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石油中的煤是什麼
擴展閱讀
沖洗照片用什麼工具好 2025-04-28 09:58:58
崩潰大陸怎麼分解工具 2025-04-28 09:44:28

石油中的煤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5-04-28 03:33:46

『壹』 煤和石油有什麼區別,具體一些~!


coal

亦稱煤炭,一種固體化石燃料。是古代植物長期埋藏在地下,處於空氣不足條件下,經歷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步形成的固體可燃礦物。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的研究形成了煤化學學科。
世界煤炭資源豐富,1984年可采儲量約771Gt,產量約4.1Gt。中國煤的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前列,1984年探明儲量達760Gt,可采儲量99.5Gt,產量789Mt。煤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1984年在能源消費構成上約佔75%。
煤的種類很多,按成煤原始物質的不同,可分為腐植煤、腐泥煤、腐植腐泥煤和殘植煤等(見煤化學)。商業上,將商品煤分為原煤、篩選煤和洗選煤等。原煤是從礦井或露天礦采出沒有經過加工的煤;篩選煤是原煤經過篩選加工分級,去除部分煤矸石,並根據煤的粒徑大小分為大塊煤、中塊煤、小塊煤和粉煤;洗選煤是原煤經過水洗加工,除去煤中大部分礦物雜質的產品。根據洗選後煤中灰分的不同,分為洗精煤、洗中煤、煤泥和尾礦(也稱洗矸)。其中洗精煤灰分最低,是質量較好的煤,一般用作煉焦原料;洗中煤灰分較高,多作為電廠燃料;煤泥因粒徑很細,含水分和灰分又較高,只能作為民用或一般鍋爐燃料;尾礦則廢棄不作商品,但有些礦區也作為劣質燃料用。中國南方還有石煤,它是一種灰分很高的腐泥煤,在燃料缺乏的地區,石煤也可就地當作燃料使用。
煤主要用作燃料,也是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的原料。煤化工是將煤通過干餾、氣化、液化和直接化學加工等技術途徑,把煤轉化產生煤氣、焦炭、煤焦油、化工產品和液體燃料。此外,近年來也正在研究試用把煤與燃料油混合製成油煤漿和把煤與水混合製成水煤漿作為鍋爐燃料。

石油
Petroleum

以液態形式賦存於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一種可燃有機礦產,又稱原油。廣義的石油通常指自然界中存在於地下的以氣態、液態和固態烴類化合物為主,並含少量雜質的混合物。雜質中有數量不等的液態和固態的非烴化合物,並含多種微量元素。石油是一種很復雜的混合物,因產地而異,因油層而異,沒有固定的化學組成,從而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在中國,石油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英文 petroleum一詞源於希臘文petra(岩石)和拉丁文oleum(油),意指岩石中的油。

『貳』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氣形成如下: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產,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叄』 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

煤、石油、天然氣都是常用的燃料,那麼煤石油天然氣是怎麼形成的?我在此整理了煤石油天然氣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煤的形成原因

煤炭,簡稱煤,是遠古植物遺骸,埋在地層下,經過地殼隔絕空氣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作用,產生的碳化化石礦物,由碳、氫、氧、氮等元素組成的黑色固體礦物,主要被人類開採用作燃料。煤炭被人們譽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食糧,它是十八世紀以來人類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煤被廣泛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是從18世紀末的產業革命開始的,隨著蒸汽機的發明和使用,煤被廣泛地用作工業生產的燃料,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生產力。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由於地殼的變動不斷地埋入地下,長期與空氣隔絕,並在高溫高壓下,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等因素,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積岩,這就是煤炭的形成過程。

一座煤礦的煤層厚薄與這地區的地殼下降速度及植物遺骸堆積的多少有關。地殼下降的速度快,植物遺骸堆積得厚,這座煤礦的煤層就厚,反之,地殼下降的速度緩慢,植物遺骸堆積的薄,這座煤礦的煤層就薄。又由於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原來水平的煤層發生褶皺和斷裂,有一些煤層埋到地下更深的地方,有的又被排擠到地表,甚至露出地面,比較容易被人們發現。還有一些煤層相對比較薄,而且面積也不大,所以沒有開采價值,有關煤炭的形成至今尚未找到更新的說法。

煤炭是這樣形成的嗎?有些論述是否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討。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並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堆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麼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麼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

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後,由於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岩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冰川過程可能有助於成煤植物遺體匯集和保存。

據國人自創理論《地球熱核演變說》中記載,當碳元素由一些較輕的元素聚變形成後的一定時期里,它與原始大氣里的氫元素反應生成甲烷,隨著溫度下降,氧氣變得越來越活潑,它氧化、聚合了甲烷形成了石油分子,由於長時間的氧化、聚合,石油分子越來越大,形成了大量的近似瀝青的物質,當早期地球頻繁的火山熔岩噴發在瀝青上時,由於熔岩密度大,沉入石油底部對其隔絕空氣加強熱,導致碳氫鍵斷裂,釋放氫氣,形成煤炭。(一部分石油分子不是甲烷經氧化、聚合而形成的,它們是在地球溫度較高時,由碳、氫直接形成不飽和烴聚合而成的)。

石油的形成原因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

天然氣的形成原因

天然氣的成因是多種多樣的,天然氣的形成則貫穿於成岩、深成、後成直至變質作用的始終,各種類型的有機質都可形成天然氣,腐泥型有機質則既生油又生氣,腐植形有機質主要生成氣態烴。

生物成因

成岩作用(階段)早期,在淺層生物化學作用帶內,沉積有機質經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氣稱為生物成因氣。其中有時混有早期低溫降解形成的氣體。生物成因氣出現在埋藏淺、時代新和演化程度低的岩層中,以含甲烷氣為主。生物成因氣形成的前提條件是更加豐富的有機質和強還原環境。

最有利於生氣的有機母質是草本腐植型—腐泥腐植型,這些有機質多分布於陸源物質供應豐富的三角洲和沼澤湖濱帶,通常含陸源有機質的砂泥岩系列最有利。硫酸岩層中難以形成大量生物成因氣的原因,是因為硫酸對產甲烷菌有明顯的抵製作用,H2優先還原SO42-→S2-形成金屬硫化物或H2S等,因此CO2不能被H2還原為CH4。

甲烷菌的生長需要合適的地化環境,首先是足夠強的還原條件,一般Eh<-300mV為宜(即地層水中的氧和SO42-依次全部被還原以後,才會大量繁殖);其次對pH值要求以靠近中性為宜,一般6.0~8.0,最佳值7.2~7.6;再者,甲烷菌生長溫度O~75℃,最佳值37~42℃。沒有這些外部條件,甲烷菌就不能大量繁殖,也就不能形成大量甲烷氣。

『肆』 煤和石油有什麼區別,具體一些

煤炭是千百萬年來植物的枝葉和根莖,在地面上堆積而成的一層極厚的黑色的腐植質。 石油是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伍』 煤和石油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此外還含有多種有益元素,比如鍺、鎵、鈾、釩等,這些元素可以被有效利用。然而,煤中也含有若干有害元素,如硫、磷、氟、氯、砷、鈹、鉛、硼、鎘、汞、硒、鉻等。其中,硫是煤中最常見的有害成分,雖然其他有害元素在煤中的含量通常不高,但其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卻非常大,尤其是砷這種劇毒元素。

石油則主要由碳氫化合物構成,其中以烷烴為主,即由烷類物質組成,包含碳原子數量從6到20的烷類。除此之外,石油中還含有環烷烴和芳香烴等其他類型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的不同組合賦予了石油多種用途,從燃料到化學原料。

在煤和石油中,碳氫化合物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對於煤而言,雖然碳是主體,但那些有益元素的存在為煤的應用增添了多樣性和可能性。然而,硫等有害元素的存在,使得煤的開采和使用必須經過嚴格的處理,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對於石油而言,其主要成分是烷烴,這種化合物的多樣性使得石油成為極其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來源。環烷烴和芳香烴的加入,不僅增加了石油的復雜性,也為其提供了更多的應用可能性。

無論是煤還是石油,其成分的復雜性都意味著它們在處理和利用過程中需要高度的科技支持。通過對這些成分的深入研究和合理利用,人類能夠更好地應對能源需求和環境保護的雙重挑戰。

『陸』 煤和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在地下經歷了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化學變化逐漸形成的固體可燃性礦產,一種固體可燃有機岩,主要由植物遺體經生物化學作用,埋藏後再經地質作用轉變而成。俗稱煤炭。
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慶穗旅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族襲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譽凳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多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