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石油市場屬於
中國石油市場屬於寡頭壟斷市場。寡頭壟斷是指一個市場中僅有少數幾家企業控制著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和定價權。在中國石油市場,有三家大型國有企業控制著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分別是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石化)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這三家企業不僅在上游勘探和開采方面有優勢,還在下游的煉油、化工和銷售領域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石油市場的寡頭壟斷特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高度集中的市場份額: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這三家企業控制了中國石油市場的大部分份額,形成了較高的市場集中度。
2.定價權:由於這三家企業的市場份額較大,因此他們在定價方面具有很大的影響力。當國際油價波動時,他們通常會調整國內油價,以應對市場變化。
3.行業壁壘高:石油行業具有較高的資本、技術和政策壁壘。這些壁壘使得新企業很難進入市場,從而強化了現有企業的壟斷地位。
4.政府監管:中國政府對石油行業實行較為嚴格的監管,包括對油氣資源的勘探、開采、進口、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監管。政府監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的競爭程度。
盡管中國石油市場屬於寡頭壟斷市場,但近年來政府也在採取措施推動市場開放和競爭。例如,放寬了對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的准入限制,鼓勵他們參與石油行業的競爭。此外,政府還在積極推進油氣領域的改革,以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
㈡ 為什麼中國只有石油和石化 不能引進國外的的石油到國內嗎
樓主的意思是不能引進國外的石油公司吧。出於能源安全考慮,目前中國石油的上游市場和煉化是不開放的,開放的只有銷售,比如你在北京能看到道達爾,BP等外資的加油站。
㈢ wto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石油市場
WTO在2007年10月進入中國石油市場,為了迎接加入WTO的挑戰,國家商務部於2006年12月6日公布了《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和《原油市場管理辦法》,兩辦法將於2007年1月1日起實施。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兩辦法實施後,將打破國家統一配置原油資源和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集中批發成品油的格局,允許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中國從事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中國石油市場將逐步形成國有大型石油公司、跨國石油公司和社會經營單位共同參與競爭的格局。
兌現承諾
首先,這應該被理解成一種承諾的兌現。眾所周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承諾,從2006年12月11日起,中國將對外開放國內原油、成品油批發經營權。因此,這次的對外開放等於是承諾的兌現。而在此之前,中國原油資源由國家統一配置,成品油由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集中批發。可見,中國為了實現對WTO的承諾,已經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從這一點來看,中國確實是守信的,也不失為一個大國的風范和態度,值得肯定。
其次,說明中國石油已進入「自由競爭」時代。可想而知,當「自由競爭」時代來臨的時候,中國原有的石油市場格局勢必土崩瓦解,並且務必迅速形成新的格局,出現自由競爭市場,否則隨時有可能被國際社會上的石油市場所淹沒。因此,換個角度講,中國石油進入「自由競爭」時代後,將不僅意味著市場格局的變化和適應,更重要的其實是在進行著一場殘酷的考驗。其實,任何考驗都是殘酷的,假如沒有準備好的話。但不知中國石油市場准備好否?
市場變化
第三,筆者相信,經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這麼多年來的努力,中國石油市場一定會適應這種新的市場格局的變化,並以從容的姿態進入「自由競爭」狀態,這也是必然的要求。但之後的中國石油市場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誰也無法預料,關鍵在於應變能力和成熟度。當然,新的中國石油市場也會有新的游戲規則,也就是提出所謂的條件和限制等,但任何的條件和限制都應該是暫時的,市場最終還是以「自由競爭」為基礎的,這一點務必清醒。
筆者看到《華爾街日報》上的文章這樣說,上述管理辦法的推出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部分承諾。外資企業一直被禁止涉足國內利潤豐厚的原油批發和倉儲市場,但這個市場一直由中國四大國有石油企業(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及中國中化集團公司)主導。一些民營企業雖然也得以涉足該領域,但業務經營非常有限。由此可見,外國公司對中國石油市場早就了如指掌,也虎視已久,千萬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