認為,在這片海域,他們有權共同開發。此外,日方還擅自提出中線,企圖以此為界線。中方不承認這條“中線”。日方的真正目的,是在中國開發的這個成熟油田裡,省下一杯粥。
3.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危機(1973年):1973年10月6日是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利用這個時機發動了打擊以色列、收復失地的新的中東戰爭。與此同時,阿拉伯產油國同外國石油公司集團進行提高石油標價的談判。10月14日談判破裂。10月16日,海灣五個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的代表在科威特開會,決定單方面把每桶石油的標價提高70%。幾十年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控制石油市場價格的局面宣告終結。10月17日,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部長決定逐步削減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量。美國沒有重視這一舉措,10月19日宣布對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緊急軍事援助,這一舉動激怒了主要產油國。當天,利比亞首先宣布對美國禁運石油。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向美國供應石油。到12月,世界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歐佩克德黑蘭會議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
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危機(1979—1980年):1978年底,當時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發生推翻巴列維國王統治的「伊斯蘭革命」。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再加上西方各國政府和石油公司競相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飛漲,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緊接著,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兩伊戰爭的爆發使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但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
這兩次油價暴漲給發達國家的經濟帶來嚴重影響,同時也推動了發達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開發。因此,1982年以後,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石油供大於求。
4. 達爾富爾危機的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由來
2004年4月1日,在非洲聯盟調解下,蘇丹政府與蘇丹解放軍及正義與公正運動的代表在查德首都舉行了談判,4月8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同年7月15日,雙方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第二論談判。反政府武裝提出六點要求,主要是解除達爾富爾阿拉伯民兵組織武裝、對所謂種族滅絕和種族清洗進行國際調查、釋放戰俘、把談判地點從衣索比亞轉到中立國等要求,蘇丹政府拒絕接受這些要求。4月17日,此次談判宣告破產。同年12月,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賈又舉行了第三論談判,也未取得任何進展。
一年多來,經過中立國查德和非洲聯盟多次協調,阿布賈談判仍在繼續,談談停停,至今仍未解決任何實質問題。為此聯合國安理會於今年上半年曾發布1590和1593號兩項決議,要求蘇丹政府和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在非洲聯盟的協調下盡快停止武裝沖突,和平解決爭端。自去年4月8日蘇丹政府與達爾富爾反政府武裝簽署停火協議以來,雙方之間未發生嚴重武裝沖突,但反政府武裝襲擊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人員和搶奪援助物資的事件仍然不斷發生。 中國對非洲石油的探險是從蘇丹開始的。1995年,中石油開始進入蘇丹。短短幾年時間,蘇丹已成為中國重要石油來源。目前,中石油在蘇丹擁有12家企業,佔有蘇丹最大石油公司大尼羅河股份公司40%、喀土穆煉油廠、石化廠各50%和95%股份,並修建了750公里輸油管和蘇丹港30萬噸油輪輸油終端。蘇丹政府對華出口額一度占總額的55%,其中大部分為原油。2004年1至4月,從蘇丹港出發的25艘油輪竟有19艘開往中國。
通過中國的投資,蘇丹在1999年成為石油出口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通過在蘇丹的石油開發,中國開始逐步擺脫對中東石油的依賴。正因如此,中國需要蘇丹政府保持對國家的控制,以確保自己的能源利益;而蘇丹方面也需要中國的扶持,從而能在日益孤立的國際舞台上繼續周旋。 中國是蘇丹最大的貿易夥伴。據商務部提供的信息,1997年以來,在石油開發項目帶動下,雙邊貿易量猛增。2001年,蘇對華貿易占其外貿總額的35%,其中對華出口占其出口總額的55%,從中國進口占其進口總額的14%。2003年1月到12月,中蘇進出口總額達到19.2億美元,其中中國從蘇丹進口14.4億美元。中國從蘇丹進口的商品主要是原油。
目前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投資已從蘇丹撤走,只有中國公司仍繼續活躍,其中以中石油的規模最大,占蘇丹最大的石油財團40%股份。中石油擁有4個蘇丹油田的開采權,其中3個已經投產,年產量超過2600萬噸。中國還投資興建煉油廠及鋪設輸油管道,協助蘇丹出口石油,現時原油出口占蘇丹外貿收入的70%,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國。
1996年11月,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標獲得蘇丹穆格萊德油田1、2、4區塊開發權,並負責組建作業集團———大尼羅河股份有限公司,中方占最大股份(40%)。該項目由3個區塊和一條原油外輸管線組成,1999年6月完工,8月底出口了第一船原油,目前日產原油25萬桶。該項目自運營以來效益顯著,對促進中蘇兩國關系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外,中國在蘇丹首都喀土穆還有煉油廠、石油化工廠。中油集團和蘇丹政府各占喀土穆煉油廠50%的股份,項目於2000年5月正式投產,年加工能力為250萬噸原油,目前運行良好。中油集團占喀土穆石油化工廠股份的95%,蘇丹政府佔5%。2002年3月5日正式投產,設計年產1.5萬噸聚丙烯。
除了投資,中國早在1981年就開始在蘇丹進行勞務承包。中國在蘇丹的承建項目包括石油化工、港口、電站、房建、路橋等。外交部西亞非洲司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在蘇丹大約有3000人。據了解,中方人員主要是公司代表和承包工程的勞務人員,但中國公司主要集中在蘇丹中南部地區,而達爾富爾地區位於蘇丹西部。
因為在蘇丹擁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若蘇丹局勢太過波動,也會影響中國的利益,所以中國對蘇丹採取中庸政策,不向其施壓,也不贊成制裁,游說蘇丹政府接受聯合國派駐維持和平部隊,自己也積極參與了維和行動,先後派遣430名軍人進駐蘇丹,除協助維和任務外,也間接保護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利益。
維和部隊數千名成員以非洲聯盟為主,中國是少數參與蘇丹維和部隊的非盟以外國家,可見蘇丹如何信賴中國。美國去年要求擴大維和部隊至兩萬人,幷要求派遣聯合國其他國家的軍人,該建議被蘇丹拒絕,中國起初也反對建議,但近月態度轉變,分析估計胡錦濤在會見蘇丹總統巴希爾時會協助聯合國進行游說。 值得指出的是,中國在非洲的外交工作一向以國家利益先行,石油及礦產等天然資源是首要目的,其次就是非洲國家的票源。自2003年至今,胡錦濤先後三次出訪非洲,三次訪問的國家鮮有重復,幾乎48個非洲邦交國都親自探訪過。雖然非洲國家都是窮國小國,但在聯合國或其他國際組織卻擁有實實在在的投票權,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在推動利益攸關的議題時,需要其他成員國的支持,而香港前衛生署長陳馮富珍得以當選為世衛總幹事,已證明了非洲票源的實力。
然而中國雖然付出很多,卻沒有收到預想的回報。由於擔心中國的壟斷地位,近年來蘇丹政府通過種種手段打壓中國石油公司。作為最大股東的中石油,卻屢屢在當地各項招標中失敗,或被迫以高價簽標。
西方對蘇丹實行經濟制裁導致在當地控股的中石油麵臨國際困局。中國政府堅持「不幹涉」原則,對蘇丹政府使用中國資金、武器支持阿拉伯民兵不聞不問。當地大使館又對中資企業和中國經濟利益保護不力,對中國企業間的協調問題熟視無睹,一味將問題往國內推諉,造成中石化、中石油惡性競爭,結果被蘇丹利用而兩敗俱傷。 由於達爾富爾人道危機愈演愈烈,中國出於構建國際戰略的考量,不可能公然反對聯合國相關決議。另一方面,顧及中國在蘇丹石油利益,又勢難轉而支持國際社會對達爾富爾的干預,真可謂向前失分,向後也失分。蘇丹拿著中國提供的武器在達爾富爾大打出手,給中國造成巨大外交麻煩,同時又毫不客氣地打壓中資石油公司,使其經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
面對這種兩頭不討好的困局,一些中國觀察家認為是「美國力圖打壓中國的企圖」,主張加大對蘇丹政府的支持力度。但有識之士指出,必須檢討中國在蘇丹的外交策略和經營理念,用更理性、更負責的政策來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和經濟利益。
5. 歐佩克舉行第180次會議,這次主要是為了討論什麼主題
在10月底歐佩克舉行了第180次會議,而這一次所商討的主要議題是明年石油規模的減產,但是通過我們所了解的消息知道這一次的議題在當天並沒有達成最終決定,所以將會繼續展開談判。
同時阿爾及利亞的能源部部長並且還是歐佩克的主席表示石油的復甦之路是非常的漫長,但令人可喜可賀的是隨著全球新冠疫苗的逐漸研發成功,所以給全球的疫情帶來了積極的作用,相信在明年的下半年疫苗將會給人們帶來積極並且顯著的效果,所以全球的經濟將重新增長4.4%,而全球石油的日需量也將進行增長。
6. 為什麼國際上有兩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由於猶太人的贖罪日,阿拉伯人趁機發動了旨在收復失地的中東戰爭。作為回應,阿拉伯產油國與外國石油公司展開了提高石油價格的談判。談判在10月14日破裂,隨後在10月16日,包括科威特在內的五個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和伊朗決定將石油價格提高70%,結束了國際石油資本寡頭壟斷集團對石油市場的控制。10月17日,這些國家開始逐步減少對美國、日本和歐洲的石油供應。美國未充分重視這一行動,於10月19日宣布向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緊急軍事援助,這一決定激怒了主要產油國,利比亞隨即宣布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10月20日,沙特等海灣阿拉伯產油國停止對美國的石油供應。截至12月,全球市場每天的石油供應量減少了500萬桶。12月下旬,在德黑蘭會議上,歐佩克決定再次提高石油價格。石油提價、減產和禁運同時發生,導致西方國家經濟陷入混亂。在提價前,石油價格每桶僅為3.011美元,而到了1973年底,價格上漲至每桶11.651美元。石油價格的上漲大幅增加了西方大國的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年至1975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8年底,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國王的統治。從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的石油出口完全停止,導致全球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約500萬桶/日。西方國家政府和石油公司紛紛在現貨市場上搶購石油,導致供應短缺和價格飆升,從每桶13美元漲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對伊朗發起突襲,兩伊戰爭爆發,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一度完全中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至每桶42美元。然而,由於1979年以來的一年多時間里西方國家積累了充足的石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提高本國石油產量,油價最終在1981年穩定在每桶34至36美元的歐佩克標價范圍內。這兩次油價的劇烈上漲嚴重影響了發達國家的經濟,並推動了這些國家在非歐佩克地區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因此,自1982年起,世界石油市場出現了供大於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