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海軍使用三種燃料——重油、煤、「松根油」。「松根油」是怎麼回事,是什麼東西
日本本土的石油資源極為貧乏,戰爭期間日本本土的石油年產量好豎只維持在20-30萬噸的水平,北庫頁島租借地年產量約30萬噸,此外台灣每年還有幾萬噸的產量.
為了彌補石油不足,日本發展了所謂人造油,包括油頁岩制油,煤制油和松根汽油.受工業基礎制約,日本的煤制油始終不成氣候.日本的煤制油與德國一樣也是三種途徑:直接猜睜液化.間接液化.焦油加工.這三種途徑中技術最簡單的是焦油加工,二戰時日本用煤焦油製取的油料年產量也只有幾萬噸.戰爭期間日本用間接液化法生產的油品總共只有約6萬噸.至於用直接液化法所生產的油品總共只有一千多噸,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日本戰時生產的人造油中,大部分是油頁岩制油.早在1929年日本便在撫順建設了油頁岩制油廠,初期產量很低,1941-1944年為高峰期.海上交通線被美軍切斷後,
-------1945年日本開始生產一種新的人造汽油:松根汽油.用松樹根熬出松根油,將松根油蒸餾後穗襪歲得到輕質油,再摻上酒精混合成松根汽油.松根汽油的質量很差產量很低,到日本投降為止只生產出了大約幾百噸.總的來說,人造油只佔日本戰爭期間油料消耗量的不足3%,作用不大.
② 台灣只是面積小的島嶼,那電力、石油、天然氣都從哪裡來
台灣是一個島嶼,面積也並不是很大,所以礦產資源方面是比較匱乏的,尤其是能源資源比較匱乏,目前很多礦產資源都嚴重依賴進口,假如這些資源進口被封鎖了,對台灣將會造成重大的影響。目前台灣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大約有200餘種,但大多數儲量都不高,具有開發價值的不超過20種,而且即便是這些具有開發價值的礦產資源,儲量也並不是很多。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台灣島內跟能源有關的主要礦產資源的分布以及進口情況。
1、石油。
台灣省內實際上也有一些油氣分布,從1877年開始就有開採的記錄,但是整體儲量並不是很多,開采量也並不是很大。早在2004年的時候,台灣已經探明的石油儲量大約是大約是300萬桶左右,至於最近幾年有沒有新增探明儲量,我們沒法找到具體的信息,所以不好下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台灣省內自產的石油其實很少,這幾年每天石油產量不足200桶,比如2018年,中油日均產量只有81桶,相當於一年的產量只有3萬桶左右,這個原油產量就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目前台灣的原油消費量是比較龐大的,對應的原油進口量也非常龐大,比如2021年,台灣進口的原油產量大約是3,805萬噸,原油依賴度超過99%。目前台灣原油進口來源國主要包括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美國,阿聯酋,伊拉克和阿曼,其中從沙特進口的原油佔比大約是30%左右,從科威特進口的原油佔比大約是20%左右。那台灣進口的這些原油到底拿來幹嘛呢?有一部分是用來煉油,還有一部分是用來製作成一些化工產品,比如2018年台灣省內煉油能力達到110萬桶每日,這些煉油能力主要由台灣中油和台塑貢獻。
根據台灣經濟能源部門發布的《2021年度全台電力公司資源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台灣的發電量為2909億度,其中氣電佔比37.2%,煤電佔比44.3%,核電佔比9.6%,綠電佔比6%。
這裡面天然氣和煤炭兩種火力發電佔比達到81.5%,而且這個比例還在逐年上升,比如跟2020年的80.7%相比,2021年就增加了0.8個百分點。這說明目前台灣電力結構對天然氣和煤炭嚴重依賴,而目前台灣的煤炭和天然氣又高度依賴進口,假如外部進口受到封鎖,台灣電力將會面臨很大的困局。
雖然台灣目前也會儲備一些天然氣、煤炭以及石油,但整體儲量並不是很大。根據台灣相關部門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台灣存儲的油量大約能夠用100多天,煤炭儲量能夠用30天左右,而天然氣儲量最多隻能夠用8~10天。這意味著如果台灣遭到外部封鎖一個月以上,台灣電力將會陷入崩潰當中,到時島內將會變得黑乎乎的一片,假如真的發生了一些特殊情況,外部能源運輸受到影響了,台灣首先會從內部瓦解。
③ 台灣有多少油田
台灣油氣探勘始於清朝。日本人據台時期,除在苗栗出磺坑及錦水鑽獲大量油氣外,另在新竹竹東、嘉義凍子腳、台南竹頭崎、牛山、六重溪等油氣田生產天然氣。
台灣光復後,中國石油公司為探勘開發台灣自有油氣,經多年努力經營,在本省中、北部地區先後鑽獲錦水、出磺坑兩個舊有油氣田深層油氣及鐵沾山、青草湖、崎頂、寶山、白沙屯、永和山、八掌溪、新營及新竹海域長康油氣田等新油氣田。鑽井深度多在五千公尺以內。民國七十三年,新竹寶山十一號井層鑽達 5,863 公尺,為本省目前所鑽最深的油氣井。
台灣早期的石油開采
台灣石油發現的相當早,約在一百三十年以前-清朝咸豐末年 (1861),苗栗縣出磺坑地方有居民邱苟先生,首先在該處發現了石油露頭,他用人力挖了一個深度三公尺多的井,每天差不多產油四十公斤,用來點燈。
清光緒三年 (1878),兩江總督沈葆楨巡視台灣,聽說出磺坑出產石油,而且民間自行開采常引起糾紛,於是呈准上峰,從當年起收歸官辦;聘請美國技師二人,採用機器鑿井,每天產油約一千五百斤,後來美國技師因事離去,探勘工作亦告停頓。
光緒十三年 (1887) 台灣巡撫劉銘傳設立礦油局,因生產不多,入不敷出,四年以後就撤銷了。根據記錄,那時一共鑽井五口,最深的達一百二十公尺,以後由一位邱阿玉先生,每月以納稅金三十圓,採收舊井湧出的石油,每日約得六十斤。
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日本據台時期,日本派石油地質調查對到台灣實際調查,次年在出磺坑開始鑽井。兩年後,出磺坑第一號井正式鑽探成功。
全世界第一口油井是位於美國賓州 Titusille 小鎮,名為德瑞克 (Drake)的油井,為公元 1859 年所鑽。
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僅較世界最古老的美國賓州油氣田慢兩年發現。但現今美國賓州油氣田的油井,已不生產,僅供參觀。而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尚在鑽探、開發、生產中。所以台灣出磺坑油氣田可以說得上是世界尚在生產的最古老的油田。
上述各油氣田均已陸續開發。茲將幾個比較重要的油氣田,如錦水、出磺坑、鐵玷山、青草湖、新營及新竹外海長康油氣田分述於後:
●出磺坑油氣田─台灣最老油田
位於苗栗縣公館鄉及大湖鄉之間,距苗栗市東南方約十四公里處,構造高區露出的地層為出磺坑層,為台灣最老油田。
清朝咸豐十一年 (公元 1861 年) 蕃通事邱苟於苗栗縣出磺坑附近後龍溪畔,手掘一井,深約 10 尺,日采原油 2-3 加侖,供點燈及醫葯用,為台灣油礦探勘的開端。後經滿清政府及日本人相繼鑽探油井;台灣光復後,由中國石油公司接管經營,陸續在本油氣田鑽探,發現構造高區深部碧靈頁岩、木山層及五指山層的砂岩內也儲藏大量油氣,至今仍在開發產生。
●錦水油氣田
錦水氣田位於苗栗縣造橋鄉錦水村及頭屋鄉,在苗栗市東北約八公里處。構造高區露出的地層為錦水頁岩。錦水村在該構造的北端。早年附近的河流、池塘及稻田裡曾有油泡、氣泡冒出水面,金光閃閃,錦水村因而的名。
民國二田錦水地區試鑽一口井,井深達 517.3 公尺。在鑽進中天然氣伴水突然猛噴,噴垮井架。繼又鑽探三口井,均因機械故障而失敗。民國十二年錦水五號井鑽探成功,至民國三十四年共鑽四十七口井。同年台灣光復,錦水氣田由中國石油公司接管經營,起初少有建樹,直到民國四十八年選擇錦水三十八號井加深鑽探成功,再獲大量油氣產生田作深層鑽探,使發現豐富油氣,油氣深度多在四千多公尺,仍在開發生產中。
鐵玷山氣田
位於苗栗縣苑裡鎮,介於龍溪與大安溪之間:西部近海岸。鐵玷山氣田的生產層為打鹿砂層。民國五十一年鑽探鐵玷山一號井,於打鹿砂層獲產大量油氣,油氣層深度約在 2,600-2,900 公尺之間,此層為本省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層,目前仍在開發中。
●青草湖、崎頂氣田
位於新竹市南郊及新竹縣香山鄉,全長約二十公里,寬八公里。高區露出地層為頭科山層香山相。自民國五十三年至今,已鑽至青草湖二十一號井。油氣深度在 1,500-50000 多公之間,分別自錦水頁岩、桂竹林層、河排層、打鹿砂層及木山層獲產油氣。
●新營、八掌溪氣田
●新竹外海長康油氣田
位於新竹外海,距海岸線二十五公里處,也是經由震波測勘所發現,油氣深度多在 1,600-3,500 公尺之間、分別自打鹿砂層、出磺坑層、碧靈頁岩及木山層生產油氣。
④ 中國石油產量歷史
4.1.2.1 原油產量
明朝和清朝以來,由於封建社會體制和「海禁」的對外政策的影響,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十分緩慢,石油工業同樣停滯不前,落後於西方國家。1877年中國購買美國蒸汽頓鑽鑽機,聘請了美國鑽井技師,到台灣苗栗鑽探石油。1878年第一口現代鑽機鑽井成功,獲得1.5噸的石油,標志著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始。但是,第二口鑽井失利,這個開始也隨之結束。1895年,日本佔領台灣。出於掠奪資源的目的,在台灣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石油地質調查和鑽探,發現了出磺坑油田和綿水、竹東等4個氣田,到1927年達到年產石油高峰1.94萬噸,隨後逐漸下降(圖4.10)。
1905年清朝政府在陝北延長試辦油礦,聘請日本人進行地質勘察。1907年又購買日本蒸汽鑽機,聘請日本技師和工人,在延長城外開鑽延1井,在81米深處發現石油,每日產1~1.5噸,證實了延長有油。隨後在自己鑽探的同時,引入美浮石油公司合作鑽探,但收效甚微。1941年延長油礦在七里村打出兩口高產油井,延長油礦產量開始上升,到1943年達到年產1279噸的高峰,隨後由於內戰和投入不足,產量開始下降。
玉門油田的發現和開發在中國近代石油工業佔有重要地位。20世紀20年代,有多名中外地質家考察過玉門地區的石油地質,都認為具有開發前景。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石油和油品進口被切斷,國民黨政府開始重視國內石油勘探和開發。1938年國民黨政府設置甘肅油礦籌備處,勘察玉門石油地質。1939年在老君廟構造上打出了高產油井,每日產油105噸,發現了老君廟油田,成為近代中國石油工業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隨著玉門油田投入開發,玉門成為全國石油生產的重要基地。1941年玉門石油年產量就上到了1萬噸,1948年達到了最高年產量7.8萬噸,全國石油年產量也達到了8.26萬噸的高峰。玉門油田的開發,有力地支援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為中國現代石油工業培養了一批專業技術幹部和石油產業工人,為現代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圖4.10 新中國成立前原油產量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石油工業十分落後,1949年全國原油年產量僅7萬噸,主要靠進口「洋油」維持國民經濟的發展。玉門油田通過擴邊勘探開發,油田面積迅速擴大,石油產量不斷提高。新疆成立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發現並開發了獨山子油田。延長油礦也先後發現和開發了永坪油田和延長油田,全國石油產量迅速回升,到1959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了373萬噸(圖4.11),基本滿足了國內40%的油品需求,緩解了石油供應緊張的局面。
1955年開始的全國范圍的石油普查也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果,1959年在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慶特大型油田,經過三年勘探開發會戰,1963年大慶油田投入生產,當年生產石油439萬噸,全國石油產量也達到了647萬噸。到1965年全國石油產量達到了1131萬噸,突破了千萬噸大關,使中國實現了原油完全自給。
進入20世紀70年代,中國又在渤海灣盆地相繼發現和開發了勝利油田、遼河油田和大港油田,1973年原油產量5400多萬噸。其後又發現了華北油田以及南方地區的幾大油田,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突破了1億噸,成為世界第八大石油生產國。
20世紀80年代,中國在穩定東部地區石油生產的同時,重新加強了西部地區的石油勘探工作,相繼發現了吐哈油田、塔里木油田和焉耆油田。與此同時,對外國公司開放了中國近海石油勘探開發權,進一步促進了中國石油產量的增長。1995年中國石油產量達到了1.5億噸,2005年達到了1.8億噸,成為世界第五大石油生產國。
表4.1 中國已開發油田可采儲量采出程度分布 單位:%
到2005年,中國已累計采出原油44.9億噸,結合中國最新一輪的油氣資源評價結果中間值(198億噸),目前全國的原油累計采出率為22.67%。在累計原油產量基礎上加上剩餘探明可采儲量,中國到2005年已探明原油可采儲量69.2億噸,儲采比為13.4。
4.1.2.2 中國的油田開發技術
目前,中國已經掌握的油田開發技術主要包括:
(1)陸相砂岩油藏注水保持能量分層開采、高含水期提高水驅採收率技術、細分沉積微相的精細油藏描述技術、常規測井水淹層處理解釋技術和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在內的剩餘油分布預測配套技術;發展了以層系調整、鑽高效加密調整井及「控水、穩油」為目標的分層調整工藝技術。
(2)復雜斷塊油田滾動勘探開發配套技術,形成一套滾動勘探開發科學程序和以高解析度、三維地震技術為主的低幅度構造和小短距識別的斷塊油藏精細描述和石油勘探開發綜合軟體平台技術。
(3)化學驅油技術,主要為聚合物驅油工業化技術,包括室內實驗評價、高分子聚合物驅油劑國產化技術和現場注入設備研製等配套技術。
(4)低滲透油藏高效開采技術,包括低滲透油藏描述技術,「注、壓、抽」配套採油技術,壓裂開發井網優化設計技術和注氣保持壓力技術以及小井眼鑽采技術。
(5)稠油油藏注蒸汽開采技術。注蒸汽吞吐已形成工業化生產技術,主要包括適用性篩選技術、油藏工程設計技術、大型整齊發生器應用技術、井筒隔熱技術、注采參數優選技術、大排量抽油技術、前期防砂技術及稠油集輸技術等。
(6)分層注水、分層開采技術;區塊整體堵水調剖技術;酸化壓裂、重復壓裂、限流壓裂、整體壓裂工藝技術;有桿泵、電潛泵、無桿泵抽油及氣舉採油等人工舉升技術等專項採油工藝技術。
(7)密閉注水、採油地面集輸工藝流程、輕烴回收、凝析氣循環注氣和混相驅油及化學驅油等一套地面油氣開採集輸流程設計建設技術。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的鑽井技術主要依靠國產化裝備,從噴射鑽井、定向井和叢式井鑽井到水平井鑽井,基本實現每隔5年上一個新的台階,鑽井效率大大提高。叢式井、定向井鑽井技術現已成為普遍應用的常規技術,並掌握了長中短半徑水平井鑽井技術。
4.1.2.3 中國原油產量歷史階段
從中國原油產量增長歷史來看,根據1949年以來原油年度產量變化,以及不同時期的政策和開發技術條件,可以把中國的原油產量增長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1949~1964年的起步階段;1965~1985年的快速增長階段;1986~2005年的穩定增長階段(圖4.12)。
圖4.12 中國原油產量增長階段
(1)起步階段(1949~1964年)。1949年初期,中國的全國原油產量僅有7萬噸,其中6.92萬噸來自玉門油田。隨著石油工業的逐步恢復,中國的原油產量逐步上升。1949~1964年,中國的原油產量從1949年的7萬噸增長至1964年的794萬噸。以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部最新一輪油氣資源評價的可采資源量均值198億噸為基數,本階段結束時中國的原油采出率為0.18%。從開發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中國在本時期內的鑽井理論與開發技術與國外相比略顯滯後,正在對噴射鑽井和定向井技術展開研究試驗,而國外已經開始應用這些技術;從國家能源政策來看,中國在此階段開始有計劃地實施鼓勵石油資源開發的政策,通過有重點的勘探開發促進了石油產量的增長。
(2)快速增長階段(1965~1985年)。1965年之後,勝利油田、大港油田、遼河油田相繼開發,中國的原油產量開始超過1000萬噸,實現了自給自足。在1965~1985年期間,中國原油產量從1076萬噸增長至1.25億噸,產量年均增長速度達到52.9%。1981~1982年,中國石油工業由於投資不足,產量有所下降。本階段內,中國的原油累計采出率從0.24%增至7.38%。從開發理論與技術水平來看,中國在本階段內的鑽井理論與開發技術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逐步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1976~1980年期間,通過對噴射鑽井技術的攻關研究,機械速度翻了一番,降低了鑽井費用。中國政府為促進石油資源勘探開發,從1982年起實施原油產量1億噸包乾等三項政策,不僅促進了產量的增長,還為迅速提高石油工業的技術水平創造了有利條件。
(3)穩定增長階段(1986~2005年)。1986~2005年期間,中國的原油產量從1.3億噸增至1.8億噸。本階段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與上一階段相比,產量雖然繼續保持增長趨勢,但增長速度明顯減緩,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原油累計采出率從1986年的8%增至2005年的22.67%。
在此階段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推動了中國油氣開發理論和技術的迅速發展。理論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陸相油氣田開發地質應用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開發技術上,中國在注水開發、低滲油藏開發、稠油開采、油藏描述、數值模擬、壓裂、水平井和三次採油等多項技術上都取得了突破。
從國家政策來看,「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戰略是國務院根據全國陸上原油生產格局,油氣勘探和後備資源接替狀況,以及國家未來對油氣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後做出的戰略性決策。這也是1986年以後中國陸上石油工業發展上的一個最顯著特點。
⑤ 台灣苗栗油田的發展
1861年台灣苗栗發現石油,其後當地人曾用土法開采。1877年,清政府兩江總督沈葆禎去台灣巡視,與福建巡撫丁日昌合議,擬將此地油礦收歸官辦,於當年奏請清廷獲准。他們於1878年從美國聘請鑽井技師兩名,購進石油鑽井機械一套,組成了中國近代石油史上的第一支鑽井隊,在苗栗鑽了第一口井,深約120米,日產油約750千克。這是中國使用近代頓鑽打成的第一口油井。在鑽第二口井時,因事故不能排除,鑽探中斷。1885年,台灣改設行政省,首任巡撫劉銘傳就開發苗栗石油問題再次上奏清廷,於1887年獲准成立礦油局,委派統領林朝棟主持其事。1887—1890年,他們在苗栗出磺坑(現名出礦坑)共鑽井5口,僅1口井出油,產量也很低。因設備很差,資金缺乏,劉銘傳打算引進外資開發油礦,遭到清廷的強烈反對。1890年,劉銘傳被革職,新任巡撫邵友濂將苗栗油礦查封,直到1895年台灣被日本侵略者佔領。
1895—1945年,日本在侵佔台灣的50年間,為了掠奪石油資源,先後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地質調查,發現了錦水、出磺坑、竹東、牛山、竹頭崎等5個小油田和六重溪、凍子腳兩個含油、氣構造,共有產油、氣井140口。1927年產量最高,產原油1.9萬噸。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台灣的油田由國民黨政府的中國石油公司接管。如表3-1所示,從1904年有記載算起,至1948年的45年中,台灣省共生產原油16.83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