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價格行情 » 相對價格理論是什麼
擴展閱讀
南城企業農副產品哪裡有 2025-01-23 04:04:48
壓接工具怎麼校檢 2025-01-23 03:54:07

相對價格理論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1-26 09:30:41

⑴ 什麼是商品相對價格

相對價格指兩種或多種商品之間的價格對比關系。
例如甲國商品a的的價格是m高,乙國商品a的價格是n低,那麼這兩個商品之間相對價格就為m/n.

⑵ 什麼是股票的相對價格

與買股票股票價格新呈現的強弱體現密切相關的是--個叫作相對價格的目標。這個目標對照同一職業或整個市場中其他股票的趨勢來衡量價格趨勢。相對強弱目標(RSD)衡量的便是這個趨勢。它是-個經過量化收益和損失的程度以確認這只股票是否呈現超買或超賣的動能技能目標。


相對價格強度的計算公式是首先用現價除以RSI值。用每日的收盤價來盯梢價格的強弱聯系,你能夠判別出當價格上升時這只股票體現得比大盤好還是差。隨著股票價格和RSI目標的下降,一隻較強勁的股票的跌落速度將低於RSI目標的下降速度。因而,只需當調查了一段時期的相對趨勢後,相對價格強度才有用。這個晴雨表的吸引力在於它能夠使你運用一個容易的公式,對一隻股票的價格強度下一個有意義的定論。作為一個關鍵的動能目標,買賣者依據價格的上升或跌落水平,用相對價格強度趨勢確認出場和離場的機遇。

例如,一隻體現長時刻低於規范普爾500指數的股票,或許正開始體現出走強的痕跡。趨勢投資者或許會以為這種改變是這只股票在未來跑贏市場的前期痕跡.當你已買入那些接連多個月體現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股票時,也會呈現相同的調查結果。何時才是賣出的最佳機遇?趨勢買賣者在相對價格強度中尋覓宣布離場信號的跌落痕跡。運用相對價格強度趨勢能夠協助買賣者確認股票的出場和離場機遇,也能夠盯梢不同供需要素的呈現。這些往往是相當奇妙的,因而相對價格強度,雖然是反方向倒著盯梢,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技能目標。它能夠在大多數其他技能目標之前宣布改變的信號,或者說,它能夠用來證明股票的繼續強度沒有發生改變。


運用買股票相對價格強度的另一個優點是,它能夠在任何時刻段內計算出來。短線買賣者或許只會盯梢短短幾個買賣日的相對價格強度,而那些樂意等候更長時刻的買賣者他們更有可能會盡量長時刻地持有一隻需增值潛力的股票,只需這一隻股票仍然堅硬一或許想用相對價格強度目標來盯梢幾個月的時刻。


許多技能剖析者以為經過走強或走弱的趨勢線,乃至是交叉點所體現出的相對價格強度的關鍵性改變,預示著一些愈加詳細的信號,如打破與強力價格回轉的呈現。相對價格強度,加上對買賣區間形狀改變以及阻力和支撐測驗的調查,能夠作為股票價格新趨勢的重要前期目標。


所有技能目標都是概括性的,獨自運用任何一個目標來做出詳細的買賣決議計劃都是不可靠的。但假如結合在一起運用,技能目標是選定出場和離場機遇的有用東西。此外,技能目標可用於在公司不斷改變的競賽中確認新的基本面趨勢。研討一家公司的最好辦法便是將基本面目標與技能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並繼續一段時刻盯梢這兩類目標。

⑶ 馬歇爾經濟學的理論

19世紀最後的20多年裡,價值或價格理論是經濟學家爭論的主要問題之一。J.S.穆勒的《政治經濟學原理》以前的古典經濟理論,把探討的重點放在供給方面,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則把注意力集中於需求,而且傑文斯及其後來者,更進一步宣稱價值完全取決於需求。很難估計這場討論對馬歇爾的相對價格理論的內容和形式的影響。他宣稱自己關於價值和分配理論的主要內容在1870年以前已經形成,但他不會去證明自己理論的原創性,他認為這是愚蠢的自尋煩惱。馬歇爾對一些人批評供求分析十分氣憤。在供求分析中,他試圖調和古典理論和邊際效用學派。他的觀點是,他為了真理而研究而不是為了和平。而且他的供求分析的形成早於傑文斯、門格爾和瓦爾拉著作之前。
馬歇爾相信,正確理解時間的影響和謹慎處理經濟變數間的相互關系,就可以解決是生產成本還是效用決定價格的爭論。最終產品的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因為價格較低時,個人的購買量將較大。供給曲線的形狀取決於分析時時段的劃分。關於價格的決定,時間越短,需求越重要;時間越長,供給越重要。長期中,如果固定成本存在且供給完全彈性,則價格將完全取決於生產成本。誇大供求中任一方在價格決定中的作用都是沒有意義的。馬歇爾用類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原因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想找到一個簡單原因的任何企圖都必將失敗。更重要的是,馬歇爾堅持認為邊際分析被許多經濟學家誤用。他說,這些經濟學家以為是邊際價值(成本、效用或生產率)以某種方式決定了整體價值。例如,在分析最終產品的價格時,按馬歇爾的觀點,說邊際效用或邊際成本決定價格是錯誤的。馬歇爾認為效用或邊際成本不決定價格,因為隨價格變動的價值是由這些因素在邊際上的行為相互決定的。這時,馬歇爾再次聰明地運用類推的方法解釋了他的觀點。傑文斯把價格決定中的主要因素(效用,成本)與價格隔離開來,他在試圖尋找一簡單因果傳導鏈——生產成本決定供給,供給決定邊際效用,邊際效用決定價格——時出現了錯誤。因為他忽視了這些因素的相互關系和相互影響。如果把三個球放在一個碗里,一個是邊際效用,一個是生產成本,第三個是價格,說任一有球的位置決定了其他球的位置顯然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這些球相互決定每一個球的位置。需求、供給、價格在邊際上相互影響,且相互決定。
馬歇爾試圖說明他的價格理論與李嘉圖的價值理論的關系,以及關於效用、生產成本誰決定價格的爭論。馬歇爾認為他的理論基本上與李嘉圖的一致。但他指出李嘉圖認識到了需求的作用,只是因為需求的影響很容易理解而給予了有限的關注,而把他的主要精力用於更困難的成本分析,這一點邊際效用學者很難同意。馬歇爾發現李嘉圖價值理論的生產成本包括了勞動成本和資金成本。大多數經濟理論史學者認為,這是對李嘉圖的過於誇大的解釋。依馬歇爾的觀點,李嘉圖的價值理論最主要的缺點是,他不能處理時間的影響且不能明晰地表達他的觀點。馬歇爾拒絕接受傑文斯和其他邊際效用理論學者的說法,他們認為已完全推翻李嘉圖的價值理論,而以一個正確的方法即幾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於需求方面,取代了李嘉圖的理論。馬歇爾在審查傑文斯對李嘉圖理論的擴展和發展時,認為他對李嘉圖的處理偏離了李嘉圖完整價值理論的基礎。 馬歇爾指出需求對價格決定的影響相當容易理解,這也許是對的。然而有幾個關於需求的理論問題,馬歇爾並不能令人滿意地解答。他似乎意識到這些困難而通過假設避開它們。他對需求理論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用清晰的公式表達了需求價格彈性的概念。價格和需求量互相影響,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價格變化和需求量變化之間的關系程度被稱之為價格彈性系數,即eD = — %需求量變化 / %價格變化 = — (△q / q) / (△p / p)
等式右邊的負號是因為價格和需求量是負相關的,因此系數通常是一個負數。單個產品價格乘上需求量將等於買者的全部消費或賣者的全部收入。如果價格下降1個百分點,需求量增加1個百分點,則買者總支出或賣者總收益保持不變,即eD = 1。如果某類商品的eD > 1,則稱其是價格有彈性,如eD < 1則稱其是缺乏彈性。馬歇爾還將彈性的概念用於供給,給出了經濟學另一極其有用的工具。雖然,價格彈性的觀點在更早的文獻中有所論述,但只到具有很強數學能力的馬歇爾才精確地表述了它,因此,他被認為是價格彈性的發現者。
按馬歇爾的觀點,個人之所以需要商品是因為可以通過消費獲得效用。馬歇爾的效用函數的形式是可以相加的,他通過加總消費每一商品的效用得出總效用。消費商品A獲得的效用取決於消費A的數量,而不取決於其他商品消費數量。替代和補充關系可以忽略,一個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是:U = f1qA f2qB f3qC ...... fnqn
考慮到替代和補充關系的效用函數表達如下:U = f(qA,qB,qC,......qn)
埃奇沃思和歐文·費雪,這兩個馬歇爾同時代的人,提出現在更通用的效用函數。我們將簡單討論馬歇爾使用可以加總的效用函數的最重要的含義,它與收入效用有關。馬歇爾假定效用可以通過價格體系測定。他還認為一組人內部相互之間的比較是可能的,因為在同組比較時,個人的特殊情況被去掉了。
馬歇爾第一個表述了通常的需求規律:需求量隨價格下降而增加,隨價格上升而減小。他注意到羅伯特-吉芬收集的信息,這些信息顯示窮人的麵包的需求曲線可能向上傾斜;也就是說,對這些人,麵包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肉或更昂貴商品的需求的減少,麵包消費的增加。
讓我們回到推出需求曲線的理論問題,看馬歇爾是如何處理的。因為他使用可以相加的效用函數,因此他在用數學推導需求曲線時忽略了替代和補充關系,盡管他討論過這些問題。馬歇爾簡單地假設微小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是可忽略的,或者換句話說,任一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不影響貨幣的邊際效用。馬歇爾通過假定貨幣邊際效用恆定來解決這些理論困難有兩個原因:首先,他沒有理論工具以明確區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其次,一個商品價格的微小變動的收入效應非常小,以致於可以略它。 馬歇爾奠定了通常所接受的成本和供給分析的基礎。他對供給理論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時間階段的概念,特別是短期和長期兩個概念,正確地認識到在市場階段短期和長期中行業供給曲線的形狀的差別;雖然他關於這些形狀的經濟解釋通常是不足的和混亂的,甚至有時是錯誤的。市場時期沒有引起什麼困難,這時供給是完全無彈性的。短期中,現代微觀理論認為,供給曲線的形狀是因為企業和行業遵循收益遞減規律。為了分析的目的,馬歇爾指出在短期中把企業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是有用的。然而,馬歇爾並沒有在他對固定成本及可變成本的劃分,和以收益遞減規律為基礎的企業短期成本曲線的由來之間,建立明確的關系。他主要是在對土地進行長期的分析時應用了收益遞減規律。
馬歇爾對固定和可變成本的劃分證明了,短期中即使發生損失,但只要能彌補全部可變成本,企業仍將運作。這已成為標准教科書中關於短期中企業行為經濟分析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完全競爭行業,短期中企業的供給曲線是邊際成本曲線超過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部分。由於他特有的現實主義,馬歇爾繼而得出現實中企業的短期供給曲線並非如此。他說,企業在以低於全部成本(固定和可變)的價格出售商品時將是猶豫不決的,因為他們關心的是「掠奪市場」。「掠奪市場」意味著今天以低價出售,阻止了明天市場價格的提高,或者低價出售將導致行業中其他企業的不滿。因此當損失發生時,真實的短期供給曲線在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成本之間不是邊際成本曲線,而是其左邊的供給曲線。這里,馬歇爾含蓄地降低了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因為在嚴格的完全競爭定義下,沒有企業會關心佔有市場或行業中其他企業行為的後果。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和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的靈感,可以在馬歇爾免除完全競爭的假設對市場運作的討論中發現。
盡管馬歇爾關於企業長期成本曲線和供給曲線及行業曲線的討論,依現代的標准存在明顯的不足,但他在這一領域的早期努力引發了20年代和30年代一系列令人感興趣的文章,最重要的是弗蘭克·赫尼曼·奈特,皮羅·斯拉法,雅各布·瓦伊納的文章。馬歇爾揭示了決定企業成本和供給曲線形狀及位置的長期因素。首先是企業內部的因素,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內部經濟(指廠商擴大生產時,由於充分利用固定設備,或加強專業化,而導致生產成本下降)導致成本減少,內部不經濟(指廠商擴大生產時,生產率下降,成本上升)導致成本增加。馬歇爾關於規模的內部經濟原因的討論是非常令人滿意的,而關於內部不經濟的討論非常少。他沒有真正地遇到經濟與不經濟二者之間關系的問題,及它對企業最優規模的影響。
然而馬歇爾關於外部經濟與不經濟的討論引發了大量的文獻。馬歇爾試圖用歷史證據調整向上傾斜的企業和行業的短期供給曲線:在某些行業,成本和價格隨時間降低。他的這一調整建立在他外部經濟的觀點上。外部經濟——馬歇爾從來沒有弄清楚它們是對企業還是對行業——導致企業和行業的成本和供給曲線隨行業發展向下移動。在這些環境下,行業的長期供給曲線將向下傾斜:在較低價格下供給更多的商品。最主要的外部經濟是,把行業內所有企業放在一起,且互相分享信息所導致的所有企業成本的降低。這樣的配置也導致一些其他行業的成本降低,並得到熟練工人。
馬歇爾對成本和供給的審查,引起了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在1900年到1940年間得到檢驗。這些問題是:成本和供給曲線形狀的經濟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供給曲線在短期中上升而某些行業的成本和價格在長期中下降?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與競爭市場和諧嗎? 馬歇爾對決定生產要素價格和收入分配因素的解釋,與他的其他分析是一致的。他用供求分析和為了解釋最終商品價格而作出的短期與長期的區分來解釋地租、工資、利潤和利率。他認為對一種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它取決於要素的邊際產出的價值。馬歇爾使用他稱之為邊際凈產出的方法,來解決測量邊際產出的問題。馬歇爾接著指出,把決定邊際生產力的要素理論稱之為分配理論是不正確的,因為邊際生產力僅是對一要素需求的測量,而要素價格是由需求、供給和邊際上的價格共同決定的。它的測量與勞動和工資有關。馬歇爾提倡一種對邊際生產力理論非常謹慎的解釋。馬歇爾工資、地租、利潤關於單個生產要素和利率回報的分析不是特別令人感興趣,然而與他的要素價格和分配理論相關的對准地租概念的發展值得注意。

⑷ 什麼是股票的相對價格能具體說說嗎

相對價格是相對於一個或多個股票特徵的兩個股票價格水平的比較。對於以獲取利息和公司資本增值為目的的長期投資,市盈率是一個有效的價格比較指標。上市公司的流通股票市值等於股票市場價格乘以流通股本的數量。如果股票的流通量很大,其股價就必須很低。

如果市場上發生突發性不良事件,全額持倉的後果是賬戶受損。我手上的股票剛剛蓋了一點,但我總是想等我回來。我不知道一旦股價下跌,我就不能回頭了。結果,一個小損失變成了一個大損失。有些人還會借錢炒股,這是炒股的一大禁忌。由於股票投機的高風險,投資者可能最終不僅無法賺錢,而且負債。炒股需要投資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否則炒股很容易失敗,造成資金損失。如果出現熊市或錯誤決策,投資者可能會賠錢。

⑸ 什麼是實際收入什麼是相對價格請舉例解釋這兩個概念。

什麼是實際收入:
實際收入=(名義收入的變化率-價格水平的變化率)/實際收入的變化率
實際貨幣收入指數=貨幣收入指數/居民生活費用價格指數=貨幣收入指數/貨幣購買力指數
實際收入=名義收入/當年CPI*100%
概念:
當出現通貨膨脹的時候,貨幣會貶值,商品價格會上漲,那麼獲得的收入就只是名義收入,因為同樣數目的錢能購買的消費品會比通貨膨脹發生之前的少。也就是說實際收入比以前減少了。
什麼是相對價格:
相對價格(relative price)
相對價格是商品之間價格關系的動態反映,專指兩種或多種商品之間由供給與需求作用所形成的價格比例關系。
概念:
相對價格是商品之間價格關系的動態反映,專指兩種或多種商品之間由供給與需求作用所形成的價格比例關系。
在國際貿易中所交換的商品價格之間的比例關系。它體現交換雙方的貿易利益。供參考。

⑹ 什麼是相對價格

1.假定經濟體內有三種要素,兩種產品:勞動力和土地產出糧食;勞動力和"鋼材"產出製造品.生產函數按新古典模式構造.在短期,這三種要素都視為給定不變.

2.在經濟體運行初始狀態,我們假定勞動力在糧食部門和製造品部門之間不能自由流動(這符合90年代以前的實際情況),由於糧食部門勞動力相對過剩,則糧食部門勞動的邊際產出和收入都低於製造業部門.糧食的價格被低估,製造品的價格被高估,鋼鐵的價格被低估.(根據新古典生產函數的特點和均衡條件可容易推得,不贅述)

3.經濟當局逐步放寬對勞動力流動的限制(這也符合中國改革的特點),則會出現勞動力由糧食部門逐步流向製造品部門,在此過程中會出現:糧食相對價格上漲,製造品相對價格下降,鋼鐵價格上漲,糧食部門勞動相對價格上漲及製造品部門勞動相對價格下降.

以上尚限於微觀層面的分析,要進一步得出宏觀結論,尚需引入價格調整的粘性假定以及政府部門和國外部門.

本想給一個時間序列,但這兩天比較忙,沒時間長篇大論做文章,把意思簡單說說吧.以後有機會再貼模型.

假定在其他商品價格可調整,但工資剛性的中期(比方說,一年或數月).由於製造業部門初始工資遠高於糧食部門,並且工資剛性,勞動力向製造業部門轉移時並不表現為製造業部門的工資下降,而是一定程度的失業.

政府為保證就業而低估匯率,以增加出口.由於製造業部門是本國的比較優勢產業,匯率低估造成外國對本國製造品需求增加,則製造品行業對勞動力和"鋼材"的需求也增加.又恰逢世界經濟復甦,加劇了這一趨勢.

但勞動力市場存在失業,供給的價格彈性近於無窮,所以匯率低估和固定匯率傳遞通脹的壓力完全集中於"鋼材"上.

據此我認為,在中國正發生著兩件事:一件事是由於二元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勞動力發生轉移,造成製造業部門勞動相對於"鋼材"希缺程度下降而出現的相對價格調整.另一件事是由於世界經濟復甦,固定匯率和匯率低估共同導致的經濟擴張和通貨膨脹.

這兩件事共同作用的結果是製造品不漲,而原材料大漲,進而引起對原材料生產的投資熱潮.

上述模型不僅可以解釋何以原材料大漲而製成品不漲,還可以解釋何以增長與失業並行不悖,何以產出大增而吸收不增.

中國在二元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需要釋放大量農村勞動力轉向製造業,政府為解決就業而低估匯率,那麼一定程度的通脹是必然的代價.我不太想就中國經濟是否做出判斷,但有一點必須說明,這一輪通脹的原因並不是由於"局部領域的投資過熱"造成的,相反這只是結果.這也不是什麼"結構失調",而是正常的市場反映.

在定性上,這次通脹不是成本推動型,而是需求拉動型-----匯率低估,世界經濟復甦使外需對中國製造業部門需求大增.

如果經濟當局認為經濟已經過熱,那麼最有可能實現軟著陸的手段還是匯率的逐步微調,由於中國產品大部分低檔,國外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不大,到未必會引起國際收支惡化,但會出現就業減少--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中國要成為世界的工廠,缺的不是勞動力,而是原材料和能源.現在原材料價格上漲體現的就是這一點,遏制對這些領域的投資只能加劇原料供應的緊張.我想,做出"局部過熱"的判斷是愚蠢的.

這一輪投資增長,主要是私人投資在增長,這不同於以往以公有經濟為主體的「投資飢渴」。我有兩個朋友參與了鋼鐵投資。人家能掙到幾千萬乃至上億的身價,當然不會是傻瓜;真金白銀的拿出去投資,也不會拿自己的錢開玩笑。經濟學家有什麼理由認為,自己的判斷就一定比市場的選擇更准確?

說句不敬的話,中國的經濟學者和經濟政策當局要真有能力對宏觀經濟做出哪怕是大致的預測,我們今天的電力供應也不會緊張到這種程度。如果我記得不錯的話,兩年前經濟學家們在拚命批判電力投資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就像現在對鋼鐵行業一樣。小火電再不好,也總比今天這樣遍地發電機要好那麼一點吧?

第一,這一輪通脹,不是成本推動型,而是需求拉動型,主要有兩塊需求拉動,一個是外需,根源在於低估的匯率和世界經濟復甦;另一個是房市,根源在於不合理的土地批租制度。如果不對這兩塊下功夫,限制上遊行業又有什麼用?徒然使原材料供應更緊張,生產資料價格更上漲而已,這豈非緣木求魚?

第二,現在的上游投資是不是「低水平重復建設」?將來的產能會不會過剩?

重復建設是市場競爭的必要條件,沒有一定的產能過剩就沒有競爭,如果最大產能恰好等於需求,那叫做「有計劃,按比例」,而不是市場經濟。

至於「低水平」,那什麼又是合適的水平?稍有一點微觀經濟學常識的人都知道,一個市場採用怎樣的技術水平有經濟效率,取決於各種生產要素的希缺程度和相對價格,而不是絕對的技術水平高低,經濟學家應該相信市場的選擇,而不是代替市場做出判斷。

⑺ 什麼叫做商品的相對價格

商品相對價格則指產品與交換物品進行交易時的兌換比率,假定金錢的供應不變的話,商品之間與金錢相對價格是可以比較的,商品之間亦可以以金錢價格比較出相對價格。

然而當特定金錢或貨幣的供應增加,該金錢或貨幣與商品之間的相對價格均出現下降(即通貨膨漲)時,商品在金錢或貨幣的供應增加期間的金錢價格便出現變動,在金錢或貨幣供應增加的前後期間,商品以該貨幣所訂的名義價格上升,同時商品之間的實際相對價格維持不變。

(7)相對價格理論是什麼擴展閱讀

商品相對價格的計算

以某國出口糧食、進口照相機為例,兩者的比例關系為:照相機的相對價格=照相機價格/糧食價格(均按同一貨幣折算)。它反映出購買一台照相機而必須放棄的糧食數量。

如果這種比率關系在一段時間內發生變化,那就說明它們在利益分配上發生了變化。相對價格是一個相對數值,也可以是無貿易狀態下,一國的兩種商品的勞動投入量之比。為生產一種商品而放棄另一種生產商品的數量,叫做該商品的機會成本,也可做相對價格。