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建立完善的石油體系 用了多長時間
隨著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發展,人類開採石油的足跡從陸地走向海洋,由淺水走向深水。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海上油氣生產企業,自1982年成立以來,通過自力更生和對外合作,基本建立起常規作業水深內完整的海洋石油工業體系,並於2010年實現國內油氣年產5000萬噸油當量,建成海上大慶。
深水挑戰
1.水深增加,要求隔水管更長、鑽井液容積更大以及設備的壓力等級更高,隔水管與防噴器的重量等均大幅增加,所以必須具有足夠的甲板負荷和甲板空間。另一方面,水深增加,加之深水惡劣的作業環境,使得鑽井非作業時間增加,對設備的可靠性要求苛刻。選擇深水鑽井裝置、設備和技術時都要針對水深進行單獨校核。
2.海底溫度低,井底有可能高溫,給鑽井作業帶來很多問題。如在低溫環境下,鑽井液的粘度和切力大幅度上升,會出現顯著的膠凝現象,而且增加形成天然氣水合物的可能性及風險。
深水艦隊
由於缺乏深水勘探開發的大型裝備,大規模的南海深海油氣開發還無法全面展開。為突破深水勘探、開發領域的若干關鍵技術,中國海油投入巨資打造以3000m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海洋石油981為旗艦的深水艦隊。這支深水艦隊的建成,對於加速進軍深海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提升深水作業能力、實現國家能源戰略等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董事長
楊華 黨組書記、黨組成員
1961年生,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1982年華東石油學院開發系採油專業大學畢業,200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碩士畢業。1982年參加工作,歷任中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開發部經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外發展部副總地質師、副經理兼海外石油天然氣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首席財務官,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助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總裁、首席財務官,2010年4月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2010年9月兼任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2011年8月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董事、總經理;2015年4月,楊華同志任中海油董事長、黨組書記。
董事
劉健 黨組副書記、總經理、黨組成員
1958年3月生,1982年1月畢業於華中工學院船舶內燃機設計專業,獲學士學位,並於2000年獲天津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1982年分配到中國海洋石油渤海公司,先後任採油平台系長、維修中心副主任、油礦副礦長、副經理;1994年1月起先後任採油公司副經理、渤海公司生產部主任、採油公司經理、採油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1999年7月任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副總經理;2001年5月起先後任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總經理兼黨委書記;2003年4月起先後任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兼開發生產部總經理、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並於2006年11月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總經理助理。2009年2月至2010年10月兼任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黨委書記;2010年5月,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同年10月兼任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並辭去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職務;2010年12月兼任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2015年8月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黨組副書記、總經理。 姓名 職位 張健偉 董事 黨組成員 黨組紀檢組組長 王開元 外部董事 文傳甫 外部董事 賀恭 外部董事 夏大慰 外部董事 謝鍾毓 外部董事 陳偉 職工董事 愛崗 敬業 求實 創新
企業價值觀
追求人、企業、社會與自然的和諧進步,做員工自豪、股東滿意、夥伴信任、社會歡迎、政府重視的綜合型能源公司。
核心發展戰略
協調發展 科技驅動 人才興企 成本領先 綠色低碳 公司願景
貢獻不竭清潔能源、創造美好生活
發展目標
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一流能源公司
2030年,全面建成國際一流能源公司
經營理念
以人為本 擔當責任 和合雙贏 誠實守信 變革創新 人力資源使命
落實「人才興企」的核心戰略,提升總公司可持續發展競爭優勢,保障建設國際一流能源公司目標的實現。
人力資源目標
堅持科學合理、精幹高效的用人政策,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加強「三支隊伍」建設,落實人才滾動發展規劃;完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建立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發揮人力資源比較優勢和政策導向作用,建立員工不同的職業發展通道,實現公司與員工的共同發展。
高效組織機構
根據總公司的戰略目標,構建並保持精幹、高效的組織機構,使組織規模、結構和特徵滿足業務快速發展需要,確保組織發展的適應性與前瞻性,打造核心競爭力。
提升員工競爭力
支持激勵員工不斷學習,提供與公司發展目標一致的培訓與發展機會,全力提升員工競爭能力,實現企業與員工的「雙贏」。
管理制度體系
根據國際一流能源公司的要求,不斷更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機制,營造清晰的政策環境,完善配套的制度體系,保障並推進總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開放和諧氛圍
營造開放、透明、平等、包容的環境,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的理念,構建和諧海油。
② 石油科技創新體系是什麼
科技創新體系有層次之分。涉及創新的主體、創新的體制和機制、創新環境等多方面。國家的創新體系是改革開放後提出的新概念。該體系總體上由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四部分組成。石油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推進石油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就是不斷對石油科技體制進行改革,實現從改革舊體制向建立新體制的轉變,促進石油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引導各類創新機構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動,實現科技與生產經營有機結合,使各方面科技力量相互關聯,優勢互補,在不斷提高微觀活力的基礎上,形成整體創新優勢,為實施科技發展戰略奠定製度基礎。
以技術中心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主要內容包括:(1)健全科技委員會的宏觀管理職能,實行「五統一」,即:統一規劃科技創新的重大方向與重點領域,統一設計科技創新的宏觀組織結構體系,統一進行科技創新的重要資源配置,統一安排科技創新的重要制度建設,統一部署科技創新的重大行動計劃。(2)進行集團公司級技術中心建設。技術中心是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新型研發組織形式,可以對科技資源進行整合,提高科技創新的能力,加速科技成果的創造和應用,為公司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3)重點實驗室建設。重點實驗室主要發揮源頭創新作用,承擔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4)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5)科技創新服務支撐體系,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信息網路建設、技術標准、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
③ 石油生成體系分析是什麼
條件1:烴源岩在石油地質學中,烴源岩是指那些能夠生成烴類或正在生成烴類的岩石。在一套有效生油體系中,烴源岩是必須具備的因素之一。它們是可以在各種環境中沉積形成的富含有機質的沉積岩,這些環境包括深海、湖泊和三角洲地帶。油頁岩也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未成熟的烴源岩,從中可以排出少量石油,或沒有石油排出。。
石油與天然氣由烴類組成,這是一種由碳和氫構成的分子。眾所周知,由於烴類會受到我們四周存在於空氣中的細菌(喜氧細菌)的分解和氧化作用的破壞,所以這些烴類物質不可能在地球表面長期存在,它們會非常迅速地轉化為二氧化碳(CO2)和水。
在自然狀態下,烴類不會存在於地球深部的岩石層內,因為在超過某一特定的深度(大約10千米)處,由於溫度過高(越往深處去,溫度就越高),它們就會被破壞。
條件7:石油與天然氣的保存為了保持石油圈閉的安全,就必須使其與氧氣、細菌隔絕,以保障以後的勘探。。
烴類一旦進入圈閉,就會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正如我們所知的那樣——烴類不喜歡氧氣和細菌。然而,當一個油藏距離地表太近時,雨水也會下滲進入油藏,這種水攜帶著氧氣和各種貪食的細菌,它們開始侵蝕石油,使得石油內的輕質組分被大量分解、破壞、釋放出氣體。之後,所有的剩餘物都是難以開採的重質而黏稠的烴類。如果圈閉內的物質沒有逃逸,勘探家們對所剩的物質沒有興趣,就不會顧及那裡的資源了。這些剩餘物將經歷十分嚴重的蛻變,只會剩下垃圾廢物!在50~55℃的溫度區間,能夠導致上述轉變的細菌無法存活。因此,在55℃之上,石油能夠得以長期保存。廣義地講,我們可以認為在小於1000米的埋藏深度處發現油藏時,就是令人焦慮之時——它們很可能已經被破壞了。然而,在更深處發現的油藏也不能完全倖免於因地殼抬升所造成的破壞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勘探家們的顧慮在於岩石的運動。如果構造運動發生,就會破壞油氣圈閉,使圈閉的密閉性降低,甚至完全被摧毀,更常見的現象是岩石運動產生的裂隙與破裂會破壞圈閉的密閉性,導致圈閉內烴類物質逃逸。圈閉的生命和使命就此完結:空了。
④ 怎麼建立石油計劃經濟體制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通過統一石油財政經濟工作,石油工業開始形成高度集中的石油計劃經濟體制的雛形。到了「一五」計劃時期,由於建設工作展開,資金需求量大,如果不集中有限的資金、物資和技術力量,是很難完成的。因此通過學習蘇聯經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雛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石油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把有限的資金、物資和技術力量迅速集中起來,用於石油工業重點建設,從而比較快地形成新的石油生產力。因此,為進一步推動石油工業發展,加強石油工業管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定,撤銷燃料工業部,分別成立石油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和電力工業部。任命李聚奎為石油工業部部長,開始對石油工業實行專業部門管理,統攬全國石油企業和石油生產建設工作,石油工業部遂成為石油計劃經濟體制的核心管理部門。
這個時期,高度集中的石油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石油企業管理方面,全國油氣田和煉油企業全部納入石油工業部直接管理,並採取石油工業兩級行政管理體制,為實行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管理提供了組織保障。
在石油工業基本建設項目管理方面,基本建設項目的審批權高度集中,500萬元以上的石油建設項目須經國家建設委員會審核,國務院批准。
在石油計劃管理方面,國家對石油企業實行直接計劃管理,由國家向石油企業直接下達指令性生產指標。
在石油財務管理方面,國家對石油企業繼續實行統收統支的財務管理制度。
在石油物資管理方面,將物資分為統配物資、部管物資和地方管理物資三類。一、二類物資都是按國家的計劃價格組織調撥。
在勞動工資管理方面,企業可以在國家政策允許的限度內自行增減、擇優錄用職工,並有辭退職工的權利。
⑤ 石油究竟是怎麼形成的為何地球上那麼多石油
人類文明已經發展了5000年,但是真正發展起來的只有200多年的時間,人類文明的真正起飛於18世紀60年代的一場工業革命,這場工業革命最大的標志就是大量的機器代替了人工,讓生產力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得益於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類文明發展速度迅速提速,人類用短短200多年的時間所取得的文明成果就超過了過去5000年文明總和,人類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首先離不開人類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其次是有像愛因斯坦這些偉大科學家的指引道路,除了這兩點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地球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礦產資源為機器的持續運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機器的持續正常的運轉最終保證了人類文明高速持續地發展,所以人類文明成就離不開地球上的礦產資源。
⑥ 什麼叫石油
石油(英文、拉丁語:petroleum),又稱原油,是一種粘稠的、深褐色(有時有點綠色的)液體。地殼上層部分地區有石油儲存。它由不同的碳氫化合物混合組成,其主要組成成分是烷烴,此外石油中還含硫、氧、氮、磷、釩等元素。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燃料油和汽油組成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之一。石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是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社會全面發展,發展離不開經濟發展做後盾。石油工業是經濟發展的血液,但是,石油屬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發展石油工業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走資源節約型之路。作為國家經濟支柱型企業的中國石油集團,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提出的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偉大工程,落實到自己工作的實處,最重要的是用什麼樣的發展觀來發展我們的石油工業。中國石油集團要承擔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歷史責任,就必須走科學發展之路。
⑦ 石油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普遍認為石油的形成有兩種機理:
(1)生物成油理論
大多數地質學家認為石油像煤和天然氣一樣,是古代有機物通過漫長的壓縮和加熱後逐漸形成的。按照這個理論石油是由史前的海洋動物和藻類屍體變化形成的。(陸上的植物則一般形成煤。)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這些有機物與淤泥混合,被埋在厚厚的沉積岩下。在地下的高溫和高壓下它們逐漸轉化,首先形成臘狀的油頁岩,後來退化成液態和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比附近的岩石輕,它們向上滲透到附近的岩層中,直到滲透到上面緊密無法滲透的、本身則中空的岩層中。這樣聚集到一起的石油形成油田。通過鑽井和泵取人們可以從油田中獲得石油。
地質學家將石油形成的溫度范圍稱為「油窗」。溫度太低石油無法形成,溫度太高則會形成天然氣。雖然石油形成的深度在世界各地不同,但是「典型」的深度為四至六千米。由於石油形成後還會滲透到其它岩層中去,因此實際的油田可能要淺得多。因此形成油田需要三個條件:豐富的源岩,滲透通道和一個可以聚集石油的岩層構造。
(2)非生物成油理論
非生物成油的理論天文學家托馬斯·戈爾德在俄羅斯石油地質學家尼古萊·庫德里亞夫切夫(Nikolai Kudryavtsev)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這個理論認為在地殼內已經有許多碳,這些碳有些自然地以碳氫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碳氫化合物比岩石空隙中的水輕,因此沿岩石縫隙向上滲透。石油中的生物標志物是由居住在岩石中的、喜熱的微生物導致的。與石油本身無關。
在地質學家中這個理論只有少數人支持。一般它被用來解釋一些油田中無法解釋的石油流入,不過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世界99%以上的石油都儲存在沉積岩中,而那些非沉積岩中的石油也可被解釋為從別處沉積岩中運移而來。同樣,非生物成油理論無法解釋石油中廣泛分布的生物標志化合物,如甾烷,伽馬蠟烷,植烷,藿烷,萜類以及同位素偏輕等現象。
拓展資料:
開採石油是非常昂貴的,也可能對環境帶來破壞。海上探油和開采會打擾海洋環境。尤其以清理海底的挖掘工作破壞環境最大。油輪事故後泄漏的原油或提煉過的油在阿拉斯加、加拉帕戈斯群島、西班牙和許多其它地區脆弱的海岸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石油燃燒時向大氣層釋放二氧化碳,導致全球變暖。每能量單位石油釋放的二氧化碳低於煤,但是高於天然氣。但是作為交通用燃料要減少焚油導致的二氧化碳的釋放尤其棘手。一般只有大的發電廠才能夠裝配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單個車輛無法裝配這樣的裝置。
雖然現在也有可再生能源作為選擇,但是可再生能源能夠取代多少石油以及可再生能源本身可能導致的環境破壞還不肯定和有爭議。陽光、風、地熱和其它可再生能源無法取代石油作為高能量密度的運輸能源。要取代石油這些可再生能源必須轉換為電(以蓄電池的形式)或者氫(通過燃料電池或內燃)來驅動運輸工具。另一個方案是使用生物質能產生的液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來驅動運輸工具,但是目前的技術還無法讓生質燃料夠環保。總而言之要取代石油作為主要運輸能源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⑧ 石油價格是如何形成機制的
國際原油價格體系 隨著世界原油市場的發展和演變,現在許多原油長期貿易合同均採用公式計演算法,即選用一種或幾種參照原油的價格為基礎,再加升貼水?現貨相當於期貨而言,升水就是期貨價格相對目前現貨價格來說低,市場預期普遍看好,貼水則反之。,其基本公式為:
其中參照價格並不是某種原油某個具體時間的具體成交價,而是與成交前後一段時間的現貨價格、期貨價格或某報價機構的報價相聯系而計算出來的價格。有些原油使用某個報價體系中對該種原油的報價,經公式處理後作為基準價;有些原油由於沒有報價等原因則要掛靠其他原油的報價。石油定價參照的油種叫基準油。不同貿易地區所選基準油不同。出口到歐洲或從歐洲出口,基本是選布倫特油(Brent);北美主要選西得克薩斯中質油(WTI);中東出口歐洲參照布倫特油,出口北美參照西得克薩斯中質油,出口遠東參照阿曼和迪拜原油;中東和亞太地區經常採用「基準油」和「價格指數」相結合定價,並都很重視升貼水。
(1)歐洲原油。
在歐洲,北海布倫特原油市場發展比較早而且比較完善。布倫特原油既有現貨市場,又有期貨市場。該地區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布倫特原油已經成為該地區原油交易和向該地區出口原油的基準油。該地區主要包括:西北歐、北海、地中海、非洲以及部分中東國家(如葉門)等。其主要交易方式為英國國際石油交易所(Internationa1 Petro1eum Exchange,簡稱IPE)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此外,其他衍生品在場外交易。布倫特原油現貨價格可分為兩種:即期布倫特現貨價(Dated Brent)和遠期布倫特現貨價(15 day Brent)。前者為指定時間范圍內指定船貨的價格;後者為指定交貨月份,但具體交易時間未確定的船貨價格,其具體交易時間需賣方至少提前15天通知買方。
(2)北美原油。
與歐洲原油市場一樣,美國和加拿大原油市場也已比較成熟。其主要交易方式為美國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Mercanti1e Exchange Inc,簡稱NYMEX)交易,價格每時每刻都在變化,成交非常活躍,也有場外交易。在該地區交易或向該地區出口的部分原油定價主要參照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um,WTI)。如厄瓜多出口美國東部和墨西哥灣的原油、沙烏地阿拉伯向美國出口的阿拉伯輕質油、阿拉伯中質油、阿拉伯重質油和貝里超輕油。
(3)中東原油。
中東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北美、西歐和遠東地區。其定價中參照的基準原油一般取決於其原油的出口市場。中東產油國出口油定價方式分為兩類:一類是與其基準油掛鉤的定價方式;另一類是出口國自己公布價格指數,石油界稱為「官方銷售價格指數」(「官價」,OSP)。阿曼石油礦產部公布的原油價格指數為MPM,卡達國家石油公司公布的價格指數為QGPC(包括卡達陸上和海上原油價格),阿布扎比國家石油公司為ADNOC。這些價格指數每月公布一次,均為追溯性價格。QGPC和ADNOC價格指數基本參考MPM指數來確定。官價指數是1986年OPEC放棄固定價格之後才出現的。目前亞洲市場的許多石油現貨交易與OSP價格掛鉤。從OSP的定價機制可以看出,以上三種價格指數受所在國政府的影響較大,包括政府對市場趨勢的判斷和相應採取的對策。
(4)亞太原油。
在亞洲地區除普氏、阿格斯石油報價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APPI)、印尼原油價格指數(ICP)、OSP指數以及近兩年才發展起來的遠東石油價格指數(FEOP)對各國原油定價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原油長期銷售合同中定價方法主要分為兩類:一種以印尼某種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或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另一種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加上或減去調整價。如越南的白虎油,其計價公式為印尼米納斯原油和亞洲原油價格指數加上或減去調整價;澳大利亞和巴布亞紐幾內亞出口原油,其計價公式由以馬來西亞塔皮斯原油的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為基礎;我國大慶出口原油的計價則以印尼米納斯原油和辛塔原油的印尼原油價格指數和亞洲石油價格指數的平均值為基礎;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的出口原油既參考亞洲石油價格指數,也參考OSP價格指數。
國際成品油價格體系 相對來說,國際成品油市場的發展歷史較原油市場短,作價方式的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目前國際上主要有三大成品油市場,即歐洲的荷蘭鹿特丹、美國的紐約以及亞洲的新加坡。各地區的成品油國際貿易都主要以該地區的市場價格為基準作價。此外,最近發展起來的日本東京市場對遠東市場的貿易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隨著新加坡成品油現貨和期貨市場交易的日益活躍,遠東地區基本上所有國家成品油定價都主要參考新加坡成品油市場的價格。
4.石油現貨市場國際石油現貨貿易隨著世界石油工業的產生而產生,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石油現貨市場最初是為了解決石油公司煉廠產品同市場需要不完全相同的問題而產生的。這些石油公司不得不在市場上出售或購進一部分產品以求保持自己的產品平衡。這一時期的現貨市場價格是按合同價格(通常打一定的折扣或有一定的溢價)成交,對石油價格走勢不產生什麼影響。石油現貨貿易量也不大。據估計,第一次石油危機前,現貨貿易量大約只佔總交易量的5%。
20世紀80年代以後,石油市場結構和價格形成機制都發生了變化。市場結構日益多元化,市場供需參與者都增加了。石油價格較以前低迷而又多變。1986年和1998年西得克薩斯中質油的價格曾暴跌至每桶10美元以下,海灣戰爭期間又快速上漲。由於傳統的官價體系已不能反映發生石油沖擊後復雜多變的價格變動,更多的石油交易商從價格固定的長期合同轉向現貨市場交易。1985年,通過現貨市場進行的交易比例已增加到55%以上,具有規避風險作用的遠期市場也有很大發展。
世界石油現貨貿易市場的地方一般都擁有很大的煉油能力、庫存能力和吞吐能力。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現貨貿易市場有:歐洲的鹿特丹、美國的紐約和墨西哥灣海岸、中東的波斯灣、亞太地區的新加坡等。
西北歐市場 西北歐市場分布在ARA(Amsterdam—Rotterdam—Antwer,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地區,是歐洲兩個現貨市場中較大的一個(另一個是倫敦市場),主要為歐洲5個大國中的德國、英國、荷蘭、法國服務。這一地區集中了西歐重要的油港和大量的煉油廠,原油及油品主要來源於原蘇聯,來自原蘇聯的粗柴油供應占總供應量的50%,另外還有北海油田的原油和ARA地區獨立煉廠的油品。鹿特丹是西北歐市場的核心。
地中海市場 分布在義大利的地中海沿岸,供應來源是義大利沿海岸島嶼的獨立煉廠,另外還有一部分經黑海來自原蘇聯。地中海市場比較平穩,是這一地區重要的油品集散地。
加勒比海市場 該市場是一個較小的現貨市場,但它對美國與歐洲的供需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調節作用。該市場的原油及油品主要流入美國市場,但如果歐美兩地差價大,該地區的油品及原油就會流入歐洲市場,特別是柴油和燃料油。
新加坡市場 這是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市場。盡管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但它已成為南亞和東南亞的石油交易中心,主要供應來自阿拉伯海灣和當地新發展的煉廠所生產的油品。石腦油和燃料油在該市場佔有很大份額。
美國市場 美國是世界石油的消費大戶,盡管美國的石油產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但它每年仍然要進口大量的原油,於是在美國瀕臨墨西哥灣的休斯敦及大西洋的波特蘭港和紐約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⑨ 石油有著怎樣的形成過程
石油的成油機理有生物沉積變油和石化油兩種學說,前者較廣為接受,認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經過漫長的演化形成,屬於生物沉積變油,不可再生;後者認為石油是由地殼內本身的碳生成,與生物無關,可再生。
石油主要被用來作為燃油和汽油,也是許多化學工業產品,如溶液、化肥、殺蟲劑和塑料等的原料。
(9)石油體系是怎麼確立的擴展閱讀
石油可以產出汽油、柴油等燃料,更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飛機、輪船、汽車、機械的運轉甚至部分工廠的電力供應都離不開石油,石油緊缺成為被『卡脖子』的痛點。在此背景下,中國自力更生開采、研發石油應用技術,對構建完整的工業體系、建設重大工程、提供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石油精煉或合成出來的油、石蠟、香精、染料等可以用來製作化妝品,石油製作的合成橡膠被廣泛用於鞋子、體育用具、輪胎、電線電纜等日用品的製造,石油加工過程中形成的瀝青被廣泛用於鋪築寬闊平坦的柏油馬路。
⑩ 石油化工分為兩大體系,煉油和什麼
石油按其加工和用途來劃分,有兩大分支:
一是石油煉制工業體系,即石油(也稱原油)經過煉制生產出各種燃料、潤滑油、石蠟、瀝青、焦炭等石油產品。
二是石油化工工業體系,業內通常把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有機合成工業,即以石油和天然氣為起始原料的有機化學工業,稱為石油化學工業,簡稱石油化工。
(10)石油體系是怎麼確立的擴展閱讀
石油的顏色非常豐富,有深紅、金黃、墨綠、黑、褐紅、至透明;石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決定的,含的越高顏色越深。我國華北大港油田有的井產無色石油,克拉瑪依石油呈褐至黑色,大慶、勝利、玉門石油均為黑色。
無色石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原蘇聯巴庫、羅馬尼亞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均有產出。無色石油的形成,可能同運移過程中,帶色的膠質和瀝青質被岩石吸附有關。但是不同程度的深色石油占絕對多數,幾乎遍布於世界各大含油氣盆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