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人的孤獨是什麼
擴展閱讀
資源掠奪戰爭有哪些 2025-04-16 12:30:44

石油人的孤獨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4-15 04:37:05

Ⅰ 保羅・格蒂:石油大王故事

保羅・格蒂:石油大王故事 ,1976年6月6日、在距倫敦33英里的一座古老的貴族邸宅薩頓宮里,保羅・格蒂丟下他價值60億美元的家產,撒手歸天了。,他是冒險家,也是不盡職的父親、重婚者、吝嗇鬼和涉嫌同情納粹分子。他的一生,狂熱地追逐金錢,追逐女人……從人格方面說,他決不是一個高尚的人,但就事業的成果而言,卻幾乎沒有人能與之相比。格蒂將自己的生命與精力用到了極致,他瘋狂地掙錢,盡情地享受,對社會、對朋友、對親人卻絲毫沒有一點責任感,鋒耐胡因此,他雖然富有,卻又非常孤獨。,保羅・格蒂1892年出生於美國,他的父親喬治・格蒂原是明尼阿波利斯市的一名律師,後來又開了一家保險公司,生活相當富裕。保羅是獨子。,1903年,喬治為了追回一筆貸款去俄克拉何馬州的馬特爾斯維爾,那是一個新興的邊疆小鎮,原先是印第安人居住地區。因為發現了銀攔油礦,外來人口大量涌來,在那裡到處打井採油,搖搖欲墜的小棚屋間頓時豎起了無數油井架。小鎮上擠滿了冒險家和石油商,還有娼妓、騙子、流氓。開採石油與淘金一樣,是非常賺錢的買賣,買下一塊地,只要打出一口產油井,一夜之間就可成為巨富。當然也有許多人經營不善或打不出井而破產。,虔誠的基督徒、衣領筆挺的保險商喬治・格蒂不由自主地捲入了這股黑色的漩渦,他花了500美元在那裡買了1100英畝土地,在次年第一口油井投產後,他便把家搬到馬特爾斯維爾,當時保羅只有11歲。,喬治運氣很好,他在兩個月里鑽了6口井,每口井每月可產1萬桶石油,一下子就成了暴發戶。保羅用屬於他自己的錢購買了明尼荷馬公司――他父親的公司的100股股份,成了父親的合夥人之一。後來,他和父親發生激烈的爭吵,幾乎分道揚鑣。這父子倆在生意上意見總是不能一致。而事實證明,保羅比他的父親更具有冒險和開拓精神。,在短短的3年中,喬治成了俄克拉何馬最大的石油商之一。到保羅14歲的時候,他們又搬了家,遷居到加利福尼亞的聖迭戈,然後又遷到洛杉磯。,保羅在學校里不是個好學生,他的學分總達不到要求,從中學到大學,不畝者知轉了多少個學校。最後,他總算取得了英國牛津大學的文憑。在歐洲學習期間,他不斷地寫信向父親要錢,在信中埋怨父親對他太吝嗇,而父親說他的這些信「像是一個律師寫給一個猶太放債人的,而不是一個獨生子寫給慈愛而慷慨的父親的信」。,接著,保羅又開始攻擊父親的經營方法,批評父親沒有聽他的勸告在俄克拉何馬建造儲油庫。他叫父親用600美元賄賂印第安人理事會,以擊敗對手美孚石油公司,從而得到新澤西州的一塊租借地的開采權。喬治卻在給兒子回信中說:「我寧願保住我的600美元及我的誠實與名譽。」,保羅・格蒂回到美國後,便決心要在石油業上試一試自己的本領。父親答應為他提供資金,購買他認為有希望而且也是價格低廉的租借地。利潤的30%歸他,其餘歸父親。,於是,不滿22歲的保羅・格蒂隻身前往俄克拉何馬的塔爾薩,開始了他的石油生涯。在那些粗魯的流浪漢和賭徒中,他是唯一帶著手錶的人――其他人都帶槍。塔爾薩當時還沒有一條像樣的路,白天,掘油者在齊踝深的泥漿里跋涉;晚上擠在臨時搭的四面透風的小木屋裡吃和睡,木屋裡彌漫著汗臭和酒氣。保羅從小就習慣了油田的這種環境,他能夠受得了。,兩年後,他在自己的租借地上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就在油井噴油的第3天,他又將這塊地轉賣給另一家公司,從中賺了將近4萬美元。這是他第一筆盈利的交易.由於這一成功,父親正式接納他為家庭企業明尼荷馬公司的一名經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石油價格漲了將近一倍。格蒂家的財富也隨之膨脹。保羅仍和一批掘油者住在塔爾薩的旅館里。這里像紐約的股票交易所,熙熙攘攘的石油商搜集有關油價和油礦的行情,交換租借地買賣的信息。保羅在這里做租借地中間人的生意,從中獲得了可觀的利潤,並同時擴大了自己的租借地。,當時,石油商中很少有人認識到地質學在石油開采中的實用價值,他們只是憑自己的經驗和感覺,認為哪裡有油就在哪裡鑽井,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保羅卻與那些人不同,他聽從了地質學家的勸告、把目光從競爭激烈的地區轉向沒有人注意的庫欣油田北面和西面的紅土地帶。不久,他果然在那裡發現了加伯和比林斯油田。僅僅5個月以後,他發現自己的資產已經達到100萬美元了。,保羅年僅24歲就成了百萬富翁,他躊躇滿志,覺得這一輩子夠用了,於是決定「退休」。他要把工作丟到腦後,好好地玩樂,盡情享受。他回到加利福尼亞家中,整天沉湎於酒色,跟女孩子胡鬧,搞得滿城風雨,差點被送上法庭。他因此得了個「年輕的游手好閑之徒」的惡名聲,也給他的父母帶來了恥辱。,這么瞎混了兩年之後,連他自己也感到,無所事事帶來的只有無聊、不安和空虛感,他決定返回油田。,1921年末,格蒂家以693美元在聖菲斯普林斯附近買下一塊山地,這是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舉措。到1923年,這塊地上年產油量達到7000萬桶以上,並在此後的15年裡,創造了640萬美元的價值,真可謂是一本萬利了!保羅認為這是他的功勞,他聲稱,如果不是他選定了那塊地,他們家在20年代將一無所獲。,老喬治與他的兒子在經營方式、個性及商業價值觀上差異很大,喬治的誠實在加利福尼亞南部是有口皆碑的;而保羅則是一個「高而瘦、目光銳利、粗獷的年輕人」,他只對錢感興趣。有時候,他會不聲不響地去父親管轄的油井,企圖把鑽井設備強行拿到自己那裡去。喬治就會提醒手下的人:「我叫你們別讓這個 *** 的到這兒來,什麼也別讓他拿走!」但有時候他也會心軟,「嗨,他是我唯一的兒子,他要拿,就讓他拿走吧。」,1930年老喬治病故,他給妻子薩拉留下了1000萬美元的遺產,並把遺產的控制權交給指定的遺囑執行人和他的副手;保羅只得到50萬美元遺產。這對保羅・格蒂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他知道,父親根本不信任他,認為他野心勃勃,會敗光家產。名義上,他是公司的董事長,實際上,決定權卻在別人手裡。他說的「別人」是指他的母親薩拉和她身邊那些出謀劃策的人。從此以後,母親就成了他行使權力的主要障礙。大王石油

Ⅱ 我想在石油探井隊工作需要什麼條件我看中了它哪都去本人心野

我想在石油探井隊工作,但我發現這並非簡單的旅遊,也不是隨便哪都能去。心野,在這個崗位上,其實是不合適的。通常情況下,一個鑽井隊伍在一個區塊進行鑽探作業,可能在那裡停留數月到數年不等,即使有搬遷,也僅僅是從一個山頭到另一個山頭,從一片樹林到另一片樹林,區塊的范圍基本保持不變。

作為鑽井工人,最重要的是能夠耐得住寂寞,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沒有太多的野心,每一天的期待只有打井、吃飯、睡覺,最多的時候,聊一聊關於男人和女人的話題。因為,你可能會面臨幾個月甚至幾年都見不到雌性動物的情況,這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從事這份工作,首先你需要有堅定的決心和毅力,能夠忍受長期的孤獨和艱苦的工作環境。同時,也需要有穩定的心態,能夠應對長時間的遠離家人和朋友。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這個行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專業知識和技術。作為一個鑽井工人,你需要掌握相關的鑽井技術和理論知識,這樣才能確保鑽井作業的安全和高效。此外,團隊合作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鑽井工作往往需要多人協作完成,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減少工作中的安全隱患。

總的來說,想要成為石油探井隊的一員,你需要有堅韌的意志,穩定的心態,專業的知識和技術,以及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只有這樣,你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行業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Ⅲ 油田子女大學畢業後,為何不願意回油田企業做勞務派遣員工了

油田職工的子女寧願去城市打工,也不願意回油田做勞務派遣制員工了。主要原因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油田的正式員工與勞務派遣制員工薪酬福利差距巨大。

油田招聘正式職工名額越來越少,基本上只在管理和技術崗位招聘主體專業(即:與石油地質、石油工程直接相關的對口專業),其他崗位尤其是採油、作業、鑽井等一線技能操作崗位(俗稱工人崗位)基本只招勞務派遣制員工和業務外包制員工,不是油田的正式合同制員工,社會地位、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差距很大,薪酬只有正式工的三分之一,公積金、企業年金等福利待遇都沒有,個人的晉升成長也非常難。

第五,勞務派遣制員工缺乏成長晉升通道。

年輕人尤其是具有本科學歷的應屆生,已經不願意接受勞務派遣這種用工模式了。勞務派遣模式是舶來品,符合西方人那種「不要身份、隨時就走、四處安家」的職業文化,但是嚴重不符合國情和文化。國人不喜歡這種被人另眼相看的身份歧視和待遇歧視,干同樣的工作,你是正式工,月薪8000元,我是勞務工,月薪3000元,而且,你可以不斷成長晉升,而我只能被釘在原地不能成長,造成了同工不同酬、發展不平衡等許多矛盾。因此說,勞務派遣制度和業務外包制度,並不是一個良好的用工模式,理應取消,讓企業吸引更多的人才。

Ⅳ 石油人的故事100字

翻過那座山還是山,路好像沒有了盡頭,時間也彷彿開始停滯。烈日的暴曬讓一切都沒有了生機,孤獨遊走在每一絲空氣中,而比遠方更遠的還是遠方。在這片古老的川中土地上,有一群人遠離了家鄉親人,遠離了城市喧囂,遠離了燈紅酒綠。他們常年駐扎在荒蕪的野外,不管風吹日曬每天都按時作業。他們是一群石油人,一群離我們很遠又離我們很近的人。

如果沒有親戚或朋友是他們中的一員,我們其實對石油人和石油工程知之甚少。最多我們可能從電視或者廣播上零星聽到關於他們的消息。而且必定是有重大的發現我們才會注意到。比如說那個地方又發現大的油氣田了,那個地方的鑽井又出油了等等。除此之外好像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太多關於他們的趣事。有時候想想其實也難免,有油氣田的地方畢竟都是偏遠的地方,遠離了城市,遠離了輿論中心,自然沒有多少人關注這個群體。但我們的生活好像又和石油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加油站到輸氣站,從身上的衣服到居家的用品,每一樣都和他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但是他們的生活又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鑽井隊的王隊長已經記不清又多少次踏過那條小路了,生活的艱苦其實都不難忍受。但有時候那種深深的孤獨感總是莫名地襲來。上次回家已經是幾個月前了吧,母親身體不大好。他一直很是掛念,但又有什麼辦法呢?鑽井的石油工人又不像在城市裡生活的人們那樣方便,尤其這種勘探期的工作更是辛苦和繁忙。王隊有時候也在想,要是自己在城市裡工作就好了,這樣的話把母親接過去,可以隨時隨地照顧她。母親老了,辛辛苦苦一輩子。晚年本該是享享清福了,但自己做的這份工作真是不能好好盡孝。其實很多時候他自己都心酸,上次回家和母親聊天,老人家還說自己身子骨很硬朗呢。她說兒子做的是大事,不要因為家裡什麼的把工作耽誤了。其實他自己比誰都清楚,母親的身體真的不硬朗了。也許以後見面的日子都屈指可數了。最終他還是安排好家裡大大小小的事情後走向了工作崗位。

有時候事情會比我們想像的要好,有時候事情比我們想像的要糟糕。你永遠不會料到,下一個等待你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那年五月底,專層井很順利地進入試油階段。但又恰好趕上了持續暴雨,探井現場一片汪洋。道路被淹,橋梁沖毀,施工車輛無法進入現場。王隊和隊員們奔赴現場搶險,在泥濘中艱難地步行前進。搶險工作從早上干到晚上,休息後接著又得干。很累啊,但是不能不幹對不對,不然就是前功盡棄。這時候不堅守,那等到什麼時候堅守呢?

王隊還是聽到了他最不願意聽到的消息。他最擔心的事情還是來了。接到電話的一瞬間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母親可能不太好了,他甚至有一瞬間大腦呈現出空白狀態。雖然家裡人說不要太擔心,但是那怎麼可能不擔心呢?都那麼大歲數的人了,一旦有個大病可能就永遠起不來了。但這時候正處在勘探最緊張的時候,他不可能離開工地的。一邊是責任,一邊是牽掛。人啊,總是要經歷一些煎熬不是嗎?誰知道他那些天是怎麼過來的呢?但是我們知道王隊從來沒有在工作上又絲毫鬆懈,他一如既往地嚴謹,一如既往地堅守。當最後工作結束他趕回家裡的時候,他的母親已經病危了。那一刻他哭的像個孩子。愧疚?自責?無奈?也許是有的吧,但肯定不會是全部,沒有經歷過你永遠不能感同身受。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在最關鍵的時刻,他選擇了堅守崗位。

80後,思維最活躍的一代人。對於這個群體來說,他們趕上了時代的轉型期。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有希望也有壓力。總體算是好的吧,畢竟時代進步了。他們面對的是更多的選擇,很多人從農村走向了城市,從學校畢業後選擇工作也有了更廣闊的渠道。金融,互聯網這些新興的行業對吸引著無數的人。相對於傳統行業,尤其是做一名工人他們已經沒有了多少興趣。

但是在西二線南昌——上海支幹線的末站。這里卻有著一支最年輕的隊伍,他們大都是80後,平均年齡26歲。他們肩負的責任是向中國人口密度最大的上海市輸氣。這里是中亞天然氣向上海供氣的「最後」一班崗。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草,現在各種管道井然有序。也許他們也不曾想到,這里將是他們燃燒青春的地方。也許他們也不曾想過自己會進入一個「傳統」的行業。但是既然選擇了,那就必須走下去。想起以前為之奮斗的艱苦經歷,如今他們總是倍感欣慰。這是一個需要堅守的行業,也是一個需要堅守的崗位。這里沒有互聯網行業有那麼多「故事」可講,也沒有金融行業有那麼多的誘惑和驚濤駭浪。但正是因為他們耐得住寂寞,才讓這份看似平凡的重要工作閃爍著迷人的光芒。你看,不遠處就是中國的名片和窗口。我們在這里為它的正常運轉站崗和堅守。

漠河,中國大陸的最北端。這里是很多人夢想中的旅遊勝地。這里給人的聯想是皚皚白雪,是漫長的冬季,是風景如畫。隔著黑龍江往北就是俄羅斯。冬天的時候這里可以達到零下四十度,而且這里多風。對於很多人來說,喜歡這里是因為可以在氣溫不那麼低的時候來看一看美麗的風景,來避避暑。但如果真要在這里常年駐扎和工作,估計沒有多少人願意。但在這里,同樣有一群人石油人在堅守。

管道班的吳班長總能想起一些趣事,也總能想起那凜冽的風,那厚厚的積雪。漫長的冬季是最艱苦的歲月,但巡護的重點也在這個季節。某些路永凍層經久不化的冰雪意味著除了步行,沒有更好的交通工具可以利用。一百多公里的管線需要巡護,那有多少米要用腳步去丈量呢?在陡峭的山坡上總有他和同事的腳印。

他說同事曾經在爬上某個高點後,向著大慶方向堆了一個雪人。並寫下了六個大字「我在這里堅守」。是的,你們在堅守,和那個可愛的雪人一起在堅守!守護一份責任,守護一份孤獨,守護一份榮耀。

Ⅳ 在中石油一線工作是種什麼體驗

中石油的一線崗位,基本都是野外作業,當然是風吹日曬,餐風飲雪,條件艱苦可想而知。

現在雖然是條件好了,但艱苦指數依然是石油系統最高的。不同的是,以前一線的人員都千方百計的調去二線,現在是二線、三線的人員想方設法的回到一線,就是因為一線的待遇比以前提高了,掙得也多了,當然都願意上一線。

我本人就是中石油的員工,所謂的一線、二線都呆過,甚至是最為安逸的三線,都曾工作過,當然最有發言權。

想當初,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就是在一線崗位,是石油企業的三大艱苦崗位之一。當時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

鑽井苦,作業累,吊兒郎當採油隊。

很不幸,我就是被分到了又臟又累的作業隊。

鑽井隊常年在外打井,都是北風怒號、炎熱炙烤的野地里,當然艱苦;作業隊則是維修油井,成天和油管打交道,一身黑乎乎的原油;採油隊則相對清閑了許多,扛把管鉗,拎個樣筒每一口井轉悠。

相比來說,一線的員工都是年輕人居多,新來的大學生等也都要到一線去體驗,氣氛比較活躍,也少有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雖是身體累了些,疲乏了些,但一線的員工基本都心無芥蒂,很少彎彎繞,就相對開心一些,舒坦一些。

當然了,這所謂的開心和舒坦,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方面的。

我現在又回到了一線,感覺每天野外的八小時很愜意,也很朗暢豁亮,當然願意這么一直待到退休。

抱持我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只是這一線的待遇還沒有跟上發展的需要,石油工人的收入和保障也不高,需要管理機構和相關部門盡速提上日程,真正使一線員工收入提高,保障到位,沒有後顧之憂。

這就是一個一線員工的回答。





我為中國獻石油!

我真是太資格回答這個問題了,我在新疆某油田一線工作了30多年,才退休下來。一線單位都是離家較遠的地方,生產區離生活基地都很遠,基本上都是倒班制,有工作一周休一周的也有工作兩周休兩周的,每天的工作時間較長,12小時的時間,在生產區都是集體生活,住公寓,公寓里的條件現在都挺好的,標准間,空調,電視,無線網都有,還有健身房,房間衛生有專門的服務員打掃,被套床單2周洗一次,吃飯在食堂集中吃,每周菜譜都會更新,主食副食都很豐富,實話說比家裡的飯菜好很多。採油工巡井有巡井車,新疆油田一線基本上都是在戈壁灘,冬冷夏熱風沙大,冬天最冷35 以下,夏天高溫40 是常見,這些環境因素都可以克服,最難受的就是寂寞,每天上班是這幾張臉,下班回到公寓還是這幾張臉,上班的時間家裡的事基本顧不上,所以很多有孩子的夫妻就分開倒休,這樣一來夫妻見面的時間就少了,所以離婚率也很高,過去石油單位的工資和地方上的比挺高的,現在油價低迷了多年,工資 也是多年沒漲,獎金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這幾年年輕人辭職的挺多的,單身男孩也挺多的,因為每年招聘女的少,所以男孩不好找對象。

中石油的一線工作什麼體驗,首先地區、工種不一樣,工作的環境是截然不同的。先說地區,就中石油來說,最艱苦的是新疆、其次是勝利、環境相對較好的是遼河,當然這裡面環境越辛苦野外補助也會相對提高,但是就各大油田用工人數就能發現,遼河1000萬產量 用工10萬!而新疆產量更多用工量只有1萬多,你們可以想一想。其次是工種,一線中當屬鑽井工工作環境最艱苦,因為鑽井作業是連續作業且存在井噴,機械打擊等人身傷害的危險,因此鑽井工人最辛苦,採油工還好,基本就是三班倒,會依據油井的採油地點決定你的工作環境,新疆基本是戈壁灘,勝利 遼河是平原環境相對怡人,總體來說不是特別艱苦的行業。因為筆者也當過採油工。

我就是一名中石油的一線倒班工人,如果可以有別的選擇,我希望你不要來!當然,如果有機會獲得提升,離開一線,晉級到管理人員,哪怕是最底層的管理人員,只要不是一線工人,那就來吧!作為一名中石油的非一線工人,還是不錯的!

同為石油家族,我來自中石化的一線。

作為鑽井職業的一個普通職工, 我不會讓我的子女再從事石油行業。

石油的開采不會在鬧市區,一般會選擇荒無人煙的地方。

繼續拿中石化舉例子,除了海洋鑽井,山東東營附近的陸地的石油開采基本已經處於滿負荷狀態,工作的重心也基本上轉移到了西部—新疆。

新疆地廣人稀,本就人煙稀少,而鑽井的位置大多在戈壁灘,毒蟲的叮咬,南疆的風沙,北疆的嚴寒,各種殘酷的自然因素就擺在你的面前,單靠想像是無法體會其中的滋味的。

鑽井行業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型器械已經不像父輩時那麼笨重,各種液壓設備,電氣設備的使用大幅度削減了勞動強度,但因為工作的特殊性和不間斷性, 鑽井工作一旦運轉,就無法停止。

夜班是無法避免的,在我看來,夜班本來就是滅絕人性的,人作為日行動物,無論白天東西多麼充足,夜間混亂的

生物鍾還是會讓人暈頭轉向。夜班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明顯的老於同齡人,還只是表象,真正的弊端,也許只有數十年後才能顯現出來。

你看到過四五點鍾的太陽嗎?我,基本上可以天天看到。


孤獨,恐怕這才是一線職工最大的悲哀 。隨著部分地區石油資源的枯竭,中石化很多的鑽井單位轉移到了新疆。

一線職工撇家舍業離開故鄉,不同於普通的搬磚打工人,沙漠戈壁的工作環境基本上讓我們與世隔絕,每天見到的就是那麼幾個人,狹窄的圈子讓我們從陌生到熟悉,從熟悉到無話不談,從無話不談到無話可說。

吃飯工作睡覺就是生活的全部,連續幾個月的沙漠作業讓人身心俱疲甚至懷疑工作的意義,人生的意義。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裡的所有問題基本上只有讓妻子來獨自承擔,內心的虧欠愧對結婚時的誓言。

總結一句話,我不會讓我的子女在進入石油行業。

艱苦,迷茫,沒有方向的管理。有理想的年輕人不要來

加油站加油,野外鑽井

辛苦了

中石油一線還是稍微有點辛苦的,但是總歸是國企,相對其他私企,還是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