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哈爾濱石油學院怎麼查電費
擴展閱讀
中集資源股價多少 2025-04-08 00:54:23
靈媒回收成本多少錢 2025-04-08 00:47:02

哈爾濱石油學院怎麼查電費

發布時間: 2025-04-07 12:21:26

『壹』 哈爾濱電費收費標准2022

哈爾濱的2022年電費收費標准有三個級別劃分。首先,對於210度以下的用戶,電費基礎價為每度0.59元。在210度至400度的范圍內,電價在第一級基礎上增加0.05元,即每度0.64元。對於400度以上的高電量用戶,電費則比第一級增加0.3元,達到0.89元每度。電價政策並非全國統一,部分地方實行階梯電價制度,按用電量的等級調整價格。

階梯電價具體分為三檔:第一檔電量(200度以下)維持現行價格;針對低收入群體,如城鄉「低保戶」和農村「五保戶」,每月享有15度的免費用電。第二檔電量(241-400度)電價比第一檔每度高0.05元。第三檔電量超過400度的部分,電價比第一檔高0.3元。城市居民電價普遍在0.52-0.62元每度,工業用電則稍貴,為0.86-1.80元。租房用戶的電價通常為1.00元每度。電力價格制定遵循《電力法》,強調同網同質同價原則,具體電價由國務院規定。

影響電費價格的因素包括原材料成本(如煤、石油等)、科技進步帶來的可再生能源成本變化、人工成本以及國家政策。電力企業的定價權也受到國家壟斷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此外,還有其他次要因素,如地方政策和獨立電網定價等。

『貳』 哈爾濱石油學院怎麼交宿舍電費呀

可選擇在學校食堂2樓繳費或者在學付寶平台繳費。
宿舍的用電時間為周日到周四5:30—22:30,周五到周六5:30—23:00,宿舍封寢時間22:00—次日5:30。電費既可以在學生食堂的二樓交,又可以在學付寶上交。寢室的電壓是受限制的,嚴禁使用功率大的電器。

『叄』 哈爾濱石油學院學生,一個月需要多少費用,包括吃,學雜費,生活費等。

吃飯:大學生早餐一杯牛奶或者豆漿——2到3塊,再吃3個包子饅頭之類的,2.5塊差不多,早餐大概4,5塊。中餐和晚餐,吃得好10塊足夠,吃的偏好8快左右,一般6塊就足夠。夜宵——5塊。一天算下來吃飯的費用5+7×2+5=24塊,一個月720塊。
購物:這點男生和女生肯定是不一樣的。男生和女生也要根據自己的花錢的習慣去。用的少的一個月100以內,用的多的400—500也有可能,所以這點因人而異。
化妝品:男生:洗面奶就差不多了,一個月50。女生,各種洗面奶,面膜,護發素等等,一個月150-200。
學慣用品:這點消費不是很大,通常就是一點筆和記事本,男生女生也都差不多,一個月50快足夠。
生活用品:男生:沐浴露,洗發水,洗衣粉等等一個月20塊。女生:沐浴露,護發素,洗發水,香皂,香水,女性用品等等,一個月40塊。
網費水費電費:這個男女都一樣,網費一個月20,水費10塊,電費10-20,一個月50塊左右。
零食:這個可就因人而異了,愛吃的人200-300都不夠,不愛吃的50也就差不多了,因為畢竟要買一點飲料之類的嘛。
所以,大學生一個月的生活費用算下來:土豪型的2000上不封頂,小康型的1500,溫飽只要1000,日子還能過得下去800塊。

『肆』 人物故事 | 熱處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廷權

雷廷權(1928.01—2007.12),陝西西安人,原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國際著名熱處理與表面工程專家。1949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機械繫後留校任教;1951—1956年到哈爾濱工業大學工作;1956—1960年在蘇聯莫斯科鋼鐵學院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攻讀研究生,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一生致力於中國形變熱處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率先開展雙相鋼強度理論及應用研究;作為形變熱處理專業的創始人和帶頭人,創建了全國第一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點,第一次在國際上提出「形變化學熱處理」,並積極推廣形變熱處理在火箭、汽輪機葉片、柴油機連桿、高速鋼刀具等多種重要零部件上應用;作為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培養出中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的第一個博士、中國設立博士後流動站進站工作的第一個博士後,創建了全國第一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點。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3年的一個春日,國際熱處理聯合會向一位衣著簡朴正伏案工作的中國人發來傳真,熱烈地祝賀他當選為該聯合會主席。這是對他一生所從事的材料熱處理和表面工程研究及成就至高無上的肯定和褒獎。他便是生於西安、長於西北工學院、煉於北京鋼鐵學院、成於莫斯科鋼鐵學院、名於哈工大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廷權。
縱觀雷廷權的一生,無論是科學研究、學科建設,還是人才培養、教學工作,他總是與「第一」「率先」這樣的詞語緊密相連。他的一生是普通的一生、樸素的一生,也是像鋼鐵般堅韌的一生。
篳路藍縷啟山林,敢為人先方領先
雷廷權從小就頭腦聰明,而且讀書很用功,學業成績始終名列前茅。特別是在讀初中的時候,因為出色的功課成績,他成為老師、親友們眼中的佼佼者,經常受到大家的贊賞。老師們曾說:「這孩子腦子好使,有出息,將來去美國留學,讀個碩士、博士絕不成問題。」
肩負著大家的期望,1945年雷廷權以優異的成績被西北工學院(現西北工業大學)機械繫錄取。憑借勤奮刻苦的作風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他出色地完成了大學階段的學習,並得到學校的認可,於1949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雷廷權在五十多年的教學與科研生涯中,總是與「第一」分不開:作為一位致力於金屬材料及熱處理研究的科學家,他是中國形變熱處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奠基人。他在中國率先開展雙相鋼強度理論及應用研究,至今處於領先地位,他提出高溫回火脆性的「沉澱—偏析」新機制修正了被國際公認的權威理論。作為形變熱處理專業的創始人和帶頭人,他創建了全國第一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點,第一次在國際上提出「形變化學熱處理」,並積極推廣形變熱處理在火箭、汽輪機葉片、柴油機連桿、高速鋼刀具等多種重要零部件上應用。作為全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他培養出中國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的第一個博士、中國設立博士後流動站進站工作的第一個博士後……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百廢待興。上千名蘇聯專家與顧問來華幫助中國發展建設。北京鋼鐵工業學院與哈爾濱工業大學是當時全國學習蘇聯教育模式建立起來的兩所高校,學校的專業發展和人才培養都是在蘇聯專家的援助下進行的。1955年,為發展鋼鐵事業,黨和國家從全國高校中推薦出一批年輕骨幹來到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參加為期兩個月的研究生班的學習,雷廷權便在其中。之後因為成績優異,他於1956年選派赴莫斯科鋼鐵學院進修,攻讀副博士學位。在那裡,他很快注意到蘇聯金屬材料界正在研究形變熱處理問題,但當時研究進展緩慢,其他國家也沒有研究透徹,於是熱處理就成為雷廷權關注的方向。
1959年,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專家全部撤回。1960年,回國後的雷廷權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教研室主任。在那個沒有技術、經費、援助、科研設備,幾乎什麼都沒有的條件下,雷廷權大力倡導在國內進行形變熱處理研究,並基於自己的留學經歷提出創建「東方烏拉爾學派」的發展目標。這正是相對蘇聯的「烏拉爾學派」提出的。鑒於我國材料研究水平與國際學術前沿的差距,他提出,我國的材料研究必須要自成一派,在國際上要有聲音。於是「東方烏拉爾學派」的理念於20世紀60年代誕生了。從此,雷廷權帶領一批年輕教師向著這個目標奮斗,在這條道路上艱難探索、辛勤跋涉,編著了中國第一部形變熱處理專著,創造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一個又一個輝煌,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
眾所周知,鋼是現代工業最主要的金屬材料,但不同的用途卻對鋼的性能有不同的要求,這就需要在工藝上大做文章,需要把壓力加工和熱處理工藝做得更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打鐵和淬火。「鋼之力者,堅韌也。堅為剛,而韌為柔也」,從古至今,鋼的剛度和韌性這對矛盾一直苦苦地困擾著人們,二者往往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此,綜合運用形變強化與熱處理強化以使金屬材料具有更高的使用性能,便日益廣泛地引起人們的興趣,這也是雷廷權所致力解決的問題。
形變熱處理是將壓力加工與熱處理緊密結合,節省熱處理時重新加熱所需的大量熱能,同時發揮形變強化與相變強化雙重效果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理論和實際意義重大。雷廷權是國內這方面工作的創始人之一,在國際上也有相當影響。
然而世道風雨如晦,科壇滿是荊棘。雷廷權和他的同事們為了形變熱處理研究奮鬥了近二十年。他曾經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中國走在這一研究領域的最前沿」。多少年的風雨兼程,從「文革」年間的動盪不安到如今中國的蓬勃發展,正是那堅韌如鋼的品質支撐著這位學者頂著各種壓力,敢於為材料界開拓一片新的藍圖。
雷廷權在哈爾濱工業大學任教後不久就趕上三年困難時期,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生活得十分艱苦。哈爾濱的冬天,天寒地凍,師生在宿舍里都要穿著大棉衣。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雷廷權想辦法擠出時間投入工作。他主張要想干好科研,光靠前三個單元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開辟出「第四單元」,擠出更多的時間干業務。雷廷權每天堅持利用「第四單元」的時間加班加點,幾乎沒有在夜裡12點之前休息過。同時,他還在全教研室倡導「第四單元」工作制,很多年輕教師在他的帶動下,也開始每天四個單元的工作。
1970年,雷廷權隨哈爾濱工業大學的一部分教師南遷到重慶。不招生,沒法開課,實驗設備裝在箱子里不讓打開,科研事業止步不前。雷廷權心急如焚:自己停課,外國可在上課;我們不研究,外國可在研究。對形變熱處理的探索國際上到了什麼程度?一想到這些,生性急脾氣的雷廷權簡直要發瘋。不管外界說什麼,戴什麼帽子,他帶領幾位同事一頭扎進圖書館,繼續形變熱處理的研究工作。他們查資料,整理實驗數據,一干又是4年。1973年,由雷廷權主編的《鋼的形變熱處理》一書終於完成了。可出版社不願出版,理由是學術性太強,書中沒有「語錄」,參考文獻都是外文,提議讓雷廷權修改。雷廷權不同意,一放又是4年。幾經周折,直到1978年,這本書才問世,一次發行了4萬多冊,很多人看到都有相見恨晚的感覺。1978年,科學的春天來到了,雷廷權的「形變熱處理基礎理論」研究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形變熱處理既可有效地簡化加工工序,大量節約能源,又能充分發揮材料本身的潛力,這一研究理論的問世幾乎是一次革命性成果。為了讓這項研究成果早日應用於生產實踐,1979年至1981年雷廷權又主編了《熱處理手冊》的4個分冊。接著,雷廷權親自指導和參加了這項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他們研製成功的「高強度筒形件形變熱處理新工藝」獲得了1984年國家發明獎;利用這項新工藝生產的某型導彈殼體完全達到了國外同類導彈殼體的水平。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敢為人先,方能領先。雷廷權作為我國形變熱處理工藝的開山鼻祖,他敢為人先的精神帶領著我國鋼鐵熱處理事業步入世界領先水平。「勇爭第一掀巨浪,海納百川波濤涌」,他在熱處理工藝方面的孜孜不倦、含辛茹苦,為中國鋼鐵事業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皓首窮經敏學術,為學求索堅如鋼
雷廷權一直把科研工作的目標瞄向國際前沿,他具有超群的學術敏感和創新精神。
雷廷權的信條是:科學的生命在於否定和創新。鐵素體+馬氏體雙相鋼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的一種新型低合金高強度鋼,具有屈服強度低而加工硬化能力強、均勻延伸率大、冷卻形變性能優異的特點。1978年,雷廷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雙相鋼強度理論及應用研究。
在研究中,雷廷權很快就發現,用公認的混合率來描述雙相鋼的強度是不合理的。他堅信肯定存在一種更科學的方法。經過三年的艱苦探索,雷廷權提出了與混合率不同的全新概念:用剪切滯後分析法解析雙相鋼強度規律,得到了與實驗結果吻合很好的新公式,從而建立了新的雙相鋼強度理論。他採用掃描電鏡拉伸台進行試樣宏觀變形與兩相微觀變形之間關系的研究,指出不同雙向組織中馬氏體變形可能發生在試樣縮頸前後,將原有形變模型、等應力模型及中間應力模型3種強度理論統一了起來,指明各自的適用范圍。雷廷權的雙相鋼強度理論,1987年經鑒定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研究與探索,雷廷權在世界上首次發現了雙相鋼中鐵素體因受周圍馬氏體的膨脹而得到硬化和馬氏體因孿晶類型少和位錯密度低而得到相軟化的現象。這是雙向鋼組織性能中最重要、最本質的特徵。這糾正了國外一些人由於不了解相硬化與相軟化現象,而錯誤地認為雙相組織是原有的兩相混合物而導致的強度分析誤解。
雷廷權的研究打破了國外對雙相鋼的研究僅限於含碳量在0.1%的范圍。對中碳高強度鋼30CrMnSi、15CDV6等進行雙相熱處理,獲得良好的冷變形預備組織,為雙相鋼的廣泛應用奠定了基礎。
1983年,雷廷權在金屬材料界又取得了一次重大突破。他大膽指出,當時世界公認的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邁克曼教授的「晶界偏聚理論」有局限性。他在論文《具有不同原始組織的O3C-Gr-Mn-Si-2M鋼的回火脆性》中指出,內耗法是鋼鐵熱處理中研究碳氮等原子擴散規律的有效手段,提出了高溫回火脆性由α相中碳化物微沉澱引起的「沉澱—偏聚」新機制。邁克曼在英國《金屬科學》雜志上讀到雷廷權的論文後,立即寫信反駁。然而最終經過檢驗,雷廷權的觀點正確。一年半之後,邁克曼專程寫信給雷廷權,心悅誠服地接受了雷廷權的內耗試驗結論。
雷廷權是黑龍江省金屬學會創始人之一,任第二、三、四、五屆副理事長,另兼任全國熱處理學會理事長等諸多國內學術組織的領導職務。他積極開展工廠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間的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提高學術水平,為促進我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建設,推進各種先進的金屬熱處理和表面工程技術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參與在上海大隆機器廠研製的石油鑽桿接頭形變熱處理技術,獲得1986年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改進後的接頭達到了國際水平。博山鍛造廠採用這項新工藝生產連桿,每年節約45萬度電,節約材料及工時費8.5萬元,共計節約22萬元。與哈爾濱第二工具廠合作利用形變熱處理工藝改進高速車刀的生產,每年僅節省電費及材料費就達100萬元。不到十年,形變熱處理新工藝已在全國遍地開花,廣泛應用於金屬材料加工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雷廷權一生刻苦鑽研,窮其所好。莊子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與雷廷權熟識的同行和學生都知道,凡是他發現或主持過的課題,最後都成了專業的主流方向。他早在20世紀80代開始的陶瓷材料、結構鋼內耗及高強度鋼方面的研究一直延綿至今。他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針對航天新技術金屬表面改性技術研究,在激光熔覆和微弧氧化等方面研究目前均在國內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敏銳地捕捉科研課題的方向,得益於他敏感的學術精神和幾十年的孜孜不倦、皓首窮經。
進入21世紀,雷廷權已年過古稀,仍堅守在科研一線。盡管體質每況愈下,他仍以鋼鐵般的意志繼續在材料領域攀登科研高峰。
2002年,雷廷權查出患了直腸癌並做了手術,出院後的他仍然堅持去學校工作,堅持指導博士生。2003年5月開始,因為腸胃狀況加重,雷廷權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根本無法正常進食。即使這樣,他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每天堅持到教研室坐班,參加校內外的各種學術活動,指導學生做課題……每一項工作都沒有絲毫放鬆,連教研室每兩周一次的例會也都無一次缺席。2005年,雷廷權的病情稍有好轉,他就迫不及待地說:「要抓緊工作,把損失的兩年補回來。」於是他又開始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各個領域,帶著同事到處跑項目,作調研和進行學術交流。這一年,他到北京、陝西、雲南、福建、海南等多個省市出差了十幾次,不管是幫助系裡跑項目、參加學術活動或者是考察生產試驗件的工廠,雷廷權都沒有道過一聲苦,反而為自己能利用好這些時間而樂在其中。
2006年,在黑龍江省表面工程學會成立大會上,手術後身體還沒有完全恢復的雷廷權親自到會作了重要講話,他勉勵大家努力工作,搞好表面工程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服務好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2007年6月,卧病在床的雷廷權在接到在北京召開院士大會的消息後,堅持要親自參加,醫生知道後堅決反對,並對他說「如果在此期間離開醫院隨時會有生命危險」。可是雷廷權心裡想的卻是,自己年滿80歲後就沒有投票權了:「這次是我最後一次投票,我一定要去。」由於他身體虛弱,最終學生們用輪椅推著他去參加了大會。從北京回來後,他的病情進一步加重了。2007年8月,由黑龍江省熱處理學會和黑龍江省表面工程學會共同主辦的全國十四省市熱處理及表面工程學術交流會在佳木斯大學召開,病重的雷廷權堅持要參加會議,但臨近開會時卻再次因病住院。盡管這樣,他還是委託趙連城院士代他出席,同時他為大會作序,稱此次大會是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做的一件大好事。2007年10月,就在雷廷權逝世一個多月前,他仍在關注哈爾濱工業大學「985」二期為材料學科新增的用於納米陶瓷塗層技術的設備落實情況。
對於雷廷權來說,生命的意義便在於用盡自己畢生的精力來完成有益於祖國和人民的事業。雷廷權一生為國,一心為國。周圍的人這樣評價他的精神:「雷先生治學就像他研究的那些特種鋼一樣,異常堅韌。」
甘為人梯之恩師,樂薦賢才之伯樂
雷廷權先生提攜後學、甘為人梯,我國著名材料學專家周玉便是先生的一名得意門生。1985年3月,周玉開始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雷廷權。1986年6月,學術敏銳的雷廷權為周玉確定了陶瓷材料的博士論文研究方向。當時在國際上,陶瓷材料是很新的方向。雷廷權與日本東北大學著名陶瓷專家佐久間健人教授取得了聯系,並於1986年下半年,借赴日本參加國際會議的機會與佐久間健人教授詳細討論了博士生周玉的聯合培養計劃。1987年7月,在東京大學任教的佐久間健人教授來哈工大訪問,雷廷權教授和佐久間健人教授進一步細化了聯合培養方案,將周玉的博士選題確定為「ZrO2Y2O3陶瓷的相變與韌化機理研究」。雷廷權以其高度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在20世紀80年代,開創了國內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陶瓷材料,並無私地將研究機會提供給了他的學生。從此,周玉的人生與陶瓷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周玉在日本的一年中,雷廷權幾次到日本與佐久間健人討論周玉的研究工作,共同為周玉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指導和幫助。博士畢業後,周玉留校任金屬材料及熱處理教研室教師。1989年11月,周玉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1991年12月,周玉又被提升為教授;1993年9月,周玉被評為最後一批由國家批復的博士生導師。這樣的成長速度令人歆慕,而這其中的每一步都凝聚著雷廷權的支持和指點。2009年12月,周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榮譽背後滲透著雷廷權辛勤的汗水。
雷廷權先生誨人不倦,樂薦賢才,中國工程院院士趙連城便是他發現的人才。雷廷權對自己團隊里每個人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在他的帶領下這支隊伍一直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而雷廷權與趙連城院士之間還有一段「三薦賢才」的佳話。
1963年,趙連城大學畢業後分配到了哈爾濱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工藝系金屬學教研室任教,他早先是給非材料專業的學生教授金屬學課程,後來雷廷權發現他有很強的教學能力,便調他到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主教熱處理原理課程,主要研究相變。在1978年全國通用教材會議上,雷廷權認為正在讀研究生的趙連城年輕刻苦,對馬氏體相變研究造詣較深,就提議讓他編寫《金屬熱處理原理》一書的第三章「馬氏體相變」。1980年,一位外國專家到哈爾濱工業大學講學,國內一些教授、學者請雷廷權把其中一部分內容再給大家講解一下。雷廷權推薦趙連城上了講台,趙連城精彩的講解贏得了大家的好評。1981年,中國熱處理學會召開專題討論會,邀請雷廷權講授馬氏體轉變與形狀記憶效應,雷廷權又一次連夜寫信推薦趙連城。趙連城感到自己年輕資歷淺,擔心會講不好。雷廷權鼓勵他說:「你長期搞這項研究,理解比我透徹,一定能講得好。」事實證明了雷廷權的判斷,精彩的報告再次贏得了一致好評。經過這三次推薦,趙連城在得到鍛煉的同時也得到了學術界的充分重視,為他日後在「材料王國」中近半個世紀的自由馳騁鋪就了廣闊的道路。
「創專業投全部精力領軍中國熱處理,建學科注一生心血培育天下棟梁材。」這是雷院士一生的真實寫照。王鈾回憶說:「我之所以會走上科研的道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到雷老師的影響。」1977年大學畢業後,王鈾被分配到黑龍江商學院工作,可勤奮上進的他並不滿足於只是為外專業的學生講講課,總是想搞些科學研究。寒假時,王鈾向雷廷權提出回校進修,跟雷廷權做點研究工作的想法。雷廷權看王鈾年輕、有進取心,又立志要從事科研工作,十分開心。當時條件很差,甚至連一分錢的科研經費都沒有,要從事任何科學研究都是舉步維艱。敬賢愛才的雷廷權還是同意王鈾跟隨自己搞科研。他告訴王鈾:「先不要急,紮下心來先做案頭工作,查查文獻,寫寫綜述,也是一個必要的基礎,等有條件時再做課題。」於是,王鈾按雷廷權列出的文獻目錄,每天就泡在省圖書館查資料。幾個月後,國家開始恢復招收研究生。雷廷權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告訴王鈾,並讓其回去好好准備,一定能順利通過考試。在雷老師的鼓勵下,1978年王鈾參加研究生考試成為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批研究生,並從此開始了他的科學研究之旅。1986年,王鈾考取了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博士研究生,並正式成為雷廷權的弟子,並於1989年順利通過答辯成為中國第一個研究金屬材料磨損的博士。王鈾在做博士論文過程中,以直接證據證實了鋼磨損表面生成非晶態,結束了摩擦學界長達二十多年的爭論。雷廷權得知後非常高興,他不僅認真細致地修改王鈾寫的英文論文,還按照Scripta Metallurgica雜志的激光照排要求,在他的手動打字機上親自編輯列印這篇文章。
雷廷權的心願是:「讀書救國、讀書興國,並一輩子不懈努力。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要把周圍的老師和學生很好地組織起來,為實現這個目標共同奮斗。」雷廷權一生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育了眾多棟梁。他不僅親自培養了45名博士和數十名碩士,還一直十分注重智力引進和青年人的培養。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他開始邀請日、英、美等國家材料學和相關學科的專家、學者來哈工大講學;他鼓勵青年教師出國交流、學習,提高了教研室的師資水平。
「與過去相比,現在的學生幸福多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家為學子們提供了優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但是現在有部分大學生缺乏為國家、為民族而學習的理想信念,學習不夠努力,鑽研不夠刻苦,不能腳踏實地去學習和工作,缺乏學習動力和為民族興盛、國家富強而努力拚搏的歷史使命感。」雷廷權說道:「現在,我們的國家雖然不像舊社會那樣處於民族危亡的關頭,但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們的國力還不夠強大,還需要每一個中國人,特別是青年學子的奮斗和奉獻。所以,作為祖國未來希望的當代大學生一定要好好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把握青年時代特別是大學四年的學習機會,嚴格要求自己、鍛煉自己,努力學習,埋頭苦幹,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雷廷權一生奉獻給了科研,而且時刻不忘提醒著後輩們繼續未完的征程。
艱苦樸素平凡命,潤物細微韌似蘭
如果說雷廷權在學術上叱吒風雲,那麼他在生活中則是和風細雨,言談舉止潤物無聲。他的秘書曾在文章中寫道:「人說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消逝慢慢淡化,而雷老師的很多言行,在我的心中卻以一種精神的方式生根、發芽、成長。」
雷廷權的生活非常樸素,用過的每一張紙幾乎都是「廢紙」,背面都是曾經用過的資料。他從不講究吃穿,一身灰色的夾克衫至少穿了十幾年。夏天的時候,他總是穿著一雙棕色的革質皮鞋,雖然買時只花了十幾元,但他卻說:「這雙鞋穿起來舒服。」
雷廷權的辦公室同他的衣食一樣簡單。不足十平方米的屋子裡,兩個一人多高、不足一米寬的書架並排放置,加上一張辦公桌、兩把普通的折疊椅,許多初次看到這里的學生都難以置信,然而與雷廷權久久相處之後,那種詫異卻轉變為心底里涌現的敬仰之情。
雖身為院士,在生活中雷廷權卻從來不以此自居。不管大事小事,只要自己能做的,總是不願意麻煩別人。秘書王玉金說,「我雖然是雷老師的秘書,可他卻很少讓我幫忙做事兒,連出差訂機票、整理資料這樣的瑣事也總是自己動手。他總說,能不麻煩別人的事兒,自己做就行了。」這位老人信奉凡是有能力便「親力親為」,不麻煩別人。別人提起來,他就會說:「隨手就做了,沒關系。」
2002年底,雷廷權分到了園丁小區的新房子並著手搬家事宜,他都只是帶著家裡人忙來忙去,從不讓學生去幫忙。雷廷權平時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車,年紀大了,大家怕他出行不方便,勸他有事外出可以從學校叫車,他卻說不用麻煩別人。直到他72歲那年,一次乘坐公共汽車出行的時候,汽車緊急制動摔傷了他的頭部,去醫院縫幾針後,大家才知道這個貌不驚人的老先生居然是院士。
雷廷權在生活中從沒有擺過一點架子,對周圍的人都是和善而親切。雷廷權的學生賈德昌第一次寫英文稿子,希望能得到雷廷權的指導,一大早就跑到了老師的辦公室,沒有同老師約過時間就硬著頭皮闖了進去,但沒想到,雷廷權二話不說,放下手中的活兒,接過稿子便逐字逐句地批改起來,最後十多頁的稿子被雷廷權批改講解了一上午才完成。耽誤了一上午寶貴時間的雷廷權卻毫無抱怨,反而對學生勤奮好問的精神感到欣慰。
雷廷權的夫人郭維昭女士在《雷廷權回憶錄》中寫道:「他去世後我無靠無助,在孤獨中度日,憶起幾十年相守的歷歷往事,我亂不能安。」
「因為工作原因,老雷很少在家,晚上在家也是坐在寫字台前,幾乎沒有時間和我們說話。」老伴回想起與雷廷權共同生活的半個多世紀,不禁喟嘆。但是,作為數十年來一直在雷廷權背後默默支持著他的妻子,她心境豁達而又開朗,她能夠理解雷廷權的境遇和心情。雷廷權工作很忙,對妻子很歉疚,沒時間陪同妻子逛街、買衣服、做家務。然而他能做的,也是其他人做不到的。每天早晨,雷廷權都起得很早,上早市采購後,回家親自下廚為家人炒菜做飯,數十年來天天如斯。他燒得一手好菜,一有時間,就給家人燒菜做飯,陪同老伴聊天。
雷廷權晚年患病在上海、北京和哈爾濱住院期間,妻子無微不至的關懷常常令他潸然淚下、老淚縱橫。這淚流在他心裡,同時也流在老伴心裡,直到2007年他猝然長逝。彌留之際,他依然叨念著妻子、叨念著他未竟的事業……
「鋼之力者,堅韌也。堅為剛,而韌為柔也。」雷廷權剛強如磐石,柔韌似秋蘭,熠熠生輝,榮而不媚,堅韌如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