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石油有哪些種類
礦物油:所有種類的石油都富含碳和氫組分,據此可以追索出它們的生物起源或相關性。在地下多孔岩層中發現的礦物油也不例外,它們起源於有機質,如死去的浮游生物——它們在地質歷史中曾在海底大量分布。經過多種復雜的地球化學過程,這些有機質轉化為礦物油,或稱「石油」和它的組分,如煤油、石蠟、汽油、柴油等。它們被歸類為礦物油,因為在人類的時間框架下,它們不屬於有機質,它們來自地下的地質體,從地下岩層到地下的圈閉,再到地下的砂層。一些油狀物質也可以在一些自然環境中找到,廣為人知的就是瀝青。在自然界中,瀝青往往以焦油斑的形式存在於地下裂縫中。石油和其他礦物油已經成為現代人類社會極為重要的資源,它們常常以人們四周無處不在的「油」來冠名。
有機油:由植物、動物和其他有機質通過有機過程而形成,這些油類以其多樣性為顯著特徵。從化學觀點來看,這是一個模糊的術語,而油類真正的科學術語應該是脂肪、蠟、膽固醇在活著的生物體內發現的油類物質及它們的分泌物、脂類。從蠟到類固醇都可歸類為脂類,有時它很難定義。通常,人們幾乎僅僅根據它們都排斥水或不溶於水的特徵將其歸為一大類。脂類可以完全溶解於其他液態脂類中。它們中碳和氫的含量很高,與其他有機組分和礦物質相比,脂類內部幾乎不含氧。
㈡ 石油可以種出來嗎
你聽說過嗎,世界上有一種柴油樹,人們能直接利用它流出的油來發動汽車。有的稍加簡單加工提煉之後,就可以作為燃料油。這些樹稱作石油植物,它的種植和利用,可以為我們提供取之不盡的能源。
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有桉葉藤和牛角瓜兩種生長速度很快的野草,每周可長30厘米。如果人工栽倍,每年能收割幾次。據估計,每公頃野草每年能生產65桶石油,在13萬平方米的土地上種植這些野草,每年能生產20萬桶石油。
美國科學家從一種叫「黃鼠草」的雜草中提煉了石油,每公頃野生黃鼠草可提煉出1000升石油;人工培植的雜交黃鼠草,每公頃可出石油6000升。
在巴西的高原熱帶叢林中,有700種藤本植物,都能分泌白色的乳汁。這些乳汁通過加工,可以分離出有多種用途的液體燃料,如柴油和高級航空汽油。
從植物中獲得石油,既經濟又省事,且在燃燒時不產生二氧化硫及其他有毒成分,所以對大氣污染極其輕微。如能大面積栽培這些石油植物,那麼人們就可以從這些「活石油井」中源源不斷地獲得能源了。
㈢ 石油怎麼形成的
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屍體,生物的細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則是由碳、氫、氧等3種元素組成的。生物遺體沉降於海底或湖底並被淤泥覆蓋之後,氧元素分離,碳和氫則組成碳氫化合物。 我們已經在地球上發現3000種以上的碳氫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種左右的碳氫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輕的碳氫化合物則成為天然氣。煤礦與石油的成因很類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態。 大量產生碳氫化合物的岩石即稱為「石油源岩」。埋沒於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熱和壓力的影響,再加上其他多種化學反應之後就產生石油,而石油積存於岩石間隙之間便形成油田。地殼變動而石油生成 我們最近逐漸了解地球內部的變化與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近日,一項新的研究認為,石油不是由死亡的植物和動物而是由簡單的古老岩石形成的。休斯頓一家石油勘探公司的傑·弗·肯尼說,石油是由地下100公里的無機碳和水在高溫和高壓下產生的碳氫化合物。他和俄羅斯的3名同事認為,所有的石油都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但正統的石油地質學家不能接受「石油不能在淺表地層形成」的斷言。 通常人們認為,石油是來自於糜爛的有機物,是由微生物將動植物殘骸分解成的有機物沉積形成的。按現在教科書上的觀點,大多數石油是由埋藏在地下沉積層中的有機物經過幾百萬年在75~200攝氏度的溫度下形成的。微生物把某些埋在地下淺層的動植物殘骸分解成有機物,隨著地層深度的增加,溫度和壓力升高,沉積的有機物可以發生化學反應,這樣有機物逐漸裂解產生碳氫化合物。 而肯尼認為,石油來源於更深的地下,他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著文說,在低壓下可能優先形成甲烷,而不是首先形成較重的石油碳氫化合物。只有在約3萬個大氣壓力下(相當於100公里深的地下的壓力)才能產生較重的、更穩定的碳氫化合物。這意味著天然石油肯定只能在不低於100公里的地下深處生成。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看到,將氧化鐵、大理石和水混合後在高壓下加熱到900攝氏度,可以產生重型碳氫化合物。化學家們並不否認這些實驗結果,石油地質學家承認有些石油是以這種方式形成的。美國地質勘探局的邁克·萊萬說,「對存在無機碳源沒有爭議」。但是,由於常見的商業性油田一般都位於地下500~700米處,而在10公里以下預計很少有石油和天然氣。因此,他對肯尼的「石油不可能是由淺層岩石中的有機物形成」的觀點持強烈異議。萊萬舉例說,「在石油中存在的微量化合物和地球表層原始岩石中的有機沉積物是一致的,實驗也證明了這種聯系,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模擬天然石油由表層富含有機物的原始岩石產生。」 新墨西哥采礦和礦產資 源局的布賴恩·布里斯特更是氣憤地說,斷言「『所有的石油都來自高壓下的岩石「的理論,是對有機化學學科和石油地質學家幾十年的研究成果不負責任的輕視」。 肯尼的石油形成新理論也許還需要進一步探索。但即使有關深層石油的形成理論只是部分正確,也可能為開辟全新的石油勘探領域打開大門。
㈣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一、1763年,俄國科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表明觀點:石油起源於植物。
二、1876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提出了「碳化說」。他認為,地球上有豐富的鐵和碳,在地球形成初期,它們可能化合成大量碳化鐵,以後又與過熱的地下水作用,就生成碳氫化合物。
碳氫化合物沿著地殼裂縫上升到適當的部位儲存凝結,最終形成石油。但這一假說的不足之處是:地球深處的碳化鐵含量極其微小,並且地球內部的高溫也使地下水無法到達地球深處。
三、1866年,勒斯奎勞第一個提出了石油的「有機成因說」,認為石油可能是由古代海生的纖維狀植物沉積到地層以後慢慢轉化而成的。
四、1888年,傑菲爾指出石油是海生動物的脂肪經過一系列變化而形成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蘇聯的古勃金又提出了石油的「動植物混合成因說」;四、五十年代,有人還提出石油的「分子生油說」,就是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
五、十九世紀末,俄國另一位科學家索科洛夫提出了「宇宙成因」假說。他認為,在地球還處在溶融的火球狀態時,吸收了大量原始大氣中的碳氫化合物。隨著原始地球不斷冷卻,這些碳氫化合物逐漸凝結埋藏,並在地殼中形成石油。
六、1951年,前蘇聯地質學家創立了「岩漿說」。他們認為,石油是在地球深部的岩漿作用中形成的。地球深處的岩漿裡面,不僅有碳和氫,而且有氧、碳、氮等元素。
在岩漿從高溫到低溫的變化過程中,這些元素進行了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從而形成甲烷、碳氫化合物等一系列石油中的化合物。伴隨著岩漿的侵入和噴發,這些石油化合物在地殼內部遷移、聚集、最終形成石油礦藏。
(4)石油怎麼種擴展閱讀:
石油,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液體,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主要成分是各種烷烴、環烷烴、芳香烴的混合物。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石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
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構成石油的化學物質用蒸餾能分解。原油作為加工的產品,有煤油、苯、汽油、石蠟、瀝青等。嚴格地說,石油以氫與碳構成的烴類為主要成分。分子量最小的4種烴,全都是煤氣 。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甚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重慶黃瓜山和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
㈤ 石油如何形成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注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產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輸送到各家各戶。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㈥ 石油怎麼來的
石油碳氫化合物,它由不同種類的碳氫化合物混合而成,而原油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種,分別包括深紅、金黃、墨綠以及常見的黑色等等,而原油的顏色以及粘稠度,則是由原油中所含的膠狀物以及瀝青的含量決定的。
通常而言,人們都將石化資源歸類為不可再生資源,但說到地球上的石油究竟是怎麼來的?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而到了現代,科學家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可能,分別是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
生物成油論是由羅蒙諾索夫提出的,研究表明,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兩百萬年的時間,而在迄今為止,人們發現的最為古老的石油年齡在5億年以上。
科學家認為,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時期形成的,而伴隨著地球上一些「特殊」的歷史時期,就比如說生物大滅絕時期,該時期會導致地球上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
植物和動物死亡後,內部的有機物不斷分解,並與地底的淤泥結合在一起形成沉積層,而由於沉積物不斷堆積,在高溫高壓的情況下,沉積層則演變成為了沉積岩,最後形成沉積盆地,為石油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環境。
除此以外,科學家認為在生物成油論中,海洋中的史前生物和藻類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動植物死亡後,被埋在深海的淤泥層下不斷推擠,經過漫長的地質演變最後形成臘狀的油頁岩。
並退化成氣態或者液態的碳氫化物,而又由於這部分物質密度小比較輕,因此不斷地推向淺層的岩石中,並堆積形成油田。
但以上兩種生物成油論都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因為就算將地球歷史上所有的動植物總量相加,所形成的油量都遠小於目前地球儲備的,因此,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可能是自己形成的,與動物無關。
地球內部本就含有大量的碳,碳在經過不斷沉積和反應之後形成碳氫化物,因此,人們不必擔心未來的石油會因人類過度開采而枯竭。
㈦ 石油是怎麼提煉的
煉油生產過程通過高溫加熱使石油分離,經冷卻後調合為不同油品或進一步加工為其它產品。在管理上必須保持整個生產過程的物料平衡,按工藝規定比例配料生產,同時還要組織好企業的熱平衡,以不斷降低能耗。
同的煉油廠,它們生產的產品品種可能有所不同,但它們的生產過程特點是相同或相近的,它們的經濟關系流是相同的。因此,可以採用統一的方法和模式來分析煉油廠的生產經營總體狀況,制定企業的綜合發展規劃,指導企業生產。
(7)石油怎麼種擴展閱讀
石油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達5億年之久。但一些石油是在侏羅紀生成。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
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著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
㈧ 如何種植石油草
「石油植物」種類不少
植物石油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能源。植物界可用於製成石油的植物品種很多,不少喬木、灌木、草類、藻類等都含有可觀的天然煉油物質,這些植物主要集中在夾竹桃科、大戟科、蘿摩科、菊科、桃金娘科以及豆科上。折斷這些植物的莖、葉,可以從傷口處看到乳白色或黃褐色液體流出來,這些液體中便含有與石油成分相似的碳氫化合物。
某些野草也含有類似「石油」的成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境內廣泛生長著一種野草,由於黃鼠等嚙齒動物都害怕它的氣味,當地人稱其為「黃鼠草」或「鼠憂草」,1公頃面積的黃鼠草可提煉1噸石油,若經過雜交人工種植,每公頃產量可高達6噸。這種植物可以在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生長,既不與其它植物爭地,又能改善生態環境。目前美國已開始大面積種植這種油料植物。
日本科學家最近發現一種芳草類植物,分類上屬於芒屬作物,具有很強的光合作用能力,是一種理想的石油植物。這種植物生長迅速,一季就能長3米高,所以當地人稱它為「象草」。象草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從亞熱帶到溫帶的廣闊地區都能生長。就產量而言,一公頃平均每年可收獲12噸「生物石油」,比其它現有的任何能源植物都高產,而且種植成本很低,還不到種油菜成本的1/3,可是變成石油所產生的能量卻相當於用菜籽油提煉的生物柴油的兩倍。
在澳大利亞北部,也發現了兩種可以提取石油的多年生野草———桉葉藤和牛角瓜。這些野草生長速度極快,每周長30厘米,如果人工栽培它,每年可以收割幾次。科學家們用溶解法從這兩種野草的莖葉中提煉出一種白色汁液,然後再從中製取石油。
(似乎詳細了點.~)
怎麼拿呀,我給你上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拿兩棵???
㈨ 石油是怎麼形成的
關於石油的形成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
一、生物沉積變油: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
二、石化油: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有些碳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
目前,第一種說法較廣為接受。
(9)石油怎麼種擴展閱讀:
石油是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它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
石油主要被用作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在2012年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二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劑、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被稱為「工業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