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東輸出石油的路線和中東為何戰爭不斷
中東輸出石油的路線:
第一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 →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和美國
第二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和美國
第三條: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 →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太平洋→日本
中東戰爭的主要原因是:領土爭端、水資源糾紛和宗教糾紛。
中東發生過的戰爭:
第一次中東戰爭
在英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決議,關於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後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當時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聯合國的分治決議,認為猶太人離開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於此已近1300年,怎麼能讓出家園,況且猶太人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讓猶太人復國。當時的沙特國王曾說:「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劃出一塊給猶太人」。事實上阿拉伯人在二戰時對猶太人非常仗義。當時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總人口佔少數的猶太人獲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絕大多數的淡水資源,並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總人口佔多數的阿拉伯人只分到45%的土地,並且都是貧瘠的丘陵,而且領土首尾被分成3塊。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國。10分鍾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後,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也正是由於猶太人依靠聯合國建立自己國家的幻想破滅了,所以他們認識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實現建國。1948年,猶太人開始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近30萬阿拉伯人逃離家園。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采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第二次中東戰爭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猶其在保衛塞得港戰斗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第三次中東戰爭
亦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曼、以色列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 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斗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准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第四次中東戰爭
亦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烏地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西亞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
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游擊隊刺殺,而出動陸海空軍10萬多人,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游擊隊和敘利亞駐軍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只用了幾天時間,就佔領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以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戰爭,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B. 把西亞的石油運送到歐洲和美國,為什麼不只走路途短的線路,而舍近求遠呢
是噸位的限制 大型超大型油輪是過不去蘇伊士運河的船閘的 只能饒到好望角
C. 為什麼 中東石油輸出路線中,運量最大的是 經好望角輸往西歐、美國的運量最大
中東運往西歐、美國的石油運輸線路有兩條,一條經過蘇伊士運河,另一條經過非洲南部的好望角。蘇伊士運河只能通過25萬噸以下的油輪,25萬噸以上的油輪油輪只能走好望角。
D. 波斯灣的石油運輸到西歐時為什麼會有兩條路線 有什麼差別
路線一:霍爾木茲海峽→亞丁灣→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
路線二: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莫三比克海峽)→好望角→大西洋→西歐
差別:路線一航程短,時間快,成本低。但是超過25萬噸的輪船不能通過蘇伊士運河只能繞到好望角。
E. 從波斯灣到歐洲西部石油運輸路線是怎樣的求解
從波斯灣到歐洲西部和美國的兩條海上石油運輸線路
請輸入內容從波斯灣到歐洲西部和美國的兩條海上石油運輸線路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或北美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或北美
波斯灣-霍爾米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日本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或北美
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或北美波斯灣-霍爾米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日本
F. 中東石油輸出最大的路線三條中的哪條
好望角
輸出量最大的航線通過的海洋依次是: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好望角和大西洋,運往西歐、美國。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為豐富、石油產量和輸出量最多的地區。中東的石油儲量約佔世界的一半以上,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四分之一.中東各國所產石油的90%供出口,主要輸往西歐、美國和日本。西亞石油運輸路線有三條。中東最遠的石油輸出路線是經過好望角的路線,該路線的運量大。
(6)為什麼西歐石油路線好擴展閱讀:
中東的三條石油運輸路線是:
1、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曼德海峽-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大西洋-西歐或北美;
2、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歐或北美;
3、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海-印度洋-馬六甲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日本
G. 為什麼中東輸往美國,西歐的大部分石油路線選擇繞道好望角
如果從蘇伊士運河通過,因是人工河,窄而淺,一些較大型的巨無霸級載油船通過不了,只好繞過好望角
H. 從波斯灣輸出石油的主要三條路線是哪三條 地理問題。
中東輸出石油有三條路線,以經過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到達西歐和美國的路線輸出量最大。
I. 為什麼輸往美國、西歐的大部分石油路線選擇好望角
因為運送石油的大型油輪排水量都很大(10-30萬噸),而從產油的波斯灣到歐洲,美國的最短航線是走蘇伊士運河,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能力有限,大型油輪無法通過,因此只有繞道好望角.
J. 中東輸出的石油送往西歐的石油大部分經過哪條線路
中東輸出的石油送往西歐的石油,大部分經過海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