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不是葯神》中提到的印度仿製葯、為什麼會比國內葯便宜那麼多呀
如果你看過《我不是葯神》的話,你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在劇中徐崢飾演的程勇靠著倒賣仿製葯發家致富了,盡管,電影裡面沒有過多去描述,但是,我們可以赤裸裸看出來葯品在價格上面的差距,一瓶正版葯要3萬多,仿製葯零售價才2000多,更何況如果去廠商拿貨的話,只需要500塊,簡直用便宜到死來形容。
影片《我不是葯神》中提到的格列寧,真實名字叫格列衛,是諾華制葯公司(Novartis)研發出來的一種抗癌一線用葯,對某類癌症有效率高達95%。格列衛在治療CML與GIST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醫學界和科學界的極大關注。但是,和電影里一樣,現實中它的價格也死貴死貴。據說在國內的每盒價格近兩萬,而每盒只能吃一個月。印度仿製葯的價格是一盒兩百左右,對於普通家庭來說,印度的仿製葯就是救命的神葯。
印度的仿製葯,譬如影片中的印度格列寧等物美價廉,不僅是發展中國家病人的救命稻草,一些發達國家的患者也選擇使用印度的仿製葯,甚至是到印度就醫或治療。比如在印度,約有550個實驗室為葯物市場利潤豐厚的美國市場進行供葯,還佔領了90%的市場份額。
恰恰是因為仿製葯沒有這方面的成本,使得葯品的價格會遠比正版葯低廉很多,當然,有人可能會說,為什麼我們國內不能向印度那樣,也搞一個專利雙軌制呢?其實,如果搞了,那對於辛苦研究新葯的企業來說,無異於是重擊,這樣的話,葯企就沒有動力去研發新葯了。
⑵ 《我不是葯神》——為什麼靶向抗癌葯物葯價高
最近火遍大江南北的電影 《我不是葯神》 中的「靶向抗癌」葯物葯價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 「製作成本只有500元的葯物,居然買20000?」
為什麼靶向抗癌葯物葯價那麼 高 ?
格列衛(《我不是葯神》里的格列寧)的研發成本,普遍說法是10~20億美金,包括製造成本和研發成本。
「如果單純以製造成本計算,靶向抗癌葯的利潤率在90%以上,但這是外行的演算法。」某醫葯銷售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比如一款抗癌葯,臨床實驗費用達十幾億美元,這部分肯定要由患者承擔。」
意思就是:抗癌葯里的製造成本可能很小。所以網上有人嚷嚷著說「制葯公司坑人,明明就要500的葯,買價20000」,是因為只看到了製造成本。研發成本才是葯物成本的主要部分,研發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設備,需要多次臨床。格列衛研發了50年,只是慢粒白血病的三個II期臨床試驗,就招用了1028名受試者,總花費為3400~8000萬美元。可見總的一個研發過程需要燒的美刀之多。
一項數據表明,瑞士諾華公司,在1997年到2011年間研發花費大概在836億美元,在這期間只批准了21個新葯,平均算起來每個新葯花費為40億美元,這其中還包含了很多研發失敗的項目。花費最高達1082美元。
2010年調查顯示:全球葯企研發投入僅占其銷售額的8%,營銷投入約佔20%,超過50%的利潤給股東分紅。有研究對比了10大跨國葯企的研發投入和市場銷售開銷。與昂貴的葯物研發相比,更多投入到了市場銷售。
BMS的Sprycel是格列衛的競爭對手。2007年,諾華又獲批了同類二代產品Tasigna。按理說,格列衛應該有較大幅度降價。
然而,其價格不降反升,這歸功於兩個新葯紛紛定出了 6萬 和 8萬 美元的更高價。
必須終生服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為了求「相對便宜」的價格,仍然會首選格列衛。需求量大了,商家會提升價格謀取更大的利潤。所以,商人們看重的不是葯物研發成本,而是市場需求。把葯價定到高過葯物成本價,對於商人而言,就像把10元的白襯衫定價成15元一樣應該。
研發葯物是科學家的事情,商人不是科學家。早期的葯物研發多為政府投資,有潛力的葯物被商人入手開發時,高葯價就已經默默定下了。
我國暫無研發靶向抗癌葯的能力,所以大部分抗癌葯都是進口。
於是我們就收關稅和增值稅。
在中國大陸,會針對進口葯徵收3%~6%不等的關稅,以及17%的增值稅。此外,還有15%的醫院加價,以及20%的流轉費用。而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葯品的增值稅為0。據數據調查, 我國的葯品增值稅稅率,是歐洲平均葯品增資稅稅率的兩倍。
不過也要聲明:關稅只佔進口葯最終葯價的3%~6%,影響很小。就好像老班讓跑三圈900米,沒有關稅的你站在其他同學的27~54米處,卻還要跑800多米一樣。
一種葯要進入中國,不管在國外做過什麼實驗,都得在國內重新走一遍流程。
有工作人員說:「先向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提申請,審批就得一兩年。然後再找醫院合作,招募病人做臨床試驗,又是至少半年、多則一兩年或者更長時間。做出來的效果還得再批,看你做的過程是不是正確,別造假數據什麼的,加起來可不是就得好幾年。」這好幾年,需要資金。
回扣是指供應商按一定比例,將貨款返還給銷售商的資金。
訂20個雞蛋20元,賣雞蛋的人為了讓別人買雞蛋,會給別人一個折扣。但是自己虧損2元的會往實際售價裡面補,說是要20個雞蛋打折扣18元,其實20個雞蛋在回扣後還是20元或者高於20元(售價提高),賣雞蛋的人獲利還是20元、甚至更高(利潤不降低)。回扣後, 賣方的利潤不會減低,而是貨物的售價提高。
國內進口抗癌葯價格高昂,還與中國醫葯領域的 高回扣 有關。「哪個企業不給醫院回扣,不出三個月肯定倒閉。」一位醫葯銷售公司負責人說。救人性命的抗癌葯,被當作醫葯界最有價值的搖錢樹,高回扣、高葯價的問題更突出。
按照規定(還有規定),內地醫院可在實際葯物進價的基礎上,加價10%~15%。
一位專家說,「中國內地比較特別,還有制度成本,只要你不改它,它一定會加到葯價上去。」就是說, 不想加葯價坑人,也得加。 此外,從葯物出廠定價,到醫院葯房,中間的環節渠道存在太多的灰色。
這部分費用通常占 葯價的7~8% 。葯物進口但未到達患者手中之前,通常還要經過3道左右的經銷商,每道經銷商均會溢價5%~7%。誇張點,就是2元的健胃消食片通過第一道、第二道、第三道經銷商,變成了5元、8元、18元,到了葯房醫院,由於需要盈利,就變成了24元。
「如果把15%的葯品加成拿走,好多醫院都活不了,因為政府只給醫院5%的財政支出。以葯養醫是政府的問題,不是醫院的問題,也不是醫生的問題。」北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張曉東對媒體記者表示。
如果15%的價格是明的回扣,而在實際操作中,暗的回扣也時有發生。就是開個會搬個獎,也會回扣。
這么明回扣,暗回扣,一輪輪算下來,最終呈現在患者面前的抗癌葯葯價……
「扒一扒」格列衛的成本與價格
我國進口抗癌葯價格世界最貴 特殊環境催高葯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