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tph什麼意思
TPH是總石油烴的英文縮寫。
總石油烴的英文名是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總石油烴最初是指在原油中發現的含有碳氫化合物的混合物。因為在原油和其他石油產品里包含有很多不同的碳氫化合物,將每種物質分開測量是不實際的,所以用TPH來衡量這類物質的總量。TPH包括己烷、苯、甲苯、二甲苯、萘等。
石油烴是環境中廣泛存在的有機污染物之一, 包括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石蠟和瀝青等, 是多種烴類( 正烷烴、支鏈烷烴、環烷烴、芳烴) 和少量其它有機物, 如硫化物、氮化物、環烷酸類等的混合物。隨著經濟的發展, 人類對能源的需求不斷擴大, 石油已成為人類最主要的能源之一。
微生物降解
微生物降解石油烴的機制一方面可能是微生物分泌表面活性劑[3],例如鼠李糖脂等,對石油烴進行增溶和分散,增加石油烴的比表面積,從而利用微生物與石油烴的接觸,加速石油烴的降解(陳延君,2007;陸昕等,2010)。
另一方面,在石油烴的微生物降解過程中,微生物分泌的酶可能對石油烴的降解起重要的催化作用,例如石油烴降解過程中,脫氯酶能夠促進石油烴活化氫原子而實現石油烴的氧化。
脫氫酶活性與石油污染物中石油烴衰減量有良好的相關性,並且可以作為微生物對底物適應性的指標(Matin等,2005)。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總石油烴
⑵ 土壤石油烴未檢出正常嗎
土壤石油烴未檢出正常。土壤做石油烴未檢出的樣品是有的,低於檢出限的,但是都會多多少少有一點檢出。特別是在做沉積物樣品的時候,比如土壤萃取出搏兆孫來顏色比較深的,那這種值都高的。用的加壓流體萃取,儀器是瑞士步琦,溫度100攝氏度,萃取完後無水硫酸鈉除水過濾,硅酸鎂柱凈化,凈化後收集淋洗再氮吹濃縮。石油烴是多種烴類(正烷烴、支鏈烷烴、環烷烴、芳烴)和少量其他有機物,如硫化物、氮化物、環烷酸類等的混合物。對猜運於石油烴類污染物,常採用重量法、紅外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氣相色譜等療法進行檢基鏈測。
⑶ 重烴和輕烴區別
重烴通常指沉積物(岩)中,有機質轉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態石油烴,是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那麼重烴和輕烴區別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據專家介紹,輕烴和重烴應該是以碳原子的個數和是不是飽和烴來分的,一般來說,11個碳原子一下的被稱為輕烴。重烴氣以C2H6和C3H8最為常見;C4者較少見。在多數情況下,含量隨碳數增加而減少;但在有的氣藏中也可見C3H8和C4H10異常高的現象。重烴氣中C4-C7除正構烷烴外,有時還有少到微量環烷烴和芳烴。
重烴有哪些特性
①通常指沉積物(岩)中,有機質轉化生成的辛烷以上的液態石油烴,是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大於C8
②在氣測井中,重烴指除甲烷以外的烴類氣體
重烴氣以C2H6和C3H8最為常見;C4者較少見。在多數情況下,含量隨碳數增加而減少;但在有的氣藏中也可見C3H8和C4H10異常高的現象。重烴氣中C4-C7除正構烷烴外,有時還有少到微量環烷烴和芳烴。
以上就是重烴和輕烴區別有哪些的內容介紹,如需了解更多重烴等小知識,請繼續關注倍領安全網勞動安全常識欄目吧。
⑷ 石油和天然氣怎麼生成的
隨著科學的發展,大量的證據表明,石油和天然氣是由分散在沉積岩中的沉積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期間經微生物分解或熱解作用而形成。
一、油氣生成的原始物質
石油和天然氣來源於有機質。早在古生代以前,地球上就出現了生物,隨著地史的發展,生物廣泛地發育起來。地球上的動植物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化學成分也異常復雜,但就生成油氣的主要原始物質而言,仍然是以沉積岩中分散的有機質為主。那麼有機物質的哪些組分可以生成油氣呢?
(1)類脂化合物。常見的類脂化合物是脂肪,脂肪水解後生成脂肪酸,在還原條件下,脂肪酸發生去羧基和加氫作用,生成類似石油的液態烴類,是生油最主要的物質。類脂化合物主要來自於低等的生物和微生物體,如低等的藻類、細菌、低等水生物。
(2)蛋白質。蛋白質是生物體的基本組成物質之一,其性質不穩定,與酸、鹼共熱或遇酶水解可生成氨基酸的混合物。氨基酸去羧基和氨基可生成不同的低分子碳氫化合物。蛋白質主要來自於低等的生物(細菌、藻類等)。
(3)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即糖類,是高等植物的主要組分,易被水解、氧化及生物化學分解。碳水化合物在鹼性條件下,發生糖化作用生成脂肪酸,再向烴類轉化。碳水化合物較穩定的部分,如幾丁質、纖維素等,可以被降解形成腐殖類物質向煤轉化,同時,纖維素經微生物分解也可生成天然氣。
(4)木質素。木質素來自於高等植物,它是由對甲基烯丙基苯為基本結構單元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形成腐殖質的原始物質,故人們認為它可能是石油中芳香烴的母質之一,也是成煤生氣的主要物質。
可見,低等生物(如藻類和低等水生動物)和微生物是生成油氣的主要物質。
二、油氣生成的外界條件
有機質為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提供了物質基礎,但要使有機質保存下來,並向油氣轉化,必須有適當的外界條件。
(一)古地理環境和大地構造條件
根據對現代沉積相和古代沉積岩的調查研究,淺海區、海灣、潟湖以及內陸湖泊的深湖—半深湖、前三角洲地區,是有利的生油氣地理環境。這些地方適宜於生物生活和繁殖,有豐富的有機質,且水體寧靜,含氧量少,具有生成油氣的還原環境;沉積物來源充足,沉積速度快,有機物能迅速被掩埋起來,利於有機質的保存。
從大地構造角度來說,沉積盆地中各類坳陷具有長時期的沉降作用,且沉降的幅度不斷被沉積物所補償,始終保持有利於生物繁殖的水深環境,保證沉積有機物不斷被新的沉積物所覆蓋,保持還原環境,減少有機物被氧化消耗。隨著有機物埋深加大,地層溫度升高,有利於沉積有機質向油氣轉化。我國松遼盆地中、新生代沉積層厚約5500m,華北、四川、准噶爾盆地沉積岩厚達上萬米,這些盆地都找到了豐富的油氣藏。
(二)物理化學條件
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物理化學條件主要有細菌、溫度、壓力、催化劑。
細菌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繁殖最快的微生物。細菌能引起多種生物化學作用,尤其是厭氧細菌可以把沉積有機質分解成各種單體化合物和瀝青質。在成岩作用初期階段,細菌分解作用是主導作用。
溫度可以加速化學反應進行。沉積有機質在埋藏深度不斷加大,地層溫度不斷上升的情況下,有機質發生熱解形成烴類。高溫下,有機質變質作用增強,裂解成氣態物質(甲烷)和石墨。在油氣形成過程中,溫度起主導作用。隨著沉積有機質埋藏深度加大,壓力升高,在中等溫度(50℃)下,增加壓力到30~70MPa時,類脂化合物室內模擬試驗時產生烴。
壓力可以促進加氫作用,使高分子烴變成低分子烴,使不飽和烴變為飽和烴,對形成石油的質量有影響。
催化劑是指能夠加速有機質向油氣轉化的物質,但它本身在反應前後並不發生變化。室內研究表明,在150~200℃時硅酸鋁能催化脂肪、氨基酸以及其他類脂化合物生成烴類化合物,膨潤土也有催化作用。
三、油氣生成階段
有機質向油氣轉化,依據其作用因素和產物的不同,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生物化學生氣階段
有機質自沉積埋藏開始至1500m深度范圍,壓力增大,溫度小於60℃,以細菌活動為主。有機質在細菌作用下發生分解,產生大量氣態物質,如CH4、CO2、N2等。同時,階段後期有極少量的碳數較高的液態烴形成。因此,此階段只能形成氣藏,而不能形成像樣的油藏。
(二)熱催化生油階段
隨著有機質埋深加大,地層溫度、壓力不斷升高,細菌作用逐漸減弱,地熱及無機催化作用起著主導作用。此階段深度大約在1500~6000m,溫度在60~210℃之間。其中在60~120℃、深度在1500~3000m范圍內,有機質發生催化降解、加氫作用,大量的液態烴和氣態烴形成,稱之為「生油主帶」。我們把有機質開始熱解成為大量石油烴和氣態烴的溫度(約60℃)稱為「生油門限溫度」。在埋深3000~6000m、溫度120~210℃階段,溫度的作用更為顯著,有機質熱解產生少量的氣態物,先形成的液態烴部分裂解,形成濕氣或凝析氣。
(三)熱裂解生氣階段
當埋深超過6000m、溫度超過210℃時,有機質和已生成的石油發生降解,早期尚有少量的液態烴,但最終它們均裂解成為氣態烴(CH4)和石墨,稱之為「干氣階段」。
四、生油(氣)層
能夠生成工業數量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岩石,稱為生油(氣)岩,也稱為生油(氣)母岩。由生油(氣)岩組成的岩層稱為生油(氣)層,它是自然界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場所。
生油(氣)層是由顆粒較細的沉積岩層組成。常有兩類岩石:一是黏土岩,包括泥岩和頁岩;二是碳酸鹽岩,如泥晶灰岩、介殼灰岩、白雲岩、礁灰岩等。生油(氣)層的共同特徵是:顏色較深,多為灰褐、黑色;顆粒較細;含有較多的分散狀有機質(如微體古生物化石)和黃鐵礦。
生油(氣)層常形成於水體較為安靜、有機質豐富的深湖相、半深湖相、前三角洲相、淺海相、潟湖相等相帶。
生油岩的鑒別,目前已由定性的判斷向定量的方法分析轉變。定量確定生油岩是分析岩石中的各種地球化學指標,包括有機質豐度指標、有機質類型指標、有機質成熟度指標和有機質轉化指標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