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二戰德軍為什麼要打石油
擴展閱讀
活豬和豬肉哪個價格高 2025-04-16 03:20:47

二戰德軍為什麼要打石油

發布時間: 2025-04-14 19:41:33

1. 中東那麼多石油,二戰時期希特勒怎麼沒入侵呢

中東地區坐落在地中海東部與南部一帶。中東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富足的地區,因為在這里有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資源。石油是全球不可或缺的資源這也就導致了如沙特、伊拉克、科威特都靠豐富資源而迅速崛起。不只是現代在歷史上,中東也有過奧斯曼帝國這樣輝煌的王國。但是奇怪的是在二戰時期,希特勒卻沒有入侵中東,其中有著怎樣的隱情呢?

其實在整個二戰時期,德國一直都對石油需求很大,也一度石油短缺。所以在當時德軍非常想得到巴庫油田,這樣既可以打擊蘇聯人,德國還能賺到一大筆。這樣的好事,德國軍隊怎麼會不幹。可是想法很美好,實施起來就不太容易了,德國以為自己能快速的打一場漂亮仗。結果被牢牢的粘在蘇聯,一個個精銳師團都深陷蘇聯的積雪中。北非戰場上,德國也不能取得壓倒性優勢。隆美爾再能打,也起不到什麼扭轉性作用。一個個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雙方不斷陷入膠著狀態。即使德國對中東有興趣,也是心有餘,力不足。

2. 二戰德國納粹為什麼會輸

二戰的時候,歐洲國家和美國都演技進入了工業時代。
而工業時代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是石油
德軍大規模閃擊戰,短時間內集結大量軍隊,集中優勢突破的戰術稱為閃擊戰。
而閃擊戰大量坦克飛機能動起來的基礎就是石油。
德國是個富煤少油的國家。
而當時全世界產油的地方是 美國 委內瑞拉 墨西哥 羅馬尼亞 蘇聯高加索 亞洲是菲律賓
美國產量最大,其次是墨西哥 委內瑞拉 然後是蘇聯高加索。

而德軍准備不足,開始發動戰爭的時候就只有五百萬噸石油的資本。
開始閃擊歐洲的時候,打得比較輕松,英法綏靖政策,德國打下整個歐洲也沒消耗超過100萬噸石油。
所以這時候德國高層就開始制定進攻蘇聯的計劃。
但是德國高層錯誤的遺漏了一個信息,那就是歐洲這邊面積小建設比較好,坦克跑起來不怎麼費油,而蘇聯建設比較落後都是泥地,坦克集團軍石油消耗很大。
德軍控制的羅馬尼亞年產量1000萬噸石油只夠德國和平時期的年消耗,根本支撐不了多條戰線同時開戰。
所以這時候德國就是要集中力量進攻蘇聯控制的高加索油田。高加索年產量2000萬噸,可以解決德軍的問題。
但是因為希特勒錯誤的決定,而導致這個計劃泡湯。這時候日本也是遇到了同樣問題,石油短缺,日本本島的軍艦沒有油,菲律賓有油但是沒有軍艦護航油運不到日本本島,軍艦就開不出來。同時石油無法輸送到日本在前線的戰場,導致日軍攻勢大減,中國戰場的國君和日軍陷入膠著狀態。
同時41年的時候美國參戰,同盟國得到大量補給和支持,美國是當時世界主要產油國,年產量2億噸,因為有石油,所以美國前線一艘軍艦被打沉,後面工廠已經有5艘下水,前線一架飛機被擊落,後面已經有幾十架交付軍隊。
強勁的物資補給保證了同盟國必勝無疑。因為打仗其實就是拼資源,拼家底。
德意日三國雖然控制了不小的領地但是大部分都是沒油的地方。小日本與大慶油田戲劇性的錯過而導致了整個失敗。本來如果得到大慶油田,日本在中國戰場的優勢還會繼續保持。
德國如果得到高加索油田加上羅馬尼亞就有年產3000萬噸石油,再加上德國強大的生產能力,就能保證前線軍隊的物資補給,從而就能保證德軍的攻勢。
這些就是德軍失敗的原因一
原因二就是德國高層錯誤的估計形勢,導致錯誤的戰略戰術制定,消耗了大量資源和兵力。
原因三就是核武器,當時美國在研製核武器德國也在研製,但是可惜的是德國動作太慢了。
這種外掛式的決定性的大殺器,出來的太慢了。

3. 二戰前夕,德國到底缺少哪些戰略資源

在二戰前夕,德國面臨的主要戰略資源短缺之一是石油。1939年8月23日,即二戰爆發前夕,德國與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條約保證了蘇聯的中立,使得德國能夠放心地發動對波蘭的侵略戰爭,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然而,條約還包括了一個《秘密附屬議定書》,在未通知德國的情況下,蘇聯在1940年4月對羅馬尼亞提出領土要求,這對依賴羅馬尼亞石油的德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德國大約94%的石油供應依賴於羅馬尼亞,而蘇聯的威脅使得這一供應變得不再安全。
德國的石油供應面臨嚴重威脅,尤其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後,羅馬尼亞的油田和煉油廠遭受了蘇聯轟炸機的頻繁轟炸。德國在海外的石油來源被切斷,羅馬尼亞的油田被視為主要的油源。為了確保石油供應,德國支持了反蘇的安東尼斯庫政權在羅馬尼亞建立親德的軍事獨裁。
到了1941年3月,德國戰時經濟與軍備局發出警告,德國的石油儲備預計將在10月份耗盡。為了緩解石油壓力,德國認為必須迅速奪取蘇聯的高加索油田。德國的目標是在敵方尚未完全破壞前奪取採油設備和運輸工具,以確保能在一個月內恢復生產並完成運輸。
1941年4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起了突然的全面進攻。德國領導人希特勒認為烏克蘭的糧食、頓涅茨的煤礦和高加索的石油對雙方都至關重要,因此他主張加強南路兵力,攻下基輔和克里米亞。然而,德國並未能夠迅速佔領這些關鍵資源。到了1942年,希特勒仍然表示,如果無法獲得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他可能不得不結束這場戰爭。即使在蘇德戰爭爆發一年後,德國仍然在命令德軍佔領這些重要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