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蔬菜配送公司是如何報價的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電子商務、物流和網上購物伴隨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蔬菜配送業也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現代社會,送貨上門已經成為商家安排更多生意的一種手段,生鮮配送出現在大家的生活中,那麼,蔬菜配送公司怎麼控製成本?蔬菜配送公司的運作流程?
蔬菜配送公司怎麼控製成本
蔬菜的運輸和保存是蔬菜配送公司面臨的一大難題。就目前市場上蔬菜的流通而言,首先,蔬菜農通常從早上到中午在生產區收獲蔬菜。下午,蔬菜從一級市場購買到基地。第二天,蔬菜可以到達批發市場,然後轉移到二級和三級市場,再轉移到批發市場的零售商那裡。接觸消費者需要24個多小時。這么長時間肯定會導致蔬菜新鮮度下降。許多蔬菜配送公司採用冷藏和冷鏈配送來解決蔬菜的新鮮度問題,這將給蔬菜配送公司帶來很高的成本。但是很火生鮮蔬菜配送公司直接與蔬菜基地合作。菜農收獲蔬菜後,直接轉移到蔬菜配送公司倉儲配送中心,然後根據訂單配送到單位食堂。這大大縮短了流通時間,降低了成本,保證了蔬菜的新鮮度。
蔬菜配送公司的運作流程
文員總結所有客戶的采購需求,然後將其轉化為自己的采購人員或供應商的采購訂單。采購部安排自己的采購人員通過采購訂單采購或供應商配送貨物,並確保貨物的新鮮度和質量要求。供應商應根據要求按時按量分發貨物。蔬菜配送公司需要在這一環節控制食品材料的采購成本(包括商品質量)和訂單人員的投入成本(包括准確率)。訂單采購階段主要控制訂單錄入成本。該階段主要優化客戶下單流程,將傳統的電話下單、微信下單和傳真下單轉變為電子訂單錄入。在食品原料采購過程中,蔬菜配送公司通常在清晨在蔬菜批發市場采購,從而增加了采購成本和人工成本。蔬菜配送公司直接與蔬菜產區合作,菜農當天收獲蔬菜。在他們運到蔬菜配送公司這邊的倉庫里,它被冷藏和保存,這不僅節省了采購成本和人工成本。接收和分類。食品配送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主要是因為生鮮食品種類繁多,生產周期短。出於新鮮的原因,需要冷藏和保存,包括接收和分發的多個環節。顧客越多,勞動力成本就越高。接收和分揀過程主要控制人工成本,控制人工成本最重要的是優化復雜的分揀程序。如何通過優化分揀流程來節約成本?蔬菜快速配送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信息化管理。通過智能稱重和傳送帶等硬體設施,手動操作和手動重量變化的頻率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傳統分揀方法的新鮮損失率和人工成本。這樣,提高了新鮮食品的分揀效率和蔬菜的損耗。在儲存和配送方面,蔬菜配送公司通常配備新鮮的冷藏室和冰櫃,以降低風險。為了滿足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的需要,蔬菜配送公司可以根據規模配置倉儲管理人員,實現食品材料的收發、儲存和運輸。根據項目現場的順序和采購貨物對車輛的需求,安排和派遣自建車隊或自有司機進行路線和分時運輸。這一環節的主要成本包括儲存成本和運輸成本。
總結來說,在控製成本方面,很多蔬菜配送公司會選擇直接和產品源頭合作,降低成本的同時能夠保證產品質量,流程方面,很多企業會選擇和一些軟體供應商合作,提升流程的效率。
❷ 開水果店怎麼進貨
1、選購時間
4、進好水果後就需要在店鋪里擺列水果了,擺列水果的時候注意不要雜亂無章,應該有順序的擺放,這樣看上去更加賞心悅目,買的人就會更多。
二、開水果店的經驗:
1、學會避風險
規模不同,經營的水果種類自然也不相同。一般街上的小攤販主要是賣柚子等普通水果,這類水果的保鮮期長,不容易放壞;副食店會增加草莓、西瓜等節令水果;
水果專賣店的品種更多一些,規模大的除了普通水果外,還會賣一些進口水果,規模小一點的,也會有芒果、哈密瓜等進價較高的水果;在卡車上經營的流動水果攤則主要是做體積比較大的時令水果,比如菠蘿、柚子、西瓜、哈密瓜等。
2、低風險經營
首期進的水果,主要講求低風險,用蘋果、橙子、蘆柑鋪滿店面,然後用香蕉、芒果、西瓜等水果來點綴,總共算下來,大約投入4000元便可以了。此後每次進1000多元的水果,便可以維持經營。
3、用好廣告詞
為了水果賣得快、賣得好,和市場里的商戶一樣,在店門前擺一個小喇叭,不停地吆喝。由於沒有特色,不但沒有吸引多少顧客,自己也覺得吵得難受。在店裡擺放很多海南特產,另外在店內標注一句廣告詞:「天涯海角,甜在你我嘴角」、「絕無宰客、絕無缺斤短兩」。這些廣告打動了顧客的心,水果很快就會暢銷了。
中新網下崗工人也創業:開水果店,沒有一年半載難入道
❸ 自選果蔬超市如何定價
一、確認訂價目標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啦要賺取利益,故其價格訂定一定牽涉到利益的回收,亦即應先找出利潤目標,但要怎麼樣來找出這個目標呢?我們可從「損益平衡點」的觀念來著手,其公式為:
損益平衡點=固定營業費用÷(1—變動成本÷銷貨凈額)
=固定營業費用÷(1—成本率)=固定營業費用÷(毛利率—變動費用率)
假設一家400平米的超級市場,每個月需要500萬元之費用,而超級市場平均的毛利率有20%,且變動費用率為「0」損益平衡點為:500萬元/0.2=2,500萬元,亦即該超市每個月要做2,500萬元之營業額才不會虧本。
如果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家超市在商圈調查時,大概每個月可做3,000萬元之生意,而該超市大概的費用支出每月需600萬元,則其平均毛利率一定掌握在600萬元/3,000萬元=20%,才算平衡,亦即毛利率如低於20%則會產生虧損,高出才有利潤。
而此損益平衡點需要的毛利率,那就我們最簡單的訂價基準。如某項商品,其進貨成本是80元,我們預定的毛利率是20%,則該商品的售價應為100元,則可採用以下:
售價=購入成本÷(1—預定銷售毛利率)=80元÷(1—0.2)=80÷0.8=100
若改用傳統的成本加二成的演算法,則可能得出來的毛利率會降至16.67%,其演算法如下:80元+(80×20%)=80+16=96元;其毛利率變成(96元—80元)÷96元=16.67%而非20%。
商品計劃人員在為商品訂價時,一直要在腦海里存有這個訂價目標,碰到競爭或消費者無法認同這個加價率而一定削價時,一定要想方法增高其他敏感度較低的商品的售價或降低進價,以彌補虧損。總之,整體的訂價目標要高於損益平衡所需的毛利率目標,才幹獲取利潤。
二、確認真正的成本喊跡吵
要找出商品真正的原價,首先一定對「步留率」有所啦解。步留率源自日本,由於中國尚未找到較合適且足以詮釋其意義的用語,在此只有先予延用。所謂步留率大多用於生鮮食品,意指生鮮食品經處理後,可販賣的部分與原有全部之比率。例:100公斤的高麗菜,經去外葉後,所留下來能夠販賣的只有80公斤,則80÷ 100=80%,其步留率那就80%。
超市各部門的經營者,都一定對蔬菜、水果、鮮魚、肉類之步留率有深入的啦解,如此,在訂價時才不會出錯。步留率雖然亦參考有關單位或同業,但在經營的進程中,仍要不斷的印證。例:我們每天都要賣吳郭魚,只要我們鄭侍啦解進貨時的數量,在去魚鱗、魚肚後,再加以過磅,假設處理前的重量為80公斤,處理後剩65公斤,則步留率=65/80×100%=81.25%
經過一段時間之總計後,我州鋒們可算出其平均值,這個平均值那就我們算出原價的依據。如上述的吳郭魚例子,80公斤的進價花啦2000元,進價每公斤為2000元÷80= 25元,但實際上我們能夠賣給消費者的只有65公斤,因此我們真正的原價是2000元÷65公斤=30.77元。
如用步留率求出原價,則其公式為
原價=進價÷步留率=25÷0.8125=30.77元,一般我們在每日進貨後,都一定要先將進價換算成原價,如此才不會在設定賣價時虧本。
而就干貨,好些廠商為促銷其商品,也有好些折讓方法,例某碳酸飲料,每箱(24瓶)牌價是300元、在促銷期間的優待如下:
①10箱以上,每10箱送1箱
②30箱以上,每箱折讓5元
③50箱以上,每箱折讓10元
④100箱以上,每箱折讓20元
某超市大量采購,進貨100箱,則其原價應是(100箱×300元/箱—100箱×20元/箱)÷100箱+10箱(搭贈)=(30,000—2,000)÷110=254.5元/箱
該碳酸飲料小量進貨的成本每罐是300元÷24=12.5元,大量進貨後,每罐的成本為254.5元÷24=10.6元
這個價格那就前面所說的成本容許值。在沒競爭的情況下,我們仍依正常的加價率,如仍以前述的二成來計算,則12.5÷0.8=15.6元,可設定在巧或16元,在碰到競爭時,最低的價格不應再低於10.6元,如果該項商品訂價仍無法與同業競爭只有另覓他途,,
三、訪查競爭者的價格
「訪價」是設定價格最好的依據。在步入競爭導向的時代里,幾乎已沒哪些才是「合理的價格」,有的只是「競爭的價格」。
我們在做訪價活動時,不僅要啦解同業的售價,有時甚至要啦解相近業態的售價;如超市一定啦解量販店零售店等的賣價。一般超市都有固定的人員在做這項工作,但從事商品計劃的人員,亦須時常到其他超市或零售店去比較,一地方啦解價格,一地方也可發現幾個自己尚未引進的商品,並觀察出業態或商品的走勢。
訪價不僅要對末端的零售價格進行啦解,在生鮮食品地方,對果菜、魚肉等市場的進貨狀況、拍賣行情、毛豬的牌價等都要設法去取得,以做為定價之依據。
有啦同業的價格後,如果不想引起削價競爭,則應參考多數同業的價格來訂價,如果在品質或鮮度上較別家超市特殊,則因價值較高,售價也可稍為拉高。
如果從訪價或競爭的角度來看,就沒哪些價格政策可言啦,但商品計劃人員仍要以同業的售價與自己的進價做比較,如低於我們的定價目標,則顯示可能是我們的進貨價格太高或我們的費用率太高,這些都值得檢討。
四、考慮環境的因素
價格訂定時,除啦要啦解自己本身的狀況外,對自己的訂價目標、產品的原價及隨時在變化的四周環境,也要有很高的敏感性。
在環境地方要留意的為:
(一)同業的價格動向
也許表面上風平浪靜,但競爭者可能隨時在准備下一波的攻擊。同業在辦促銷活動時,除非我們採用不同的促銷策略,如同業用特賣,我們用抽獎,各自吸引不同階層或不同需求的客層,否則在同業做特賣時,最好亦適度跟進,才幹使自己更具競爭力。
(二)季節變化的因素
在季節更替時,商品也隨著改變。如夏季來臨,冷飲上場;冬季來時,火鍋因應。商品計劃人員應啦解季節的變化,並藉此控制消費者的需求。要留意的是,季節性商品的推出應把握最好時機,如秋冬變化之際,第一波寒流來臨時,適時推出火鍋商品,必定會有不錯的銷售業績,因為此時消費者的需求較高,如推出太晚,當消費者已被喂飽啦,需求的頻度已降低才來推出,銷售的契機就已喪失。
此外在季節更替時初推出的商品,其售價應酌予降低,藉以吸引消費者的留意。
(三)氣候變化的因素
我國幅員遼闊,氣候的變化非常大。尤其在夏季時,應特別留意季風動向的變化。
(四)啦解整體供需的狀況
當供過於求時,價格政策只能以通常的價格銷售;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可適度的調高售價。尤其生鮮果菜,常因季節更替,或氣候的變化而產生供需失調。而就其他的商品,因取代性高,較難回復到以往的「賣方市場」。
五、找出消費者心目中的價格帶
消費者在購買東西時,對各種商品都有其認知的價格,也那就消費者所能接受的價格範圍,此即價格帶。例:消費者認知的柳丁價格每公斤不應超過20元,柑桔應在20~30元之間,芒果應在80元下列,若在這些價格帶以上,這些產品可能就很難被接受。
如因泰國榴槤盛產,價格降低,以往一個榴槤在2~3公斤間,每個在超級市場須要賣80元~10元。今年某家超市把握啦契機,乘機辦啦榴槤的促銷活動,以每個約30~50元的價格出售,結果平常平均每天只能賣出1~2個的榴槤,促銷期間,每天可賣出20~30個。因此有這種業績,主要是因為消費者已認知榴槤的價格帶應有每個80元上下,現在價格帶降低,使消費層面擴大。
商品計劃人員在規劃商品時一定要依據消費者的價格帶來規劃,讓消費者有物超所值的感覺,這樣銷售的速度才會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