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vr眼鏡有的幾十塊到幾百塊,全都是個放大器有什麼區別
表面的差異:顏值和舒適
DIY VR眼鏡固然成本低廉,但它們卻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顏值太低,如果材質粗糙與臉部接觸時會很劃臉,使用時需要雙手握住兩側將其緊緊地貼在眼前,時間長了對胳膊也是一種負擔。 沒辦法,誰讓咱圖便宜呢?
而品牌VR眼鏡最大的好處就是,它通常會有一個「好賣相」,與眼眶接觸的部分會貼有一層柔軟的海綿墊,並配備了方便固定在腦袋上的頭戴附件,在使用中可以將雙手解放出來。總之, 看著順眼,戴著舒適就是品牌VR眼鏡的外在的殺手鐧。
視界的差異:鏡片、瞳距、物距和視場角
品牌VR眼鏡多少還是有著一點「技術含量」的,並 主要體現在鏡片、瞳距、物距(焦距)和視場角這幾個層面上,這三點將決定VR體驗時的「視界」是否清晰。
簡單來說, 鏡片的材質會影響畫面的清晰度,非球面的意義在於減少畸變;視場角越大,雙目看到的范圍也就越大,沉浸感也就越強;調節瞳距的意義主要在於減緩視疲勞;而所謂物距調節就是照顧近視帶眼鏡的用戶,摘掉眼鏡後也能通過調節物距看到清晰的畫面。
通過表1可見,DIY VR眼鏡的成本雖低,但對眼睛近視比較厲害的用戶而言就沒有任何意義了(看不清楚)。而品牌VR眼鏡大都支持600°或更高的物距調節,對絕大多數近視用戶而言也算夠用了。
可惜,品牌VR眼鏡調節物距時都是兩眼同時變化,而像筆者這種左眼300°,右眼450°的「近視眼」而言就有點小悲劇了。 目前支持雙目分別調整物距的VR眼鏡只有PlayGlass等極少數產品,希望今後能有更多品牌可以跟進吧。
看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了解了品牌VR貴的理由,它們有著針對佩戴舒適性、近視調節的優化處理。但是,這些改進只需對物理結構進行少許改進就能實現,幾乎沒有什麼成本。那麼,又是什麼原因,讓品牌VR眼鏡之間也分成了三六九等的呢?
體驗的差異:交互和APP
DIY VR眼鏡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交互功能。比如,我們需要提前用手機運行VR APP,或是進入VR視頻的播放界面,再將手機塞進眼鏡里觀看。當影片結束或當你想進行其他操作(比如突然來了一個電話)時需要取出手機,切換下一個視頻,再將手機塞進眼鏡……好不麻煩。而品牌VR眼鏡自然不存在這個繁瑣的操作邏輯,而他們的解決方法就是加入交互功能。 因此,交互功能的實現原理,也就成為拉開不同品牌產品間價格的基礎。
如今, 品牌VR眼鏡的交互模式主要分為兩大類,其一是以暴風魔鏡4、靈境小白1S、大朋看看為代表的產品, 內部沒有任何電路和電子元件,依舊屬於「純光學設備」。它們的交互方式源於藍牙手柄和APP,讓視覺內容可以根據用戶頭部運動而作出相應反饋,並提供了實時的操縱方式。如果沒有藍牙手柄,那它們將與DIY VR在體驗上沒有任何差別,只是一套單純的「頭戴3D播放器」而已。
第二類則是以Pico 1和Gear VR 3為代表的VR眼鏡, 它們的交互無需藉助其他外設,而是在眼鏡右側的機身上配備了觸控板、音量鍵和返回按鈕,我們可以通過它們在VR APP里進行操作(需要提前將手機通過藍牙與Pico 1連接好)。因此,這類VR眼鏡內大都會配有鋰電池、控制電路等電子元件,聲音輸出也是通過VR眼鏡自帶的耳機孔,而價格自然也要比「純光學設備」貴上一些了。
.
綜合來看, 第一類VR眼鏡的成本相對更低,使用手柄控制VR游戲時的體驗更順手。而第二類VR眼鏡雖然技術含量稍高,但當遇到VR游戲時,往往也需要另配藍牙手柄才能玩轉。
至於VR APP,每款品牌VR眼鏡大都有自家的APP搭配,裡麵包含視頻、圖片、游戲等諸多資源。有些APP還能同時兼容其他品牌的VR眼鏡(如Pico VR)和藍牙手柄。此外,各 種VR APP的資源也多是可以下載並互相支持的,所以大家如果覺得某款APP資源少,可以考慮換個APP嘗試解決。
❷ 為什麼VR眼鏡的價格相差很大
視界的差異:鏡片、瞳距、物距和視場角
品牌VR眼鏡多少還是有著一點「技術含量」的,並主要體現在鏡片、瞳距、物距(焦距)和視場角這幾個層面上,這三點將決定VR體驗時的「視界」是否清晰。
表面的差異:顏值和舒適
DIY VR眼鏡固然成本低廉,但它們卻存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顏值太低,如果材質粗糙與臉部接觸時會很劃臉,使用時需要雙手握住兩側將其緊緊地貼在眼前,時間長了對胳膊也是一種負擔。沒辦法,誰讓咱圖便宜呢?
而品牌VR眼鏡最大的好處就是,它通常會有一個「好賣相」,與眼眶接觸的部分會貼有一層柔軟的海綿墊,並配備了方便固定在腦袋上的頭戴附件,在使用中可以將雙手解放出來。總之,看著順眼,戴著舒適就是品牌VR眼鏡的外在的殺手鐧。
❸ 50元的vr跟200元的vr400元的vr區別在哪裡看著都一樣為什麼價格差那麼多
vr眼鏡實際上是分三種的,第一種是要把手機裝進去當顯示屏的vr眼鏡盒,成本低所以價位低,一般都在200左右,另外一種是自帶顯示屏幕的vr眼鏡,叫做頭顯,這種因為自帶顯示器,所以價位比較高,另外這種的需要連接電腦,還有一種是一體機,自帶顯示器和處理器的,價位更高。
一般前期體驗的話我還是建議選個200以內的裝手機的那種,可以參考下這個,注意支持手機尺寸和近視眼度數
❹ 想知道vr價格為什麼差那麼多,有的幾十塊有的上千,區別在哪
質量效果噻,幾十塊的東西能和幾千的效果比嗎?像vive還能玩大型點的游戲,幾十塊的只能耍些小兒科的,
❺ 幾千塊VR和幾百塊VR有什麼區別
1、首先區別主要是體現在硬體的成本巨大差異,同時硬體性能也直接對應到相應級別的內容體驗上。幾百塊的VR的成本低,質量差。而幾千塊的VR質量比較好。
2、幾百塊錢VR只是一個套了放大鏡的盒子,要靠插入手機的方式來實現,觀看效果取決於你的手機屏幕解析度。
3、幾百塊的VR的陀螺儀也用的是手機內置的,和幾千塊的VR設備相比會有一定的延遲,再加上手機的刷新率較低(一般為60hz),也就是在良好情況下都會自帶16.67ms的延遲,如果當前幀沒有完成渲染,延遲甚至會高達33.33ms,高延遲會帶來明顯的眩暈感。
購買VR需要注意:
1,沉浸感
帶上VR設備的第一刻就已經在不自覺的把眼前的這個是結合外部真實世界進行對比,因此沉浸感絕對是購買VR眼鏡考慮的第一因素,。
2,延遲率
刷新率也不是越高越好,刷新率和幀數必須匹配,才能達到一定流暢的VR體驗。舉一個通俗的栗子:看書這件事,可以分解為兩個動作,一個是翻頁,翻得越快幀數越高,傳輸給屏幕的畫面就越多;另一個是書頁呈現在眼睛裡,呈現的越多刷新率就越高。
3,清晰度
看虛擬現實視頻等同於在普通視頻里截取一塊放大到全屏,再通過一隻放大鏡來看,因此需要原片的質量及其優秀才能清晰。如果VR頭盔的鏡片採用了雙面非球面設計,在清晰度上一般會遠高於非球面。當然,製造工藝也會對鏡片穩定性有影響,因此盡量選擇由大的代工廠加工的鏡片。
4,雙距調節
,合格的VR設備,必須要根據用戶的健康進行光學和結構設計。雙距是指瞳距和物距(焦距)。瞳距即是雙眼之間的距離,合理的瞳距能夠避免重影,保證眼鏡的舒適度。物距則是為了拯救不在少數的近視眼、散光用戶。早期的許多VR設備,輕則物距調節,重則兩者皆無。
5,屏幕材質:由上科普可得,一般選擇大廠生產的雙面非球面設計、具有反畸變的OlED鏡片,
❻ vr眼鏡價格差別很大 有什麼區別嗎
vr眼鏡價格差別肯定是有的,好的產品價格自然高,清晰度不一樣、體驗效果也不一樣、有的只能看視頻、有的能看視頻、打游戲,這就是區別。
【藍莓vr】,啥都有【vr視頻資源、vr游戲資源、vr軟體硬體資源】
❼ 現在的VR眼睛為何價格不等,從幾十、幾百到幾千的都有有什麼差別
vr眼睛看是類型了,有些所謂的vr只不過是把手機放裡面看視頻罷了。像htc的vr幾千的原因是他們是通過電腦玩vr游戲,換句話說,你的vr眼睛充當顯示器,vr手柄充當鍵盤滑鼠,你可以通過自身的動作來游戲,跟那種看視頻的所謂的vr不一樣。
❽ VR有什麼差別為什麼網上價錢差那麼大
VR眼鏡分為手機端的、pc端的還有一體機三種。
(1)手機端的就是要連接手機使用的,這種一般價格便宜,屬於入門級的VR眼鏡,其中比較好的是三星gear VR和極幕VR眼鏡,他們兩個原理一樣,都是內置陀螺儀的,結合ATW演算法,不暈眩,體驗好。而其他連接手機的眼鏡,比如Cardboard、小宅等都是沒有加陀螺儀的,體驗就會比較差,帶著容易暈。所以如果你選擇入門級的體驗,我建議可以選擇極幕VR眼鏡,因為他體驗好,價格才199元,三星Gear VR的話600多塊錢,不如極幕VR眼鏡性價比高。
(2)Pc端的就是要連接電腦使用的,HTC vive 、oculus這些都是,他們體驗更好,價格更高,還需要配置一台高端的電腦,全套下來得1.5萬吧,高端玩家可以選擇這種,我個人覺得HTC vive性價比更高一些。
(3)一體機的就是不需要連接電腦,也不需要連接手機,可以獨立使用的,像大朋、pico這些都是,大概3000元~5000元的價位吧,這些裡面比較推薦pico,如果錢多也可以選擇這種。
❾ VR眼鏡便宜的和貴的有什麼區別
vr眼鏡,目前的技術原理都是一樣的,好與差,差別在於
1,鏡片。鏡片的材質,加工工藝,放大倍數,清晰度,硬度,是否鍍藍光。
2,眼鏡架。也就是vr眼鏡盒,劣質的塑料可能有氣味,有毒,對皮膚不好,一些卡扣、機關處容易磨損等。
3,款式的設計。不同的樣式,佩戴舒適度不同,是否能適用於近視或者老花眼買家,是否兼容不同大小的手機!
4,看贈送的配件多少,質量好壞等!推薦:澳洲
vr
magic
mirror
❿ 不同價格的vr眼睛有什麼本質區別,原理都是一樣為何價格懸殊vr眼睛看3d感覺沒什麼區別,只是有種
原理並不一樣,以下是說明:
第一種:外接式VR頭盔,代表產品有:Oculus Rift CV1、HTC Vive以及索尼PS VR。
這種就是我們說的高級配置了,總結一下就是:配置高、體驗好、性能強。玩重度游戲的用這個肯定沒錯,只不過價格太高了,除了頭盔本身的成本,對適配的電腦要求也很高,至少是上萬元的檔次,一般的小夥伴們恐怕是接受不了吧.目前售價:5000以上,不包括電腦配置要求。
第二種:VR頭戴式一體機,代表產品:Pico NeoVR一體機、大朋M2
VR一體機實際上就是簡化版的VR頭盔,他的優點是比盒子體驗更好,又比頭盔便宜,介於頭盔和手機盒子之間。這是一款很可惜的VR產品,因為它有足夠的發展空間,但是苦於內容領域過少以及沒有顛覆性產品,目前售價:2000—4000
第三種:VR盒子,代表產品有:三星Gear VR、藍光VR大師、暴風魔鏡等。
當當,這是目前討論最多的一種VR設備了,這種類型的VR產品就是將VR設備和手機一起使用,毫無疑問,它的便捷性,簡單的操作和便宜的價格,是我們這些消費者最能接受的形態了。
目前售價:幾十塊到幾百塊都有。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