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石油礦藏 » 250萬桶石油多少錢
擴展閱讀
深燃石油氣用什麼灶 2024-12-27 10:14:52

250萬桶石油多少錢

發布時間: 2022-01-20 00:50:57

A. 原油現貨手續費是怎麼計算的

單邊
建倉和平倉分開計算
雙邊
建倉和平倉一起計算
手續費=建倉手續費+平倉手續費
建倉手續費=建倉價×合約單位×持倉數量×費率
平倉手續費=平倉價×合約單位×持倉數量×費率

B. 為什麼石油稱為黑金

黑金最早形容石油,體現了石油的價值。後來演變成非法收入的意思。
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採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 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公元1031-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即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原油的顏色非常豐富紅、金黃、墨綠、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顏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顏色越深。原油的顏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石油的性質因產地而異,密度為0.8-1.0 g/cm3,粘度范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60°C),沸點范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83%-87%)、氫(11%-14%),其餘為硫(0.06%-0.8%)、氮(0.02%-1.7%)、氧(0.08%-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約佔95%-99%。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產品有害, 在石油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產地的石油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佔比例相差很大,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3類。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稱為石蠟基石油;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佔三分之一。組成不同類的石油,加工方法有差別,產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到利用石油,大致要經過4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采、輸送和加工,這4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煉制"。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家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家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家競相宣布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布范圍,並且有井可以投入生產而形成一定生產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著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採用當地盛產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里,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線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路,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鹽灶,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產七千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煉制",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注》,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煉制工藝。

C. 對石油價格的歷史與分析

石油價格的特徵與其他商品的價格非常相似,在供應短缺和過剩時,都會發生波動。石油價格循環可能延續幾年,它可能會因歐佩克與非歐佩克成員的石油供應與全球實際需求而發生改變。在整個20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美國石油工業通過規范化生產或價格控制,使得本國的石油價格始終處在嚴格的掌控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按照2007年通貨膨脹的美元價值,美國的井口油價平均為每桶24.98美元。在缺乏價格控制的狀態下,美國的石油價格緊隨世界油價,達到了27.00美元/桶。同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時間段內,綜合美國產石油與全球的原油價格,美國的石油價格為19.04美元/桶。這意味著在1947—2007年期間,只有大約一半的時間段內石油價格超過了19.04美元/桶。在2000年3月28日之前,歐佩克一直把石油價格調整在22~28美元/桶的區間,石油價格只是在中東戰爭或沖突時才超過24.00美元/桶。2005年,歐佩克由於限制了自己的剩餘生產能力而無力繼續操控自己的石油價格,也無力控制全球的油價波動,它再也無法回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將全球石油供給和油價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態勢了。對更長歷史時期的觀察結果更為相似,自1869年以來,按照2006年的美元價值,美國的石油價格在這段歷史時期內的平均價格為21.05美元/桶,而同期世界石油價格為21.66美元/桶。在這個時間段內,約50%的時間里美國和全球的石油價格都低於16.71美元/桶。如果將這漫長的歷史觀察作為一種指征,則石油工業的上游部分應該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系統,以供獲利,這漫長歷史中的數據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數據表明:正常的石油價格遠低於當今的價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到石油禁運發生之前。從1948年到20世紀60年代末期,石油價格在2.50~3.00美元/桶之間波動,油價從1948年的2.50美元/桶漲到了1957年的3.00美元/桶。若以2006年的美元價值來看,就會得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1948—1957年,石油價格波動的范圍為17~18美元/桶。顯然,20%的油價是由通貨膨脹而增加的。1958—1970年,石油價格穩定在每桶3.00美元的水準。但實際上,原油的價格從17美元/桶下降到了14美元/桶。在考慮到通貨膨脹的因素時,對於國際石油生產者來說,1971年和1972年因為美元的疲軟而把原油價格的下降誇大了。

歐佩克於1960年由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等5個發起國組織成立。在成立大會上,兩個與會代表研究了美國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採用的限制生產來影響價格的方法。1971年底,另有6個國家加入了歐佩克:卡達、印度尼西亞、利比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爾及利亞和奈及利亞。歐佩克自成立以後,所有的成員都經歷了原油購買力持續下降的時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石油出口國發現它們的石油需求量增加了,但是每桶原油的購買力卻下降了40%。1971年3月,供需持平了。當月,得克薩斯州鐵路委員會第一次按100%的比例進行了分配,這意味著得克薩斯州的生產者不再限制自己的石油生產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意味著對石油價格的控制力已從美國(得克薩斯州、俄克拉荷馬州和路易斯安那州)轉移到了歐佩克手中。換句話說,美國已不再擁有剩餘生產能力,所以就喪失了對石油價格控制的工具。在歐佩克成立的短短兩年間,就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戰爭,它窺見了自己影響石油價格的能力。

中東供油中斷1973年石油危機的原因:歐佩克主要阿拉伯石油生產國為回應西方國家支持以色列所實行的石油出口禁令。(贖罪日戰爭——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1972年,每桶原油的價格為3美元左右。至1974年底,油價就翻了4倍,達到每桶12美元。1973年10月5日,以色列遭到埃及和敘利亞的進攻,贖罪日戰爭贖罪日戰爭,又稱齋月戰爭,即眾所周知的在1973年10月6日爆發的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同年10月26日戰爭結束,是埃及和敘利亞率領著幾個阿拉伯國家結盟與以色列的戰爭,是埃及和敘利亞在以色列人的假日——贖罪日開打的。埃及人和敘利亞人跨過了設在戈蘭高地和西奈半島的臨時停火線,那裡曾被以色列人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佔領。爆發。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態支持以色列。這種支持的後果就是導致多個阿拉伯石油出口國實施了針對支持以色列的石油禁運。當時阿拉伯國家把自己每天的石油產量削減了500萬桶,與此同時,其他地區的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了100萬桶/日。1974年3月間,全球石油產量凈減少了400萬桶/日,佔到了西方世界石油需求量的7.0%。在阿拉伯世界實施石油禁運時,世人還在懷疑掌控石油價格的能力是否能從美國人手中轉移到歐佩克手上。當石油價格在6個月內飆升40%時,價格對供給短缺的敏感性就更加突顯。從1974年到1978年,全球石油價格相對平穩,在每桶12.21~13.55美元之間波動。在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時,那一時段的全球油價應該處於一個適度下降的時期。

減少當前高油價的萬能措施

未來將會有許多間接的市場擁有者(401K計劃、共同基金,甚至個人存款也是一種常規的投資方式,這一點並沒有被銀行認識到),螺旋式下降經濟的間接影響本身就可使未來的石油貶值。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金與白銀所經歷的影響因素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任何投機買賣市場上的情況都一樣,投資者的能力將會對所包含供給與需求比例的未來價格望而卻步。需求量可能下降,而供給量則可能增加,1998—1999年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亞洲的石油市場崩潰(需求量減少),而伊拉克增產12%(增加供給/過剩)。這一時期的石油價格低至8美元/桶。未來依然是不確定的,但已知的歐佩克與其他石油生產國目前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過剩產能。

D. 石油還能用多久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僅夠三四十年,有專家則認為可使用一二百年。

1998年6月7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真正的危機》的文章認為,今後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應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石油產量可能開始持續下降。雖然市場力量和石油生產技術的改進可能使石油供應繼續保持到21世紀,但是石油危機的到來可能比一般人的設想早得多。

美國托萊多大學地質學教授克雷格·哈特菲爾德指出:「自1979年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的石油比到那一年為止人類整個燒油史中燒掉的石油還多。」

這位教授認為,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盡管地質勘探技術有了驚人的進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儲量明顯減少,因為現有石油消費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在本世紀內,世界主要靠豐富的低價石油推動了經濟車輪的前進,如果石油枯竭那麼世界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中東報》認為,到1997年底,開採石油已達8070億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動盪的70年代開採的。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還有一些報告指出,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每年只有50億桶。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據美國石油業協會估計,地球上尚未開採的原油儲藏量已不足兩萬億桶,可供人類開采不超過95年的時間。在2050年到來之前,世界經濟的發展將越來越多地依賴煤炭。其後在2250到2500年之間,煤炭也將消耗殆盡,礦物燃料供應枯竭。面對即將到來的能源危機,全世界認識到必須採取開源節流的戰略,即一方面節約能源,另一方面開發新能源。

E. 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石油多少美元一桶

中國將向俄羅斯提供200億到250億美元的貸款,中國則可以在未來20年中獲得來自俄羅斯的3億噸原油。路透社認為,中俄之間的長期石油協議拖延已久。中國通過協議獲得的3億噸石油約占其年需求量的4%,協議同時也可以幫助解決俄國公司的眼下的財政危機。消息人士稱,如果協議達成,俄羅斯石油公司將獲得3/5資金,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將得到其餘2/5.俄羅斯石油公司目前拒絕對此發表評論。俄羅斯國家石油管道運輸公司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定於28日與中石油簽署協議,為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國支線建設放行。這條耗資超150億美元的管道日輸油量約為60萬桶,需要在明年底之前完工。法媒稱中俄簽署西伯利亞石油管線協議報道說,這條管線將從在建的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石油管線主幹線一直延伸到中國邊境,預計每年可向中國輸送1500萬噸石油。俄報:中俄兩國被石油管道緊緊相連環球時報駐俄羅斯特約記者梁小逸報道俄羅斯與中國已決定建造聯合石油管道。除此以外,雙方還致力於在天然氣領域實現多個共同合作項目,以及在核能領域繼續保持合作。

F. 石油帶不來富裕

石油儲藏量和產量高的國家似乎都應該生活得非常富足,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麼呢?

在如今油價居高不下的時代,像沙特、科威特那樣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自然是富得流油,不僅王室大臣們揮金如土,普通百姓的日子也是有滋有味,人均收入排在世界前列,醫療、教育等等支出全部由國家負擔。

可是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同樣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並沒有變得更加富裕,反而與貧窮、落後和環境的嚴重污染如影相隨。這是怎麼回事呢?


石油沒有帶來富裕

非洲的奈及利亞是世界上第八大石油生產國,非洲最大的石油生產國,日產250萬桶原油,目前石油出口量是世界第六位。過去幾十年,「黑金」為奈及利亞帶來超過4500億美元的收入。按理說,這樣一個國家,在全世界石油價格暴漲的情況下,它的人民應該過著不錯的生活。但現實是,它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公共基礎設極度不完善,失業率高達50%,70%的人生活在每天1美元以下的水平。而且還政府不穩定、權力腐敗,常常導致軍閥混戰。

奈及利亞雖然每天都在產出大量原油,但它卻是全世界汽油短缺最嚴重的國家,自身的石油產業非常落後,煉油廠破敗不堪,運輸管道年久失修,儲運成本高昂。在奈及利亞,加油站沒有汽油可賣只能早早關門,幾千輛失去動力的摩托車堵塞了交通,這樣的場景天天都在上演。

這種現象並不是只非洲有,南美的委內瑞拉也是一個例子。委內瑞拉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產國和出口國,原油產量居南美洲的前列,每天出產近300萬桶原油,但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卻不大樂觀,委內瑞拉國民收入的80%以上要靠石油,其他的工商業極度萎縮。1970年,委內瑞拉正因為發現石油而突然暴富,當時委內瑞拉的石油部長似乎有先見之明,他當時就作出這樣的預測:「我們將因石油而傾家盪產」。他還給石油取了一個難聽的外號「惡魔的糞便」。果不其然,到2001年,80%的委內瑞拉人生活在貧困中。後來,新的總統查韋斯上台之後,委內瑞拉的經濟狀況有多好轉,但仍不樂觀。

經濟不樂觀的根源

為什麼有些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沒有強大起來,反而很貧窮呢?經濟學家用「依存性」的概念來說明這一問題。石油等自然資源只要拿到國際市場上就能輕易地賣出,不需要進行提高產量的開發,也不需要為了吸引消費者而展開競爭。賺錢既然如此容易,就會產生依賴自然資源的傾向,舉國上下自然也就不再去勤奮創業、創造更大的價值了。

以委內瑞拉為例。自從石油成為委內瑞拉的主要出口產品後,委內瑞拉經濟就被打上了石油的烙印,整個經濟生活都是以石油為軸心而運轉。委內瑞拉的工業發展嚴重依賴石油美元。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走高時,委內瑞拉獲得大量的石油收入,從而政府得以推行龐大的發展計劃;而當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下跌時,經濟就可能受資金緊張的瓶頸制約,導致發展計劃擱淺,甚至使經濟發展陷入危機。

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安定的政治環境也很難實現。當所有的人都對石油資源的支配權虎視眈眈時,內戰一觸一發。雖然委內瑞拉多年來沒有爆發過戰爭,但非洲的奈及利亞就沒那麼幸運了,長期陷入內戰和混亂之中,是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根據牛津大學的一項調查,在非洲,擁有石油的國家發生內戰的幾率達25%,反觀無石油的國家只有1%。同時,西方大國對產油國的過分關注也增加了產油國政治不安定的因素。如果伊拉克沒有石油,那麼美伊戰爭可能也就不會發生了。

此外,西方石油公司開採石油,根本不顧及環保,造成土地和水源的嚴重污染。原先沒有石油沒開採的時候,奈及利亞百姓還可以種地、捕魚,現在,環境污染,地里長不好莊稼、河裡抓不到魚,黑人的生活眼看著每況愈下。更不要說,石油資源被大企業壟斷,統治者靠油錢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而下層百姓卻過著食不果腹的窮困生活。而且為了搶奪石油資源,國家內部內戰頻仍、種族沖突不斷。

這也被稱為「石油的波及效果」。因為石油產業是高度的加工工業,工廠絕大部分依靠機器運轉,並不需要很多勞動力,而石油的生產和流通所必須的機械又大都在美國和西歐國家製造,因此產油國的勞動者基本沒有機會從國家的石油大企業學到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這樣下去,產油國家想要擺脫對石油的依賴,提高其他產業的競爭力也就很難實現。

在此舉個反例,耐克如果在中國設立工廠,就會僱傭中國人來經營。雖然大部分的中國職員只是做一些簡單的勞動,但是耐克的先進管理經驗也會被傳授給部分中國職員,這些學習了耐克先進管理經驗的中國職員,有人就會走出耐克成立新的公司,並最終發展壯大為耐克的競爭對手。這就是耐克工廠為中國經濟帶來的波及效果。

資源不是致富良葯

不僅如此,一個國家其他的自然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也十分有限。南非共和國的鑽石、印度尼西亞的原木、巴西的咖啡,長期以來都沒有為國民收入的提高做出太大的貢獻。煤炭資源最豐富的中國山西就是一個例子。

山西各種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炭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煤質優良,品種齊全,埋藏淺,易開采,累計探明儲量2500多億噸,佔全國探明保有儲量的26%,素有「煤海」之稱。然而山西富裕嗎?山西老百姓富裕嗎?山西無論在經濟總量、抑或人均收入都排在後面。

並且山西環境污染極其嚴重。山西省每平方公里的污染負荷是全國的3倍多,人均煙塵、二氧化硫、工業粉塵等污染負荷指標高居全國之首;全省大小1000多條河流,80%受到污染,70%失去使用功能。山西省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省內黃河流域年均輸沙量佔到整個黃河流域年均輸沙量的23%,土地鹽漬化和荒漠化面積逐年擴大,採煤造成的地質災害頻繁發生。

坐火車路過山西,透過車窗,車窗外的景象足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現在山西的狀況甚至不如煤炭開發之前,再遙想沒有煤炭資源的「晉商時代」,更是讓人唏噓一個依靠過度開采自然能源的省份,最終卻沒有把老百姓帶上富裕之路,恰恰相反,山西陷入了難堪的困頓之中。

清朝的時候,山西可謂地瘠民窮,可是「窮則思變」,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一代代晉商反而茁壯成長,把錢庄生意做到全中國,成為中國最早的銀行家,整個山西富可敵國——沒有煤炭資源他們才是真富裕。

在今天的世界上,這樣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一些幾乎沒有任何自然資源的國家,例如日本、新加坡和韓國經濟卻飛速增長。天然資源匱乏的國家,其政治和經濟體制往往比天然資源豐富的國家來的更好。這樣的對比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G. 中國石油還能用多少年

用多少年,還是開采多少年,這是兩個問題。石油天然氣作為當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短期內是無可取代的,而且天然氣作為更清潔,更廉價能源,在世界能源消耗結構中已經佔到了最大的比例。寄希望於新能源,如風能,核能,地熱等,是人類美好的願望,且其比例結構逐漸上升,但是取代石油天然氣,還為時尚早。
從勘探開發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石油天然氣,每年的新增儲量都要大於采出量,就是說,我們的採收率或者采儲比還很低,這取決於技術手段,隨著技術手段的進步,採收程度會逐漸提高,也就說說,短期內,具體說大約100年內,吃石油飯碗還是有保障的,但是隨著人類能源消耗的劇增,地質儲量遠遠不能滿足。所以才有了低碳,低能耗,積極發展新能源的措施與政策。
個人愚見,因為我是學石油的,希望大家探討。

H. 誰知道80年代的世界原油價格大概是多少啊

1972年原油價格大約為$3.00/桶,但是到了1974年,原油價格上漲了四倍之多達到$12.00。中東戰爭始於1973年10月5日敘利亞和埃及對以色列的襲擊。美國和許多西方國家表達了對以色列的支持。因為這個原因,一些阿拉伯出口國對那些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施了禁運。阿拉伯國家削減了500萬桶/天的產量。其中100桶由其他國家增加的產量所抵消。削減的400萬桶/天的產量一直延續到1974年3月,代表了世界產量的7%。

如果還有對石油價格控制權從美國轉移到OPEC的懷疑,那麼在阿拉伯實施了石油禁運後便徹底消除了。原油價格在短短六個月之間上漲了400%,油價對石油供應的敏感程度是顯而易見的。

從1974年-1978年世界原油價格相對變動得比較平緩,價格從$12.21上漲到$13.55/桶。經過通漲調整的原油價格在這段時期保持穩定。

兩伊危機:

伊朗和伊拉克危機導致了1979-1980新一輪的原油價格上漲。1978年11月-1979年6月伊朗革命導致了了每天200萬-250萬桶原油產量的減少。1980年兩伊戰爭直接導致了伊拉克原油生產削減了270萬桶/天、伊朗減少了60萬桶/天。與這兩次事件相聯系,原油價格從1978年的$14/桶上漲到1981年的$35/桶。

美國油價控制-失敗的政策?

如果不是因為美國在戰後的能源政策,這一時期的油價上漲幅度可能會小很多。美國對在國內生產的原油實施價格控制以期減輕1973-1974期間油價上漲的沖擊。一個顯然的結果是美國消費者對進口原油比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多支付48美分。而美國國內的生產商則減少了相應的收入。

政策達到目的了嗎?短期內由1973-1974原油價格高漲所造成的衰退減輕了。然而,它造成了其他影響。如果美國沒有實施價格控制,那麼國內的勘探和生產會大幅度地提高。並且原油高價將會抑制消費者的需求:汽車將會提高單位油耗的英里數,房子和商業建築會降低對用油的依靠,工業生產將會提高它們的能源利用率。如果是這樣,在1979-1980,美國會降低對原油進口的依賴,由兩伊戰爭引起的原油供應的短缺對價格的影響也會大大減輕。

OPEC調控原油價格的失敗

OPEC很少能夠對價格實施有效控制。經常出現某一OPEC成員國違反協議的情況,而協議的基本要求是執行成員國的生產限額。1979-1980,面對不斷高漲的原油價格,沙烏地阿拉伯石油部長不斷對其他OPEC成員國提出警告,高油價將抑制對原油的需求。他的警告被當成了耳邊風。日益高漲的油價在消費者中導致了若干反應:油絕緣裝置在新房子中的應用、舊式房子提高了對油的絕緣、許多工業生產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以及汽車提高了單位油耗的英里數。這些因素加上全球經濟衰退對需求的影響導致了原油價格的下跌。對OPEC不幸的是,衰退是暫時的,但是當石油價格降低,沒有人匆忙地去移除房屋中的絕緣裝置、沒有人去替換高利用率的裝備,許多對原油價格上漲的應對措施都是永久性的。

1986年12月OPEC設置的$18/桶的目標價格馬上就在1987年1月被打破了。油價繼續保持疲弱。隨著1990年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油價曾出現上漲,但是在戰爭結束後,油價進入了穩定的下降期,直到1994年以通漲調整的油價到達了自1973年以來的最低點。

價格循環出現了,隨著美國經濟的強勁和亞太地區經濟的繁榮,從1990-1997世界對原油的消費增長了620萬桶/天,亞洲幾乎增長了30萬桶/天,從而推動了原油價格的恢復。

原油價格的上漲因為OPEC對亞洲金融危機所造成的沖擊的低估和忽視而突然停止。1997年12月開始,OPEC逐漸把它們的限額從提高250萬桶/天到1998年1月1日的275萬桶/天。亞洲經濟出現停滯,1998年亞太地區石油消費量自1982年以來首度出現下降。低消費量和OPEC的高產量促使價格呈螺旋型回落。作為回應,4月,OPEC削減了125萬桶/天的限額,7月繼續削減了133.5萬桶/天。然而至1998年12月,價格繼續回落。OPEC於1999年4月繼續削減171.9萬桶/天的限額,才使得價格出現回升。

I. 地球上的石油還能用多久

石油資源是一種不可再生能源。盡管最近有科學考察表明,這種能源在地球上依然在不斷生成,例如在墨西哥灣、黑海等,但其生成的速度,不是以年計算,而是要用地質年代來計算,因此,這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全世界石油還能用多久?多年來,專家們對此有不同的結論。多數專家認為,石油時代至少將持續兩三個世紀。持悲觀態度的專家則認為:石油匱乏之勢迫在眉睫,如果不努力開發替代能源,將會出現悲劇性後果。

盡管地層中的石油和天然氣的蘊藏量不可能十分准確地估算出來,但據石油專家們的粗略估計:人類自1973年至1997年間向地球索取了大約5000億—8000億桶石油,占當時探明儲量的85%。自那時以後,新發現的油田幾乎使儲量翻了一番。法國專家賈內西尼認為,「就目前已知的石油儲量,這個數字約為1萬億桶,夠人類消費36—40年(按目前的石油消費速度計算)」。除了這1萬億桶以外,有待發現的石油大約也有1萬億桶。這就是說,地下總共還有2萬億桶石油可供開采利用,可供人類消費近80年。

聯合國國際能源局指出,目前已探明的石油儲量開採到2020年不會有任何問題。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認為,就目前探明的儲量來看,即使再開采70年也不會到達底線。隨著新油田的發現和勘探及開采技術的提高,人類使用石油的時間可能還會延長。

噸與桶(小知識)

噸和桶均為國際上通用的計量單位。具體到石油而言,1噸約等於7桶,如果油質較輕(稀)則1噸約等於7.2桶或7.3桶。在國際石油市場上,油價通常以1桶多少美元來計算。

《人民日報》 (2003年05月20日第十二版)

J. 石油價格為何一漲再漲

石油價格的猛漲,關繫到全球各個國家政治、經濟、生活、軍事和外交等各方面的問題,而石油價格的漲落牽動著世界的每一根神經,由此也演繹了一出出驚心動魄的故事。

石油,被人們稱為「黑色的金子」、「工業的血液」。在今天這個發達的時代,石油已經像血液一樣維系著社會生活的運轉、經濟的發展甚至政治的穩定和國家的安全。英國石油專家彼得稲·奧得爾曾這樣論斷:無論按什麼標准而言,石油工業都堪稱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行業,它可能是惟一牽涉到世界每一個國家的一種國際性行業。面對越來越緊缺的石油,各國都做出的積極的應對。但人們在採取措施的同時,是否真正的明白石油危機背後的真相。

全球頻頻爆發石油危機

石油危機是由於世界經濟或各國經濟受到石油價格的變化,所產生的危機。1960年12月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立,主要成員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南美洲的委內瑞拉等國,而石油輸出國組織也成為世界上控制石油價格的關鍵組織。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隨著一次又一次的石油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越來越關注這個問題了。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其成員國阿拉伯在當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標價權,並將石油價格由原來的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1978年,在世界第二大石油輸出國伊朗的政局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的情況下,再一次引發的石油危機。從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輸出石油60天,這造成了油價動盪和供應的緊張。與此同時,又爆發了兩伊戰爭,全球石油產量受到了嚴重影響,從每天生產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這次危機成為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佔科威特以後,伊拉克遭受國際經濟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應中斷,國際油價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美國、英國經濟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長率在1991年下跌2%。為此,國際能源機構啟動了緊急計劃,每天將250萬桶的儲備原油投放市場,以沙烏地阿拉伯為首的歐佩克也迅速增加產量,並使世界石油價格逐漸穩定下來。

除了這三次大的石油危機外,2003年國際油價也曾暴漲過,原因是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發生暴力沖突,中東局勢緊張,造成油價暴漲。這幾次石油危機對全球經濟都造成了嚴重沖擊。可見,石油資源在國計民生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是社會發展和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石油、天然氣等是重要的能源資源。在現代社會,如果沒有了能源,一切現代物質文明也將隨之消失。冷戰結束以來,全球面臨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雙重壓力。隨著工業的迅速發展、人口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短缺已成為世界性問題,能源安全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也正是由於石油在人類社會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國對全球能源資源的爭奪,正在塑造著新的戰略聯盟,而舊有力量也將被重新洗牌。

從近幾十年來國際關系的現實可以看出,石油資源已經成為國家間發生戰爭和沖突的主要因素,特別是謀求對石油資源的控製成為國際斗爭的焦點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非洲一些國家的內戰、日本阻撓中俄「安大線」石油管道項目,以及涉及中國主權的南沙群島問題等等,在這些問題背後無不存在著深刻的能源因素。過去半個世紀中,由石油引發的沖突已經有無數起,並且大多數還演變為武裝沖突。伴隨著石油資源的緊缺,能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作用也將更加突出,以各種形式出現的全球能源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

2004年,國際油價不斷上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在2004年1月初,紐約商品交易所石油期貨價格為每桶32美元左右,而到了10月,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居然達到了每桶55.67美元,漲幅達73%!這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會使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個百分點。不斷攀升的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使家庭在能源支出方面大大增加,而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增加,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受之影響更大。在居高不下的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首次爆發石油危機後,民眾第一次意識到石油短缺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今天的中國同樣遭遇了史無前例的「石油危機」。

2004年,高昂的油價問題似乎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石油危機給我們帶來的威脅絕非危言聳聽。在2004年下半年國際油價不斷攀升的3個月中,中國僅進口石油一項的外匯損失就高達3億美元。甚至有專家預言,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因能源短缺而被迫中斷。石油儲備將是一個昂貴的過程。為維護國家石油安全,中國正在有計劃地建立石油儲備制度,逐步發展和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中國四大戰略石油儲備基地已經開建,分別為浙江鎮海、杭州灣附近、山東黃島、廣東大亞灣。整體體系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建立石油儲備基地的硬儲備;另一個是通過參與國際原油市場操作,達到套期保值的軟儲備。

美國能源信息部發布的「2007年12月份短期能源前景」報告顯示,預計全球兩年原油的平均需求量將達到創紀錄的8716萬桶/天,在兩年的水平上增加138萬桶/天,增幅為1.6%。此前一月預期為增加146萬桶/天,預期增幅為1.7%。

報告還預計,美國2月原油需求為2100萬桶/天,比以前原油需求高24萬桶/天,增幅為1.2%。預計美國兩年原油需求增幅為0.3%。全球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平均將達到8744萬桶/天,比兩年同期增長2.1%,美國兩年第一季度原油需求預期比一月之前的預期增加3萬桶/天,比去年同期增長1%,達到2099萬桶/天。這些驚人的數字,無不在向人們警告,人類將會面臨能源危機。

人類對能源的爭奪戰,使世界面臨著能源危機。從石油資源的供求分布來看,「不平衡」一詞可點破其中的根本特徵。也正是由於這種不平衡,才從根本上導致了國際上各種因石油問題而產生的糾紛甚至是戰爭。

縱觀全球,因石油問題而引起的戰爭和地區紛爭愈來愈多,如美國借口伊拉克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對伊發動軍事行動,就是一個明證。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石油資源不斷走向枯竭,幾十年後,使用石油將成為歷史。今後國際石油市場將充滿更多的變數。世界能源危機是人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的蘊藏量也並不是無限的,容易開采和利用的儲量已經不多,剩餘儲量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到一定限度就會失去繼續開採的價值。在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為主導的條件下,如果能源消費結構不改變,就可能會引發能源危機。

石油價格的上漲,最後都將影響到終端消費品上,通貨膨脹的上升將會抬高中央銀行的利率,從而使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加劇經濟蕭條。石油價格上漲是一場陰謀,從國際方面來看,油荒被人為誇大。隨著美元的持續下跌,世界范圍的貨幣泛濫,導致以石油為代表的實物資產接連跳空上漲。

在人類對石油能源的無休止的掠奪下,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危機的接連爆發,對世界經濟造成巨大影響,並開始引起國際輿論對世界「能源危機」問題的關注。因此,地球是「不平」的,石油能源危機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甚至預言:世界石油資源將要枯竭,能源危機將是不可避免的。面對危機,我們人類如果再不做出重大努力去合理地利用和開發各種能源資源,那麼人類在不久的未來將會面臨能源短缺的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