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企業的價格管理包括什麼內容
(2)管理費用 企業管理和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所發生的各項費用。管理費用包括的內容較多,以工業企業為例具體包括:公司經費,即企業管理人員工資、福利費、差旅費、辦公費、即企業管理人員工資、福利費、差旅費、辦公費、折舊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和其他經費;工會經費,即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提撥交給工會的經費;職工教育經費,即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計提,用於職工培訓學習以提高文化技術水平的費用;勞動保險費,即企業支付離退休職工的退休金或按規定交納的離退休統籌金、價格補貼、醫葯費或醫療保險費、退職金、6個月以病假人員工資、職工死亡喪葬補助費及撫恤費、按規定支付離休人員的其他經費;待業保險費,即企業董事會或最高權力機構及其成員為執行職能而發生的差旅費、會議費等;咨詢費,即企業向有關咨詢機構進行科學技術經營管理咨詢所支付的費用;審計費,即企業聘請注冊會計師進行查賬、驗資、資產評估等發生的費用;訴訟費,即企業因起訴或應訴而支付的各項費用;稅金,即企業按規定支付的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土地使用費,即企業使用土地或海域而支付的費用;土地損失補償費,即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破壞土地而支付的土地損失補償費;技術轉讓費,即企業購買或使用專有技術而支付的技術轉讓費用;技術開發費,即企業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所發生的新產品設計費、工藝規程制定費、設備調整費、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試驗費、技術圖書資料費、未獲得專項經費的中間試驗費及其他有關費用;無形資產攤銷,即場地使用權、工業產權及專有技術和其他無形資產的攤銷;遞延資產攤銷,即開辦費和其他資產的攤銷;壞賬損失,即企業按年末應收賬款損失;業務招待費,即企業為業務經營的合理需要在年銷售凈額一定比例之內支付的費用;其他費用,即不包括在上述項目中的其他管理費用,其他費用,即不包括在上述項目中的其他管理費用,如綠化費、排污費等。
② 財務總監如何在企業的價值管理中發揮作用
一、全面預算管理
預算管理,是基於未來各種業務中的投入產出的價值規劃、計劃,是對未來一定期間企業實現資本的保值增值的具體的謀劃,而不是為生產而生產、為經營而經營;要根據公司戰略、方針目標,將指標層層落實到各單位、個人,將人力、財力、物力在各業務單元上分配,形成一系列預算構成的體系,分為長期預算和短期預算。它是各部門工作的奮斗目標、協調工具、控制標准、考核依據。制訂科學的預算並嚴格執行之,能使企業經營按預定軌道運行,不至於盲目擴張、盲目投資,不至於偏離其戰略目標;能使人財物在各環節合理協調配置,不至於資金鏈斷裂,引發財務危機,因而避免損失浪費和經營無效、經營失敗等極端不利情形出現。財務預算包括了現金預算、利潤表預算、資產負債表預算。為日常業務運行提供財力保證,為利潤目標實現提供指導綱領,為資產保值增值提供規劃文件。具體實施預算管理工作時,宜使用滾動預算,使生產經營均衡運行,避免前松後緊等不利現象發生。
二、投資管理
投資分為實業資本投資與虛擬資本投資,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譬如,投資於實業資本的企業上市,其資本被證券化,成為了虛擬資本;而投資於虛擬資本的證券,超過了控制權,其實際的企業就可接管過去,成為其子公司,構成企業並購,納入合並報表范圍,轉化為實業投資。出售、並購企業要根據公司戰略、行業或產品的生命周期來決定。價值評估要根據未來現金凈流量現值來進行。在並購企業時要注意:對可辨認資產估價不可過高,要按市價或凈現金流現值或重置成本評估;對無形資產估價也要科學合理;要充分估計到並購後企業整合在企業文化、技術、工作流程、業務上的難度,保證並購成功,發揮各方面協同效應,取得協同價值。在出售企業時,要充分評估到無形資產的價值,如土地使用權、地下礦藏、商譽、專利技術等。並購企業中價值巨大增值的案例是不少的,證券投資中的利益也是不容忽視的,更新、擴建、技改創新項目對增強核心競爭力有作用,對獲得超額價值有影響。另外,對於通貨膨脹、利率、匯率的影響在各項決策中要充分予以考慮,在業績考核與評價中要科學地剔除通貨膨脹的影響。
三、資本結構管理
資本結構指自有資本與借入資本在總資本中各自的比重情況。對它們的結構進行管理,主要出於對利息成本可以稅前扣除的優惠的考慮,同時又要考慮能借到資金的最大額度與使用效果,也涉及利潤分配政策。
四、套期保值管理
由於企業所需原材料與生產的產品價格,會隨市場的變化而不斷波動,有的會波動很大,就會嚴重影響產品的生產成本與銷售收入,導致成本預算或銷售收入預算及利潤預算無法完成,財務狀況陷入困境。在沒有套期保值下,人們只能對此處於「必然王國」狀態。然而,一旦嚴格使用套期保值工具,就能將波動很大的價格市場,化為波動很小的價格市場,在方向判斷正確下,其效果比正常市場情況好很多。對於通貨膨脹、利率、匯率的波動,也可採用遠期合同等手段防範它們的風險。套期保值管理中,要執行鐵的紀律:交易方向相反原則;商品品種相同或相近原則;商品數量相同或相當原則;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原則。對於實行套期保值沒有現成條件的,可以構造資產組的方式來類似操作套期保值管理,即廣義套期保值管理。這對於防範市場風險有重要意義。
五、稅務及優惠政策利用管理
精通稅法、合理避稅、充分利用政府各項優惠政策,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它可貫穿於企業經營決策各方面,包括財務管理各方面。如稅法認定折舊可以稅前扣除,對更新、租用還是維修固定資產的決策有影響;自主研發項目形成無形資產稅前抵扣加計50%,對自主研發還是外包研發的決策有影響。在一些開發區的稅收優於一般區域的稅收,對項目設在原處還是設在開發區的決策有影響;自然災害發生時,一方面,參與財產保險的情況下,可獲得一定比例保險賠償,因而要對相應財產統計;另一方面,有的可獲當年免稅優惠。一些出口企業能獲得出口退稅利益,對產品出口還是就地銷售的決策有影響。對稅務政策的變動,要有靈敏的反應。
六、風險防範與管理
一個企業無論多麼有利可圖、盈利能力有多大、成長速度有多快,如果不重視風險的防範與管理,都很可能一夜之間就化為烏有了。這樣的案例太多了。以馬航MH370為例,這是今年以來至今仍撲朔迷離的事件,它的嚴重性足可使馬航破產。導致原因之一,就是風險防範與管理沒有被相關高層重視和付諸切實可行的措施與制度。風險分為戰略風險、財務風險、運營風險和危害性風險。按其來源分為外部風險和內部風險。企業的外部風險來自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包括外部環境本身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對企業目標的影響,如社會政治風險、供應鏈風險、市場風險、競爭對手風險、技術革新風險、法律法規風險、環保標准、利率匯率稅率風險、自然地理環境風險、災害風險、國際恐怖、軍事沖突、所在國政策取向與有關政策限制。企業的內部風險來源於企業的決策和經營活動。企業決策的風險一方面表現在與外界環境不相適應,另一方面表現在企業本身的經營活動中。經營活動中的風險來自企業的各個流程和各個部門。但是在穩定的環境下,以中國國家環境為參考,法律、法規、制度與環保標准風險顯得不一般。因為違反之很可能就意味處分與罰款,就是直接的損失,或引起長期的潛在損失。比如,一些休閑、浴足、洗浴、理發、溫泉、酒店、賓館等行業為招攬生意、迎合顧客不當需求而從事不法經營並牟利,就不免受到法律制裁,導致關閉;有的冶煉、造紙等行業不重視勞保、環保措施,排出嚴重污染氣體,連操作人員都在短期就患上肝肺等疾病;河水渾濁成為紅色不再清澈,周圍居民有相當部分不治患者與之有直接的關聯。這些直接間接的破壞活動,不是用破產能了結的問題,必須嚴加整頓,不達標不生產不營業。因此,諸如此類風險的防範與管理的必要性,是毋庸多言的。應對風險的策略有規避、分散、轉移、接受,在實務操作中,要權衡利弊而靈活運用一種或綜合運用多種策略。
③ 什麼是價格管理
價格管理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通過制定價格政策和價格計劃,頒布價格管理法規,建立價格管理體制,健全價格管理規章制度,對價格的制定、調整和執行進行有效的組織領導、協調和監督的總稱。
價格管理方法
價格計劃
指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狀況和價值規律作用的要求,在對各類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量和供求狀況進行調查和預測的基礎上,制訂或調整各種商品價格的計劃。它是國民經濟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價格計劃的任務,是使價格對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調節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價格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綜合各類商品價格總水平的指數計劃和各類具體商品價格的調整計劃。它反映計劃期內各類商品價格的變動趨勢和程度,及其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狀況的影響,對於社會商品價格總水平的穩定和各類商品價格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價格監督
國家對不同經濟部門、企業事業單位在商品生產、交換和各種經濟活動中發生的價格關系實行的監督。它是價格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價格檢查是實行價格監督的一種有效手段。價格監督的目的在於,使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價格關系符合國家價格政策和價格管理法規的要求,保障各方面的合法經濟利益,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制裁違反價格政策和價格紀律的行為,以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價格監督的對象
是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和勞務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個體經營者,也包括違反價格政策和價格紀律的業務主管部門。價格監督的方式有:①國家監督。包括各級人民政府機構、物價部門,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各種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對價格的監督。其中,各級物價部門的物價檢查所,是國家授權的法定的價格監督檢查機構。②社會監督。包括職工、幹部、街道居民等群眾物價監督組織,工會、婦聯、消費者協會,以及社會輿論等等。③企業內部監督。指企業事業單位內部的物價監督組織,對本單位經濟活動中執行價格政策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④ 當前價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面臨的主要困難和難點有哪些 如何規范解決
一、當前價格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機構設置體系混亂。機改前全市物價部門由政府直管,是一個獨立整體。2001年機改後,全市10個區縣有7個物價部門不再獨立,甚至被肢解、分割,執法主體由物價部門變為發展計劃部門。目前全市有四種形式:一是單設,仍以一級局對待;二是單設,經費、人員獨立,但管理上以二級局對待;三是掛靠發展計劃部門,經費、工作獨立;四是合並到發展計劃局,保留物價局牌子。
1、執法主體地位削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和《四川省價格管理條例》規定,物價局是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是價格執法主體,但目前我市區、縣絕大部分的格局已不是價格主管部門,也就不是一個完整獨立的法人機構,從而給價格行政執法及工作開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2、價格檢查人員編制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行政執法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但實際情況是檢查人員身份未得到確認,過去所說的三所人員,即:稅務所、工商所、物價檢查所,機改後,稅務、工商都得到圓滿解決,而物價檢查人員就未解決。目前,全市共有事業編制檢查人員60人,雖然在管理上按公務員進行管理,但在工作經費、人員晉升、晉級等又按事業編制管理,從而造成了檢查人員不安心工作,思想混亂。
3、政令不暢。機改前,區縣物價部門直接對政府負責,機改後,由於機構設置形式改變,上下工作不對口、不順暢、不協調,不能正常參加當地黨委、政府的會議,不能及時看到相關文件,這給價格工作的上傳下達、政令暢通帶來很大困難。
4、力量薄弱,人員結構老化,不利於價格管理工作的開展和隊伍建設。目前,除翠屏區人員力量相對好一點外,其餘縣的物價人員,多的有10多人,少的只有5人,區縣管理地域較大,由於人少,工作上就只能應付了事,特別是對農村市場的價格管理仍處於真空地帶。另就是人員結構老化,據統計:全市共有物價人員146人,40歲以上人員就佔60%左右,新生力量得不到補充,很不利於隊伍建設和工作的正常發揮。
(二)政府現行的市場價格調控管理辦法落後。政府對價格的傳統調控管理辦法,雖然對改革後仍然實行政府定價、政府指導價的還可以繼續採用,但對放開的價格就完全過時了。可是新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調控管理辦法又沒形成,所以往往在調控管理市場價格時,還是按照傳統的老辦法辦事,如弄得不好就會形成政府直接調控過多,走計劃經濟的老路,就會侵犯價格主體的權益,限制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
(三)由於價格法規體系不健全,政府價格主管部門調控管理不到位形成了價格誠信度低,價格欺詐很普遍,價格惡性競爭禁而不止,價格壟斷時有發生,哄抬價格、擾亂市場價格秩序的行為依然存在。
(四)價格管理手段單調乏力。根據1998年5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規定,政府實施價格管理的手段主要是經濟手段,輔之以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但實際工作中,價格管理的手段仍以行政手段為主,經濟手段、法律手段難以充分發揮作用。由於價格立法滯後,再加之《價格法》本身不完善,該修改補充也未及時到位;同時,《價格法》頒布後,沒有相應的配套法規出台,從而影響了價格執法效果。如不正當價格行為(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推動商品價格過高上漲),在《價格法》第十四條只作了概括規定,但在實際工作操作中怎樣去界定,如何舉證?上漲又以什麼標准等等,這些問題還沒有明確的配套法規。造成了物價部門對一些商品的漲價行為無法採取有效的辦法制止。
(五)缺乏有力的價格調控手段。如運用價格調節基金調節市場,平抑物價,確保穩定問題。根據《價格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政府可以建立重要商品儲備制度,設立價格調節基金,調控價格,穩定市場。據了解,自1996年取消價格調節基金後,除個別地方還保留有價格調節基金外,都未再建立。後來雖然要求建立的呼聲很高,但由於近幾年價格運行比較平穩,從而未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去年和今年的價格運行節節攀升的態勢,政府價格主管部門面對目前的局面,既無從下手,也就無法發揮價格調控的作用。
二、對策與建議
(一)進一步理順價格管理機構。價格機構作為政府主管價格的行政機關,其機構設置形式的多樣性,實踐證明,弊大於利。因此,政府要實施有效的價格管理,就要完善價格管理機構,解決價格管理的混亂問題。首先是在《價格法》修改時應將價格工作的職能定位、機構的地位、設置形式、規模等在法律上給予明確,盡可能上、下保持一致,以利於政令暢通。其次是要做好穩定隊伍、穩定人心工作。要盡快解決檢查人員的編制問題,編制問題直接關繫到個人的切身利益,這問題解決不好,將導致價格隊伍動盪,人心不穩,不利於隊伍建設。第三,要適當從人員上充實物價隊伍,解決物價隊伍力量薄弱問題。
(二)轉變觀念,搞好服務。首先,政府價格調控要以抑制物價上漲的單向調控,轉變為既防通脹,又防物價過度下降的雙向調控;從注重商品和服務價格管理轉變為商品價格、服務價格、要素價格、無形資產與各種收費管理並重;從注重城市價格管理轉向城市、農村經濟管理並重,強化涉農價格收費管理,促進農民減負增收;價格政策取向從過去著重運用價格政策籌集建設資金,轉變為著重減輕社會經濟生活運行成本。其次,要建立健全價格監測、預警、預報系統;進一步完善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成本監審制度。第三,按照《行政許可法》要求,制定限時辦結制度和服務承諾制度。
(三)建立和完善價格調節基金制度,加快價格調節基金立法步伐,進一步增強政府調控市場價格的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價格法制體系。要圍繞《價格法》和當前存在的問題,制定相應的價格行為規則,修訂、補充、完善價格法規體系。通過立法,對放開商品價格,盡快制訂和完善作價原則和作價辦法,建立一套市場規則,實現競爭有序化的法制化經濟。
⑤ 價格管理條例
有的!應該還有相關法律法規。
⑥ 價格管理在哪些環節可以發揮作用
在各種采購環節
⑦ 如何做好價格管理
想要更好的做好價格管理,必須要對價格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和具體的情況把握,才能更好的達到科學規范管理發展。
⑧ 論述 1、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與不足 2、價格機制和價格管理政策
市場調節的積極作用
第一,推動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的進步,促進勞動效率提高。
第二,引導企業按照市場需要優化生產要素組合,實現產需銜接。
第三,發揮競爭和優勝劣汰機制,增進商品生產經營能力。
市場調節中的局限性<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
第一,自發性:在市場經濟中,在價值規律的自發調節下,為了自身的利益,有的工廠大量排放廢氣、廢水,甚至制假售假;有的人為了自身的利益,剽竊他人的智力成果,對他人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軟體進行盜版。
第二,盲目性:由於人們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場各方面的信息,也無法控制經濟變化的趨勢,他們的決策會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當某種商品的生產有利可圖時,往往一哄而上;反之,則一哄而退。
第三,滯後性:體現在後果上,因為時間差的緣故而使資源浪費,經濟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