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什麼是石油戰爭
擴展閱讀
哪裡有原裝滲透設備價格 2024-10-18 22:21:52
汝窯和官窯哪個價格高 2024-10-18 22:03:08

什麼是石油戰爭

發布時間: 2022-01-19 23:19:33

1. 關於石油的戰爭

阿拉伯戰爭 就是上世紀初的殖民戰爭 涉及到沙俄 英國 德國的角逐
二戰 歐洲的北非戰爭 其實是想迂迴通過埃及 攻打中東 摧毀英國石油基地
德國進占 羅馬尼亞 也是為了石油
德國攻打斯大林格勒 也是為了喬治亞那一代的油藏
日本開戰直接原因是美國石油封鎖 南下戰略主要是因為 印度尼西亞的 石油資源

第三次中東戰爭 雖然是因為蘇伊士運河 根本還是西方受到運河被封鎖石油運輸的威脅
再進一點 兩伊戰爭 為了幼發拉底河和河邊的石油資源
伊拉克侵略科威特
美國欺負伊拉克

2. 什麼戰爭是由石油爭端而引起的

伊拉克戰爭和波斯灣戰爭

3. 為什麼戰爭需要石油

大量的裝甲車需要石油,製造軍火也需要石油,食品衣物葯品也都離不開石油

4. 石油與戰爭的關系怎樣

石油在現代軍事上的戰略意義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大規模機械化戰爭的出現,使石油逐漸成為現代戰爭中海陸空各種武器裝備的動力源、一種不可或缺的重要軍需物資。
更為重要的是,石油的不可再生性、資源分布的不均衡性、對一國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所起到的不可替代作用,又不斷引發因爭奪和控制石油而爆發的戰爭。
當以汽油、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取代了馬匹和以煤為燃料的火車機車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使石油成為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在戰爭初期,挑起戰爭的德國人還沒有意識到石油的威力。他們以為德意志帝國豐富的鋼鐵和煤、先進的鐵路運輸系統、強壯的駿馬和機靈而勇敢的軍人,足以在短時間內結束戰斗。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當坦克、裝甲車、飛機和內燃機驅動的艦艇在戰場上出現後,石油資源將對戰爭的勝負起決定性作用。德軍獲得羅馬尼亞和巴庫油田的行動失敗後,國內的石油儲備幾乎耗盡,這是德國最終投降的重要原因。
石油也是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關鍵因素。日本偷襲珍珠港的目的之一,是為了保證其攫取東印度石油資源的戰略意圖不受美國威脅。希特勒入侵蘇聯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戰略目的,就是為了奪取高加索的油田。戰爭後期德國和日本的燃料庫都已耗盡,而美國在石油方面的優勢則是取得勝利的一個關鍵因素。正如德國「沙漠之狐」隆美爾將軍在慘遭失敗後所領會的:「在現代戰爭中,如果沒有槍和子彈,再勇敢的士兵也難免戰敗而死。可是,在現代機械化運動戰中,即使你有了勇敢的士兵,也有了足夠的槍和子彈,如果你沒有現代機械化交通工具,你仍然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對於那些既有勇敢的士兵,足夠的槍和子彈,又擁有現代機械化交通工具的軍隊來說,汽油燃料則是取勝之關鍵。如果沒有汽油燃料,那些現代機械化交通工具將不再是取勝的必需工具,而將是導致失敗的一堆廢鐵。」
冷戰期間和冷戰結束後,圍繞石油控制權而進行的政治、軍事和經濟斗爭從來沒有停止過。海灣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石油而導致國際關系復雜化,國與國交惡,甚至引發流血沖突或戰爭的例子也不勝枚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就與石油有關。日本對美國的過高石油依賴(近80%)嚴重遏制了日本稱霸東亞的野心,因此決意侵佔東南亞以獲得石油、橡膠等重要戰略資源。1941年7月,日本出兵佔領印支南部後,羅斯福總統立即召見日駐美大使,提出嚴重警告,「如果日本企圖用武力奪取荷屬東印度群島的石油,那麼結果將出現一個特別嚴重的形勢」。8月1日,日美談判失敗後,美下令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給日本致命一擊,迫使日本加速戰爭准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生的歷次中東戰爭、兩伊戰爭、蘇聯入侵阿富汗、英國和阿根廷的馬島之戰、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兩次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等也都與石油密切相關。石油已成為當代國際紛爭、國家間沖突的主要誘因之一。
為了解析戰爭背後的石油動因,我們可以簡單回顧一下硝煙散去的海灣戰爭。美國東部時間1990年8月2日凌晨,伊拉克軍隊僅用三個小時就佔領了科威特。美國總統喬治·布希下令立刻採取行動。此後的幾個月里,美國為打一場大規模的海灣戰爭緊鑼密鼓地進行了周密准備。巴格達時間1991年1月17日凌晨2點40分,美國趁伊拉克人民沉睡之機,以「多國部隊」的名義對伊拉克進行「沙漠風暴」行動,規模空前的空中打擊開始。
在戰爭爆發前美國、伊拉克兩軍對峙的五個多月里,世界上許多國家為和平解決伊、科爭端而奔走斡旋,伊拉克政府也曾公開表示願意和平解決,但布希政府為何對所有這些和平意願一概置之不理,堅持發起這場大規模戰爭呢?
難道真如美國政府所言是為了「解放科威特」?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布希政府的真實動機是為了控制海灣石油,滿足本國石油需求,保持和加強美國在西方世界的霸主地位。
《波士頓環球報》1990年11月15日刊文說:「喬治·布希進退兩難。他想讓美國人民相信,他要在波斯灣反擊侵略,因為這個地區對我們至關重要。但是他不願回答為什麼這個地區至關重要的問題。」文章說:「答案是石油。」當時的民主黨政策顧問特德·迪克聲稱:「如果海灣生產海鳥糞,我們決不會向那裡調兵遣將。」
可見,在海灣戰爭中,美國的石油動機不言而喻。此外,海灣戰爭還幫美國實現了在軍事上重新控制海灣地區這一戰略要地,挽救了美國的軍火工業。
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小布希先後發動的兩場反恐戰爭也明顯帶有石油色彩。美國通過「阿富汗自由行動」實現了進軍中亞的世紀夢想,通過「伊拉克自由行動」實現了對中東心臟——伊拉克的佔領。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不惜違背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而決意開戰,戰爭損失巨大。國際權威專家認為,布希提出的消滅國際恐怖主義、防止武器擴散等借口都站不住腳,美國打擊伊拉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中東石油,並使伊拉克成為中東的一個民主「樣板」,最終有利於布希「大中東計劃」的實施。通過控制這一戰略資源還可以達到遏制俄羅斯、中國和印度發展的目的,從而保證其單極霸權地位。控制伊拉克之後,美國還加強了對沙烏地阿拉伯以及OPEC的影響,同時以武器核查為名對伊朗進行控制和制裁。
美國罕布希爾學院和平與世界安全研究所教授邁克爾·克萊爾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能源政策日益軍事化,而美軍正逐漸轉變為在全球執行保護石油任務的軍隊。
在為爭奪石油而開戰的同時,戰爭自身消耗石油的數量也是十分驚人的。現代戰爭中,無論是大規模的戰爭,還是局部地區的武裝沖突,都要依託於充足的石油供應,否則,飛機不能上天,坦克不能發動。下面的一組統計數據就足以看出現代軍事行動對於石油的依賴程度。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在1918年10月的汽油最高消耗量為每天48.5噸。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1945年在歐洲戰區的每日汽油消耗量為14577噸,蘇軍在戰爭期間消耗的石油總量高達1600萬噸。
而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一艘航空母艦的動力系統每小時就需要供應16.7噸燃油,戰列艦每小時耗油約6.8噸,而整個美軍部隊每天消耗燃料油達58700噸以上,42天的海灣戰爭的燃油消耗總量則不少於230萬噸。
即使是在和平時期,國防方面的石油消耗也是巨大的。
有關資料披露,20世紀80年代,美國軍用油品需求量為每天48.7萬桶,每年約合330萬噸,原蘇聯為每天31.5萬桶,每年約合214萬噸,同時還需要保持6478萬噸的庫存量。
可見,現代國防安全是建立在穩定的石油供應基礎之上的。可以說,沒有了石油安全,軍事安全就無從談起。而圍繞石油的爭奪,更是基於各國對國家安全的深遠考慮和設計。
法國著名人士波倉哲曾經說過:「石油是地球之血,石油也是戰爭制勝之血。」只要人們還沒有研究和開發出能夠真正替代石油的新型能源,石油仍將是各國政治較量、軍事比拼的一個核心內容。

5. 求文檔: 石油戰爭

鏈接:

提取碼:34jn

《石油戰爭》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石油戰爭》一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內為深奧的內在聯系,解析了石油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

6. 伊拉克戰爭,是石油戰爭嗎

是其中的一部分通過石油戰爭(定義太模糊了)達到美元戰(只認識石油不認識美元)和政治戰(遏制俄羅斯)的目的

石油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就像是血液,源源不斷的流淌,尤其是在戰爭中,石油就是槍支彈葯。那麼伊拉克作為世界前五的軍事強國,與石油是分不開的,尤其是薩達姆政權與美國對著干,其實美伊戰陣早在上個世紀海灣戰爭中就打的難舍難分,延續至今,那麼美國大伊拉克只是為了一點石油嗎?

所以說美國沒有經過國際上的會議,私自發動戰爭,足以說明世界霸主的地位是沒人可以撼動的,對於伊拉克戰爭,美國的想法主要是通過控制伊拉克,然後鞏固世界霸主的地位,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國際地位,其次就是可以威脅到對美國不利的國家中俄。

7. 為什麼說石油給人類帶來了戰爭

石油有「黑色金子」、「工業的血液」的美稱,正因如此,各國為了保持自己的工業與現代化發展,都不遺餘力地在本國和本國之外的一切可能地域、海域、尋找、開採石油。20世紀爆發的兩次世界大戰,從一定程度上既是帝國主義國家為分割、爭奪石油資源而發動的,也是依靠石油來進行的。也許,沒有石油,戰爭不會打得那麼殘酷,那麼持久。

8. 石油戰爭

本書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宴為深奧的內在聯系,解析了石油 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 作者: (德)恩道爾著,趙剛等譯

9. 石油戰爭深刻背景的戰爭還有哪些

1.一戰中了凸顯石油的重要,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派駐了大量的軍隊並控制了大部分產油地區。德國和奧斯曼帝國戰敗,奧斯曼帝國被瓜分,盛產石油的中東落入英國控制之中。

但英國是依賴美國打贏這場戰爭,在經濟上不得不開始受制於美國的金融,世界金融中心的倫敦逐漸被紐約取代。美國大力發展海運,開始同英國開始爭奪控制石油資源。在第一-次大戰之後的十多年裡,面對蘇聯的巨大石油儲備,英美想方設法破壞德俄之間的結盟。

英美聯手,一方面以經濟與軍事手段壓制德國,另一方面扶持希特勒上台以對付蘇聯的崛起。在1927年英美之間組建了石油卡特爾,從此在石油方面成為協作者,共同操縱世界石油資源。

2.二戰後英美兩國聯手利用金融和石油開始獲得巨大的經濟利益。美國成為真正的世界霸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與蘇聯的東方成為對立堡壘。1944 年西方國家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內的實際投票控制權在美國和英國手中,

建立了美元金本位體制。20世紀中葉,英美兩國都遭受了經濟衰退和政治動盪的困擾。戴高樂和阿登納領導的法德聯盟最終被美英聯手扼殺。美國發動越南戰爭。1960年9月,五個主要石油輸出國聯合成立「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其目的是共同對付西方石油公司,維護石油收入。

3.1969 年後美國經濟進一步衰退。 美國開始製造石油禁運,抬高石油價格,操縱大規模反核運動,製造經濟增長極限的恐怖氣氛,控制世界石油流通,獲得石油溢價的巨額利益。美英精心設計的石油美元體系,席捲了世界各地的財富。

英美壓制一切獨立的發展力量:如發展中國家、不結盟運動國家、歐洲的新生力量,圍剿伊朗等。80年代,英美在金融外交上陷入困境,同時在經濟上陷入危機,而且迫使第三世界陷入全面債務危機。伊朗的石油沖擊引發石油危機,令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借債彌補石油赤字,

而英美的高利率政策令,發展中國家外債聚升,不堪重負。1991 年為了石油美國發動了第一次伊拉克戰爭。美國正在建立所謂的「世界新秩序」。

5.隨著90年代初蘇聯的解體,世界力量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美國四面出擊,壓制和瓦解各種可能出現的新生力量:

日本經濟的泡沫、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蘇聯的瓦解、俄羅斯經濟的休克、南斯拉夫的解體、搞爛巴爾干各國等都是在美國的精心策劃之下進行的,一切新崛起的潛在力量都是美國的對手。政府與石油的深厚淵源,決定了美國經濟與外交政策的核心是石油。

在石油即將迎來產能極限之時,美國不惜一切代代價價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昭示了真實意圖:竭盡所能地鎖住每一個大石油產地,控制世界石油及操控價格實現新世紀的石油地緣政治。

(9)什麼是石油戰爭擴展閱讀


《石油戰爭》是作者多年專注於世界石油地緣政治研究的成果。《石油戰爭》一書中描繪了國際金融集團、石油寡頭以及主要西方國家圍繞石油展開的地緣政治斗爭的生動場景,揭示了石油和美元之間看似簡單、內為深奧的內在聯系,

解析了石油危機、不結盟運動、馬島戰爭、核不擴散條約、德國統一等重大歷史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為我們展現了圍繞石油而進行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驚心動魄的斗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