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蓋蒂石油公司怎麼樣
擴展閱讀
長春哪裡能買到韓國產品 2025-04-16 16:18:49
pvz鑽石用來干什麼好 2025-04-16 16:17:59

蓋蒂石油公司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5-04-09 14:26:38

『壹』 保羅·蓋蒂是誰一生有何成就

保羅·蓋蒂是一個為人諸多非議的人物。他的財富,他的管理手段,他的私生活都曾經是世界關注的焦點。作為曾經的世界首富,他是人們關注的目標,直到今天,這種關注依然沒有結束,因為,由他創立的蓋蒂帝國依然還在發展之中。
1892年12月15日,保羅·蓋蒂出生於美國,他的父親喬治·蓋蒂原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名律師,後來又開了一家保險公司,生活相當富裕。保羅是獨子,

他的父親是個石油商。在還未對石油產生興趣前,蓋蒂的願望是想當一位作家和外交官。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蓋蒂看見了父親開採石油的過程。出於好奇,他白天的時候經常到油田工地去看熱鬧,後來就乾脆參加工人的挖井採油工作,並逐漸對石油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如果父親一直做一名律師的話,蓋蒂一家的故事就不會有了。1903年,喬治為了追回一筆貸款去俄克拉何馬州的馬特爾斯維爾,那是一個新興的邊疆小鎮,原先是印第安人居住地區。因為發現了油礦,外來人口大量涌來,在這里,開採石油與淘金一樣,是非常賺錢的買賣,買下一塊地,只要打出一口產油井,一夜之間就可成為巨富。但也有許多人經營不善而破產。
虔誠的基督徒、衣領筆挺的保險商喬治·蓋蒂不知被什麼鼓動著,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他花了500美元在那裡買了1100英畝土地,在次年第一口油井投產後,他便把家搬到馬特爾斯維爾,當時保羅只有11歲。在短短的3年中,喬治成了俄克拉何馬最大的石油商之一。到保羅14歲的時候,他們又搬了家,遷居到加利福尼亞的聖迭戈,然後又遷到洛杉磯。
保羅從小就不是個好學生,無論是高中還是大學,總是不及格。在幾番周折之後,他終於取得了牛津大學的文憑,盡管當時保羅還堅持自己的理想是一名外交官和作家。1914年,一戰爆發,保羅從英國回到了家鄉,保羅·蓋蒂決定不依賴父親,帶著僅有的500美元到奧克拉荷馬去創業。年輕人想賺一大筆錢,要求在石油業上試試,喬治考慮之後同意了,每月給兒子預付100美元,但他們必須分享利潤——70%歸喬治,剩下的才是保羅的。於是,兩手空空的保羅踏上了俄克拉荷馬的塔爾薩,在那裡,蓋蒂神話拉開了序幕。

『貳』 石油七姐妹的六巨頭

從1981年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對於大國際石油公司來說是動盪的歲月,是調整結構、資產重組的年代。
20世紀80年代前中期
「難過的年月」——「七姐妹」變為「六姐妹」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世界石油市場發生了重要變化——石油市場開始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70年代油價的大幅度上升,對石油消費產生了抑製作用;高油價刺激了世界各地的勘探和開采,歐洲北海和美國阿拉斯加的石油生產逐步進入高峰期,非歐佩克國家的產量上升較快,進入80年代,世界形成石油供大於求的局面,油價趨於疲軟。1981年3月,油價由每桶43美元高峰下落到29美元。石油公司的銷售額下降,利潤也隨之減少。同時,成本卻在上升。國際石油公司加工的原油大部分來自市場供應,往日租借地上低成本開採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而70年代得以接替原油供應的阿拉斯加和北海的原油,生產成本要高得多。
總之,對於國際石油公司來說,80年代前期是難過的年月,從1980年到1985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儲量變化不大,原油供應量下降37%,原油加工量減少25%,石油產品銷售量下降12%,利潤減少達44%。
在這種情況下,七巨頭紛紛調整經營戰略,採取緊縮措施。海灣石油公司做出決策,放棄國外業務,將業務范圍收縮回美國本土。1982-1984年,它把在歐洲這個大市場的下游業務——包括煉油廠、加油站統統出售。雪佛龍1983年宣布放棄在西歐的下游業務,以加強在美國的業務。埃克森與美孚出售了它們在70年代下半期現金購入的大量非油業務,停止在加拿大的大規模油砂開發項目和美國科羅拉多的頁岩油開發項目。
各公司普遍壓縮煉油能力,關停低效高耗的小煉油廠和老設備,進行技術改造。1985年與1980年相比,「七姐妹」中的五家美國公司的煉油總能力減少了27%,從平均每日1605萬桶(219.86萬噸)減少到1175萬桶(160.96萬噸)。
與此同時,全球形成了石油公司兼並重組的熱潮。首先是美國殼牌石油公司(Shell Oil)以36.5億美元並購了美國的貝爾里奇公司。接著,德士古兼並了蓋蒂;美孚兼並蘇必利爾;英荷殼牌把美國殼牌變成了全資子公司;雪佛龍兼並了海灣,使「七姐妹」成了「六姐妹」。
1986-2002年
三次石油價格暴跌與超級六巨頭的最終形成
1986-1998年的13年,世界發生了三次石油價格暴跌,所有石油公司都深受其害。這三次油價暴跌對石油工業和石油巨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1998年的價格暴跌,更是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石油公司的兼並與重組浪潮,促使超級六巨頭最終形成。
(1)1986年石油價格暴跌及其影響
1986年,世界發生了歐佩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油價戰。發起者是歐佩克中的沙烏地阿拉伯等主要產油國。原因是1982-1985年,為了穩定世界石油市場供應,歐佩克一直採取限產保價的政策,而非歐佩克國家卻一直在拚命生產,結果是歐佩克國家的市場份額逐步下降。沙烏地阿拉伯為維護歐佩克的利益,在限產保價的政策框架下一直充當機動產油國,其石油產量從1981年的980萬桶/日降至1985年的318萬桶/日,而歐佩克其他成員國卻不嚴格執行限產紀律,超配額生產,導致沙特遭受很大損失。1985年7月,沙特宣布不再充當機動產油國,同年12月歐佩克部長級會議決定放棄限產保價政策,轉而採取捍衛市場份額的政策。由此,產油國之間開展了油價戰,1986年7月阿拉伯輕油的現貨平均價從1985年12月的26.92美元/桶跌至8.63美元/桶。油價暴跌使歐佩克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七大公司(美國的阿莫科取代海灣石油公司)1986年上游利潤比1985年猛降51.9%,營業利潤下降13.1%。
這次油價暴跌並非是世界消費萎縮引起,而是嚴重供大於求引起的。因此,當歐佩克決定從1987年1月1日起恢復限產保價政策,並確定歐佩克的參考油價為18美元/桶以後,油價就開始逐步回升了。
(2)1991-1993年的經濟衰退、油價大跌及其影響
1991年1月,世界發生了經濟衰退。當年世界GDP增長率降為2.2%,其中工業國的GDP增長率僅為0.3%。世界石油消費停滯在31.35億噸的水平上。1992年成為國際石油公司營業額狀況空前惡化的一年。石油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全球石油生產能力卻一直在增加,油價呈頻繁波動的狀況。
同1991年相比,1992年七大石油公司的利潤下降18.8%,不僅是上游,而且下游連同化工,都陷入不景氣。1992年埃克森的利潤從上年的56億美元降到48億美元,下降14.8%;美孚從19.2億美元降到8.6億美元,下降55.2%;德士古從13億美元降到7億美元,減少45%;殼牌從1990年的66億美元降到44億美元;BP則出現幾十年來未有的艱難局面,從贏利8億美元變成虧損4.6億美元,導致上任不久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霍頓引咎辭職。六大巨頭中,唯有雪佛龍一枝獨秀,1992年的利潤為22.1億美元,比上年的15.6億美元增長20.9%,而且保持了大石油公司中投資回報率最高(15%)的地位,原因是它在1992年初及時分析了形勢,迅速採取了一系列對策。
1993年,世界GDP比上年實際增長2.9%,其中工業國增長1.8%,增長率均低於上年。由於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繼續增加產量,1993年國際油價大幅度下降,美國WTI原油價格最低跌到14.06美元/桶。與1992年同品種現貨平均價格相比,WTI下跌10.3%,鹿特丹成品油下跌8.3%,新加坡成品油下跌6.9%。盡管原油和成品油價格都下跌,但原油價格下跌幅度更大,煉廠原油成本下降幅度相應較大,因此,對於一體化的大石油公司來說,下游凈收入帶動了總體凈收入的增加。
(3)1998年石油價格暴跌及其影響
1997年下半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並迅速波及韓國、日本,1998年進一步擴大到俄羅斯、拉美乃至美國和歐洲,世界經濟情況迅速惡化。而此時歐佩克做出錯誤判斷,於1997年11月決定把生產限額提高200萬桶/日(1億噸/年)。供過於求的局面使得油價又一次大幅度下降。盡管1998年歐佩克聯合非歐佩克產油國共同減產,但仍未能扭轉油價的暴跌。全年WTI平均現貨價格跌至14.39美元/桶,低點跌至10.76美元/桶,剔除物價因素,已跌到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的水平。
這次油價大跌,在石油業界引起了大震動。為應對這種形勢,各大石油公司採取了大規模的資產重組,實行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例如,1996年,殼牌會同阿莫科,把它們在美國西南部帕爾緬(二迭系)盆地的油田資產合並,組成阿爾多拉能源公司,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營效率。BP與美孚合並它們在歐洲的下游業務,覆蓋歐洲43個國家,資產達50多億美元,銷售額近2億美元。其中70%股權屬於BP,兩家的燃料油業務由BP經營,用BP品牌;30%股份屬於美孚,經營兩家的潤滑油業務,用美孚商標。德士古、Star與美國殼牌公司組成美國最大的下游聯合公司,資產超過100億美元。大陸石油公司與菲利普斯公司聯合它們在美國的煉油、銷售和儲運業務,成為美國第六大煉油商,煉油能力達到3850萬噸/年,加油站有12000家。殼牌與埃克森合並它們在全球的添加劑業務,成為世界第三大添加劑供應商,市場份額達25%。
另一種方式是公司兼並。這一次的兼並風潮超過了國界,跨越了大西洋,而且顯然歐洲資本居優勢地位。例如,1998年,BP兼並了美國的阿莫科,又於1999年兼並了美國另一家大獨立石油公司、世界500強之一的阿科。1998年12月,美國最大兩家石油公司、原「七姐妹」中的埃克森同美孚合並成埃克森美孚公司。同年,法國道達爾先後合並比利時的菲納和本國的姐妹公司埃爾夫。2000年,原「七姐妹」中的兩姐妹、美國的雪佛龍同德士古合並,組成新的雪佛龍公司。2002年,美國的兩大獨立石油公司大陸石油公司(1996年脫離杜邦公司)同菲利普斯合並組成康菲公司。
這樣,2003年世界石油工業形成了新格局。按銷售收入計,埃克森美孚、BP、殼牌三家都超過2000億美元,分別達到2370、2326、2689億美元;雪佛龍、道達爾、康菲三家超過1000億美元,分別是1200億美元、1182億美元、1051億美元。這六家國際石油公司被稱為六個「超級石油巨頭」。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前的「石油七姐妹」中,美國佔5家,歐洲佔2家。六大超級巨頭中,美國、歐洲各3家,與「七姐妹」時期相比,歐洲資本的地位已經有了較大的提高。

『叄』 誰是美國的石油大亨

保羅·蓋蒂,出生在美國,美國的石油大亨,曾保持了20年的美國首富地位。

保羅·蓋蒂的一生都充滿著矛盾和神秘色彩。他家財萬貫,為子孫留下了巨額財產;他厭煩經商,卻在與美國石油七姊妹的商戰中,建立起了自己的石油王國;他腰纏萬貫,卻捨不得花錢換取被綁架的愛孫的耳朵。

保羅·蓋蒂的大學生涯頗具游戲色彩。上完高中以後,他曾在幾個大學上過學。一開始,他進入的是南加利福尼亞大學,但他認為這所大學的環境缺少校園文化氣息,像「運動場」一樣,難以學到什麼東西。於是,他轉到了伯克利分校。他本想學習政治學和經濟學,但當時學校的經濟課程只注意美國的經濟,而且一味宣揚美國的經濟政策無比優越,政治課程也只講美國及鄰國的政治。這一切都使他失去了興趣。同年秋季開學後,他自動退學了,又轉向了牛津大學。牛津大學自由開放的學術氣氛,似乎對這位年輕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的學習比在加州認真了。但由於天性使然,他的成績仍然平平,最後勉強得到了文憑。如果這種散漫的性格一直發展下去,日後不可能成就偉業。終於,他在21歲的時候浪子回頭了,他開始了石油商業的生涯。

一開始創業,保羅就獲得了巨大成功。靠著科學的力量,在24歲時,他成了百萬富翁,但這不是偶然的。當時,保羅·蓋蒂是相信地質科學的少數人之一,他一有機會便認真地吸收新知識,並且把所學的東西應用到工作上。為了找到更多的油礦,他僱傭了一名瑞士的地質學家,發現了多個油田,這使得他財運亨通。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就有了100萬元的進賬,而父親辛苦多年,卻只有幾十萬元的進賬。暴富使他茫然,從小就玩樂成性的他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退休。在游盪了三年以後,這位浪子又開始了第二次回頭。

1919年,保羅重新回到父親身邊,回到油田上。東山再起的保羅這一次沒有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他的第一個私人企業以失敗告終。他從這件事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訓,他的商業哲學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從那以後,他對公司的監督日益加強,並且與工人並肩作戰,已很難看出當年游盪散漫的影子。

在保羅的創業史中,不能不提到雅典計劃。「雅典」是位於洛杉磯市南郊的一個地名。1924年,保羅用1.2萬美元買下了這塊地的租用權。這次,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在高地鑽油的大膽計劃,大大減少了鑽井的成本,增大了產量並使速度大為提高。在其後幾年裡,他凈賺了40萬美元。在這項計劃中,他也遇到了空前的競爭壓力。他的石油銷售曾遭到對手的聯合抵制,那些大公司想迫使他用低得荒謬的價格賣掉油田。保羅頂住了壓力,他找到了當時規模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協爾公司的總裁喬奇爵士,並得到了大力幫助,渡過了難關。

保羅在石油戰場上連戰連捷,在華爾街上也顯露出一個商人獨有的精明。20世紀30年代,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經濟危機,股票市場崩潰。保羅覺得可以根據石油公司的產油情況,以相當於價值幾分之一的價格收購這些石油公司的股票,從而達到控制這些石油公司生產和經營的目的。在大多數投資家紛紛退卻的時候,保羅冒著巨大的風險,憑著機智、毅力,接連控制了多家大公司的股份,使其財富成倍增長。

保羅同時是一位大收藏家。他曾說:「美是千古的。藝術品是永久活下去的東西,是人類歷史唯一真正的延續。」他把自己的商業經營哲學「以最低限度的支出獲得最大的收益」也運用到藝術品收藏上,他收藏了大量希臘、羅馬人物雕像,波旁王朝的一些裝飾品,同時還有很多繪畫名作。保羅以22萬美元集聚的這些藝術收藏品的核心部分,後來增值了許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