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石油是如何開采出來的
1. 石油開採的第一步是尋找油氣資源。經過長期的探索,人們開發出了多種尋找石油的方法。大多數的油氣資源是在沉積盆地中被發現的,例如我國的塔里木盆地、准格爾盆地等。
2. 在確定了潛在的油氣區域後,地質學家需要研究盆地的性質,包括基底起伏、岩性、形成時代和發展歷史。這些信息有助於初步判斷盆地的特性。接下來,他們要研究盆地內部的構造,利用高科技手段識別可能的生油地層和儲油地層。
3. 確定了可能的油氣構造和層位後,地質勘探人員會確定鑽井的位置和深度。鑽井工人隨後在這些位置鑽井,並在井口安裝稱為「採油樹」的設備,包括閥門和儀表。
4. 地下油層的壓力是決定能否將原油帶到地面的重要因素。一些油田,如大慶和勝利油田,擁有高壓力油層,可以通過打開採油樹的閥門實現自噴。世界上大約60%到70%的石油是通過這種方式開採的。
5. 自噴井在一段時間後可能會停止自噴,因為地層壓力下降。為了維持地層壓力並實現長期開采,需要採取相應措施。在油田開發的後期,為了采出剩餘的石油,可能會採用二次或三次採油技術。
6. 石油勘探和開采是一個涉及高科技、高投入、高風險和高產出的行業。中國石油行業是高新技術應用廣泛的領域之一,推動了傳統行業的現代化和跨越式發展。
② 石油生成所需的各個條件是什麼
石油和天然氣的聚集——油氣田可以在全球各地的地下找到。但是盡管如此,石油與天然氣的聚集和進一步形成油氣田是需要一些必要條件的。石油的形成必須具備7個基本條件,每一個條件都是下一步發展的基礎,且所有這些進程都發展得十分緩慢。
第一,需要能夠轉化為石油的足夠量的有機質,這就是烴源岩。第二,存在適合這種轉化的所有適宜條件,即必須存在這些有可能使石油和天然氣成熟的地質條件。第三,新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氣開始向地表運移。第四,在這種運移過程中,烴類物質遇到能夠將它們大量聚集的岩石層,即儲集層。第五,這種儲集層必須是非滲透性的,因此就需要一種屏障(封閉或蓋層),即一套非滲透性岩石,把石油和天然氣向上逃逸的路徑阻斷,這種岩石就是封閉或蓋層岩石。第六,能夠聚集起可供勘探的足夠量的石油和天然氣,必須有范圍足夠大且具備了封閉地質條件的地層——這就是聚集了足夠量的含油圈閉。第七,內部的石油和天然氣的平衡狀態必須不能受到外來的干擾,即必須存在烴類良好的保存條件。當石油科技人員在研究一套地層時,他們主要的目標之一就是確定上述7個條件是否真的存在,是否具備各自發育的機會。這種具備了7個條件的石油系統稱為一套石油生成體系。
油氣田示意圖
③ 石油是怎麼開采出來的
石油是由數百萬年前的史前海洋生物遺骸形成的。這些生物死後軀體下沉,並被埋在泥沙層下。泥沙層後來逐漸變成岩石層 。岩石層的壓力和細菌的作用使生物遺骸變成了濃稠的石油。在地質學學中,能夠生成石油的地層必須具備"生,圈,蓋,儲,運,保"六個條件.那麼,哪些地層有可能含有石油/天然氣呢?在地質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名詞:砂岩! 請記住這個名詞.與砂岩相對應的叫泥岩.
石油深埋地下,如何才能找出哪些地方有石油呢?
1,地質學家會分析這個的地質構造,是不是海相沉積等.
2進行地震勘測,找出這個區塊的砂/泥岩層位.這個工作主要是有物探部門來做,如著名的東方物探,或者XX地球物理研究所來做,
其簡單過程如下,1 先找個地方,按照一定組合方式鑽幾個或幾十個30-50m深的"坑",埋下炸葯,按照一定的時間方式進行爆炸,然後用儀器記錄爆炸產生的聲波在地層中的傳播速度,藉此來分析地層,判斷砂/泥岩層位深度.這個記錄聲波的儀器非常靈敏,人的走動都會對其產生影響,會產生雜波干擾.
3物探測量的聲速數據交給專門的研究院進行分析研究.研究院進行分析研究後設計目的區塊的鑽井方案,然後鑽井隊就開始鑽井了.這個過程沒什麼好說的.
4鑽井隊就開始鑽井.當然了,鑽井隊會先在目的地鑽1,2口井,稱為預探井,目的是(1)判斷這個區塊的地質分層,專業名詞:如延安組,延長組, 或者馬家溝組,太原組等地質分層,(2)目的區塊究竟是否含石油/天然氣,若含有,其豐度,滲透率,等如何
若本區塊的預探井顯示本區塊含油氣,則此區塊很快就會進入大規模的油氣開采階段,最明顯特徵就是打了很多井.
關於鑽井,其實有很多人對油田勘探開發的印象就是鑽井,其實,鑽井,只不過是油田開發過程中一個小環節而已.鑽井,是油田開發中最辛苦,最累人的.大名鼎鼎的鐵人王進喜其實就是鑽井工人.我國油田開發中唯一具備國際先進水平也就是鑽井而已,因為我們國家鑽井隊也會打水平井,多分支井.說老實話,鑽井是沒什麼技術含量的.
井隊井打好了,就該測井 了.
5 測井分為完井,三樣測井,射孔,生產測井等幾個方面.上面說到鑽井隊井打好了,就該測井的去測了.測井的目的,(1)鑽井隊打的井是不是符合設計要求,如井斜等,水平段等(2)評價地層中是否有原油/氣,(3)若存在,其層位多少,深度多少,哪些層位有開采價值.這些是完井測井.測好了就要解釋,解釋好了開采哪些層位,鑽井隊就要下套管了,注水泥了.然後測井的就要開始測三樣了:既聲波,伽瑪,磁定位.主要是判斷鑽井隊下的套管和水泥是否充足,膠結是否良好.三樣測好後就由測井的進行射孔,使用專用的爆破彈(射孔彈)炸開套管和水泥,使地層中的石油能夠流入套管中以便開采.
6此時,井下作業來進行壓裂了.進行壓裂地層,擴大射孔射開的縫隙,使石油能更快的流入套管.
7壓裂結束了,該採油隊來裝採油機器了,俗稱磕頭機或抽頭機,此時,石油就被開采出來了.你就可以看見真正的石油了.
④ 什麼樣的沉積與條件有利於石油的生長
要使沉積物中的有機質能夠保存下來,需要有特定的地質條件。
大家都知道「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泥沙和有機質是在水的攜帶下,在一個低窪的地區沉積下來。
因此,首要的地質條件就是要有一個低窪的地形。這種低窪地形,根據它的規模大小,分別稱為盆地、坳陷、凹陷、窪槽等,並在各個地質歷史時期中是不斷變化的。
若隨著地殼的運動繼續下沉,它就能繼續保持低窪的地形,可以繼續接受沉積物,使地層厚度不斷增大。若隨著地殼運動上升,則低窪幅度就逐漸變小,接受沉積物就少,使沉積的地層厚度變薄。
如果升到水面以上,則失去了低窪的形態,不但不接受沉積物了,反而使早先沉積的東西會被風化剝蝕掉。由此可見,不斷下沉的盆地或坳陷對有機質的聚集才是有利的。
這里提到了兩個因素,一個是地層沉積,另一個是盆地下沉。它們在進行過程中都有一個快慢問題,前者叫「沉積速度」,這與沉積物來源的充足與否有關系;後者叫「沉降速度」,這與地殼運動的強弱有關系。二者要有恰當的配合是最為理想的。如果沉積速度小於沉降速度,就會使窪地內水體的深度相對增大,使有機質的下沉到底的距離加長。這樣沉積物受水中氧的作用時間也就長了,對有機質會起到破壞作甩。如果沉積速度大於沉降速度,則窪地的水體會變淺,甚至乾枯成為陸地,使有機質暴露在大氣中受氧的作用,以致遭到更大的破壞。
因此,有利於有機質保存的另一個地質條件,就是兩種速度要大體相當,即沉降多少,沉積物就補充多少。這被稱為「補償性的沉積速度」。
要生成石油還有一個必須具備的地質條件,就是缺氧的「還原環境」。這就是要求接受沉積物後的窪地水體能保持封閉或半封閉,或富含有機質的沉積物能迅速被後來的沉積物所覆蓋,使之與氧隔絕,防止有機質的氧化和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